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塞征戰(zhàn)詩是唐宋時期較為盛行的優(yōu)秀詩歌,多通過描寫邊塞奇異風光、艱苦戰(zhàn)爭、壯烈犧牲等客體形象,表達作者報效國家的熱情、對建功立業(yè)的渴望、報國無門的感嘆,或對連年征戰(zhàn)、背井離鄉(xiāng)的怨恨。
如李益《從軍北征》:
天山雪后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
磧(qì)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頭月中看。
這首詩十分逼真地描寫了一幅壯闊而又悲涼的行軍場景。通過“雪后海風寒”這富有特征的景物描寫,烘托出行軍的環(huán)境氣氛,用“橫笛遍吹《行路難》”一句,間接寫出了行軍的艱苦,把人們帶進了一個悲壯的境界當中。尤其是通過一個回首看的動作描寫,含蓄寫出了征人的思鄉(xiāng)之情。寓情于景,情在景中。詩中抒發(fā)的既是客體形象“征人三十萬”的感情,更是主體形象詩人自己的感情。
再如唐代王昌齡的《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詩人從描寫景物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里的戰(zhàn)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叭宋催€”使人聯(lián)想到戰(zhàn)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詩人渴望盡快解脫人民的困苦,希望有才能的將軍出現(xiàn)。三、四句表示,只要攻襲龍城的衛(wèi)青和飛將軍李廣還在,絕對不會允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的。
詩人通過對歷史的回顧和對漢代抗匈名將的懷念,指責了詩人所處時代守邊將領的無能,表達了對駐守邊疆的將士們久征未歸的同情,以及朝廷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zhàn)爭、使國家得到安寧、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邊塞征戰(zhàn)詩中,作者所描寫的景物、人物形象就是客體形象,但作者寫作詩歌的目的就是通過對邊塞景物和人物的描寫來表達自己(主體形象)對邊塞征戰(zhàn)的態(tài)度和情感。閱讀時要注意分析和概括客體形象的特征,從而感悟作者的感情。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5649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英國最偉大的抒情詩人雪萊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