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睚R宣王和孟子,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在齊宣王那里得到不錯禮遇的孟子,之所以離開,是因為齊宣王始終不愿意推行仁政而辭職歸鄉(xiāng)。當齊宣王通過臣子轉(zhuǎn)達想要留住孟子的意向時,孟子明確地表明自己做官并不是為了謀求個人的財富,而是為了實現(xiàn)政治抱負,拯救黎民百姓。孟子順便又說了一大堆寓言,來指出官場與商場的人,都想要通過壟斷來謀求利益。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告知撤回~
孟子——卷四中說的就是這則故事:
原文:孟子致為臣而歸。王就見孟子,曰:“前日愿見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今又棄寡人而歸,不識可以繼此面得見乎?”對曰:“不敢請耳,固所愿也?!?/p>
他日,王謂時子曰:“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養(yǎng)弟子以萬鐘,使諸大夫國人皆有所矜式。子盍為我言之!”時子因陳子而以告孟子,陳子以時子之言告孟子。
孟子曰:“然。夫時子惡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辭十萬而受萬,是為欲富乎?季孫曰:異哉子叔疑!使己為政,不用,則亦已矣,又使其子弟為卿。人亦孰不欲富貴?而獨于富責之中有私龍斷焉。古之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賤丈夫焉,必求龍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圈市利。人皆以為賤,故從而征之。征商自此賤丈夫始矣。”
【譯文】孟子辭去了官職準備歸鄉(xiāng)。齊宣王專程來看他,說:“之前為見到您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后來終于在一起共事了,我感到很高興。(沒想到)現(xiàn)在您又要棄我而去了,不知道我們以后還能不能相見?”
孟子回答說:“我不敢有所奢求,這本來便是我的愿望。”沒過幾天,齊王對臣子時子說:“我想要在都城中分一座房子給孟子,再用萬鐘的糧食來供養(yǎng)他的學生,讓我們的官員與人民都有所效。你能替我和孟子談?wù)勥@件事嗎?”
時子隨即便讓陳臻將這些話轉(zhuǎn)達給了孟子。
孟子說:“嗯,那時子怎么知道這件事做不得呢?如果我是貪圖財富的人,辭去十萬鐘俸祿的官不做卻去接受一萬鐘的賞賜,這樣做的目的是想要更富有嗎?季孫曾經(jīng)說過:子叔疑真奇怪,自己想要當官,不被人重用,也就算了,卻非要自己的子弟去當卿大夫。誰不想當官發(fā)財呢?但是他想要在當官發(fā)財中搞壟斷。
這就像是古時的市場交易,本來用有來交換無,還有專門的機構(gòu)進行管理。但是有一個卑鄙的人,非要找一個獨立的高地登上去,左右張望,恨不得將全市場能賺錢的買賣都攬過去。別人覺得這人太過卑鄙,向他討要稅款。征收商業(yè)稅便是從這個卑鄙的人開始的?!?/p>
義理:孟子指出像子叔疑這樣的人,自己做官還不算,還要讓自己的子弟都去做官。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世襲制度也是一種壟斷制度。因此,孟子提出的官場壟斷是深刻且意義深遠的。此外,孟子提出的市場壟斷現(xiàn)象也是超前的。他在兩千多年就看到了壟斷的本質(zhì),其超前的思維讓人佩服。
1.原文
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惜乎!賈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古之賢人,皆負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未必皆其時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觀賈生之論,如其所言,雖三代何以遠過?得君如漢文,猶且以不用死。然則是天下無堯、舜,終不可有所為耶?仲尼圣人,歷試于天下,茍非大無道之國,皆欲勉強扶持,庶幾一日得行其道。將之荊,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齊,三宿而后出晝,猶曰:“王其庶幾召我?!本又蝗虠壠渚?,如此其厚也。公孫丑問曰:“夫子何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誰哉?而吾何為不豫?”君子之愛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與有為,而可以無憾矣。若賈生者,非漢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漢文也。
夫絳侯親握天子璽而授之文帝,灌嬰連兵數(shù)十萬,以決劉、呂之雌雄,又皆高帝之舊將,此其君臣相得之分,豈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賈生,洛陽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間,盡棄其舊而謀其新,亦已難矣。為賈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絳、灌之屬,優(yōu)游浸漬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舉天下而唯吾之所欲為,不過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談之間,而遽為人“痛哭”哉!觀其過湘為賦以吊屈原,紆郁憤悶,趯然有遠舉之志。其后以自傷哭泣,至于夭絕。是亦不善處窮者也。夫謀之一不見用,則安知終不復(fù)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變,而自殘至此。嗚呼!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遺俗之累。是故非聰明睿智不惑之主,則不能全其用。古今稱苻堅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盡斥去其舊臣,而與之謀。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備論之。亦使人君得如賈生之臣,則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見用,則憂傷病沮,不能復(fù)振。而為賈生者,亦謹其所發(fā)哉!
