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魏征的故事,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guān)內(nèi)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魏征和房玄齡、杜如晦,是唐太宗在位期間的三位最著名的文臣。但是魏征不是這之中功勞最大的人,但是名氣確超過了另外兩位。
從履歷中不難看出,首先,房玄齡和杜如晦早在李世民為秦王之時便追隨左右,是其重要的謀臣,同時也是幫助其登上皇位的“玄武門之變”的主要策劃者,與太宗的親密程度遠遠超過魏征。
其次,房玄齡和杜如晦,從李世民登基之后的貞觀元年開始,便長期的在重要部門的關(guān)鍵位置任職,比如,房玄齡擔任的中書令,在唐朝乃為首席宰相,在三省長官中位居第一,而杜如晦任職的兵部和吏部,則是關(guān)系王朝統(tǒng)治的要害。而魏征的職位,基本上都是文職的散官,雖然在尚書省擔任過侍中,但因唐朝的尚書省主官已經(jīng)被排除于朝廷的決策機關(guān)之外,成為單純的執(zhí)行機構(gòu)了,尚書省各部諸司的職權(quán)逐漸為新發(fā)展起來的各種使職所奪,重要性完全不能與中書和門下兩省相提并論的。
也就是說,但凡朝廷內(nèi)部的重大政策的制訂和執(zhí)行,魏征擁有的僅僅是參與和建議的資格,當然,這也與他直言進諫的形象相符合。但是,單純從對朝政的影響與執(zhí)行,以及由此而表現(xiàn)出的能力來看,魏征顯然是遠遠不如房玄齡和杜如晦二人的,進而言之,“貞觀之治”的創(chuàng)建,他的功勞同樣也是不如后兩者的。然而,為何卻在后世的文人和官僚士大夫階層享有房玄齡和杜如晦難以企及的盛譽呢?
原因自然需要從魏征的與眾不同之處來尋找。
魏征為官最為鮮明的性格特質(zhì)是直率和無所畏懼,絲毫不顧及皇帝的顏面,最典型的事例當屬公元637年,他應太宗之問而把其早年和當前的統(tǒng)治進行比較時所說的一番話:“昔貞觀之始,聞善若驚,暨五六年間,猶悅從諫。自茲厥后,漸惡直言,雖或勉強,時有所容,非復囊時之豁也?!?/p>
魏征直言不諱,在朝廷內(nèi)部是言官的表率,是清廉剛直的代表,通過對皇帝本人的行為舉止、國家政策和涉及禮儀教化等事件的審視和批評,起到了監(jiān)督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魏征實際上代表了整個文官體系對皇權(quán)進行了壓制和制衡!
唐朝作為中國歷史上起到承前啟后重要作用的朝代,從漢末到魏晉南北朝一脈相承的門閥政治開始式微,豪族實力逐漸減弱,取而代之的是通過科舉制度晉身官僚系統(tǒng)的士族。
士族作為一個整體,或者說一個集團,其最高理想和最終目的雖然并不是要徹底的否定或者完全取代皇權(quán),而是希望以皇帝為代表的皇權(quán)能夠從具體的政府運作中退出,變成一個客觀中立的旁觀者,一個終極的仲裁者,放權(quán)給讀書人們?nèi)崿F(xiàn)他們“經(jīng)世濟民”的雄偉抱負。
然而,任何一位皇帝都不可能是儒家心目中完美的、符合道德規(guī)范的無欲無求的“圣人”,總想將權(quán)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確保統(tǒng)治的同時再有所作為,于是乎,皇權(quán)的最大制約和對手就變成了士族。
士族欣賞、仰慕、贊美魏征,是期望自己能像魏征一樣,向皇帝提出自己的意見并得到應用的尊重,同樣還隱喻著其面對的皇帝,也要像唐太宗這樣的明君學習,虛心接受批評和建議。
久而久之,魏征自然而然地獲得超卓的口碑和地位。
魏征580年出生于館陶(今河北),家境貧寒,曾出家為道士。隋末參加瓦崗寨起義;唐初為太子洗馬;唐太宗即位后擢為諫儀大臣,他正直坦言,能毫無畏懼的向唐太宗提出諫言,成為唐太宗身邊的名臣,也是歷史上著名的良臣,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和他的功績是分不開的,當然也只有唐太宗那樣的開明君主才能用好他。
唐太宗建國之初,充分汲取了隋朝滅亡的教訓,深以為戒,他經(jīng)常對兒子說:老百姓好比水,君主好比船,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因此要愛老百姓……,他說:“虛已以受人”這樣才能使有才能的人盡心竭力發(fā)揮作用,君主也才能正確處理朝遷政事。
一天唐太宗和魏征談話,魏征告訴太宗“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建議皇上多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唐太宗認為他說的對,所以,以后決策之前就更加注意聽取各方面的意見。終于形成了貞觀之治的盛世景象,
在貞觀二年的時候,有個叫李百藥的大臣向唐太宗建議說:“以前宮中雖然減過人,但是現(xiàn)在宮中的宮女還是太多了,這樣即浪費了國家的人力,也耗費了國家的大量資金……李世民聽取了他的意見,前后從宮中放出來3000宮女。這在有著傳統(tǒng)思想的封建社會是個多么偉大的舉動。
有一年國家征兵,按規(guī)定只征年滿18歲的,有大臣建議:凡是個頭高大,身體強壯的都應在招募之內(nèi),而不再考慮其年齡。唐太宗同意并下了詔書,卻被魏征扣下了。唐太宗催問幾次,但仍未發(fā)出詔書。于是,唐太宗直接找來魏征問他:“有的人身強力壯,可是為了逃避兵役,隱瞞了年齡,現(xiàn)在看按身材征兵是對的,可你為什么不迅速下達圣旨?”
