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長河不停的流淌,歷史在不停的發(fā)展,讓小編帶大家撥開歷史的迷霧,回到那刀光劍影的年代,看看李時珍的故事。
李時珍(1518年 --- 1593年),字東壁,號瀕湖。出生在湖北蘄州(今蘄縣)一個醫(yī)生世家,祖父、父親皆以醫(yī)為業(yè)。李時珍從小受到熏陶,對草藥特別感興趣。但因醫(yī)生在當時并沒有太高的社會地位,所以父親李言聞還是希望李時珍長大以后能走上仕途之路。孝順的李時珍不負眾望,在14歲那年便考上了秀才,并開始學習八股文。但是相比起枯燥的學習,李時珍還是對醫(yī)術(shù)更感興趣。他一有空就偷偷溜進父親書房看醫(yī)術(shù),還趁著父親給病人看病時,在一旁偷學醫(yī)術(shù)。也因為這樣,他逐漸落下了功課,連著三次科舉都失敗了。不過好在父親也沒有責怪他,便由他去學自己想學的了。
回到家中后,他開始廢寢忘食地讀醫(yī)書,跟隨父親尋藥行醫(yī),由于他的專注與勤奮,沒過幾年他就成為了一名很有名望的醫(yī)生。明嘉靖年間,世宗皇帝的愛妃李娘娘忽然得病,時值炎炎夏日,卻畏寒發(fā)熱,十分痛苦。經(jīng)太醫(yī)院診治,用藥后仍不見起色,可把世宗皇帝急壞了。這時,被封王在湖北的朱瞻崗聽說此事,便急忙帶著李時珍進京,可是在問清李娘娘的病情后,這位藥到病除的神醫(yī),也禁不住被嚇出了一身冷汗。
其實,李娘娘的病情并不嚴重。就是身上長了一個普通的膿瘡而已。而治療方法也很簡單,只需用小刀刺破膿皰,排出膿液,幾日后便會自行恢復。但是李娘娘畢竟貴為金枝玉體,加上這個膿瘡又長在了她的私密部位,所以太醫(yī)太束手無策的,而偏偏讓李時珍也遇到這個棘手的事,他也覺得很難辦。
如何才能不碰到李娘娘就將她的病只好呢?李時珍苦苦思索了一整個晚上,終于想出了辦法。第二天,他吩咐宮女用一條長帶去測量娘娘的身長,一定要從頭到腳務必準確并做好標記。然后,李時珍用古人常用的“立七坐五三半”的方法將娘娘的身高分為十四段,再計算出每一段的長度。根據(jù)計算得出的結(jié)果,讓宮廷里的木匠做了一把太師椅,然后叫人從廚房取來十余斤面粉,鋪在椅子上。接著讓未穿衣服的娘娘輕輕坐上去,下身的委中穴一定要挨著椅沿,不能偏離半分。李娘娘照做后,便在面粉是留下了印模,李時珍也很快計算出了李娘娘患處癰疽的大小和高度。
接著,他拿出一把小刀,一頭固定在椅子上,重新鋪上面粉,將刀鋒隱沒在面粉之中。交代宮女依舊要娘娘像上次一樣,不偏不倚坐到椅子上。就這樣,娘娘膿皰里的膿液被排了出來,李時珍又為娘娘開了一味十全大補湯,沒過幾日,傷口就愈合了。李時珍也有驚無險地渡過一劫。
之后,李時珍的名聲變得越來越大。當時的官員們聽說了之后,便邀請李時珍進入太醫(yī)院任職,而李時珍為了能飽覽皇家珍藏的醫(yī)學典籍,更好的研究醫(yī)術(shù),也痛快的答應了。但他只呆了一年就離開了。小編猜測,或許是因為他已經(jīng)熟知了太醫(yī)院的各類書籍,學到了自己想學的東西。也或許,他還是忍受不了官場的爾虞我詐,所以才這么快離開。不過,不論什么原因,都能看出來,李時珍是一個淡泊名利的人,他的一生只奉獻給了醫(yī)術(shù)。
要知道,在古代做一個民間醫(yī)生真的很難。收入不高,居所不固定,還沒有什么權(quán)利和地位。但是在李時珍看來,自己的醫(yī)術(shù)越高,能救治的人就越多,讓普通老百姓都健健康康的活著,才是他想要的盛世吧。那時候,他的家鄉(xiāng)經(jīng)常發(fā)水災,大水退后,又會爆發(fā)疫病。生病的窮人無錢看病,李時珍家境也不富裕,但他和父親都很同情這些病人,只要有人上門,都會認真醫(yī)治,不計報酬。從此,李家父子的高尚醫(yī)德在蘄州一帶被世代流傳了下來,李時珍的大名也漸漸被世人所知。
