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母親
,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冰心先生詩里描繪的“ 母親呵!天上的風(fēng)雨來了,鳥兒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風(fēng)雨來了,我只躲到你的懷里”的印象
。因為那是個極為慈愛、寬容、溫柔的形象
,是每個人心中期盼與認為的母親。全世界的母親是多么地相像
,她們的心始終一樣:即是為孩子送去她全部的愛與暖
。
對季羨林先生來說,懷念母親
,是他永恒的主題
。他6歲便離開了母親,母親的面影在他的回憶里雖然是迷離模糊的
,卻從不曾遠去
。直至其耄耋之年
,季老仍在內(nèi)心深處思念著他逝世多年的生母,一遍又一遍……
請輸入標(biāo)題 bcdef
季羨林
賦
得永久的悔

我已經(jīng)到了望九之年
。在過去的七八十年中
,從鄉(xiāng)下到城里;從國內(nèi)到國外
;從小學(xué)
、中學(xué)、大學(xué)到洋研究院
;從“志于學(xué)”到超過“從心所欲不逾距”
,曲曲折折,坎坎坷坷
,既走過陽關(guān)大道
,也走過獨木小橋;既經(jīng)過“山重水復(fù)疑無路”
,又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喜悅與憂傷并駕,失望與希望齊飛
,我的經(jīng)歷可謂多矣
。要講后悔之事,那是俯拾即是
。要選其中最深切
、最真實、最難忘的悔
,也就是永久的悔
,那也是唾手可得,因為它片刻也沒有離開過我的心
。
我這永久的悔就是:不該離開故鄉(xiāng),離開母親。

我出生在魯西北一個極端貧困的村莊里
。我們家是貧中之貧
,真可以說是貧無立錐之地?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笆旰平佟敝?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我自己跳出來反對北大那一位倒行逆施但又炙手可熱的“老佛爺”,被她視為眼中釘
,必欲除之而后快
。她手下的小嘍啰們曾兩次竄到我的故鄉(xiāng),處心積慮把我“打”成地主,他們那種狗仗人勢窮兇極惡的教師爺架子
,并沒有能嚇倒我的鄉(xiāng)親
。我小時候的一位伙伴指著他們的鼻子,大聲說:“
如果讓整個官莊來訴苦的話,季羨林家里是第一家!”
這一句話并沒有夸大,他說的是實情
。我祖父母早亡
,留下了我父親等三個兄弟,孤苦伶仃
,無依無靠
。最小的一叔送了人。我父親和九叔餓得沒有辦法
,只好到別人家的棗林里去撿落到地上的干棗充饑
。這當(dāng)然不是長久之計。最后兄弟倆被逼背鄉(xiāng)離井
,盲流到濟南去謀生
。此時他倆也不過十幾二十歲。在舉目無親的大城市里
,必然是經(jīng)過千辛萬苦
,九叔在濟南落住了腳。于是我父親就回到了故鄉(xiāng)
,說是農(nóng)民
,但又無田可耕。又必然是經(jīng)過千辛萬苦
,九叔從濟南有時寄點錢回家
,父親賴以生活。不知怎么一來
,竟然尋上了媳婦
,她就是我的母親
。母親的娘家姓趙
,門當(dāng)戶對,她家窮得同我們家差不多
,否則也決不會結(jié)親
。她家里飯都吃不上,哪里有錢
、有閑上學(xué)
。所以我母親一個字也不識,活了一輩子,連個名字都沒有
。她家是在另一個莊上
,離我們莊五里路。這個五里路就是我母親畢生所走的最長的距離
。
我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里
,就有這樣一位母親。
后來我聽說
,我們家確實也“闊”過一陣
。大概在清末民初,九叔在東三省用口袋里剩下的最后的五角錢
,買了十分之一的湖北水災(zāi)獎券
,中了獎。兄弟倆商量
,要“富貴而歸故鄉(xiāng)”
,回家揚一下眉,吐一下氣
。于是把錢運回家
,九叔仍然留在城里,鄉(xiāng)里的事由父親一手張羅
。他用荒唐離奇的價錢
,買了磚瓦,蓋了房子
。又用荒唐離奇的價錢
,置了一塊帶一口水井的田地。一時興會淋漓
,真正揚眉吐氣了
。可惜好景不長
,我父親又用荒唐離奇的方式
,仿佛宋江一樣,豁達大度
,招待四方朋友
。一轉(zhuǎn)瞬間,蓋成的瓦房又拆了賣磚
,賣瓦
。有水井的田地也改變了主人。全家又回歸到原來的情況
。我就是在這個時候
,在這樣的情況下降生到人間來的。
母親當(dāng)然親身經(jīng)歷了這個巨大的變化?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上?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當(dāng)我同母親住在一起的時候,我只有幾歲
,告訴我
,我也不懂。所以
,我們家這一次陡然上升
,又陡然下降,只像是曇花一現(xiàn)
,我到現(xiàn)在也不完全明白
。這個謎恐怕要成為永恒的謎了。

