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理學(xué)大師周敦頤,一生著述不多,算來不到3000字,我們耳熟能詳?shù)谋闶恰稅凵徴f》了。其實,除了《愛蓮說》,他的《拙賦》亦大有深意。這篇賦只有短短40字,加上序26字,總共66字,可謂惜墨如金:或謂予曰:“人謂子拙?!庇柙唬骸扒桑`所恥也,且患世多巧也?!毕捕x之曰:“ 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勞,拙者逸;巧者賊,拙者德;巧者兇,拙者吉。嗚呼!天下拙,刑政徹。上安下順,風(fēng)清弊絕?!?/p>
“巧”具有兩重性,既有聰明能干,又有虛偽奸詐?!白尽币嗳绱耍扔姓嬲\謙虛,又有木訥愚蠢。周敦頤有感于所處時代“巧言令色”、世風(fēng)日下,提倡以“拙”為榮,以“巧”為恥。他痛恨“巧”者熱衷玩嘴皮子,耍鬼心眼兒,蠅營狗茍;他盛贊“拙者”默默干事,以德服人,靜心修養(yǎng)。在周敦頤的眼里,如果天下皆拙,則“上安下順,風(fēng)清弊絕”。明末遺臣傅山針對書法創(chuàng)作曾提出告誡:“寧拙毋巧”,《菜根譚》中也說:“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濁,以屈為伸,真涉世之一壺藏身之三窟也”。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寧拙毋巧、藏巧于拙、抱樸守拙。做人笨拙一點,不張揚,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人心。莊子云:“直木先伐,甘井先竭”。人生在世,寧可笨拙一點,寧可收斂一下,也不可鋒芒畢露、虛偽奸詐。真正智慧的人,平時總是表現(xiàn)出“笨拙”的樣子,其實他冷眼旁觀、分析局勢的變化,心中大有堅守。我們常聽老人家自稱"老拙",高僧大德自稱"拙僧",以"拙"自得,以"拙"自謙,其實拙是一種大智若愚的智慧。
巧者一時,拙者千古。晚清名臣曾國藩可謂“拙”的極佳代表,梁啟超曾評價他:“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并時諸賢杰中,稱最鈍拙”。曾國藩自己也說:“天下之至拙,能破天下之至巧。”以拙破巧,是曾國藩智慧的顯現(xiàn),尤其是到了晚年,這位深諳世事的老人,更講求“拙渾”二字。他說:“縱人以巧詐來,我仍以渾含應(yīng)之,以誠愚應(yīng)之;久之,則人之意也消。若勾心斗角,迎相距,則報復(fù)無已時耳。”
曾國藩認為,用兵貴在詭異和狡詐,這些他不擅長;用兵又貴在巧取和奇奪,這些他也不擅長。他所擅長的,唯有穩(wěn)打穩(wěn)扎、步步為營的策略。這種策略雖然笨,拼的卻是硬實力,取得的勝利,也是絕對的勝利。用如今的話來說,就是“埋頭苦干”,少說多做,這才是“拙”的關(guān)鍵所在。
周敦頤不僅自己一生為官清廉正直,勤政愛民,做人光明正大,胸懷坦蕩,不卑不亢,表里如一,而且反復(fù)強調(diào)為官為人要始終潔身自愛。在千古名篇《愛蓮說》中,他從三個方面對以‘潔’處世作了闡述:第一是不染不妖。周敦頤24歲出仕為官,宋王朝,隨著國力的日趨強大,官場腐敗之風(fēng)、奢靡之風(fēng)也日益滋生、逐步盛行,很多官員、士大夫或沉溺于聲色犬馬,或縱情于山水田園。對周敦頤來說,面臨兩種選擇,要么隨波逐流、和光同塵,與那些官員一道同流合污;要么潔身自愛、清廉自守,而被同僚視為異類。周敦頤堅決選擇了后者,這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第二是不蔓不枝。周敦頤為官31年,歷任知縣、判官、通判、轉(zhuǎn)運判官、提點刑獄以及知軍州等,大多時候任判官,從事辦案工作。當(dāng)時,他正處于新黨與舊黨、改革派與保守派斗爭的夾縫中,很多官員觀風(fēng)向、找靠山、拉關(guān)系,周敦頤卻不趨炎附勢、不見風(fēng)使舵,卓然獨立,正道直行,盡管政績卓著,但仕途坎坷、升遷緩慢,但他始終依然故我、‘不蔓不枝’。第三是不可褻玩。周敦頤待人處事秉持公心,從不畏懼權(quán)勢和強暴。在南安任參軍寧肯辭官,也要力阻上司濫殺無辜;在合州任判官身遭不白之冤卻處之泰然,都充分體現(xiàn)了他為堅持正義敢于拋棄烏紗帽,為人格獨立決不低身下氣,堅守個人信念的高尚品格。在周敦頤的身上,真正體現(xiàn)了蓮花那樣‘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高貴品質(zhì)。正因為這樣,才有了后人對他的尊敬、崇拜。所以,看待自己的成敗與否,不是看當(dāng)了多大的官,而是看為群眾做了什么,在天地間留下什么。
當(dāng)時,有一個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決,周敦頤到任后,“一訊立辨”。這引起了當(dāng)?shù)厝说捏@異:“就算是老吏都做不到啊。”很快被推薦做南安軍司理參軍。有個人犯了罪,但法不當(dāng)死,他的上司王逵想要草菅人命。王逵是著名的酷吏悍吏,大家都不敢和他爭,周敦頤卻不怕,與他力爭,但王逵不聽,周敦頤當(dāng)即決定棄官而去,說:“這樣的官有什么可做的!殺人以媚上,我決不做?!币痪湓掦@醒了王逵,囚犯得以幸免。后來,這個王逵還推薦周敦頤升官做了郴州桂陽縣縣令。周敦頤擔(dān)任虔州通判時,趙抃是虔州的知州。趙抃被一些毀謗他的話所迷惑,對他的態(tài)度很嚴厲,周敦頤處之泰然,一點也不恐慌,他堅信清者自清,日久分明。后趙抃仔細觀察了周敦頤的所作所為,才恍然大悟,握著他的手說:“我差點失去你這樣的人才,從今以后我算是真正了解周茂叔了!”趙抃還當(dāng)眾伸出大拇指贊嘆道:“周茂叔,天下士也!”