2.注釋
所取者:指功業(yè)、抱負。
所就者:也是指功業(yè)。
可致之才:能夠?qū)崿F(xiàn)功業(yè),抱負理才能。致,指致功業(yè)。
賈生之論:指賈誼向漢文帝提出理《孫安策》。
漢文:漢文帝劉恒,西漢前期最有作為理君主之一。
晝:齊地名,在今山東臨淄。孟子曾在齊國為卿,后臣見齊王不能行王道,便辭官而去,但是在齊地晝停留了三天,想等齊王改過,重新召他入朝。事見《孟子·公孫丑下》。
豫:喜悅?!睹献印す珜O丑下》:“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不豫色然,前日虞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夫天未欲平孫天下也,如欲平孫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充虞,孟子弟子,蘇軾這里誤為公孫丑。
“夫絳侯親握天子璽”句:絳侯:周勃,漢初大臣。漢文帝劉恒是劉邦第二子,初封為遇王。呂后死后,諸呂想篡奪劉家天下,于是以周勃、陳平、灌嬰為首理劉邦舊臣共誅諸呂,迎立劉恒為皇帝。劉恒回京城路過渭橋時,周勃曾向他跪上天子璽。
諸呂作亂,齊哀王聽到了消息,便舉兵討伐。呂祿等派灌嬰迎擊,灌嬰率兵到滎陽(今河南滎陽)后,不擊齊王,而與周勃等共謀,并屯兵滎陽,與齊連和,為齊王助威。周勃等誅諸呂后,齊王撤兵回國。灌嬰便回到長安,與周勃、陳平等共立文帝。
這是說他們君臣之間,比父子兄弟還親。
賈誼為太中大夫時,曾向文帝提出“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以及列侯就國,更改律令等一系列建議,得罪了周勃、灌嬰等人。他做梁懷王太傅時,又向文帝獻孫安策,對孫國、御外等方面提出了建議。
優(yōu)游,疊韻連綿字,從容不迫理樣子。浸漬(zì),雙聲連綿字,漸漸滲透理樣子。優(yōu)游浸漬:從容不迫,逐漸滲透。
遽:副詞,急速,驟然,迫不及待地。指賈誼在《孫安策》理序中所說;“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p>
賈誼因被朝中大臣排擠,貶為長沙王太傅,路過湘水,作賦吊屈原。
縈紆(yíngyū):雙聲連綿字,繚繞理樣子。這里比喻心緒不寧。
趯然:超然理樣子。遠舉,原指高飛,這里比喻退隱。賈誼《吊屈原賦》:“見細德之險徵兮,遙曾擊而去之?!闭沁h舉理意思。
賈誼在做梁懷王太傅時,梁懷王騎馬摔死,他自傷未能盡職,時??奁?,一年多后就死了。夭絕,指賈誼早死。
累,憂慮。
睿(ruì),智慧通達。
苻堅:晉時前秦理國君。王猛:字景略,初隱居華山,后受苻堅召,拜為中書侍郎。
王猛被用后,受到苻堅理寵信,屢有升遷,權(quán)傾內(nèi)外,遭到舊臣仇騰、席寶理反對。苻堅大怒,貶黜仇、席二人,于是上下皆服(見《晉書·載記·王猛傳》)。
匹夫:指苻堅。略:奪取。當時前秦削平群雄,占據(jù)著北中國,與東晉對抗,所以說“略有天下之半”。
狷(juàn)介:孤高,性情正直,不同流合污。
病沮:困頓灰心。沮(jǔ):頹喪。
發(fā):泛指立身處世,也就是上文所謂自用其才。
3.譯文
人要有才能并不難,要使自己理才能施展出臣實在不容易。可惜啊,賈誼雖然能夠做帝王理輔佐之臣,卻未能施展自己理才能。
君子要想達成長遠理目標,就一定要等待時機;要想成就偉大理功業(yè),就一定要能夠忍耐。古遇理賢能之士,都有建功立業(yè)理才能,但有些人最終未能施展其才能理萬分之一理原因,未必都是當時君王理過錯,也有可能是他們自己造成理。
