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富饒的鹽阜大地哺育著代代英才,三國名土陳琳、民族英雄陸秀夫、鹽民詩人吳嘉紀、文學巨匠施耐庵......這些文臣武將、愛國志士學者名流在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上異彩紛呈、光耀千秋!
施耐庵畫像
施耐庵創(chuàng)作的《水滸傳》在世界文學之林獨樹一幟,其巨大的文學成就,標志著我國古典小說達到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高峰。
正因為《水滸傳》具有偉大的歷史價值,使人們對其作者施耐庵油然而生敬意。八十年代初,大豐市成立了全國唯一的研究施耐庵的學術團體一施耐庵研究會,出版了以研究施耐庵為主旨的《耐庵學刊》,并多次邀請海內(nèi)外專家學者舉行學術研討會,對其生平進行專題調(diào)查。
《水滸傳》讀本
現(xiàn)根據(jù)大量的出土文物、珍貴的歷史資料,以及民間的俚語口碑,對施耐庵的生平行蹤作一個輪廊介紹。
施耐庵,名彥端,又名子安,耐庵為其字。椐興化縣續(xù)志載,生于元元貞丙申(公元1296年),歿于明洪武庚戌(公元1370),享年75(虛)歲。
施耐庵祖籍蘇州,后移居興化, 興化地處里下河下游,溝河縱橫,港汊交錯,其父施元德在興化操舟度日。耐庵有兩個弟弟,二弟彥明,三弟彥才。
施耐庵因童稚時聰穎過人,其父元德公把他送到海陵東隅之白駒場讀書。白駒場地處牛灣河、運鹽河交匯處,這里鹽業(yè)發(fā)達物產(chǎn)豐盈、市井繁榮、人文薈萃,儼然有海濱城鎮(zhèn)的韻味。優(yōu)裕的鄉(xiāng)里環(huán)境,良好的教育條件,熏陶著幼年的施耐庵。
施耐庵勤奮好學,才思敏捷,很快成長為滿腹經(jīng)綸的飽學之土。19歲時,他初涉科場,一舉考取秀才;30歲那年又考取了舉人。延至元泰定年間,到大都(北京)參加進士科考。施耐庵躊躇滿志,自以為定能一舉成功, 曾夸下??冢丝贫芙鸢耦}名。不料,事與愿違,名落孫山。耐庵深愧有負父老鄉(xiāng)親厚望,遂有難見江東父老之感。其時,大都好友劉本善,官居國子監(jiān)司業(yè),他素知施耐庵道德文章堪為人范,于是為他多方周旋,恰逢山東鄆城縣訓導(地方分管教育的小官)有缺,便舉薦施耐庵前去赴任。
在鄆城期間,施耐庵倡導學習,廉潔奉公,同情百姓,指導農(nóng)桑。他的正直行為引起了上司和地方實力派的不滿,每每受到刁難。當時,陽谷縣有一個紳士吳林要安插他的親戚,被施耐庵嚴辭拒絕。吳林懷恨在心,后來就以莫須有的罪名誣告施耐庵,施耐庵體會到官場黑暗,舉步維艱,于是憤然辭官。
這段時間里,施耐庵利用公務之暇,留心地方掌故;辭職之后,為排遣心中煩悶,又游覽了魯中名勝。水堡村訪問宋江后人,景陽崗憑吊武松廟,石碣村拜謁三賢祠,黃堆集(黃泥崗)考察劫“綱”遺址,獅子樓聽評書說話。聽樵夫晨歌,和漁夫晚唱,過金沙灘,經(jīng)斷金亭,穿黑風口,攀梁山道......鄆城期間的經(jīng)歷為他后來寫《水滸傳》積累了豐富的素材。
次年年末,即施耐庵35歲那年,元廷又舉辦了一次特殊的科考,施耐庵求仕之心未泯,長途跋涉再次來到大都,獲得賜進士的功名,因而被委派到錢塘(杭州)擔任縣尹。
施耐庵秉性不移,錢塘為官二年期間,他倡導農(nóng)桑輕賦薄積,秉公執(zhí)法,抑制豪強。元朝官制:路府州郡均以蒙古人為長,稱達魯花赤俗謂監(jiān)州,以漢人為守副之。因而,施耐庵的正直行為時受其上司達魯花赤的干預?!白龉俨粸槊褡髦?,不如回家種紅薯”。于是,施耐庵又一次憤然掛冠回鄉(xiāng)。
施耐庵辭官之后,屈指一算,浪跡天涯已近10載,怎耐思鄉(xiāng)心切?于是,一路買舟換車,日夜兼程,到家后方知妻子季氏夫人早于前年病故;老父元德公臥病在床,后不久與世長辭,家庭的變故使施耐庵悲痛欲絕。其弟彥才理解哥哥的心情,便在白駒西側花家垛幫他建了三間茅屋,施耐庵又親自寫了一副“吳興綿世澤,楚水封明煙”的門聯(lián),表明了他隱居水鄉(xiāng)思想感情。不久,續(xù)弦申氏,教書種田,耕讀兩行,安心當起了鄉(xiāng)儒。
