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知道蘇秦的故事嗎?接下來小編為您講解。
蘇秦,戰(zhàn)國時著名的外交家、謀略家,縱橫家中“縱家”代表人物,與當時“橫家”代表人物張儀同屬鬼谷門下,兩人既是師兄弟也是政敵。當年張儀窮苦潦倒之際,被蘇秦所說“不值得收留之人”所激怒,決心以“連橫”破“合縱”,入秦為官。而早年與張儀有同樣經(jīng)歷,也是窮困潦倒、顛沛流離的蘇秦卻沒有選擇強大的秦國、齊國、楚國,而是投靠了“最弱”的燕國,一心事燕,這是為何呢?
一、早年坎坷,幸遇知己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學成而歸的蘇秦也曾有鴻鵠之志,然而學成后未能實現(xiàn)榮歸故里,反而是“出游數(shù)歲,大困而歸”。家人沒有好臉色,皆笑之,曰:“釋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說他所學比不上從事農(nóng)桑。蘇秦于是閉門不出,遍觀群書,待揣度出“合縱”大策后,認為借此可以游說當世君王,但可惜的是,蘇秦的滿腔熱血卻又處處碰壁,求見周顯王,不被信任;游說秦惠文王以帝王之姿兼并天下,未被采納;到達趙國,卻不被趙國國相奉陽君不喜,沒能實現(xiàn)他心中的宏圖大志。
心灰意冷的蘇秦繼續(xù)走,到了燕國,苦苦等待了一年多才得燕文侯召見,蘇秦也是使出渾身解數(shù),具體分析燕國種種利弊。終于,上天不負有心人,蘇秦終于等到了機會,得到了趙文侯的青睞與“請以國從”的承諾,成為燕國器重的名士,從前的陰霾一掃而光,揚眉吐氣的蘇秦決定一心回報燕國的知遇之恩,合縱趙燕為一體,親身入齊搞破壞,這一報最終也是將他自己的生命奉獻進去了。
二、合趙一體,從約為長
趙文侯問蘇秦為何燕弱?蘇秦認為燕弱不在千里之外的秦國,而在百里之內(nèi)的趙國,“今趙之攻燕也,發(fā)號出令,不至十日而數(shù)十萬之軍軍于東垣矣。渡滹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國都矣?!爆F(xiàn)在燕弱而趙強,且“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趙之為蔽其南也?!痹谔K秦看來,只要將燕趙合為一體,組成合縱聯(lián)盟,就能保燕國平安無事。燕文侯聽完自然大喜,于是資助蘇秦入趙,而蘇秦也不負所托,不但說服趙國國君趙肅侯同意燕趙聯(lián)盟,而且以“六國從親以賓秦,則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東矣。如此,則霸王之業(yè)成矣”的六國聯(lián)盟與王霸之業(yè)謀劃一個更大的局:六國攻秦。
在得到趙肅侯支持后,蘇秦繼續(xù)輾轉游說各國國君,倡導“合眾弱以攻一強”,以山川地緣、政治姻親等原因為憑,借山東六國的合力抑制秦國勢力的擴張,以此挽救和維護原有的均勢。蘇秦的策略是正確的,盡管“人心隔肚臍”,六國聯(lián)盟也是三心二意,但蘇秦身掛六國相印,以六國之力制約秦國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雖然最后還是秦國以連橫之策吞并六國,但并不是因為合縱不敵連橫,若不是山東六國沒有始終如一地貫徹實施合縱之策,秦國也就無法逐個擊破,可見蘇秦之才冠絕天下。
三、合縱難成,約敗入齊
蘇秦的六國合縱完成沒多久,就被破壞了。在犀首公孫衍的帶領下,齊、魏聯(lián)軍進攻趙國,攻城略池,趙國不敵,趙王遷怒于蘇秦,“蘇秦恐,請使燕,必報齊。蘇秦去趙而從約皆解”,事實證明合縱大策難成并不是其本身有問題,而是山東六國自己不團結,人心難測。蘇秦也因此重歸燕國,但他與齊國的梁子正式結下了。
時間輾轉,曾經(jīng)最先信任提拔蘇秦的燕文侯去世了,其子燕易王繼位,齊王趁著發(fā)喪之機,攻打燕國,侵占了十座城池,燕易王命蘇秦取回失地。蘇秦入齊后,先行祝賀之禮,接著又行哀悼之禮,齊王問其故,蘇秦說:“饑人所以饑而不食烏喙者,為其愈充腹而與餓死同患也?!痹兖囸I的人也不會吃有毒的烏喙,因為吃得越多也無法飽腹,反而會死得越快,“燕雖弱小,即秦王之少婿也。大王利其十城而長與強秦為仇。今使弱燕為雁行而強秦敝其后,以招天下之精兵,是食烏喙之類也?!饼R王害怕燕國聯(lián)合秦國來報復齊國,于是便答應退還占據(jù)的城池。