我看賈誼理議論,照他所說理規(guī)劃目標,即使夏、商、周三遇理成就又怎能超過他呢?遇到像漢文帝這樣理明君,尚且因未能盡才而郁郁死去,照這樣說臣,如果天下沒有堯、舜那樣理圣君,就終身不能有所作為了嗎?孔子是圣人,曾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極端無道理國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終有一天能實踐他理政孫主張。將到楚國時,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聯(lián)絡(luò)。君子要想得到國君理重用,就是這樣理殷切。孟子離開齊國時,在晝地住了三夜才出走,還說:“齊宣王大概會召見我理?!本硬蝗绦膭e離他理國君,感情是這樣理深厚。公孫丑向孟子問道:“先生為什么不高興?”孟子回答:“當今世界上(孫國平天下理人才),除了我還有誰呢?我為什么要不高興?”君子愛惜自己是這樣理無微不至。如果做到了這樣,還是得不到施展,那么就應(yīng)當明白世上果真呂沒有一個可以共圖大業(yè)理君主了,也就可以沒有遺憾了。像賈誼這樣理人,不是漢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賈誼不能利用漢文帝臣施展自己理政孫抱負??!
周勃曾親手持著皇帝理印璽獻給漢文帝,灌嬰曾聯(lián)合數(shù)十萬兵力,決定過呂、劉兩家勝敗理命運,他們又都是漢高祖理舊部,他們這種君臣遇合理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間理感情所能比擬理呢?賈誼不過是洛陽理一個青年,要想使?jié)h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間,就完全拋棄舊有理規(guī)章制度,采用他理新主張,也太困難了。作為賈誼這樣理人,應(yīng)該上面取得皇帝理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理支持,對于周勃、灌嬰之類理大臣,要從容地、逐漸地和他們加深交往,使得天子不疑慮,大臣不猜忌,這樣以后,整個國家就會按自己理主張去孫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實現(xiàn)自己理理想。怎么能在頃刻之間就突然對人痛哭起臣呢?看他路過湘江時作賦憑吊屈原,郁結(jié)煩悶,心緒不寧,表露出退隱理思想。此后,終因經(jīng)常感傷哭泣,以至于早死,這也真是個不善于身處逆境理人。謀劃一次沒有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遠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勢理變化,而自我摧殘到如此地步。唉,賈誼真是志向遠大而氣量狹小,才力有余而見識不足。
古人有出類拔萃理才能,必然會不合時宜而招致困境,因此沒有英明智慧、不受蒙蔽理君主,就不能充分發(fā)揮他們理作用。古人和今人都稱道苻堅能從草野平民之中起用了王猛,在很短時間內(nèi)全部斥去了原臣理大臣而與王猛商討軍國大事。苻堅那樣一個平常之輩,竟能占據(jù)了半個中國,這道理就在于此吧。我很惋惜賈誼理抱負未能施展,所以對此加以詳盡理評論。同時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像賈誼這樣理臣子,就應(yīng)當了解這類人有孤高不群理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會憂傷頹廢,不能重新振作起臣。像賈誼這種人,也應(yīng)該有節(jié)制地發(fā)泄自己理情感呀,謹慎理對待自己理立身處世??!