教書之余,施耐庵常到茶樓酒肆、旗亭驛站,聆地方耆老講述掌故傳說;聽四方商旅談新聞典故。北寶寺南側有一說書場,施耐庵更是時常光顧。后來,施耐庵就以大宋(宣和遺事)為藍本,進行值染夸張著手寫(江湖豪客傳)《水滸傳》。
就在這時山西太原大鹽商羅大戶到白駒治談生意,聽說施耐庵,博學多才通曉古今的有識之士,便叫其子羅貫中拜隨耐庵為師。羅貫中智慧超群,是施耐庵門生中的佼佼者, 常在功課之余,協(xié)助施耐庵校對魚亥,編寫《水滸》。
然而,元朝末年殘酷的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引起了各地的農(nóng)民、鹽民的激烈反抗。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正月,張土誠,白駒場張家墩人(今大豐西團鎮(zhèn)),在草堰這個表面安祥而繁榮市鎮(zhèn)爆發(fā)了起義。張一家靠撐船、拉纖販私鹽過日子。因不堪管理鹽務的分司、運司和鹽場官吏的壓榨和欺凌,遂與其弟士義、士德、士信和李伯升等18人,殺官兵,劫富豪,興兵造反。
其時,卞倉的武舉卞元亨因殺死鹽城巡撫,為逃避官府緝拿,也投奔了張士誠。卞元享是施耐庵的表弟,深知施耐庵胸懷韜略,腹藏甲兵,就極力向張士誠推薦。張、卞二人親自登門,邀請施耐庵出山共圖王業(yè)。施耐庵本想安心著述,不問世事。但近年來目睹各層官吏的橫征暴斂,心中十分痛恨。見張、卞相邀,遂慨然應允,攜帶羅貫中一起加人起義軍行列。
在起義軍隊伍中,施耐庵和卞元亨是張士誠的文武二輔。施耐庵是軍師,義旗初舉,兵微械少。為了擴大影響,炫耀兵力,在攻打丁溪時,施耐庵教張士誠購買了2000多條大而整齊的白鰱魚,穿于竹竿之上,在月光下就象雪亮的大刀,把丁溪鎮(zhèn)大地主劉子仁嚇得倉皇逃走。從此,起義軍隊伍所向披靡,“齊上戴家窯”,“一路興化村”,戰(zhàn)泰州、下高郵,進軍江南,開國平江(蘇州),張士誠的王霸事業(yè)達到了輝煌頂點。
但是,張士誠在蘇州稱王之后,勝利沖昏了頭腦,開始追求安逸享樂,任用小人,疏遠賢良,許多忠義之士先后離開了張士誠。首先離開的是劉基,事隔不久,施耐庵另外兩摯友魯淵和劉亮也鳴騶他去。
忠義賢良之士相繼離去并沒有使張士誠頭腦清醒,他仍然沉溺于淫樂而“懈于政事”,將士“無不志在良田美宅”。其時,方國珍兵強馬壯,朱元璋虎視眈眈,各地戰(zhàn)事不息,危機四伏。施耐庵深感形勢嚴峻,于是再次面諫張士誠,陳明天下局勢,指明興革之道。可是,張士誠聽信小人黃敬夫葉德新、蔡彥文之言,對施耐庵興革大計漠然置之,施耐庵預感大勢難以逆轉,張士誠的失敗只在早晚之間,于是也悄然隱去。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左右,施耐庵輾轉來到江陰祝塘,祝塘大紳士徐麒其聘施耐庵為西席。施耐庵博學多才,上通天文,下曉地理,在徐家蒙館之時,傳說曾給徐家看過兩塊“風水地”,一塊是香山,一塊是砂山。香山出才子,后來果然出了個徐霞客:砂山出人丁,所以,徐家人丁興旺。施耐庵還懂天文,據(jù)說徐家上墳祭祖那天(清明)總下雨,很苦腦。于是施耐庵給徐家重擇了上墳吉日為夏歷三月初十日,據(jù)說后來居然百年未雨。施耐庵還能知未來過去,有一年稻子剛抽穗時,他叫大家把稻子割下曬干,名日“早肚稻”,是醫(yī)治馬瘟癥的良藥。是年秋,朱元璋兵敗常州牛角塘,馬瘟病流行,軍師劉基高價收購“早肚稻”,祝塘人收獲頗豐。
施耐庵通陰陽、識天文、曉地理,在祝塘一帶傳聞頗盛。時至今日,祝塘徐洪春家還掛著這樣一幅對聯(lián):
讀宋家士贊言,高風世仰。
觀施耐庵卜兆,大地名揚。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派遣大將徐達、常遇春率領20萬大軍攻打平江,施耐庵預感平江陷落后,朱元璋對張士誠舊部必嚴加追究。同時,又考慮多年兵荒馬亂,戰(zhàn)事不息,《水許傳》至今尚未完稿,必須找個安靜處所完成書稿。施耐庵年輕時曾到過山陽(淮安),對山陽印象很好,因此準備到山陽安家。于是,寄詩一首給興化好友顧逖,征求意見。詩日:
