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韺O堅的故事,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進京很快掌握了東漢朝廷大權(quán),奪權(quán)、廢帝、鴆殺何太后、縱容士兵擄掠這一系列倒行逆施的行為引起了天下群雄的不滿,初平元年(190年)正月以關(guān)東群雄為首的各路諸侯起兵打出討董旗號,并共推袁紹為盟主。
不過各路諸侯為保持實力大多不思進取,唯獨孫堅和曹操最為積極作戰(zhàn)也最為勇猛,尤其是孫堅連敗董卓數(shù)員大將,甚至還斬殺了華雄,懾于孫堅兵鋒之盛,董卓主動伸出橄欖枝試圖和孫堅結(jié)親卻被孫堅拒絕。
《三國志》記載:“卓逆天無道,蕩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縣示四海,則吾死不瞑目,豈將與乃和親邪?”
孫堅連戰(zhàn)連勝也引起了袁術(shù)的不安,于是停止了糧草供應(yīng),孫堅大義凜然的說了這樣一番話:
“所以出身不顧,上為國家討賊,下慰將軍家門之私仇。堅與卓非有骨肉之怨也,而將軍受譖潤之言,還相嫌疑!”
不可否認孫堅作戰(zhàn)勇猛有報效朝廷的初衷在內(nèi),但事實卻并非如此簡單,那么孫堅為何死磕董卓?忠義掩蓋下的私怨和對軍功的極度渴望,我們就此分析一下。
孫堅是揚州吳郡富春人,以勇猛善戰(zhàn)著稱,184年黃巾起義時以佐軍司馬的身份在朱儁麾下效力,在平定汝潁黃巾軍時作戰(zhàn)勇敢深得朱儁賞識,得以被朝廷任命為別部司馬。
黃巾起義的同時涼州也爆發(fā)了北宮伯玉、李文侯、韓遂、邊章等人的叛亂,朝廷拜司空張溫為車騎將軍、董卓為破虜將軍率部平叛,孫堅所部也在征召之列,正是在這次平叛中孫堅和董卓結(jié)下了梁子,原因就在于董卓倔傲不遜,不僅姍姍來遲還對主帥張溫出言不遜,孫堅一連指出董卓三大罪狀,建言張溫以軍法斬殺董卓以壯軍威。
《三國志》記載:“明公親率王兵,威震天下,何賴于卓?觀卓所言,不假明公,輕上無禮,一罪也。章、遂跋扈經(jīng)年,當以時進討,而卓云未可,沮軍疑眾,二罪也。卓受任無功,應(yīng)召稽留,而軒昂自高,三罪也。古之名將,仗鉞臨眾,未有不斷斬以示威者也,是以穰苴斬莊賈,魏絳戮楊干。今明公垂意于卓,不即加誅,虧損威刑,于是在矣。”
張溫沒有聽從孫堅的建議,但是孫堅和董卓之間的這個梁子算是結(jié)下了,所以此次討伐董卓孫堅格外勇猛目的就是要擊潰對手,否則董卓一旦取勝,第一個拿來開刀的必是孫堅無疑。
東漢出仕有兩種途徑:一是察舉二是征辟,不過這主要是為世家大族量身打造的,出身微寒之人想要出人頭地除了軍功別無他法,孫堅的出身并不高,所以對他而言只有持續(xù)不斷的軍功才能保證自己一步步高升,從孫堅的履歷可以看出他對軍功是極度的渴望,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這一點,那就是中平四年(187年)長沙人區(qū)星反叛,周朝、郭石等人也在零陵、桂陽一帶起義響應(yīng)區(qū)星,長沙太守孫堅奉命平叛很快就平定了區(qū)星叛亂,長沙和零陵、桂陽是荊州治下三個不同的郡,沒有上司的許可越界平叛歷來是很忌諱的事,可是孫堅偏偏就這么干了:
《吳錄》記載:是時廬江太守陸康從子作宜春長,為賊所攻,遣使求救于堅。堅整嚴救之。主簿進諫,堅答曰:“太守無文德,以征伐為功,越界攻討,以全異國。以此獲罪,何愧海內(nèi)乎?”乃進兵往救,賊聞而走。
沒有征得上司的許可就擅自越界平叛,由此可見孫堅對軍功的渴望!