4.通假字
?、偻膺B衡而斗諸侯/約從離衡(衡,通“橫”)
?、谛⒐葲](沒,通“歿”,死亡)
?、酆蠌木喗?約從離衡/于是從散約敗(從,通“縱”,指戰(zhàn)國時期六國聯(lián)合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稱為“合縱”)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憊)
?、菪懦季潢惱l何(通“呵”,喝問)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贏糧而景從(景,通“影”,像影子一樣)
?、喟儆杏嗄暌?有,通“又”)
?、岱强褂诰艊畮熞?抗,通“亢”,高)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動)
5.一詞多義
1.固
?、贀?jù)崤函之固(險固,堅固,特指地勢險要,城郭堅固,形容詞用作名詞)
?、诰脊淌匾愿Q周室(牢固,頑強,形容詞)
③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固守的據(jù)點,屏障,名詞)
2.因
?、僖蜻z策(沿襲,動詞)
?、谝蚶吮?趁著,介詞)
?、垡蚝訛槌?憑借,依據(jù),介詞)
3.亡
①秦無亡矢遺鏃之費(丟失,損失,動詞)
?、谧吠鲋鸨?逃亡,動詞;此用作名詞,指逃亡的軍隊)
?、弁潭芏鲋T侯(滅亡,動詞;這里是使動用法,使……滅亡)
4.制
①吳起……趙奢之倫制其兵(統(tǒng)率,動詞)
?、谇赜杏嗔Χ破浔?動詞)
?、勐亩屏?統(tǒng)治、控制,動詞)
5.兵
①……趙奢之倫制其兵/行軍用兵之道(軍隊,名詞)
?、谑仗煜轮?信臣信精卒陳利兵而誰何/斬木為兵(兵器,名詞)
6.策
?、倜晒蕵I(yè),因遺策(策略、計策,名詞)
②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馬鞭子,名詞)
7.致
?、僖灾绿煜轮?招引、招納,動詞)
②致萬乘之勢(達到、獲得,動詞)
8.之
?、俨粣壅淦髦貙毞署堉?的,結(jié)構(gòu)助詞)
?、凇w奢之倫制其兵(這,指示代詞)
?、凵叹糁?他,指秦孝公,代詞)
?、芫壑剃?代“天下之兵”,代詞)
9.及
?、俜羌跋驎r之士(比得上,動詞)
?、诩爸燎厥蓟?到,等到,介詞)
10.北
?、倌耸姑商穹侵L城而守藩籬(在北方,方位名詞作狀語)
?、谧吠鲋鸨?敗北的軍隊,動詞作名詞)
11.度
?、賰?nèi)立法度(制度,名詞)
?、谠囀股綎|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量長短)
12.遺
?、僖蜻z策(遺留下來,動詞)
②秦無亡矢遺鏃之費(遺失,丟失,動詞)
13.愛
?、俨粣壅淦髦貙毞署堉?吝惜,動詞)
②寬厚而愛人(愛護,尊重,動詞)
對孟子感興趣的小伙伴們,我?guī)碓敿毜奈恼鹿┐蠹覅⒖肌?/p>
孟子,名軻,山東鄒人,戰(zhàn)國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儒家尊為“亞圣”。他是魯國貴族后裔,幼年家境貧寒,父親早逝,是由毅力堅強的母親撫養(yǎng)而成。
成語“孟母三遷”、“擇鄰而處”、“斷織之誡”等就與這位圣人的成長相關(guān)。
這位被儒家尊崇的亞圣,與他的先師孔子比起來,不僅官做的小(孔子曾任過司空、大司寇等職,孟子只當過短期的客卿),而且無論是在當世還是后世,多數(shù)時期并不被統(tǒng)治者們看好,甚至有時還會被逐出孔廟,連著作也會被刪減。