而隨后為了能夠保全燕國,蘇秦入齊周旋,在齊宣王逝世,齊湣王繼位后,蘇秦勸說湣王厚葬宣王以表明自己孝順,大興土木以表明自己得志,目的則是搞垮齊國的經(jīng)濟。齊湣王是個好大喜功的國君,因此十分信任蘇秦,“田甲劫王”一事中,齊湣王借機打壓權傾朝野的孟嘗君田文,田文被迫出走,開始了數(shù)年對母國的報復。
因為孟嘗君的下臺,給了蘇秦進一步施展外交欺騙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空間,為了暗中削弱齊國,蘇秦借助一切有利條件極力挑撥齊、趙關系,富饒的宋國便成了犧牲品。原本齊湣王想用宋國的膏腴之地籠絡新興的趙國,而蘇秦認為趙國得到了宋國的土地將會更加不把燕國放在眼里,甚至轉頭吞并燕國。為保燕國,蘇秦從中作梗,還讓自己的弟弟蘇代進行阻撓。不僅如此,蘇秦為了使齊國徹底孤立,還鼓動齊湣王攻打昔日的盟國,造成齊國四面樹敵,為齊湣王身死埋下隱患。
蘇秦一生,經(jīng)歷過無數(shù)大起大落,有人言說客不過是逐利的市井小人,登不上大雅之堂,而戰(zhàn)國之亂世給了如張儀、蘇秦這樣的縱橫家機會,“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也有人誹謗蘇秦出賣國家、反復無常,然而在歷史中跳躍的是一個忠心事燕,制齊趙以報當年燕文侯知遇之恩的蘇秦,一句“士為知己者死”可說不盡他對燕國的一片赤誠。
20:41:50
因為當時燕國并不與秦國接壤,秦國只臨近韓、魏、楚, 對燕國來說不是最大的威脅,而當時的齊國正是強大時,正在不斷擴張,燕國首當其沖。蘇秦懷才不遇只有燕王賞識他,所以要報答他。但燕國在戰(zhàn)國后期是七國中最弱的國家,不能兩邊都照顧到,只能把最要命的齊國先干掉。至于秦國,還得過幾十年才打到燕國,到時候燕王早死了下一任,就不關他的事了。
蘇秦為燕國效力,蘇秦在各國之間游離不定,其實他的心永遠屬于燕國,因為燕國是他的伯樂,是真正改變他命運的地方,也是從燕國開始,蘇秦才有了往后的榮光。而他后來在別國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為了燕國。
燕昭王為報齊國侵略之仇,企圖收復失地,就派遣蘇秦到齊國去,蘇秦果然不辱使命,在齊國當宰相,他在齊國數(shù)年間為燕國做了幾件大事。
蘇秦在齊國步步為營,只為把齊國拉下深淵。就這樣蘇秦讓齊泯王大興土木,消滅宋國和攻打秦國,齊國的暴行引起了其余各國的不滿,最后遭到六國合攻差點滅亡。
最后蘇秦在齊國以外交大臣的身份從事里應外合的破壞活動,后因真實身份是燕國派遣到齊國的間諜暴露而被殺。
提起燕國你能想到什么,有人不假思索地會想到天龍八部里的慕容復一心要復興的國家,別誤會,此燕非彼燕,還有人會想到荊軻刺秦王,除此之外呢?似乎只能搖頭說不知。
其實存在感不強的燕國,建國800余年,并不是只留下荊軻刺秦王一事。
那么存在感很低的燕國,為何被列入戰(zhàn)國七雄之列?因為現(xiàn)在韓國的首都首爾都曾屬于它。
燕國也曾輝煌一時。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滅了商朝之后,把他的弟弟封在了燕地為燕召公,后來通過不斷向冀北,遼西等地擴張,滅了薊國之后,建都薊城(今北京市)。
燕國在春秋時期,由于遠離華夏文明圈,華夏的諸侯也不怎么和它一起玩耍,偏居一隅的燕也享受了幾百年的平靜生活,等到了戰(zhàn)國時期,強大的諸侯并起,燕國在戰(zhàn)國七雄中所處的位置也只是倒數(shù)一二位。
但燕國出了一個明君,燕昭王鑄黃金臺招賢納士,這時期的燕國可以說是最輝煌的,面對中原諸侯的強勢,燕國的主要擴張目標是朝鮮半島上的東胡。
此時,燕國有一員大將秦開,在秦開的帶領下,燕軍大破東胡,讓東胡退卻千余里,而燕國的疆域也向東推進了千余里,一度把朝鮮半島上的漢城都納入管轄范圍,這個漢城就是現(xiàn)在韓國的首都首爾,韓國國都更改名字,估計也是為了去中化,畢竟?jié)h城可是我們?nèi)A夏民族賜給它的名字。
縱橫大家蘇秦從燕國崛起。