周敦頤在永州任通判時,一些親戚故舊見他回家鄉(xiāng)來當(dāng)了大官,紛紛找上門來,其中包括他的侄兒周仲章,但都被周敦頤拒之門外。為此,周敦頤特地寫了一首《任所寄鄉(xiāng)關(guān)故舊》交給侄兒,囑咐侄兒好好地在家族中傳閱。詩中寫道:“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贏得夢魂安。故人欲問吾何況,為道舂陵只一般。”充分表達了他入仕不追名逐利、粗茶淡飯、安貧樂道、官清夢安,不入世俗的豁達豪情與高尚品德。在此期間,還作了一首《拙賦》,加上序也只有66個字:“或謂予曰:‘人謂子拙。’予曰:‘巧,竊所恥也,且患世多巧也。’喜而賦之曰: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勞,拙者逸;巧者賊,拙者德;巧者兇,拙者吉。嗚呼!天下拙,刑政徹。上安下順,風(fēng)清弊絕?!北磉_了自己以“拙”為榮、以“巧”為恥的處世思想,也正是他為官一生的真實寫照。
周敦頤不但嚴格要求自己,還嚴格要求與監(jiān)督屬下。當(dāng)時,他的俸祿(薪餉)是每月祿米五石,俸錢八千文,外加每年綿十二兩。有一次,他的屬下把分發(fā)的祿米,送到他的家里,數(shù)量多了三石。他知道后,便問屬下數(shù)量為何多了那么多?屬下紅著臉說:“這是慣例,我給你量米,沒把冒尖米刮平,自然就多了!”周又問:“那多出的米,應(yīng)付多少錢?”屬下說:“這是不給錢的”。他聽了氣得揮手在桌上一擊說:“你這簡直就是徇私舞弊的行為!”硬是把幾次多出的米錢給了屬下。還將管米官嚴厲批評,要求嚴格按規(guī)定辦理,厲聲呵斥:“今后任何人不得享受特殊待遇?!边@亊傳開后,同僚、屬下都感到慚愧,更欽佩他為官清廉、辦亊一絲不茍的負責(zé)精神。
周敦頤一生清正廉潔,“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堪稱清官楷模。時人譽稱“北有包青天,南有周濂溪”。周敦頤在任南昌知縣時,有一次突然暈死了過去,親朋好友都以為他“過世”了,前來料理后事。在整理“遺物”時,人們“視其家”,發(fā)現(xiàn)周敦頤“留下”的“服御之物,只做一筐,錢不滿百”。周敦頤“生前”好友潘興嗣看了以后感慨道:“其廉士也!”后來,潘興嗣將這件事寫進了《周敦頤墓志銘》中,并強調(diào)“此予之親見也”。
周敦頤一生著有作《愛蓮說》、《太極圖說》、《養(yǎng)心廳說》、《通書》、《拙書》,這三“說”兩“書”,篇幅都不長,卻篇篇與“廉”有關(guān),字里行間透視出其知廉守潔、行廉守信、敬廉守法之思想。尤其是《愛蓮說》堪稱經(jīng)典之作,那凈然獨立的蓮荷,就是他思想人格的化身與生命理念的寫照。
周敦頤不僅在《宋史》有傳,而且在南宋淳祐元年,被封汝南伯,從祀孔子廟庭。從祀孔廟,這是古人最高等級的禮遇,大凡能從祀孔廟的要么是文化權(quán)威,要么是忠義之士。宋理宗的詔書中如此寫道:“朕惟孔子之道,自孟軻后不得其傳。至我朝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真見實踐,深探圣域,千載絕學(xué),始有指歸?!敝芏仡U只是一個地方小官,他能得到一朝皇帝、乃至民間百姓所推崇為圣人,正可謂“人品甚高”,如“光風(fēng)霽月”。
周敦頤在世時聲名并不顯赫,但他留下的精神財富在其后近千年熠熠發(fā)光、澤被后世。特別是他“愛廉、守潔、奉公、愛民”的廉政思想,直到現(xiàn)在,對于我們倡導(dǎo)黨政領(lǐng)導(dǎo)干部廉潔自律,加強黨風(fēng)廉政建設(shè),推動反腐倡廉建設(shè),仍有著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5718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周敦頤的君子之蓮與君子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