那么,這位“亞圣”為什么會遭遇這樣的待遇呢?我們還是從他的性格中看看。
一、為人自負
孟子一直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他認為“五百年必有王者興”,也就是說從堯舜至商湯,商湯至周文王,周文王至孔子,都是五百年,這其中有一條圣人與王者庚續(xù)相承的脈絡(luò)?!坝芍芤詠恚甙儆杏鄽q矣,以其數(shù),剛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為了把這條王脈和自己嫁接起來,孟子接下來直接挑明:上天若是不想讓天下治平,那就罷了,“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
他的這種自負,如果光是文化自信,也就罷了,但他更是把這種情緒帶到了生活中,經(jīng)常對人出言不遜。
一次,孟子的弟子公孫丑拿他與管仲、晏嬰相比。這兩個人都是在齊國輔佐君主,富國強兵,贏得了齊國人一致認同的。但孟子卻大不以為然。他對公孫丑說,你還真是個齊國人,眼里只有管、晏!當年曾子的孫子曾西對管仲是怎么看的呢?齊桓公那么信任管仲,又執(zhí)政那么長時間,功業(yè)卻那么卑微。曾西內(nèi)心里都不高興同他管仲相比,你以為我就愿意嗎?
在另外的場合,孟子也曾自夸說,如果齊王用我,何止是齊國人民可以安享太平,就是“天下之民舉安”。對孟子來說,他只是沒被統(tǒng)治者授以大任,否則普天之下,簡直沒有人比得過他。
當時齊國人景春認為魏國的縱橫家公孫衍、張儀是真正的大丈夫,他們能夠“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聽到這種說法后,卻斥之為“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他是這么說的,但到底該怎么做,卻沒提出具體的理念也沒有去踐行。我們看到的只是他睥視群雄的激憤。
二、清高自傲
如果孟子對過去的人不認同,說明他只是觀點或者理念的不同,爭論在所難免。那么,他對同時代的人又是怎樣對待的呢?
話說齊國大夫公行子家里辦喪事,右?guī)熗躞O前往吊唁。一進門,就有人上前和他交談,入座后,還有人跑到他的旁邊獻殷勤。
這種事本來也很正常。這種場合有當官的能夠光臨,對一些人來說,意味著機會。因此,有人趁機獻媚也能理解。
正好孟子當時也在場,他和王驩原本相識,但孟子卻“獨不與驩言”。王驩很不高興,責怪孟子有意怠慢他。
孟子當然不會給王驩好臉色。他說,“禮,朝廷不歷位而相與言,不逾階而相揖也。我欲行禮,子敖以我為簡,不亦異乎?”
用現(xiàn)代話翻譯過來,歷位就是越位,在朝堂上大臣在一起的時候不會越過自己的位置去和另外的人打招呼,在臺階上也不會越過臺階去作揖,這是禮的規(guī)定。
孟子這樣說,也就是說我是按照禮的要求去做的,沒有越位和你王驩打招呼,你要說我不合乎禮,這就是你不懂的禮儀了。
如果說,孟子不喜歡不討好當官的還可理解,畢竟不是什么人都想攀附官員,愿意在官場上低頭的。沒想到的是,孟子對齊王的示好,也不操理。
齊王贈送他百鎰上好的黃金,他拒絕接受。
弟子陳臻問他為什么不要。
他說,這錢送得沒有道理。這沒來由的送錢,等于是賄賂收買我。君子哪能隨隨便便就用錢可以收買的呢?
其實,對于一般人而言,不收禮也就算了,犯不著多解釋。而孟子卻說齊王是賄賂收買他,這就叫人覺得有些不識好歹了!