不管怎樣
,我們家又恢復(fù)到從前那種窮困的情況
。后來聽人說,我們家那時只有半畝多地
。這半畝多地是怎么來的
,我也不清楚。一家三口人就靠這半畝多地生活
。城里的九叔當(dāng)然還會給點接濟
,然而像中湖北水災(zāi)獎那樣的事兒,一輩子有一次也不算少了
,九叔沒有多少錢接濟他的哥哥了
。
家里日子是怎樣過的,我年齡太小
,說不清楚
。反正吃得極壞,這個我是懂得的
。按照當(dāng)時的標(biāo)準(zhǔn)
,吃“白的”(指麥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餅子
,最次是吃紅高粱餅子
,顏色是紅的,像豬肝一樣
。
“白的”與我們家無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包S的”與我們緣分也不大
。終日為伍者只有“紅的”。這“紅的”又苦又澀,真是難以下咽
。但不吃又害餓
,我真有點談“紅”色變了。
但是
,小孩子也有小孩子的辦法
。我祖父的堂兄是一個舉人,他的夫人我喊她奶奶
。他們這一支是有錢有地的
。雖然舉人死了,但家境依然很好
。我這一位大奶奶仍然健在
。她的親孫子早亡,所以把全部的鐘愛都傾注到我身上來
。她是整個官莊能夠吃“白的”的僅有的幾個人中之一
。她不但自己吃,而且每天都給我留出半個或者四分之一個白面饃饃來
。我每天早晨一睜眼
,立即跳下炕來向村里跑,我們家住在村外
。我跑到大奶奶跟前
,清脆甜美地喊上一聲:“奶奶!”她立即笑得合不上嘴
,把手縮回到肥大的袖子
,從口袋里掏出一小塊饃饃,遞給我
,這是我一天最幸福的時刻
。
此外,我也偶爾能夠吃一點“白的”
,這是我自己用勞動換來的
。一到夏天麥?zhǔn)占竟?jié),我們家根本沒有什么麥子可收
。對門住的寧家大嬸子和大姑——她們家也窮得夠嗆——就帶我到本村或外村富人的地里去“拾麥子”
。
所謂“拾麥子”就是別家的長工割過麥子,總還會剩下那么一點點麥穗,這些都是不值得一撿的,我們這些窮人就來“拾”。因為剩下的決不會多
,我們拾上半天
,也不過拾半籃子
;然而對我們來說,這已經(jīng)是如獲至寶了
。一定是大嬸和大姑對我特別照顧
,以一個四五歲、五六歲的孩子
,拾上一個夏天
,也能拾上十斤八斤麥粒。這些都是母親親手搓出來的
。為了對我加以獎勵
,麥季過后,母親便把麥子磨成面
,蒸成饃饃
,或貼成白面餅子,讓我解解饞
。我于是就大快朵頤了
。
記得有一年,我拾麥子的成績也許是有點“超?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到了中秋節(jié)——農(nóng)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親不知從哪里弄了點月餅,給我掰了一塊
,我就蹲在一塊石頭旁邊
,大吃起來。在當(dāng)時
,對我來說
,月餅可真是神奇的好東西,龍肝鳳髓也難以比得上的
,我難得吃上一次
。我當(dāng)時并沒有注意,母親是否也在吃?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xiàn)在回想起來
,她根本一口也沒有吃。
不但是月餅,連其他“白的”
,母親從來都沒有嘗過,都留給我吃了
。她大概是畢生就與紅色的高粱餅子為伍
。到了儉年,連這個也吃不上
,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