魏征說:“我聽說竭澤而魚,當時可以得到很多魚,可是以后就沒有魚了;用燒山林的辦法捕野獸,一時會得到很多的野獸,但以后就再沒有野獸可獵了。如果我們把看著身強力壯的青年都征了兵,那么以后就不會有很好的兵源了……”
唐太宗和他爭論,魏征又說:“皇上以前詔令18歲的青年服兵役,現(xiàn)在又改了,這不失信與民嗎?陛下如此不守信用,叫老百姓怎么能相信朝廷呢?”
太宗說:“我哪里不守信用了?”
魏征說:“陛下剛即位時下詔免去老百姓欠國家的錢,可是有些地方還是照樣收了錢;陛下下令免收關(guān)中百姓兩年稅賦,免除徭役一年……現(xiàn)在,有的老百姓稅賦也交了,徭役也服了,可是又要征兵,并且不遵守18歲的規(guī)定……這能算守信嗎?
魏征的一番直言,使得唐太宗說不出話來。后來太宗想了一陣說:“過去我以為你有些固執(zhí),不講情理,現(xiàn)在看來,你考慮問題細致入微,那我就按你說的改正?!?br> 一次,唐太宗到九成宮去巡游,隨從人員眾多,開始圍川縣令把這些人安排到縣衙的官舍,條件自然好一些。后來,宰相李靖和其他的大臣也來了,縣令就把宮里的人安排到別處去了,這些人不滿意,就反映到太宗那里。太宗聽了也不高興,認為縣令小瞧了宮廷,要查辦縣令。
魏征聽說了這件事趕緊去見太宗說:“李靖、王圭都是朝廷的大臣,他們來地方巡視,縣令要向他們匯報情況和聽取指示,安排條件自然要正規(guī)一些,他們了解了情況之后才能向您稟告,宮里人不過是后宮奴仆,也沒什么大事,再說縣衙已經(jīng)盡力為其提供了較好的條件……我看縣令這樣安排還是合適的,如果因為這事處罰縣令,會引起人民的不平……
唐太宗聽了魏征的話冷靜了下來,再也不提這事了。
魏征前后多次給太宗提建議,大多被采納了。唐太宗還在大家面前表揚他,號召大家也積極提出建議。
一次宴會上,唐太宗認為魏征建議有功,要給他封爵,魏征認為這是身為臣子應該做的,婉言謝絕了。
后來唐太宗依據(jù)規(guī)定,要加封魏征的兒子,也被魏征多次謝絕。魏征看實在推不過去,就答應皇帝加封了他的一個已經(jīng)過世的侄子。
貞觀7年,唐太宗要提升魏征為左光祿大夫(從一品官)封鄭國公,地位和俸祿當然要提高很多,魏征認為自己做的還很不夠,再三推辭。唐太宗說:“我就好比埋在礦里的金子丶銀子,需要你這樣高明的工匠來陶冶,你怎么能推辭呢?在眾人的再三擁戴下,他接受了個二品官。
后來魏征病故,唐太宗非常悲痛感嘆的說:“象魏征這樣的大臣實在是難得啊!他的去世,使我少了一面鏡子……
唐太宗準備給魏征舉行一次隆重的國葬,但是魏征的夫人向皇上稟報:魏征的愿望是一切從簡,他生前一貫樸素丶節(jié)儉,厚葬不符合他的愿望,請皇上從簡給他發(fā)喪吧。
唐太宗答應用李木棺材,李木車馬丶白布帷帳給他送葬。
一代名臣用極其簡樸的方式走完了他的一生,但是他的光輝事績卻永存人間。
在史書的記載上,唐太宗李世民和凌煙閣功臣之一的魏征是君臣知遇的典范,魏征經(jīng)常犯言直諫,李世民虛心納諫,一唱一和,可謂是相得益彰。從魏征的經(jīng)歷來看,他并非是一個鐵骨錚錚的臣子,從跟隨隋朝武陽郡丞元寶藏開始,分別為瓦崗寨、竇建德、李唐等隋末割據(jù)勢力效力,一生六易其主(元寶藏、瓦崗寨、李唐、竇建德、李唐李建成、李唐李世民)。
這樣的人生經(jīng)歷跟后來那個經(jīng)常作死和李世民爭吵的著名諫臣完全不搭配,