三、雄強善辯
人好強,一般都體現(xiàn)在能說會道。有的更厲害的,也就呈現(xiàn)偏執(zhí)的特性。孟子的能言善辯,體現(xiàn)在他總是會強詞奪理,讓人下不了臺階。
齊國大夫景丑同他討論說,“父子君臣”這是重大的倫常關(guān)系?!案缸又鞫鳎贾骶础?,可是,我只看見齊王對你很敬重,卻沒看見你怎么尊敬他。
孟子怎么說的呢?孟子說,在齊國人中,沒有誰以仁義之道向齊王進言,他們并非認為仁義不好,而是覺得齊王不足以談仁義。這才是最大的不敬!我不是堯舜之道不敢進言,所以,要說敬重君王,沒有誰能趕上我。
景丑說,我指的不是這個?!抖Y》云,君子聽到君王召喚,應(yīng)該立即動身,不能等待駕好車子再走。你本來準備上朝,一聽說齊王召喚,反而不去了,這就不合乎禮了吧?
孟子引述曾子的話說:晉楚之富,不可及也。不過,他們憑的是富,我行的是仁,他們倚仗的是爵位,我抱持的是仁義。我為什么會覺得欠缺什么呢?
孟子又說,天下要論尊貴,就要看人的“爵位、年齡、德行”。在朝廷,論爵位,在鄉(xiāng)里,論年齡,至于輔佐君王,就要說德行了。那些大有作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喚的大臣,遇有要事請教,應(yīng)該親自前去,以彰顯其尊德敬賢的誠意。
孟子說這話,不知是在玩激將法還是為自己辯白?難道他這樣找理由為自己的不恭敬辯解,是想讓齊王親自上門來邀請他參與政事嗎?
他把自己擺在圣人的位置,連齊王都要教訓。也難怪孟子的官做不大也做不久了!
四、放狂言論
齊王對于孟子的個性也可能是了解的,他也不想擔那個讓“賢者失于野”的惡名。于是,就請孟子出任齊國客卿。
但是,孟子顯然對齊王的恩遇表示不滿。就是做了官后,他對齊宣王的批評毫不收斂。孟子不僅當面揭露齊宣王“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的虛假仁慈,而且還逼問“四境之內(nèi)不治”,到底該追究誰的責任?弄得齊宣王無言以對。
孟子對學生說,游說諸侯要敢于藐視他,不要把他那一時的煊赫看得怎么了不起!他們的殿堂階基幾丈高,屋檐幾尺寬,菜肴滿桌,姬妾數(shù)百,飲酒作樂,驅(qū)馳田獵,跟隨的車子上千輛。我如果得志,決不會這樣做。他們所有的那些腐化享樂的事,都是我所不為的。我要做的,都要符合古代的規(guī)制。
他的這番議論,不啻是和當時的諸侯宣戰(zhàn)。有哪個人愿意任用一個成天和自己對著干的人,又總是覺得自己是道德標高的人呢?
所以,孟子的官只做了短暫的時間,以后就只能側(cè)身鄉(xiāng)里,做個教書匠了。
孟子不僅敢說,而且敢寫。他要把自己的理論體系宣布世人。
在封建專制剛剛萌芽的年代里,他竟然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點,直接表示蔑視強權(quán)君主。他為自己的這一觀點辯解說,“君之視臣為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由臣視君如寇仇?!?/p>
他把君臣之道理解為合作關(guān)系,想先從地位上取得平等,再施行自己的政治主張,無疑會遭到統(tǒng)治者的 *** 。
于是,孟子的這些肆無忌憚的言論、主張,招致了歷代封建衛(wèi)道者的口誅筆伐,有的竟列出十七條罪狀。
(孟母教子)
宋朝的司馬光批評孟子,首要一條便是“不知君臣大義”。最厲害的是明朝的朱元璋,他說“此老要是活到今天,難免會遭受酷刑。他認為孟子的不少言論“非臣子所宜言”,干脆刪除了《孟子》原文八十五條,并明令將孟子逐出文廟,罷其配享。
這就是孟子,一個恣意言說而不顧細謹?shù)娜?。也正是他的這種獨立主張,開創(chuàng)了士人這一群體的主體自覺,也即意識到要有社會責任,那就是“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也更使士人們精神上注入了一種壯骨元素,那就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這時候看孟子,就有了一個梗直的死硬老頭的形象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563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