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華書局1912(zhonghuashuju1912)
我叫蘇轍,身邊的朋友稱我子由,我的親友也叫我同叔,我哥則經常喊我阿同。
說起我哥的話我就要嘮叨幾句,生為雙魚座的我兼具才華與智慧,但是你們卻只知道我那摩羯座的老兄,一首《水調歌頭》的“ 兼懷子由”,讓你們念了快一千年,但是你們又對我“小蘇”了解多少呢,想來真是悵然,對此我很有些話要說。
那還是小時候,我和我哥一起讀書,一起游蕩,一起聽母親講《后漢書》。我老爸二十七歲才發(fā)憤讀書,兩次科舉,一次茂才異等都沒中第,不過要說我老爹真是個狠人,知道自己考試不行就把那一絲仕進的希望全推在我們兄弟頭上。
前往汴京參加科考 | 來源:紀錄片《蘇東坡》
那一年是仁宗嘉祐元年(1056)三月,我老爸帶我們弟兄兩個過成都、經閬中、出褒斜谷、入鳳翔、過長安、路澠池一路直抵京城。第二年我們就參加了 進士科考試,誰料到竟 同科及第,那年我只有十九歲。但是誰承想也是在這一年,我母親突然病故,我們爺仨兒匆忙離京返川。喪事置辦完畢,守孝之期亦滿。嘉祐四年(1059),我們爺仨兒又經渝州出三峽自江陵轉陸路北上,一路游山玩水,尋訪古跡,同舟唱和也逍遙愜意。例如這首,我就覺得還滿意:
巫山廟烏
巫廟真人古列仙,高心獨愛玉爐煙。
饑烏巧會行人意,來去紛紛噪客船。
第二年春再次來到開封。這次抵京我們經歷了人生中第二次重要的考試—— 制科。說起這次考試,其中倒還有點隱情,我的一個小兄弟李方叔在他的《師友談記》中這樣說道:
東坡云:國朝試科目,亦在八月中旬。頃與黃門公既將試,黃門公忽感疾臥病,自料不能及矣。相國韓魏公知之,輒奏上,曰:“今歲召制科諸士,惟蘇軾蘇轍最有聲望。今聞蘇轍偶病未可試,如此人兄弟中一人不得就試,甚非眾望,欲展限以俟?!鄙显S之。黃門病中,魏公數使人問安否,既聞全安,方引試。凡比常例展二十日。自后試科目,并在九月,蓋始于此。
各位看官,您沒看錯, 這場制科考試因我的一場病而推遲。
這場考試很順利,最起碼我這樣覺得,我耿直而犀利的言辭沒惹得仁宗皇帝怎樣,卻招來了一眾大臣的激烈毀謗,現(xiàn)在回過頭來想,我也就是說出了天下帝王的通病而已,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也是在這時,我遇見了我命中的克星。
本來制科只取了四等次的名次就讓我郁悶,緊接著又命我為試秘校充商州軍事推官,最可氣的是當時的知制誥王安石竟不肯撰詞,這弄得人多尷尬,我老爸之前就特不喜歡這個人,后來還寫了一篇 《辨奸論》專門懟他,我也打算以后都不理他了。
但是世事就是這樣,你有諸多的不滿意,但是生活還是要向前看。
就在本年,我老哥到鳳翔府判官任上,想必他此時寫下的“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已經被你們闡釋到了哲學的高度,但是其實這詩的原作是我,我哥的只是唱和之作,來看一下:
懷黽池寄子瞻兄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渡古崤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遙想獨游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嘶。
這也可以看出有一個時刻提供靈感的弟弟多么重要。
一晃五年過去了,父親在京師去世,我們兄弟兩個護喪回川,治喪與守孝結束后已是神宗熙寧二年(1069)。