這個在當時也是一個誤會。李時珍在當時的時候特別有名氣,所以每個人看到李時珍都想請他為自己把脈。有一次李時珍去一個飯館,那個飯館老板的兒子見到李時珍過來,就從收銀臺里跳了出去,想讓李時珍為他把脈,李時珍把過脈象之后告訴他三個小時之內(nèi)回家,說他不會活過三個小時。
這件事情讓飯館的人非常憤怒,因為他兒子平時非常健康,當時就對李時珍破口大罵,但是沒想到的是他的兒子真的在三個小時之后就去世了。后來才知道這個老板的兒子是因為見到李時珍太激動,從收銀臺里跳了出來,把腸子跳斷了,而且身體內(nèi)臟受到了很嚴重的損傷,導致不幸去世了。這也能看出來,李時珍把脈是很準確的,但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就在幾個小時之內(nèi)死亡了,這讓在場的人覺得非常不理解很驚訝。
所以從那次開始就有人說李時珍把?活人診死?。其實這也不能怪李時珍,只能怪當時的醫(yī)療條件比較差,大多是用中草藥,也沒有現(xiàn)在手術(shù)的方式去治療,所以李時珍也沒有辦法醫(yī)治那位飯館兒的家人。李時珍這個事情也并沒有做錯,所以大家后來也慢慢都都理解他了,他也經(jīng)常把那些不治之癥的人救活,被人稱為活菩薩。
李時珍曾經(jīng)有一次在路上看到一些人抬著棺材,但是棺材下面一直流著血,李時珍當時觀察那個血是人的鮮血,就證明棺材里面的人其實并沒有死,他就立即讓那些人把棺材放下來,給里面的人診治。最后在他的精湛醫(yī)術(shù)之下,他救活了一位女子,還保住了女子肚子里面的孩子,這件事情也一直被大家贊頌著。李時珍的一生幫助了很多人,救治了很多不治之癥,值得我們大家贊頌。 ?
人教版《李時珍》課文
明朝出了一位偉大的醫(yī)學家和藥物學家,他叫李時珍,湖北蘄春人。
李時珍家世代行醫(yī)。他的父親醫(yī)術(shù)很高,給窮人看病常常不收診費,就是不愿意自己的兒子再當醫(yī)生;因為那時候,行醫(yī)是被人看不起的職業(yè)。李時珍可不這樣想。他看到醫(yī)生能救死扶傷,解除病人的痛苦,就從小立下志愿,要像父親一樣為窮人看病。
李時珍處處留心向父親學習,暗自記下了不少藥方。有一回,父親遇到了疑難病癥,一時想不出有效的藥方。李時珍湊到父親耳邊,輕輕地說了一個古方。父親一聽他說的藥方正對癥,才同意他學醫(yī)。
李時珍22歲開始給人看病,一面行醫(yī),一面研究藥物。他發(fā)現(xiàn)舊的藥物書有不少缺點:許多有用的藥物沒有記載;有些藥物只記了個名稱,沒有說明形狀和生長情況;還有一些藥物記錯了藥性和藥效。他想,病人吃錯了藥,那多危險啊,于是決心重新編寫一部完善的藥物書。
為了寫這部藥物書,李時珍不但在治病的時候注意積累經(jīng)驗,還親自到各地去采藥。他不怕山高路遠,不怕嚴寒酷暑,走遍了出產(chǎn)藥材的名山。他有時好幾天不下山,餓了吃些干糧,天黑了就在山上過夜。他走了上萬里路,拜訪了千百個醫(yī)生、老農(nóng)、漁民和獵人,向他們學到了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他還親口品嘗了許多藥材,判斷藥性和藥效。
幾年以后,他回到蘄春老家,開始寫書?;苏?7年,他終于編寫成了一部新的藥物書,就是著名的《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有一百多萬字,記載了一千八百多種藥物,每一種都有圖,是中藥書籍中一部偉大的著作,已經(jīng)被譯成幾國文字,在全世界流傳。
北師大版第六冊《李時珍》課文
李時珍是明朝偉大的醫(yī)學家和藥物學家。他家世代行醫(yī),父親給窮人看病,常常不收診費。李時珍親眼看到醫(yī)生能夠救死扶傷,解除病人痛苦,就立下為窮人治病的志愿。
那時候,行醫(yī)是被人鄙視的行業(yè),李時珍的父親不愿兒子當醫(yī)生,但是李時珍卻處處留心向父親學習,還暗自記下了不少藥方。有一回,父親給人看病,病人患的是一各疑難病癥,父親一時想不出有效的藥方。李時珍輕聲地說了一個古方,父親一聽,正是對癥良藥。從此以后,父親同意他學醫(yī)了,他二十二歲就開始給人看病。