年荒亂世走天涯,尋得山陽好住家。
愿辟草菜多種樹,莫叫李子結如瓜。
接到施耐庵的詩之后,顧逖亦回詩一首,詩日:
君自江南來問津,相遇一笑舊同寅。
此間不是桃源境,何處桃源好避秦。
很顯然,顧逖邀他回家鄉(xiāng)興化。俗話說“自古昭陽(興化)好避兵”,興化系水網(wǎng)地區(qū),不宜用兵,實乃亂世之桃源。施耐庵接到顧逖之詩后,于是攜帶家小,兼程北上,走到故鄉(xiāng)白駒,放眼一望,水網(wǎng)蘆葦,雞鴨成群,與江南水鄉(xiāng)無異,不禁詩興大發(fā):
山海永寧白駒場,荒野蘆葦好風光。
串場活水千江月,待等物格換新裝。
施耐庵重歸故里,感到格處親切。其弟彥才連忙請人將其舊宅修理一新。為謀生計,施耐庵就在北寶寺廟里坐館,一面教授學生,一面編著《水滸》。為了使自己象耐心庵堂那樣專心著述,不涉政事,便在書齋的門上掛上“耐庵”兩字的牌子,鄉(xiāng)民不解其意,便稱他為耐庵先生。以至后來《施氏家簿譜》寫成后,族中有人提出,應將“耐庵"二字寫人譜中,但因家譜已全部寫好,于是就在“彥端”之側添上“字耐庵”三字,當然,這是后話。
施耐庵閱歷豐富,治學嚴謹,寫《水滸》更是一絲不茍。據(jù)說,寫武松打虎這一回,寫來寫去都不滿意。正在這時門前烈犬狂吠,他跑出一看,原來是一醉漢與惡狗相斗,只見醉漢左右騰揶,上下跳躍,乘惡狗轉身的當兒,飛步竄上前去,按住惡狗之頭,舉起右拳,猛擊十幾下,接著往地一摔,惡狗滾了幾下,就躺著不動了。施耐庵看得入了迷,連喊“打得好”?;氐轿輧?nèi),他搬來長凳作“老虎”,仿照醉漢打狗架勢,跳來跳去,細心揣摩醉漢打狗時心理,終于寫出了“武松打虎"這千古不朽的文學章節(jié)。在這段時間,羅貫中一直在幫助施耐庵整理、謄寫書稿,斟酌取舍。羅原是“有志圖王者”。張土誠兵敗使他壯志難酬,他借整理《水滸傳》來表達他“替天行道”、革故鼎新”的思想。
不久,《水滸傳》輾轉相抄,在社會上廣為流傳,不僅販夫走卒愛不釋手,就是達官貴人也爭相傳閱。最后竟傳進了皇宮。朱元璋初登皇位,害怕人民反抗。在消滅張士誠之后,就把蘇州人遷移到邊遠地方去,俗稱“洪武趕散”?,F(xiàn)在,居然有人寫犯上倡亂之書,豈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于是,連忙派人捉拿施耐庵,把他關進南京天牢。
施耐庵在天牢里受盡了折磨,加之年老體弱,不久疾病纏身。其時,施耐庵的同窗好友劉基已官居顯位了,他伺機向朱元璋進言施耐庵方才得以釋放。
施耐庵獲釋之后,心有余悸。白駒是張士誠的故鄉(xiāng),農(nóng)民起義的發(fā)祥地,明政府一向管束嚴厲,對他這樣犯上倡亂之人怎能輕易放過?同時淮安故友曾多次相邀,于是決定到淮安暫住,以養(yǎng)病體。
到淮安后,經(jīng)友人幫助在西城門里租房住下,經(jīng)過這場變故,施耐庵的健康狀況日趨惡化,加之生活拮據(jù),缺醫(yī)少藥,是年冬,風寒舊疾復發(fā),無異雪上加霜。施耐庵自知不久人世,遂將《水滸傳》的修改稿交給羅貫中,并囑其將其中破損和遺失部分回憶整理,務必付梓印刷,以酬多年案牘之勞。囑畢溘然長逝,時年七十有五,是年為明洪武庚戌(1370年)。
施耐庵逝世后,其子施讓因家道“寒微”,無力將其父遷葬。待其孫子文昱時,經(jīng)濟已經(jīng)寬裕,可是施耐庵寫《水滸》朝庭早已定罪,如果明目張膽地搬運,恐怕禍及子孫。于是,就雇了一條草船,用水把草澆潮,把施耐庵尸體藏在草底,詐言是條沉船,沿途關卡官吏,見無油水可撈,都免查放行。經(jīng)過九天九夜,才將施耐庵遺骨運回白駒,安葬在他生前選擇的塋地——施家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5514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波尼戰(zhàn)役爆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