還朝以后我就覺得這形勢不對,那個“囚首喪面”的大克星正在推行變法,他與我虛與委蛇之際,終于暴露本性。得了,惹不起我還躲不起。這一遭走過來,讓我對官場有了更清醒的認識,不如學學陶五柳,他有“北窗”我有“南窗“”:
南窗
京師三日雪,雪盡泥方深。
閉門謝還往,不聞車馬音。
西齋書帙亂,南窗初日升。
展轉守床榻,欲起復不能。
開戶失瓊玉,滿階松竹陰。
客從遠方來,疑我何苦心。
疏拙自當爾,有酒聊共斟。
我老哥超喜歡我這首詩,據傳手抄了上百份,后來還有人說得“ 味外之味”,更有“ 王維輞川遺意”,總之我聽來還是很滿意。
在接下來的幾年我輾轉陳州(治今河南淮陽)、齊州(治今山東濟南)、南京(治今河南商丘)等地,雖然做些教授、書記的文字工作,但好在有領導信任、知己周旋。
正所謂“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我哥惹禍了:在調任湖州知州任上后,他寫了《湖州謝上表》,其中有幾句:
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yǎng)小民。
后來的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了,我老哥在湖州知州任上被人如“驅雞犬”般拉走,下到烏臺的大獄之中。老哥心灰意冷,以為是處青山或可埋骨,而想起當年夜雨對床之約又倍傷精神。好在幾番周折,圣上還算開明,我們兄弟的今世之緣得以再續(xù)。
這一年的風云變幻,人世不可預料,讓我明白頭頂的帽子不比囊中的銀子,說摘就摘,說掉就掉。
這一年我四十一歲,在傍年根的時候我寫了首詩:
四十一歲歲莫日歌
小兒不知老人意,賀我明年四十二。
人生三十百事衰,四十已過良可知。
少年讀書不曉事,坐談王霸了不疑。
脂車秣馬試長道,一日百里先自期。
不知中途有陷阱,山高日莫多棘茨。
長裾大袖足鉤挽,卻行欲返筋力疲。
蝮蛇當前猛虎后,脫身且免充朝饑。
歸來掩卷淚如雨,平生讀書空自誤。
山中故人一長笑,布衣脫粟何所苦?
古人知非不嫌晚,朝來聞道行當返。
四十一歲不可言,四十二歲聊自還。
此后,我老哥啟程黃州,我則收拾停當南下去往筠州。
在筠州我是監(jiān)鹽酒稅,其實就是每天在市場上晃著,賣鹽賣酒征商稅,環(huán)境臟亂差不說,每日賬目繁瑣難堪。
不過雖然生活清苦,但是卻有詩有朋友。本地太守毛維瞻是個文化人,我們經常唱和。
次韻毛君見贈
江國騷人不耐秋,夜吟清句曉相投。
鋒藏豈愿囊中脫,尾斷終非俎上羞。
擇地何年真得意,餔糟是處可同游。
南遷尚有公知我,人事何須更預謀?
五年后,也就是元豐八年(1085),神宗皇帝駕崩,哲宗即位,高后攝政,我也被召回。從元豐八年到元祐七年(1092),我先后為秘書省校書郎一直擢升到門下侍郎。這時的工作與生活豐富且有層次,對國務政令的執(zhí)掌,與當時名流大員的交際,對年輕學子的提攜,都讓我覺得達到了人生巔峰。
更可提一句的是,元祐四年(1089)十月,我以翰林學士身份為賀遼國生辰使出使契丹。我老哥在前幾年的時候也曾被委以這個差事,但卻“ 懶作燕山萬里行”,想起來就覺得他雖然性格灑脫,但卻怕死得緊;而我雖肺病脾疾纏身,但這勁頭倒也和我后來成就匹配。
當然,話真的不能說滿,這不,歸程的時候一個不留神把腳給摔了,還落了病根。不過幸運的是,塞外大漠的風光也一樣撩動我的詩情:
“日暖山蹊冬未雪,寒生胡月夜無云?!?/p>
(《古北口道中呈同事二首·二副使》)
“亂山環(huán)合疑無路,小徑縈回長傍溪?!?/p>
(《絕句二首》之一)