李時珍一面行醫(yī),一面研究藥物,他發(fā)現(xiàn)舊的藥物書有不少缺點,許多有用的藥物沒有記載;有些藥物只記了個名稱,沒有說明性狀和生長情況;還有一些藥物記錯了藥性和藥效。他想,病人吃錯了藥,那多危險??!于是他決心重新編寫一部比較完善的藥物書。
李時珍為了寫這部書,不但在治病的時候注意積累經(jīng)驗,而且還親自到各地去采藥。他不怕山高路遠,不怕嚴寒酷暑,走遍了產(chǎn)藥的名山,他有時幾天不下山,餓了吃些干糧,天黑了,就在山上過夜。許多藥材他都親口品嘗,判斷藥性和藥效。他走了上萬里路,訪問了千百個醫(yī)生、老農(nóng)、漁民和獵人,向他們學到了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
幾年以后,他回到湖北蘄春老家,開始寫書。他整整用了二十七年的時間,終于編寫成了一部著名的藥物書——《本草綱目》。這部書有一百多萬字,記載了一千八九百種藥物,是中藥書中的一部偉大著作。
醫(yī)圣李時珍 圖片參考:images.39/userwebsite/39/911lishizhen1 字東壁,晚年號瀕湖山人。公元1518─1593年(明正德十三年─萬歷二十一年),明代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人。是我國古代杰出的科學家之一。他在醫(yī)藥學方面的巨大貢獻,近四百年來,一直為國內(nèi)外人士所稱頌。他的名著《本草綱目》,不僅是一部總結(jié)我國明以前藥物學知識和經(jīng)驗的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具備了初期植物形態(tài)分類學內(nèi)容的偉大著作。 李時珍出身于世代業(yè)醫(yī)的家庭。祖父和父親李言聞都是熱心替人診治疾病的醫(yī)生。由于受家庭和環(huán)境的影響,時珍自小就愛好和熟悉草木蟲魚的學問。他聰明好學,很小的時候,就能夠把大段難懂的《釋鳥》、《釋獸》等文章背誦如流。 李時珍雖然自年輕時候起,就熱愛醫(yī)學,但也確實看到官僚、鄉(xiāng)紳、豪商,輕視、欺侮他父親的情景,加上他父親的壓力,最初也曾想通過科舉,實現(xiàn)他父親對他的期望。但是通過三次去省城武昌應試失敗之后,便決心按照自己的意愿──學醫(yī),并從醫(yī)藥學方面求得發(fā)展──開始走自己的道路。 在李時珍的決心請求和保證面前,父親同意了。從此,開始了他的醫(yī)生生涯。在以后的年月中,他一方面刻苦鉆研古人的醫(yī)藥學著作,一方面行醫(yī)看病。由于他酷愛醫(yī)學,勤奮好學,勇于實踐,因此,在醫(yī)學上的才華很快就顯示出來了,很多疑難病癥,經(jīng)他治療,大都能很快的得到解決。因為他醫(yī)術(shù)精湛,在公元1556年(明嘉靖三十五年),被薦送到北京太醫(yī)院。但在太醫(yī)院他卻沒有受到應得的重視,官職很低,然而卻使他有了一個很好的學習場所。在那里,他閱讀和見識了不少在別的地方不能看到的書籍和藥物。在太醫(yī)院工作了約一年時間,他就托病辭職了。 公元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左右,李時珍回到蘄州,至此,完全擺脫了官員生活,專心致志于《本草綱目》的編寫工作和為群眾醫(yī)治疾病。 1593年(明萬歷二十一年),這位為我國醫(yī)藥學貢獻了畢生精力的偉大中醫(yī)藥學家與世長辭了。李時珍死后,埋葬在蘄州瓦硝壩故居不遠的雨湖南岸,近四百年時間了,他的墓址仍然尚在。 李時珍把他一生的主要時間和精力,都獻給了中醫(yī)藥學事業(yè)。他除了為群眾醫(yī)治疾病之外,主要集中的體現(xiàn)在他的著作里。尤其是《本草綱目》之中。