“玄武門之變”
發(fā)生后,李世民因為政治需要暫時放過魏征,但并不等于未來不翻舊賬,只看唐朝開國功臣
裴寂(因支持李建成,晚年被李世民流放到四川,死于當?shù)兀?/p>
在貞觀年間的下場就知道,李世民的報復心還是很強的。
何況,當初魏征可是竭力建議李建成干掉李世民的主謀之一,魏征顯然是個聰明人,他知道李世民心里不可能沒有一點芥蒂之心,而魏征的經(jīng)歷也會讓李世民不放心,如何活下去?并且活得很滋潤是“玄武門之變”后的魏征需要仔細考慮的大事。
對于帝王來說,臣子必須要對他有幫助才會受到重用,要有讓帝王離不開他的作用才不會擔心被清除,否則,李世民遲早會報復魏征曾經(jīng)勸李建成殺掉自己的行為,如何處理和李世民之間的關(guān)系,讓自己變得有用?
魏征的忠心是讓人懷疑的,畢竟他有前科,哪天要是李世民倒了,魏征保證又會跟隨下一個主子,所以,在李世民麾下,魏征不能當忠臣,想當也當不了,要是隋唐時期有《三國演義》這本小說的話,魏征的名聲不會比號稱三姓家奴的呂布更好(隋唐時期的很多名臣都有這種多次易主的經(jīng)歷)。
于是,魏征把自己重新包裝定位,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諫臣,魏征這個諫臣的作用不僅僅是在國家大事上提出自己的見解,最重要的作用是幫助李世民監(jiān)督某些政治集團,并在李世民有需要的時候?qū)δ承┐蟪加枰詮椲?,對相關(guān)事宜提出諫言。
為什么這么說?唐朝的建立離不開關(guān)隴貴族集團的支持,他們甚至可以決定皇權(quán)的歸屬,隋唐時期,有這個能力的還不僅僅是關(guān)隴貴族集團,還包括當時著名的五姓世家,隋唐皇帝源出一脈,他們在執(zhí)政時,也都有一個共同的想法,就是遏制這些頂級貴族世家的發(fā)展,防止他們威脅到皇權(quán)。
在這個基礎(chǔ)上,皇帝就需要一部分能和這些貴族世家作對的臣子,幫助皇權(quán)削弱關(guān)隴貴族集團和五姓世家等政治勢力,魏征給自己的定位中就以幫助李世民監(jiān)督和彈劾這些貴族世家為主,而且,魏征不是秦王府的舊臣出身,不會和他們形成利益團體,也能幫助李世民監(jiān)控那些居功自傲的秦王府舊臣。
因為關(guān)隴貴族集團、五姓世家、秦王府舊臣在朝堂上的位置舉足輕重,魏征要干得這個活實際上是很得罪人的,但魏征不得不如此,否則,體現(xiàn)不出來他的重要作用,而李世民也樂意魏征干這個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李世民因此重用魏征,讓其成為幫自己在朝堂上沖鋒陷陣的打手,并給予魏征相應的地位和權(quán)勢,魏征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變成了貞觀名臣,雙方各取所需。當初的皇太子李建成麾下人才無數(shù),也只有一個魏征進入到了李世民的凌煙閣功臣榜,位置還相當靠前,很顯然,魏征的作用讓李世民很滿意,他們之間的這種政治交換關(guān)系是比較成功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566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