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都拼命地追求物質方面的部分
,甚至說生活忙到?jīng)]有時間去感覺周遭的事物,我才恍然領悟,漢語當中‘忙’這個字多么驚人的警告,因為忙是心靈死亡我想
食物之美:一日三餐
宋代宴飲
食物本身的美怎么去看待
色
我餓了
我們假設如果我們今天在我們三餐的食物當中
我們講的五味,它是我們在口腔里面非常復雜的反應
因此我們會發(fā)現(xiàn),漢文明非常有趣
我想大家一定聽過說
在中文品味這個詞,用的最多的是六朝
有一種好貴好貴的茶
因為它有個非常緩慢的過程
我想在東方的品茶
膩這個字
,就是不知道節(jié)制,已經(jīng)不知道節(jié)制。所以他必須回到一個自己的選擇說,我今天可以粗茶淡飯,我不要那個山珍海味,我能夠把油膩的東西轉換成清淡的東西。因此我們講taste
,講品味的時候是說,他很充分地知道我怎么選擇,我要什么。穿衣之美:品味與品牌的差異
唐寅《王蜀宮妓圖》局部
美其實是回來做自己
,我能夠不被這個流行所干擾,我知道我自己要什么。譬如說,從食物的美學轉到穿衣服的美學,那衣服不過就是求保暖。天氣冷了加衣服
,人類最早用樹葉、用動物的皮毛來做衣服,可是慢慢地我們會發(fā)現(xiàn)衣服這個東西可能會跟他的某一種生命情調有關。我們今天說品味變成說這個人穿衣服很有品味,因為他有他自己的選擇唐寅《王蜀宮妓圖》局部
品味常常被誤解為品牌
宋徽宗摹《張萱搗練圖》局部
可是品牌并不等于品味。品牌的基礎是建立在品味的基礎上
,你如果說去盲目的迷信那個品牌,最后就是說,不一定有品味。所以說品味是回來做自己,選擇自己所要的這個東西
,那么在服裝上,我們可以說這個人他完全可以素樸的完成它自己,他感覺到絲是一種,機器是幫了很多忙,可是生活要有自己的快感。這個是從生活里培養(yǎng)自己對美的一個感動。居住之美:找回傳統(tǒng)
房子并不等于家,我忽然想到漢字“家”的意義
,一個屋頂下養(yǎng)豬的才叫家。我想美的基礎其實有一種關系
,有一種對生命的愛,一種對生命的關心回到生活里食衣住行這個基礎上,我們在生活里作檢討的時候怎么去找回我們覺得是基礎
出行之美:對于行走的眷戀
比如說
行不過就是要到一個地方去
行的文化
我們讀到王維在唐朝的時候跟朋友送別,《陽關三疊》
我常跟朋友提到說
我到拙政園里面走,就會看到一個小亭子
如果人生一生都在趕路
在宋畫里
美是一種生活方式
我想這是保留在我們語言當中最好的美學提示,它不是一個偉大的體系
我有車子,在我城市里可以開車
,如果今天很急著到一個很遠的地方,我可以開車去,可是如果今天剛好是禮拜六、禮拜天,沒什么事干所以我們一再提到美是一種選擇
別人吃什么
美是回來做自己
所以有時候我很想在食衣住行這個部分
,我們回到傳統(tǒng)。比如說在華人世界影響很大的一個哲學流派,儒家,孔子,孟子,他們最喜歡講的一個字是“仁”,仁是仁愛的仁,是仁慈的仁。現(xiàn)在講的都是哲學里面很抽象的含義
,我們知道我們磕瓜子的時候,也有一個瓜子仁,杏仁,所有硬的殼里面,柔軟的部分叫仁,那個是發(fā)生生命的部分,所以有人請教孔子什么叫“仁”,孔子說“生生”叫仁,生命必須生長。我相信那是感覺
,是在你生活里面,你在磕瓜子,你在看到所有的種子的時候可是美學從18世紀德國從哲學系統(tǒng)里面發(fā)展出來,這個字Ast
,在拉丁文的原意是感覺學,是說我們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有非常細膩的感受性,而這個感受性不能完全被大腦思維的東西所掩蓋,我們的思維,理性有理性的判斷,感覺有感覺的判斷,所以因此在感覺里面讓它豐富了,讓它可以感到很多豐厚的東西,所以必須承擔生活里面許許多多的記憶。剛才講過在兒童時候最不喜歡的味覺是苦
,我們都不喜歡吃藥,因為藥太苦,可是人生里面有一部分是要學會苦的,所以歐洲最好的咖啡跟中國最好的茶都強調苦后回甘,你必須在那個苦味之后再回來體會的一個甘甜,它才是真的甘甜,不然只是兒童對糖的眷戀那個甜太簡單了,太幼稚了
因此在日常生活里
——本文整合自蔣勛北大演講《美與生活》
▼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5541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清朝水軍和臺灣鄭氏水軍在彭湖海面爆發(fā)···
下一篇: 我國大推力運載火箭發(fā)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