他通過親身的醫(yī)療實踐,深刻地認識到前代醫(yī)藥學家的輝煌業(yè)績,同時,也看到了他們在理論上、觀察上的缺點、錯誤,尤其是歷代藥物學著作"本草學"的很多缺點、錯誤。他認為如果對 藥物的解釋混亂和分類失宜,就很容易把醫(yī)生帶到錯誤的道路上去。他在父親的贊同下,立志把舊的"本草",加以補充、整理。 "本草學"從《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起,一直到宋朝唐慎微編著的《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為止,可以說是緊緊地銜接著前進的。但在《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之后,卻沒有大的發(fā)展,他便決定以《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為基礎(chǔ),把古人漏掉的,或沒有發(fā)現(xiàn)的,以及經(jīng)群眾實踐用之有效的藥物補充進去,使天地萬物能充分的得到應用。當時李時珍才只有二十幾歲,學識和經(jīng)驗雖然已逐漸豐富,但與他的雄心宏愿遠遠不相適應,為了實現(xiàn)這一偉大的理想,據(jù)傳他曾"讀書十年,不出戶庭"。 1552年(明嘉靖三十一年)李時珍三十五歲時,他在經(jīng)過長時間準備之后,開始了《本草綱目》的寫作。在編寫過程中,他腳穿草鞋,身背藥簍,帶著學生和兒子建元,翻山越嶺,訪醫(yī)采藥,足跡遍及河南、河北、江蘇、安徽、江西、湖北等廣大地區(qū),以及牛首山、攝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萬里路,傾聽了千萬人的意見,參閱各種書籍八百多種,歷時二十七年,終于在他六十一歲那年(1578年)寫成。這部偉大的著作,吸收了歷代本草著作的精華,盡可能的糾正了以前的錯誤,補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發(fā)現(xiàn)和突破。 李時珍治學嚴謹,在《本草綱目》寫成后,為了把這部書編寫得更充實、更完備,又用了十多年時間,做過三次大的修改,每次修改,幾乎都是推翻成稿,重新編寫,直到大約1590年左右開始刊刻為止。 李時珍在治學上不畏強權(quán),敢于堅持真理。在1545年前后,皇帝朱厚熜,不理朝政,妄想成仙,整天和一些方士鬼混,在宮中設(shè)立壇醮和煉金所,夢想煉成“不死之藥”。 在此影響下,各地方士的活動非常猖獗,煉制丹藥的風氣極為流行,使不少人竟然認真地服起丹藥來。李時珍站在醫(yī)生的立場上,實在看不下去,便冒著違犯統(tǒng) 治者意志的危險,毫不掩飾的列舉事實,把服食丹藥的害處,講給群眾,使大家明白:方士的話不符合醫(yī)藥學的科學道理,食服丹藥是愚昧的自殺道路。 為了教育后人,他還把這些認識和思想寫進了他的著作。堅持實事求是,重視調(diào)查研究,是李時珍治學精神的又一突出表現(xiàn)。他在研究工作中,遇到問題,總是看了又看,聽了再 聽,不斷思索,盡最大限度地去直接調(diào)查了解。他開始寫《白花蛇傳》的時候,最初 在藥販子那里找材料,但當他知道販子所收的蛇,不全是真品時,就親自多次跑到出蛇的龍峰山去觀察了解,結(jié)果他不僅很清楚地看到了白花蛇的形狀,活動規(guī)律,而且,還了解到了有關(guān)白花蛇的炮制方法等。 為了證實陶弘景說的"穿山甲能水陸兩棲, 白天到岸上把鱗張開引螞蟻爬來,引來后閉上鱗跳入水中,讓螞蟻浮在水面,然后吞 掉"這么一句話,他不知花費了多少個日日夜夜,蹲在穿山甲出沒的地方,進行其生態(tài) 活動的調(diào)查,并親自解剖了一只穿山甲,發(fā)現(xiàn)它的胃很大,胃里確實有一升多螞蟻, 證明它確是食蟻動物,但食蟻的方式與前說不同,是搔開蟻穴舐食蟻類的,糾正了前 書的錯誤。 