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砻鞒孀屪訌楋w,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在電影《讓子彈飛》中,劫匪張麻子打劫了一輛火車,在看到馬邦德之后,張麻子臨時起意,決定冒充馬邦德,拿著委任狀去鵝城上任,狠狠地撈一筆。
結(jié)果到了鵝城之后,順利的瞞過眾人,成了百姓的父母官。若非之后黃四郎得到馬邦德的照片,恐怕此事永遠不會被人發(fā)現(xiàn)。
雖說這一橋段是電影虛構(gòu)而成,但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上,的確發(fā)生過類似的事。
在明朝時期,有一年,雷州新上任了一位知縣大人。
豈料在上任途中,知縣遭遇了一伙劫匪。這群劫匪心狠手辣,不僅洗劫了財物,還殺死了知縣。而且劫匪并不滿足,在發(fā)現(xiàn)知縣的身份之后,他們決定冒充知縣,去雷州上任。眾人一合計,便挑出一位劫匪,裝作知縣,其余人則辦成仆人或者文官。
就這樣,這群人大搖大擺的來到了雷州。意外的是,他們和張麻子一樣,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懷疑,非常順利的做了官。
由于當(dāng)時的雷州很窮,沒有油水可撈,按理來說,這群劫匪應(yīng)該氣急敗壞的離開才是。但意外的是,這群劫匪自從當(dāng)官之后,竟然良心發(fā)現(xiàn),從此洗心革面,還拿出了自己的不義之財,來改善當(dāng)?shù)氐拿裆?/p>
更意外的是,這群劫匪非常的能干,短短幾個月之內(nèi),把雷州治理的井井有條,越來越繁華,百姓也對他們感恩戴德。
直到一年后,知縣的兒子來雷州探親,發(fā)現(xiàn)這伙人并非自己的親人。于是他旁敲側(cè)擊的問了幾個問題,結(jié)果這群人支支吾吾,答不上來。他心下起疑,向朝廷報了官。
在官府的徹查之下,此事終于真相大白。朝廷十分的震怒,決定處死這伙劫匪。
而雷州的老百姓在得知后,不僅沒有怪罪他們,反而自發(fā)的聚集起來,聯(lián)名上書,請求朝廷饒恕他們,并讓他們繼續(xù)擔(dān)任雷州知縣。
朝廷在得知后也不敢相信,于是派人調(diào)查,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此時的雷州早已今非昔比。百姓安居樂業(yè),商人絡(luò)繹不絕,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儼然是一個繁華的都市。
不過雖然如此,朝廷最終還是決定處死這群劫匪,因為雖說他們有些功績,但和往昔犯下的罪業(yè)相比,還是罪無可恕。
就這樣,這件現(xiàn)實版的讓子彈飛落下帷幕,此事也被記載在很多書籍當(dāng)中。
第一件事:他老婆是知道了馬邦德被劫后來這找他的,然后發(fā)現(xiàn)馬邦德沒當(dāng)縣長,馬邦德聯(lián)合他老婆準(zhǔn)備騙了錢就讓他老婆離開。(不要問我為什么沒去康城而是來了鵝城這么白癡的問題,人都是有嘴的。)
第二件事:是他騙了張麻子劉嘉玲是他老婆,實際上是他騙了窯姐的錢來買的這個官,并且承諾窯姐讓她做縣長夫人。
讓子彈飛的劇情簡介?· · · · · ·
民國年間,花錢捐得縣長的馬邦德(葛優(yōu) 飾)攜妻(劉嘉玲 飾)及隨從走馬上任。途經(jīng)南國某地,遭劫匪張麻子(姜文 飾)一伙伏擊,隨從盡死,只夫妻二人僥幸活命。馬為保命,謊稱自己是縣長的湯 師爺。為湯師爺許下的財富所動,張麻子搖身一變化身縣長,帶著手下趕赴鵝城上任。有道是天高皇帝遠,鵝城地處偏僻,一方霸主黃四郎(周潤發(fā) 飾)只手遮天,全然不將這個新來的縣長放在眼里。張麻子痛打了黃的武教頭(姜武 飾),黃則設(shè)計害死張的義子小六(張默 飾)。原本只想賺錢的馬邦德,怎么也想不到竟會被卷入這場土匪和惡霸的角力之中。鵝城上空愁云密布,血雨腥風(fēng)在所難免……
本片根據(jù)馬識途的小說《夜譚十記》中的《盜官記》一章改編。
鏈接: /s/1WTu6CuSHZ-JZyZgv5ZNgXQ
?pwd=veau 提取碼: veau ? ?
