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人政治家的典型——說諸葛亮(二)
文 | 郭英德
士人的政治道德:知天命,盡人事
知其不可而為之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說中
, 諸葛亮不僅主動選擇“明主”,而且主動選擇了失敗。小說寫道
,徐庶要去許昌之前,專程拜訪諸葛亮,告訴他:“庶臨行時,將公薦與玄德。望勿推阻,可往見之,當(dāng)展平生之大才諸葛亮“聞之
可見諸葛亮心里非常明白
,徐庶把自己推薦給劉備,這是把他往火坑里推,成為劉備的殉葬品。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劉備,選擇了明知會失敗的事業(yè)。諸葛亮選擇的是失敗的事業(yè)
,小說還通過側(cè)面加以描寫。比如,諸葛亮的朋友司馬徽在他未出山時,就深深地感嘆:“雖臥龍得其主,不得其時!”也是他朋友的博陵崔州平,對劉備說:“將軍欲見孔明,而使之斡旋天地,扭捏乾坤,恐不易為也。”(卷八《劉玄德三顧茅廬》)司馬徽、崔州平能預(yù)見到的結(jié)果,當(dāng)然諸葛亮也能預(yù)見到。“得其主
,不得其時”,這構(gòu)成了諸葛亮政治選擇內(nèi)在的一種不可解脫的矛盾。他的確找到了一個能夠盡他之才的君主,卻沒有趕上一個好時機。劉備集團的最終失敗
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在小說中
,對諸葛亮是不是“知命”,是不是知天命,是不是能夠真正地把握住“天時”,具體描寫是有矛盾的。一方面,小說寫諸葛亮是知命
、知天時的。比如華容道故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敗走華容道
這個選擇連劉備都覺得不合適
但是諸葛亮解釋說:“亮夜觀乾象”——“乾象”就是帝王之象,曹操雖然沒當(dāng)皇帝
這叫什么“神算”
隆中對
另一方面
諸葛亮明明知道自己出山跟隨劉備,面對的可能是失敗
在“隆中對策”時,諸葛亮未出茅廬
既然失敗是天命注定的,那么
所以這說明了兩個問題: 第一,諸葛亮主動選擇了失?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坏诙?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諸葛亮主動選擇了他早已預(yù)知是徒勞無功的事業(yè)
那么,他為什么要進行這種徒勞無功的事業(yè)呢
? 我認為,他是要通過這種事業(yè),去考驗自己的能力、意志、道德和信念。一個人能夠在別人都不看好的事情上,甚至自己都不看好的事情上
,去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yè),這需要很大的能耐。用古人的話說,是“把死蛇給弄活了”《讀三國志法》
火燒新野
諸葛亮看透了天意
、天時,但是他還要盡自己的個人努力去做,而且在盡力做的過程中考驗自己的能力、意志、道德和信念,看自己能不能堅持去做,能不能努力做好。正如毛宗崗所說:“在草廬之中,而識三分天下,則達乎天時;承顧命之重,而至六出祁山,則盡乎人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謀事在人
,成事在天?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如果你認準(zhǔn)了“成事在天”
,而放棄了自己的努力,那么這是消極的,是悲觀的。 如果你認準(zhǔn)了“成事在天”,仍然不放棄自己的努力,繼續(xù)去“謀事”,那才是積極的,是樂觀的。成就一番人生的事業(yè),不是在最后的目的,最后的結(jié)果,而是在實現(xiàn)事業(yè)的過程。當(dāng)你能把整個的人生過程,譜寫成一個嶄新的篇章,那么你就是真正有能耐的人。鞠躬盡瘁
在“盡乎人事”的過程中,諸葛亮不僅要考驗自己的能力
,也要考驗自己的道德,考驗自己能不能忠于一個注定要失敗的王朝,能不能忠心耿耿地輔佐一個根本輔佐不起來的阿斗在“白帝城托孤”的時候(卷十七《白帝城先主托孤》)
這句話實在說得太重了
當(dāng)然諸葛亮說到做到
,此后一直沒日沒夜地操勞,鞠躬盡瘁這件事使我們不免產(chǎn)生疑問:劉備這么說究竟是為什么?他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
白帝城托孤
我覺得劉備有可能沒有估計到這一點
但是劉備實際上沒有想到
后代很多文人墨客歌頌諸葛亮
毛宗崗說:“能料其事之必敗必鈍而終必踏之
但是我覺得
為什么諸葛亮要“六出祁山”
“六出祁山”這場戰(zhàn)爭的目的是什么
?諸葛亮提出的政治目標(biāo)是“恢復(fù)中原”,這只是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是咱們知道,在一般的情況下
諸葛亮一次又一次地出祁山
,雖然展示出他巧妙的計策,但在整個打法上是比較笨拙的,并沒有更多招數(shù)。在這種情況下,碰上司馬懿的軟磨硬抗,他更沒辦法了。他想打勝仗,但是沒有更多的招數(shù)可打勝仗。對諸葛亮來說
,在出祁山的整個過程當(dāng)中,最困難的是糧草問題,糧草跟不上。因為他的戰(zhàn)術(shù)是進攻型的,糧草要一直跟上,不像防守型的,守在那兒不動,糧草可以源源不斷地運來。你是進攻型的,一直往前打,糧草的保證就非常重要。而對糧草的保證,諸葛亮一直拿不出很好的辦法。有人說諸葛亮有個很大的失誤
從這里可以看出,諸葛亮不打是不行的
,打仗至少可以確立他在蜀國的政治地位,這是很重要的。當(dāng)然他知道魏國是很難打贏,即使不說肯定打不贏,至少是不易打贏的。很難打贏,但是又不得不打,這是諸葛亮的一種行為方式,一種特殊的人生選擇。即使面對宿命般的失敗
,諸葛亮依然在內(nèi)心存有一份信念,與命運甚至與歷史進行不屈的抗?fàn)帯km然面對的是注定的失敗,但他仍然以一種履險如夷、視死如歸的眼光看待這一切最后一次出祁山
諸葛亮為了自己的事業(yè),為了自己的理想
在讀《三國志演義》的時候
當(dāng)然
后人歌頌諸葛亮,把他這一生的輝煌事業(yè)和他所表現(xiàn)的道德品質(zhì)結(jié)合在一起
歷代以來,人們不以成敗論英雄
杜甫《蜀相》
無論是杜甫還是陸游
文章轉(zhuǎn)載自公眾號:京師文會
全文完
文章作者
郭英德
文章原創(chuàng)|版權(quán)所有|轉(zhuǎn)發(fā)請注出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5557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上一篇:
20世紀初的全國人口統(tǒng)計
下一篇:
著名小品演員趙本山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