為了研究清楚專供皇帝服用的"仙果"到底是什么東西,他冒著殺頭之罪, 前往均州(今湖北省均縣),采摘樣品,親口嘗試,證實所謂"仙果"不過是僅具有生 津止渴作用的普通椰梅。正因為他非常重視調(diào)查研究,看重第一手資料,因而使他的著作具有很高的科學性。李時珍在艱巨的研究工作中,不僅"無書不讀",涉獵諸家, 而且,深入群眾"采訪四方",農(nóng)民、漁夫、獵人、樵夫,既是他的朋友,又是他的老 師,他向捕魚的請教鸕鷥的生育方法和魚狗子的穴居情況。他研究萍、蘋、、的形態(tài) 差別,農(nóng)民們便把他們所知道的標本都采集來供他看。 其主要著作有: 1.《本草綱目》:成書于公元1578年(明萬歷六年),全書共52卷,收載藥物1892種(其中374種為歷代本草所不曾記載過的),附圖1000余幅。他廢除了古老的上、中、下三品分類法,而以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蟲、鱗、介、禽、獸、人體附著物等十六部門、六十類,對所載藥物一一作了詳細介紹。對每味藥物,都盡可能地闡述了性味、主治、用藥法則、產(chǎn)地、形態(tài)、采集、炮制、方劑配伍等,全書還附各類方劑11096則?!侗静菥V目》大約從1590年由金陵(南京)書商胡承龍開始刻印刊行以來,至今已有六十多種版本。在國外也被譯成日、英、法、德、俄、朝鮮、拉丁等多種文字出版。 2.《瀕湖脈學》:成書于公元1564年(明嘉靖四十三年),一卷。論述脈象27種,對于脈的體狀、相類、主病,都以七言歌括的形式,作了較詳盡的介紹。 李時珍一生著作很多,在醫(yī)藥學方面,除上述《本草綱目》、《瀕湖脈學》之外,還有《奇經(jīng)八脈考》一卷(1572年成書)、《食物本草》二十二卷、《集簡方》、白花蛇傳》、《五臟圖論》、《命門考》、《命門三焦客難》、《瀕湖醫(yī)案》等書。 本草綱目 圖片參考:bud/museum/images/Bookz 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本草綱目》是總結(jié)十六世紀以前藥物學的曠世名著,它的貢獻有許多方面: ◆ 首創(chuàng)科學分類法。全書將所收藥物分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蟲、鱗、介、禽、獸、人等十六部,每部再分類,由微至巨,由賤至貴,這可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分類方法。 ◆ 堅持科學精神,廣泛的糾正舊書中荒誕迷信的說法。例如:服食水銀、雄黃可以成仙;蜘蛛血涂腳,可以步行水上;『草子變魚』、『馬精入地變鎖陽』等謬誤。 ◆ 糾正了以往本草書中某些金石不分,魚蟲互混,品類錯置,或一物誤分為二,或二藥混為一談等諸多錯誤,在很大程度上起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 在該書新增藥品中,有不少是名不見經(jīng)傳的新品,如三七、鎖陽、樟腦、半邊蓮、土茯苓等等,經(jīng)作者和其他醫(yī)家臨床驗證后,首次收進本草書中,為中國的藥物學開創(chuàng)了新的藥源。 ◆ 《本草綱目》綜合了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天文學、氣象學、解剖學、生理學、人類學等許多領(lǐng)域的科學知識。十九世紀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在《人類的由來》一書中,稱它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同學們是否發(fā)現(xiàn),許多食品、藥物為了宣傳它們的功效,都會強調(diào)《本草綱目》里說什么什么的。還記得有一則電視廣告說:「本草綱目記載,羊乳甘溫無毒、補寒冷虛乏……」說什么記得嗎?自己去查查《本草綱目》吧!