至于肉類
,吃的回憶似乎是一片空白。我姥娘家隔壁是一家賣煮牛肉的作坊
。給農(nóng)民勞苦耕耘了一輩子的老黃牛,到了老年
,耕不動了
,幾個農(nóng)民便以極其低的價錢買來,用極其野蠻的辦法殺死
,把肉煮爛
,然后賣掉。老牛肉難煮
,實在沒有辦法
,農(nóng)民就在肉鍋里小便一通,這樣肉就好爛了
。農(nóng)民心腸好
,有了這種情況,就昭告四鄰:“今天的肉你們別買
!”姥娘家窮
,雖然極其疼愛我這個外孫,也只能用土罐子
,花幾個制錢
,裝一罐子牛肉湯,聊勝于無
。記得有一次
,罐子里多了一塊牛肚子。這就成了我的專利
。我舍不得一氣吃掉
,就用生了銹的小鐵刀,一塊一塊地割著吃
,慢慢地吃
。這一塊牛肚真可以同月餅媲美了。
“白的”、月餅和牛肚難得
,“黃的”怎樣呢?“黃的”也同樣難得
。但是
,盡管我只有幾歲,我卻也想出了辦法
。到了春
、夏
、秋三個季節(jié),莊外的草和莊稼都長起來了
。我就到莊外去割草
,或者到人家高粱地里去劈高粱葉。劈高粱葉
,田主不但不禁止
,而且還歡迎;因為葉子一劈
,通風(fēng)情況就能改進
,高粱長得就能更好,糧食打得就能更多
。草和高粱葉都是喂牛用的
。我們家窮,從來沒有養(yǎng)過牛
。我二大爺家是有地的
,經(jīng)常養(yǎng)著兩頭大牛。我這草和高粱葉就是給它們準(zhǔn)備的
。每當(dāng)我這個不到三塊豆腐干高的孩子背著一大捆草或高粱葉走進二大爺?shù)拇箝T
,我心里有所恃而不恐,把草放在牛圈里
,賴著不走
,總能蹭上一頓“黃的”吃,不會被二大娘“捲”(我們那里的土話
,意思是“罵”)出來
。到了過年的時候,自己心里覺得
,在過去的一年里
,自己喂牛立了功,又有了勇氣到二大爺家里賴著吃黃面糕
。黃面糕是用黃米面加上棗蒸成的
。顏色雖黃,卻位列“白的”之上
,因為一年只在過年時吃一次
,“物以稀為貴”,于是黃面糕就貴了起來
。
我上面講的全是吃的東西
。為什么一講到母親就講起吃的東西來了呢?原因并不復(fù)雜
。
第一,我作為一個孩子容易關(guān)心吃的東西
。第二,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東西
,幾乎都與母親無緣
。
除了“紅的”以外,其余她都不沾邊兒。
我在她身邊只呆到六歲
,以后兩次奔喪回家,呆的時間也很短?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xiàn)在我回憶起來
,連母親的面影都是迷離模糊的
,沒有一個清晰的輪廓
。特別有一點,讓我難解而又易解:我無論如何也回憶不起母親的笑容來
,她好像是一輩子都沒有笑過
。家境貧困,兒子遠離
,她受盡了苦難
,笑容從何而來呢?有一次我回家聽對面的寧大嬸子告訴我說:
“你娘經(jīng)常說:‘早知道送出去回不來 ,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放他走的
!
’”簡短的一句話里面含著多少辛酸、多少悲傷?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母親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遠方 ,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欢@個兒子卻始終沒有歸去
,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

對于這個情況,我最初懵懵懂懂
,理解得并不深刻
。到了上高中的時候,自己大了幾歲
,逐漸理解了
。但是自己寄人籬下,經(jīng)濟不能獨立
,空有雄心壯志
,怎奈無法實現(xiàn)
,我暗暗地下定了決心,立下誓愿:
一旦大學(xué)畢業(yè),自己找到工作
,立即迎養(yǎng)母親。
然而沒有等到我大學(xué)畢業(yè)
,母親就離開我走了
,永遠永遠地走了。古人說:“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
,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
,這話正應(yīng)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親臨終時思念愛子的情況
;一想到
,我就會心肝俱裂,眼淚盈眶
。當(dāng)我從北平趕回濟南
,又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看到了母親的棺材
,看到那簡陋的屋子
,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于地下
。
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么名譽,什么地位,什么幸福 ,什么尊榮
,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即使她一個字也不識
,即使整天吃“紅的”
。
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1994年3月5日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編輯/排版:郭磊峰
○
○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5502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