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黹L平之戰(zhàn)損失,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每次聊到長平大戰(zhàn),我們就會想到當年趙括的愚蠢,還有趙國的失敗,因為在我們的歷史記載中,長平之戰(zhàn)雙方投入兵力近百萬,結果趙國的四十五萬大軍全部被消滅,只剩下了百多個小孩子跑路。這一場大戰(zhàn)把秦國的精氣神徹底打出來,也把整個六國的恐懼給打了出來,因此人們覺得趙國完蛋了,秦國無敵了。但其實在真實的歷史記載中,我們只看到了趙國的全軍覆沒,卻沒有看到秦國的傷亡慘重。
因為在歷史的記載中,當年趙國的傷亡大約在四十五萬人,基本上沒有一個人能夠逃出去,這是有明確數(shù)字記載的,但是關于秦國的傷亡,這個數(shù)字就顯得有些模糊,但很多人就覺得秦國沒有費多大力氣就解決掉了趙國的全部軍隊,這是一個很正常的事情,這也使得秦國擁有了統(tǒng)一天下的資本。畢竟在我們的歷史教科書里面,趙括是一個笨蛋,根本不懂得指揮軍閥,而且秦將白起還通過地形的優(yōu)勢直接把對方給圍死,那么按理來說傷亡應該不會很大才對。
可惜的是在真實的歷史記載中,秦國的傷亡也是大得難以想象,在一些野史的考究中,秦國的傷亡大約在20~25萬之間,而秦國當年參戰(zhàn)的人數(shù)也應該在四十萬左右,付出了一半以上的死亡代價,結果才迎來了這一場勝利,所以說當年秦國雖然勝利了,但是如果按照這個數(shù)字來看的話,那也是一場非常悲慘的勝利。而且在一些其他的歷史記載中,我們也能夠感受到秦國的傷亡。
正如史記記載,秦昭襄王打贏了長平之戰(zhàn)以后,卻命令白起停止進軍,原因沒有別的,就因為趙國獻出了六座城池,準備和平談判。而秦昭襄王與范睢的意見就是,秦國軍力不足,而且急需要調整,所以選擇接受和平協(xié)議。要知道像秦昭襄王那樣的角色,他要么不做,要么把事情做絕,之所以接受了戰(zhàn)火的和平談判,肯定是因為秦國當時出現(xiàn)了軍隊的大規(guī)模傷亡現(xiàn)象,所以他才想要把軍隊撤回來進行休整,這個休整不僅僅是休息一下那場大戰(zhàn)之后的疲勞,而且也是為了補充軍隊人數(shù)。
除此以外,我們在后來長平之戰(zhàn)之后的結果能夠看出來,長平之戰(zhàn)以后,秦昭襄王被趙孝成王給耍了,所以又打了一場邯鄲保衛(wèi)戰(zhàn),結果居然被老弱病殘的趙國給打敗了,而且還被信陵君給追殺上百里。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趙國眾志成城的勇氣,同時也能看到來自于信陵君的政治智慧,但更多的也應該看到秦國當時其實也是搖搖欲墜,畢竟連四十五萬大軍都能殺得干干凈凈,怎么會突然被一些殘兵敗將給打敗了呢?原因沒有別的,那就是自身實力不足了。
所以在那一場大戰(zhàn)以后,秦國陷入到了一個空前的空虛之中,秦昭襄王雖然有心統(tǒng)一天下,但是自那以后再也沒有進行過真正的擴張行動了,他就好像是一只老虎在不斷的舔舐自己的傷口,因此,那一場大戰(zhàn)的傷痛,使得秦國用了幾代人的時間才緩和過來。所以說我們下次再看長平大戰(zhàn)的時候,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認知,秦國當年雖然贏了,但是付出的代價并不比趙國少,但不同的是秦國成為了最后站在擂臺上的人物,雖然他也傷痕累累。所以說長平大戰(zhàn)沒有真正的勝利者,只有無數(shù)的流血與犧牲,秦國贏得了歷史的趨勢,但卻失去了當時的國力,因為那場大戰(zhàn)太慘烈了,遠沒有我們想的那么簡單。
沒錯,長平之戰(zhàn)的勝利屬于秦,但畢竟這是一場慘勝,秦軍本身士卒死傷過半,糧草消耗巨大,無力繼續(xù)攻邯鄲滅趙。趙國又一度表示要割地求和,所以,秦王決定暫時收手。
然,趙國雖然慘敗,骨氣卻還很硬,旋即表示:不賠款也不割地,要打哥奉陪。
所以,長平之戰(zhàn)結束沒多久,秦趙便爆發(fā)了邯鄲之戰(zhàn)。換句話說,這就是滅國之戰(zhàn)。
這一回,秦又聚集了五十萬大兵,分兵三路,左路攻太原,牽制趙國在北方的部隊不得南下;右路去南陽,牽制魏楚的救援部隊;中路軍約三十萬人,直取邯鄲。
趙國怎么辦?老實說,能出來打的野戰(zhàn)軍已經(jīng)沒了,只有臨時召集起來的三四十萬新兵,指揮者是廉頗、樂乘。
這里要說的是,長平之戰(zhàn),讓邯鄲人家家皆有人死于秦兵之手,所以同仇敵愾之心,無以復加。
正因這個緣故,秦軍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抵抗,一個月下來,僅校官就戰(zhàn)死五名,傷亡近兩萬人。趙軍反而屢次出奇兵突襲秦軍營柵,秦軍攻城不下,夜里又屢遭破襲,只能日夜防備,士兵懈怠。
此后,秦國多次增兵換將,甚至發(fā)生殺死名將白起,以威懾前線將領的事件。但這個時候,信陵君指揮的魏楚聯(lián)軍終于抵達,魏軍擊于西,楚軍擊于東,趙軍應于內,秦軍三面受敵,全線崩潰。秦軍主力向西急退,城南的秦軍兩萬人則被趙軍圍困,最終全軍降趙——這可是戰(zhàn)國史上難得的整建制秦軍投降事件。隨后,聯(lián)軍乘勢收復河東六百里之地,其威大震。
應該說趙國逃過一劫不容易,但誰也沒想到,在這個時候還有一個國家從背后捅趙國的刀子。這貨便是燕國。
而這時的趙國,有三員名將,一個是廉頗,一個是龐煖,一個是李牧。在廉頗出走后,龐煖與李牧二人聯(lián)合抵御燕軍的入侵,最終反攻入燕國——燕國在這里確實是偷雞不著蝕把米的典型。而燕軍主將,就是戰(zhàn)國名人劇辛,最后劇辛兵敗自殺而死。
此后,便是秦滅六國的劇情了。但是必須說,六國之中,趙國確實是最頑強的抵抗者。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547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