本草網(wǎng)目is李時珍 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湖北蘄(今湖北省蘄春縣)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卒于神宗萬歷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他家世代業(yè)醫(yī),祖父是「鈴醫(yī)」。父親名聞,號月池,是當?shù)孛t(yī)。那時,民間醫(yī)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李時珍自小體弱多病,然而性格剛直純真,對那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怎么也學不進去。自十四歲中了秀才后九年,三次到武昌考舉人,都落第了。于是,他放棄了科舉作官的打算,專心學醫(yī),于是求父親說:「我今年二十三歲了,老是考不上,您還是讓我學醫(yī)吧!」并且表示了這樣的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估钤鲁卦诶淇岬氖聦嵜媲敖K于醒悟了,同意兒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幾年,李時珍果然成 很有名望的醫(yī)生。大約到了三十八歲,就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yī)所事務。三年后,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yī)院判。太醫(y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yī)療機構(gòu),當時,被一些庸醫(yī)弄得烏煙瘴氣。只任職一年,李便辭職回鄉(xiāng)。 在這十幾年中,李時珍閱讀了大量古醫(yī)籍,又經(jīng)過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古代的本草書籍,「品數(shù)既煩,名稱多雜?;蛞晃镂鰹槎蚨锘鞛橐黄贰梗ā睹魍馐繁緜鳌罚?。特別是許多毒性藥品,竟被認為可以「久服延年」,因而遺禍無窮。于是,他決心要重新編纂一部本草書籍。三十一歲那年,他就開始醞釀,為了「窮搜博采」,讀了大量參考書。家藏的書讀完了,就利用行醫(yī)的機會,向本鄉(xiāng)豪門大戶借。后來,進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醫(yī)院,讀的書就更多,簡直成了「書迷」。他自述「長耽嗜典籍,若啖蔗飴」(《本草綱目》原序)。顧景星在《李時珍傳》里,也贊他「讀書十年,不出戶庭,博學無所弗瞡」。確實如此,他不但讀了八百余種上萬卷醫(yī)書,而且看過不少歷史、地理和文學名著,敦煌的經(jīng)史巨作,他遍讀了;幾個古代偉大詩人的全集也都仔細鉆研過。他還摘錄了大量有關(guān)醫(yī)藥學的詩句。這些詩句給了他許多真實有用的醫(yī)藥學知識,幫助他糾正了前人在醫(yī)藥學上的許多謬誤。如古代醫(yī)書中,常常出現(xiàn)「鶩與鳧」。它們指的是什么?是否有區(qū)別?歷代藥物學家眾說紛紜,爭論不休。李時珍摘引屈原《離騷》中的「將與雞鶩爭食乎」,「將泛乎若水中之鳧乎」兩句,指出詩人把「鶩」與「鳧」對舉并稱,就是它們不是同一種禽鳥的明證。他又根據(jù)詩中對它們不同生活環(huán)境的描繪,證明「鶩」是家鴨,「鳧」是野鴨子,藥性不同。屈原的詩賦,竟成了李時珍考證藥物名實的雄辯依據(jù)。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于藥名混雜,往往弄不清藥物的形狀生長的情況。過去的本草書,雖然作了反復的解釋,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diào)查研究,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在「紙上猜度」,所以越解釋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藥物遠志,南北朝著名醫(yī)藥學家陶弘景說它是小草,像麻黃,但顏色青,開白花,宋代馬志卻認為它像大青,并責備陶弘景根本不認識遠志。又如狗脊一藥,有的說它像萆薢,有的說它像拔□,有的又說它像貫眾,說法很不一致。類似此情況很多,李時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擱下筆來。