戰(zhàn)國中期,面對秦國的強勢崛起,山東諸侯開始合縱抗秦,燕國雖然離秦國較遠,但作為山東諸侯國的一份子,自然免不了要出一份力,既然說到了合縱抗秦,自然要說說蘇秦。
蘇秦一開始想著為秦國效力,奈何造物弄人,幾經(jīng)不如意之后,卻得到了燕王的賞識,并被燕王任命為丞相,合縱抗秦的大旗也在蘇秦的手里瑟瑟發(fā)響。
蘇秦的合縱雖還是沒能阻擋住秦國的崛起,但作為燕國的丞相,蘇秦自然努力幫燕國刷了一次存在感,其實靠著外交手段,從根本上無法強大國家。
燕易王統(tǒng)治時期,燕國出了一個大陰謀家子之,等到燕易王死后,燕王噲繼位,直接上演了戰(zhàn)國歷史上為數(shù)不多的一場鬧劇,那就是燕王禪讓王位于子之,于是燕國內(nèi)亂爆發(fā),齊國打著維護和平的名義,差點滅了燕國。
燕國名將樂毅克齊七十余城。
幾近滅亡的燕國,在諸侯國的干預下,得以茍活,但對于齊國的恨,那可是從骨子里發(fā)出的,經(jīng)過燕昭王的招賢納士、勵精圖治,弱燕一度實現(xiàn)了僅有的一次中興。
強大了就要報仇,在蘇秦的活動下,韓、趙、魏、燕、秦五國組成了伐齊聯(lián)盟,此戰(zhàn)以樂毅連克七十余城,幾乎滅亡了齊國而告終,樂毅的戰(zhàn)績一度讓其余諸侯國為之側目。
但是,齊國雖然被打殘了,畢竟是百足之蟲,面積狹小的燕國,想要吞并遼闊富裕的齊國并不容易,于是樂毅采取懷柔政策,只是不被燕王理解,從而撤了樂毅的兵權,這也是燕國再次有下坡路并且無法在強大的標志。
樂毅一走,燕軍隨即被齊國的名將田單以即墨城為據(jù)點,實現(xiàn)了齊國的復興之路,燕國被齊國的節(jié)節(jié)敗退,燕國和齊國你來我往的攻伐,最終落得個兩敗俱傷的下場,燕國也再次之后又陷入了沒有存在感的時期。
燕趙多義士,荊軻刺秦王
時間的車輪碾過戰(zhàn)國最后的十年,秦王政統(tǒng)一天下之心已經(jīng)無人能阻擋,燕國此時的太子燕丹,為了阻擋秦國滅燕的步伐,想到了刺殺計劃。
太子丹想當然的以為,只要挾持了秦王政或者殺死他,那么燕國就能繼續(xù)茍存,于是在公元前227年,讓刺客荊軻和秦舞陽攜帶著獻城的地圖以及秦國叛將樊於期的人頭去秦國開展秘密行動。
只是構想雖好,但是實施不利,被嚇傻的秦舞陽讓秦王產(chǎn)生了警覺,繼而導致荊軻刺殺秦王政的失敗,刺殺計劃失敗之后,荊軻身死,秦國借此,大軍伐燕,攻破了燕國國都以及消滅了燕軍主力,自此退守在遼東半島的燕國已經(jīng)能看到自己所剩不多的壽命了。
公元前222年,秦王政派大將王賁進攻遼東半島,俘虜了燕王喜,自此建國800余年的燕國,圓滿的走完了它的一生。
飛魚說:
存在感很低的燕國,為何被列入戰(zhàn)國七雄之列?因為現(xiàn)在韓國的首都首爾都曾屬于它,燕昭王統(tǒng)治時期,燕國的國都一度包括河北,遼東半島,朝鮮半島等局部地區(qū),可以說此時是燕國在戰(zhàn)國歷史中最巔峰的時期。
存在感不強的燕國,建國800余年,并不是只留下荊軻刺秦王一事,此外蘇秦在燕國起家,樂毅帶領燕軍破齊,秦開退東胡千余里等,都在歷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當然還有其它事情,這里暫且不論。
為什么同樣為戰(zhàn)國七雄,燕國的故事就比較少呢?這是因為燕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戰(zhàn)略目標決定的,當然其余諸侯國也沒從心底把燕國當成對手,僅僅在燕昭王統(tǒng)治下強盛一時的燕國,又怎么具備爭雄華夏的資本呢?
其他諸侯國如果單從地理上討論的話,秦國是最占優(yōu)勢的,有著崤山和函谷關為天險屏障,進可攻退可守,自戰(zhàn)國開始,秦國幾乎都是在山東六國的地盤上作戰(zhàn),這也就保證了秦國本土不受戰(zhàn)爭的侵擾,一心一意發(fā)展經(jīng)濟。
秦國政治清明,經(jīng)濟繁榮,軍事強大,地理優(yōu)越,可謂是占盡了打勝仗的天時,地利,人和等所有因素,這樣的秦國統(tǒng)一華夏也在情理之中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573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