此次討伐董卓也是如此,董卓氣焰雖然囂張一時,但失敗卻是可以預(yù)見得到的,孫堅不趁此時撈取軍功更待何時!而且遍觀各路諸侯,絕大部分都是出身于世家大族,孫堅想要更進一步,只有取得比他們更大的軍功才能如愿。
亂世之中,孫堅的做法無可厚非,以他在討董之戰(zhàn)中的驍勇也堪稱是亂世梟雄,不過從他后面私藏玉璽來看,孫堅所為更多的是為自己而非忠義。
一、原因:
公元191年(初平二年)四月,袁術(shù)派孫堅征討荊州,攻打劉表。劉表派黃祖在樊城、鄧縣之間迎戰(zhàn)。孫堅擊敗黃祖,乘勝追擊,渡過漢水,包圍襄陽。劉表閉門不戰(zhàn),派黃祖乘夜出城調(diào)集兵士。黃祖帶兵歸來,孫堅復(fù)與大戰(zhàn)。黃祖敗走,逃到峴山之中,孫堅追擊。黃祖部將從竹林間發(fā)射暗箭,孫堅中箭身亡。
二、孫堅簡介:
吳始祖武烈皇帝孫堅(155年-191年),字文臺,漢族,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人,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后裔。 東漢末年將領(lǐng)、軍閥,三國中吳國的奠基人。
史書說他“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jié)”。曾參與討伐黃巾軍的戰(zhàn)役以及討伐董卓的戰(zhàn)役。后與劉表作戰(zhàn)時陣亡。因官至破虜將軍,又稱“孫破虜”。其子孫權(quán)即為孫吳的開國皇帝。孫權(quán)稱帝后,追謚孫堅為武烈皇帝。
昨天我們講到,呂布背叛丁原投靠董卓,是因為關(guān)西勢力和關(guān)東勢力的對抗;呂布背叛董卓聯(lián)合王允,又是關(guān)西勢力中并州派和涼州派的權(quán)力角逐。其實我們照著這個思路把視線擴大,會發(fā)現(xiàn)著名的董卓討伐戰(zhàn)也并非如《三國志》或《三國演義》所說的正義與邪惡的對抗。
《三國演義》里討伐董卓的是十八路諸侯,這是作者為了體現(xiàn)天下人對董卓的天怒人怨而杜撰的。其中的公孫瓚,孔融,陶謙和馬騰都沒有參加此次戰(zhàn)役。實際參與討伐董卓的有:袁紹、袁術(shù)、韓馥、孔伷、劉岱、王匡、張邈、張超、橋瑁、袁遺、鮑信。
和上一回一樣,我們看看這些人的履歷。
袁紹,汝南郡汝陽縣(今河南周口)人,出身望族汝南袁氏。袁紹帶頭血洗宮廷里所有宦官,從根本上消滅了宦官勢力。不久后董卓護送皇帝回京,袁紹逃亡冀州(包括今天河北,遼寧,山西,陜西的部分地區(qū))。董卓為了安撫袁紹,任命他為勃海太守(河北滄州)。
袁術(shù),袁紹異母弟(或從弟),袁氏嫡子。時任后將軍,實際控制南陽郡(今河南南部,湖北北部)。
袁遺,袁紹堂兄。時任山陽(今山東菏澤)太守。
韓馥,潁川郡(今河南禹州)人,袁氏門生。時任冀州牧,名義上的袁紹上級。
孔伷,兗州陳留(今河南開封)人,時任豫州(今河南省大部)刺史。
劉岱,東萊牟平(今山東煙臺)人,漢室宗親。時任兗州(山東南部)刺史。
橋瑁,梁國睢陽(今河南商丘)人,太尉橋玄子。時任東郡(今河南濮陽)太守。名義上劉岱下屬。
王匡,兗州泰山郡(今山東泰安)人,蔡邕好友,清流派支持者。何進親信。時任河內(nèi)(今河南北部)太守。
張邈,東平壽張(今山東東平)人,曹操與袁紹好友,清流派核心人物。時任陳留太守。
張超,張邈弟。時任廣陵(今江蘇揚州)太守。
鮑信,泰山平陽(今山東新泰)人。時任濟北(今山東泰安)相。
這樣一來就很明顯了,討伐董卓的所謂“諸侯”其實是關(guān)東地區(qū)(今河南,山東)的望族大姓,公卿子弟,劉氏宗親和士大夫階級。這些人原本都是東漢政權(quán)的既得利益者和忠實擁護者。
因此,董卓討伐戰(zhàn)的真實原因是:桓靈時期,宦官當權(quán)。外戚,宗親和士大夫權(quán)力旁落;望族大姓參與政治的訴求也受阻。于是這些人聯(lián)合起來,和宦官集團發(fā)生了長久而激烈的斗爭。前兩次斗爭中,宦官集團取勝,發(fā)生了黨錮之禍。后來外戚領(lǐng)袖何進與望族青壯代表,士大夫代言人袁紹聯(lián)合企圖發(fā)動針對宦官的總攻。這次總攻的結(jié)局是宦官集團首先消滅了外戚集團(誅殺何進),望族和士大夫馬上又消滅了宦官集團(血洗宦官)。