這些難題該怎樣解決呢?在他父親的啟示下,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羅百氏」,又「采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diào)查。 李時珍穿上草鞋,背起藥筐,在徒弟龐憲、兒子建元的伴隨下,遠涉深山曠野,遍訪名醫(yī)宿儒,搜求民間驗方,觀察和收集藥物標本。他首先在家鄉(xiāng)蘄州一帶采訪。后來,他多次出外采訪。除湖廣外,還到過江西、江蘇、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過。盛產(chǎn)藥材的江西廬山和南京的攝山、茅山、牛首山,估計也有他的足跡。后人為此寫了「遠窮僻壤之產(chǎn),險探麓之華」的詩句,反映他遠途跋涉,四方采訪的生活。 李時珍每到一地,就虛心向各式各樣的人物請求。其中有采藥的,有種田的,捕魚的,砍柴的,打獵的。熱情地幫助他了解各種各樣的藥物。 比如蕓苔,是治病常用的藥。但究竟是什么樣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說不明白,各家注釋也搞不清楚。李時珍問一個種菜的老人,在他指點下,又察了實物,才知道蕓苔,實際上就是油菜。這種植物,頭一年下種,第二年開花,種子可以搾油,于是,這種藥物,便在他的《本草綱目》中一清二楚地注解出來了。 在四處采訪中,或在自己的藥圃里,李時珍都非常注意觀察藥物的形態(tài)和生長情況。蘄蛇,即蘄州產(chǎn)的白花蛇。這種藥有醫(yī)治風痹、驚搐、癬癩等功用。李時珍早就研究它。但開始,只從蛇販子那里觀察。內(nèi)行人提醒他,那是從江南興國州山里捕來的,不是真的蘄蛇。那么真正蘄蛇的樣子又是怎么樣的呢?他請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訴他,蘄蛇牙尖有劇毒。人被咬傷,要立即截肢,否則就中毒死亡。在治療上述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貴重。州官逼著群眾冒著生命危險去捉,以便向皇帝進貢。蘄州那么大,其實只有城北龍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蘄蛇。李時珍追根究底,要親眼觀察蘄蛇,于是請捕蛇人帶他上了龍峰山上。那里有個狻猊洞,洞周圍怪石嶙峋,灌木叢生。纏繞在灌木上的石南籐,舉目皆是。蘄蛇喜歡吃石南籐的花葉,所以生活在這一帶。李時珍置危險于度外,到處尋找。在捕蛇人的幫助下,終于親眼看見了蘄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過程。由于這樣深入實際調(diào)查過,后來他在《本草綱目》寫到白花蛇時,就得心應手,說得簡明準確。說蘄蛇的形態(tài)是:「龍頭虎口,黑質(zhì)白花、脅有二十四個方勝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長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長一二分,腸形如連珠」;說蘄蛇的捕捉和制作過程是:「多在石南籐上食其花葉,人以此尋獲。先撒沙土一把,則蟠而不動,以叉取之。用繩懸起, 刀破腹去腸物,則反尾洗滌其腹,蓋護創(chuàng)爾,乃以竹支定,屈曲盤起,扎縛炕干?!雇瑫r,也搞清了蘄蛇與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蘄地者,雖干枯而眼光不陷,他處者則否矣。」這樣清楚地敘述蘄蛇各種情況,當然是得力于實地調(diào)查的細致。 李時珍了解藥物,并不滿足于走馬看花式的調(diào)查,而是一一采視,對著實物進行比較核對。這樣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藥物。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一一采視,頗得其真」,「羅列諸品,反復諦視」 當時,太和山五龍宮產(chǎn)的「榔梅」,被道士們說成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果」。他們每年采摘回來,進貢皇帝。官府嚴禁其他人采摘。李時珍不信道士們的鬼話,要親自采來試試,看看它究竟有什么攻效。于是,他不顧道士們的反對,竟冒險采了一個。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樣,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種變了形的榆樹的果實,并沒有什么特殊攻效。 