這一趟不白走,雖不像我老哥說的“ 歸來駿馬換傾城”,但是后來我買宅又修了幾十間房子,你們可以自己體會,反正我是不會說的。
對了,這“ 亂山環(huán)合疑無路”一聯(lián)是不是讀著親切。沒錯!大概就是那陸務觀有意無意之間將此句化為“山重水復疑無路”的, 說起這小子對我的詩是真的熟,他直接用我的原句大概就有數十處,至于化用我的句子就更多了。他的好朋友周必大就曾在《跋蘇子由和劉貢父省上示座客詩》中說:
吾友陸務觀,當今詩人之冠冕,數勸予哦蘇黃門詩。退取《欒城集》觀之,殊未識其旨趣。甲申閏月辛未,郊居無事,天寒,踞爐如餓?。劉友子澄忽自城中寄此卷相示,快讀數過,溫雅高妙,如佳人獨立,姿態(tài)易見,然后知務觀于此道真先覺也。
轉眼到了元祐八年(1093),高后駕崩,哲宗親政,我因之前與李清臣結下的梁子,激怒哲宗,再次被貶出京,這次汝州(治今河南汝州)、袁州(治今江西宜春)、筠州(治今江西高安)、化州(治今廣東化州)、雷州(治今廣東海康)、循州(治今廣東龍川)走了一遍。 天命耳順之際,也懂得了許多道理,看淡了許多愁緒。
次韻子瞻夜坐
月入虛窗疑欲旦,香凝幽室久猶熏。
清風巧為吹余瘴,疏雨時來報斷云。
南海炎涼身已慣,北方毀譽耳誰聞?
遙知掛壁瓢無酒,歸舶還將一酌分。
元符三年(1100),哲宗皇帝駕崩,徽宗即位,大赦天下,我們兄弟也因此承恩北歸。老兄旅途疲頓,加之疾病纏身,在常州去世,我則定居在潁昌(今河南許昌市)閉門謝客,靜坐參禪,教育子孫。
一生的政治起伏讓我更加怯懦怕事。后來徐度在他的《卻掃編》中記了我一件糗事:
蘇黃門子由南遷既還,居許下,多杜門不通賓客。有鄉(xiāng)人自蜀川來見之,伺候于門,彌旬不得通。宅南有叢竹,竹中為小亭,遇風日清美,或徜徉亭中。鄉(xiāng)人既不得見,則謀之閽人,閽人使待于亭旁。如其言,后旬日果出,鄉(xiāng)人因趨進,黃門見之大驚,慰勞久之,曰:“子姑待我于此?!濒嫒粡腿耄室咕共粡统?。
至今思之,仍覺對不起我這個老鄉(xiāng)。不過既然有糗事也就有趣事,我雖對無常的天威有所忌憚,但是怎么說也曾在門下侍郎的位置混跡過,想反復欺我也是沒門,必須在合適的時機將你們拿捏得死死的,“洛黨”的后生小子朱元晦曾說我“不做聲卻險”,還在課上和學生講:
子由可畏,謫居全不見人。一日,蔡京黨中有一人來見子由,遂先尋得京舊常賀生日一詩,與諸小孫先去見人處嬉看。及請其人相見,諸孫曳之滿地。子由急自取之,曰:“某罪廢,莫帶累他元長去!”京自此甚畏之。
在這段時間我重新整理了自己的詩文集,讀取舊詩,更是有感恍如隔世:
讀舊詩
早歲吟哦已有詩,年來七十才全衰。
開編一笑恍如夢,閉目徐思定是誰?
敵手一時無復在,賞音他日更難期。
老人不用多言語,一點空明萬法師。
回首往事,緣來緣去,科舉中第時的春風得意,留連幕府時的時運不遇,貶謫筠州時的彷徨蹇屯,元祐當政時的權柄國是,到了此時都已無言再敘。
省事
早歲讀書無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
自許平生初不錯,人言畢竟兩皆空。
空中有實何人見,實際心知與佛同。
煩惱消除病亦去,閉門便了此生中。
我叫蘇轍,字子由,我也用詩記錄了那個最好的時代。
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5608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湖北荊州發(fā)生電梯吃人事件
下一篇: 英國博物學家赫胥黎誕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