按照袁紹等人的設(shè)想,接下來劉氏和士大夫可以重掌政權(quán),望族大姓因功也可以更深入?yún)⑴c政治,而自己作為首功之人也能位進公卿,光耀家族??墒谴蠹疫€沒來得及分享勞動果實,董卓突然從關(guān)西殺出,橫插一腳,并且以雷霆之勢霸占了朝政。
袁紹一眾人自然不肯依,于是和董卓的矛盾愈演愈烈。可是關(guān)東諸人都是文士儒生,哪里斗得過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并涼“良家子”?董卓為了立威,殘殺朝中大臣。袁紹等人見情勢不妙,紛紛逃離洛陽,回到各自的勢力范圍,召集兵馬。這才有了后來的故事。
公孫瓚當時正忙著占據(jù)遼東的地盤??兹诤吞罩t都在觀望情勢伺機而動。最可笑的是馬騰,他自己也是涼州豪強,董卓的同盟者。董卓討伐戰(zhàn)時,他和韓遂正帶著人馬敢來支援董卓??上Ф恳呀?jīng)被王允和呂布殺死。后來馬騰韓遂和董卓的繼任者李傕因權(quán)力分配不均而鬧翻,兩方分分合合。
說是討伐董卓,其實各路豪強心里都在打鬼主意,希望其他人出兵和董卓打起來,自己好坐收漁利。實際上,僵持了一年多的戰(zhàn)爭,真正和董卓有接觸的只有王匡,曹操和孫堅。順便說明一下,曹操和孫堅此時沒有自己的地盤,因此算不上“諸侯”,曹操此時歸屬于張邈,孫堅則依附于袁術(shù)。(至于劉備,根本沒他什么事。)
駐軍洛陽北面的河內(nèi)太守王匡第一個派軍進攻洛陽,結(jié)果幾乎全軍覆沒。這以后,再也沒有任何“諸侯”愿意派兵打洛陽。
曹操勸說洛陽東面的聯(lián)軍把握時機,合攻董卓,無人回應(yīng)。于是曹操孤軍作戰(zhàn),遭遇董卓部下徐榮,中箭敗兵。連夜逃脫。
唯一取得勝利的是洛陽南面的孫堅。他出身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年少英勇,曾跟隨名將朱儁抗擊黃巾軍,又跟隨太尉張溫平息涼州邊章和韓遂叛亂,一向不直董卓為人。當時孫堅任長沙太守,帶兵北上,一路收編軍隊,又吞并了南陽太守張咨的勢力,直逼洛陽。孫堅先是敗給了董卓的大將徐榮,隨后又重整軍隊,打敗胡軫,斬殺華雄(沒錯,殺華雄的是孫堅),取得了關(guān)東聯(lián)軍唯一的勝利。
可惜眾人害怕孫堅趁勝奪取洛陽,停止了對孫堅軍的糧草供給。袁紹甚至派部將周昂偷襲了孫堅的陽城。孫堅只得嘆氣回軍。至此,董卓討伐戰(zhàn)結(jié)束。雖然曹操和孫堅對此戰(zhàn)充滿遺憾和憤怒,關(guān)東“諸侯”基本還是滿意的:董卓帶著天子西遷長安,退出關(guān)東。從此,關(guān)西軍挾天子偏居長安,關(guān)西勢力重新取得了關(guān)東的控制權(quán)。雙方分東西而治。
不久后,關(guān)西軍發(fā)生了并州派(王允,呂布)和涼州派(董卓,李傕、郭汜,張濟,樊稠)的沖突,董卓,王允等先后被殺。隨后涼州派內(nèi)部又分成好幾派互相廝殺(李傕、郭汜,馬騰,韓遂)。
關(guān)東聯(lián)軍內(nèi)部同樣流血不斷。勃海太守袁紹奪取了上級韓馥的冀州,韓馥自殺。兗州刺史劉岱殺死下屬橋瑁,統(tǒng)一了兗州。河內(nèi)太守王匡被曹操所殺。山陽太守袁遺被堂弟袁術(shù)打敗。劉岱和鮑信又死于青州黃巾軍的動亂。
再后來,曹操接任兗州,打敗青州黃巾軍,終于建立了自己的地盤。孫堅專心拓展江東,為再次北上做準備。劉備也繼承了陶謙的徐州。至此,將來的三國霸主逐漸在歷史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孫堅是東漢末年將領(lǐng)、軍閥,他是被亂箭射死的。
孫堅年少時為縣吏,性情寬廣豁達。 十七歲時,在錢塘江上斬殺江海大盜,后來便被郡府征召為代理縣尉。 剛上任不久,許昌在句章起兵叛亂,孫堅聯(lián)合同州郡官兵合力擊敗了叛軍。 因此,朝廷任命孫堅為鹽瀆縣丞,后又擔任盱眙縣丞和下邳縣丞。 黃巾起義爆發(fā)后,孫堅因討伐叛軍有功,被封為烏程侯。 在討伐董卓的戰(zhàn)役中,孫堅被華 ( huà) 雄打敗,只能逃走。 但孫堅不愿放棄,又重新整頓軍隊再一次討伐董卓,并大破董卓軍隊,還將華雄斬殺,威震四方。 后來袁術(shù)派孫堅征討荊州攻打劉表,他在追擊敵軍時不幸遇到了埋伏,中箭身亡。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569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