鯪鯉,即今天說的穿山甲,是常用的中藥。陶弘景說它能水陸兩棲,白天爬上巖來,張開鱗甲,裝出死了的樣子,引誘螞蟻進入甲內(nèi),再閉上鱗甲,潛入水中,然后開甲讓螞蟻浮出,再吞食。為了了解陶弘景的說法是否對頭,李時珍親自上山去觀察。并在樵夫、獵人的幫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從它的胃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螞蟻,證實穿山甲動物這點,陶弘景是說對了。不過,從觀察中,他發(fā)現(xiàn)穿山甲食蟻時,是搔開蟻穴,進行舐食,而不是誘蟻入甲,下水吞食,李時珍肯定了陶弘景對的一面,糾正了其錯誤之處。 就這樣,李時珍經(jīng)過長期的艱苦的實地調(diào)查,搞清了藥物的許多疑難問題,于萬歷戊寅年(公元一五七八年)完成了《本草綱目》編寫工作。全書約有190萬字,五十二卷,載藥一千八百九十二種,新增藥物三百七十四種,載方一萬多個,附圖一千多幅,成了我國藥物學的空前巨著。其中糾正前人錯誤甚多,在動植物分類學等許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對其他有關(guān)的學科(生物學、化學、礦物學,地質(zhì)學,天文學等等)也做出貢獻。達爾文稱贊它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醫(yī)圣李時珍 出生年代 字; 東璧
生于西元1518年
(明武宗正德十三年)
卒于西元1593年
(明神宗萬歷二十一年)
享年75歲. 出生地 湖北蘄州東門外瓦硝壩
今之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zhèn). 背景環(huán)境 李時珍成長于世代業(yè)醫(yī)的人家
雖然他的父親--當?shù)孛t(yī)李言聞--一再要求他精研四書五經(jīng)
以期出人頭地
結(jié)果是三次鄉(xiāng)試都落榜
李時珍只好繼承家業(yè)
走上了研習醫(yī)藥的道路. 經(jīng)由父親的親授和實踐
李時珍的醫(yī)術(shù)日益精進
逐漸名聞遐邇
明嘉靖年間封藩在武昌的楚王聘他為王府奉祠正
掌管良醫(yī)所事務
不久又推薦到京城
在太醫(yī)院當御醫(yī). 太醫(yī)院是岐黃名家聚集之地
透過與各名醫(yī)的接觸共事
大大豐富了李時珍的閱歷.同時
浩瀚的皇室藏書
道地的御用藥材
更開拓了他的視野
增長了見識
這些都為他日后編寫"本草綱目"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 本草綱目 在長期的行醫(yī)過程當中
李時珍發(fā)現(xiàn)以往的本草書有不少錯誤
而且有些用藥經(jīng)驗已不切實際
于是立下了重修本草的宏愿. 他研讀了大量醫(yī)藥專書
并博覽子史經(jīng)傳
聲韻農(nóng)圃
醫(yī)卜星相
樂府諸家等古藉. 李時珍并跑出書齋
就藥物研究諸問題
廣泛地向農(nóng)夫
魚民
獵戶
樵夫
及民間醫(yī)生請益
并躬親實踐
深入實地作種種必要的考察
他傾畢生的精力和心血
足跡踏遍了大江南北
并以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
完成"本草綱目"這部巨著
在將近三十年期間
前后三易其稿
當他最終編定完稿時
已從生氣勃勃的青年
變成發(fā)蒼蒼的老人了. 本草綱目有系統(tǒng)地總結(jié)了明代以前的所有藥物成就
全書近二百萬字
共五十二卷.卷一卷二為本草序列
卷三卷四為百病主治藥
從卷五到卷十二
將所收集的一八九二種藥物劃歸十六部
六十類分述. 書中附方達一萬余首
插圖一千多幅
每種藥物之下依次分為釋名
集解
正誤
修治
氣味
主治
發(fā)明
附方等項
可謂條理清析
內(nèi)容完備. 本草綱目的巨大成就不僅表現(xiàn)在藥物學方面
而且還旁及天文
地質(zhì)
化學
植物學等方面
堪稱我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參考: lai-obs/ *** b/page6-2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557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漢宣帝劉詢死后,后人有沒有將兩人合葬
下一篇: 劉邦封異姓為王,為什么不封功臣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