在結(jié)局中,黃四郎應(yīng)該沒有死,他穿上了師爺?shù)囊路チ松虾?,其實這也暗示著壞人很狡猾,狡兔三窟,怎么可能一下子就死了呢?也許死的那個是替身。花姐最后和老三在一起了,而她沒有選擇老二,是因為老二喜歡男人,所以花姐就算是用盡各種手段也不會和老二有結(jié)果的。
而師爺死了,但是師爺死后還有很多秘密不清楚,不過可以知道師爺買了很多官位,而最后黃四郎拿著那個委任書去了上海,而上海黃浦就是官位所在地。不過,也有人分析說,其實穿著師爺衣服去上海的,不是黃四郎,而是老三,老三選擇做下一個黃四郎,而張麻子還是堅持自己的原則,一個人繼續(xù)去當(dāng)鋤強扶弱的好人,不過現(xiàn)實中,又有誰能做到張麻子這樣呢?至于黃四郎到底死沒死,已經(jīng)不重要了,因為這個黃四郎死了,還有下一個黃四郎會出現(xiàn)。
讓子彈飛的劇情簡介?· · · · · ·
民國年間,花錢捐得縣長的馬邦德(葛優(yōu) 飾)攜妻(劉嘉玲 飾)及隨從走馬上任。途經(jīng)南國某地,遭劫匪張麻子(姜文 飾)一伙伏擊,隨從盡死,只夫妻二人僥幸活命。馬為保命,謊稱自己是縣長的湯 師爺。為湯師爺許下的財富所動,張麻子搖身一變化身縣長,帶著手下趕赴鵝城上任。有道是天高皇帝遠,鵝城地處偏僻,一方霸主黃四郎(周潤發(fā) 飾)只手遮天,全然不將這個新來的縣長放在眼里。張麻子痛打了黃的武教頭(姜武 飾),黃則設(shè)計害死張的義子小六(張默 飾)。原本只想賺錢的馬邦德,怎么也想不到竟會被卷入這場土匪和惡霸的角力之中。鵝城上空愁云密布,血雨腥風(fēng)在所難免……
本片根據(jù)馬識途的小說《夜譚十記》中的《盜官記》一章改編。
鏈接: /s/1WTu6CuSHZ-JZyZgv5ZNgXQ
?pwd=veau 提取碼: veau ? ?
在清朝時期,知府是四品大員,這級別的官員,那是管轄一個省的封疆大吏,四品知府,就是一個省的最高長官,這樣外放的知府,直接歸清朝的皇帝管轄,在去上任的途中,這知府身邊的親兵,警衛(wèi)隨從,那都是上千人的隊伍,這樣強悍的護衛(wèi)能力,知府在上任途中遇害的幾率太小了。
這知府在上任途中,吃住大部分都住當(dāng)?shù)氐目h衙,或者是官家的驛站,普通人想見知府一面,那是難比登天,就更談不上知府在途中會遇害了,古代是封建王朝,那等級觀念森嚴(yán),知府這樣級別的官員,在出行的途中,如果感覺到了危險,可以對有威脅的人,格殺勿論。
就假如知府在上任途中遇害了,其他人拿到他的官印,要想冒名頂替,蒙混過關(guān),那也是蒙混不了,因為知府不是小官員,那是堂堂四品官,認識知府的官員能少嗎?
這古代官場,就算是知府,你想坐的穩(wěn),也要懂得什么是人情世故,什么是人際關(guān)系,所以這知府在下面高高在上,那也需要跟上面處好關(guān)系,跟上面的官員經(jīng)常見面。
清朝時期的官員,那也有固定的考核制度,就是到了考核時期,就會讓夠級別的官員,參加考試,考核官員的政績,考核官員的讀書水平,這都需要官員親自參加,這要是四品知府是假冒的,到了進京考核的日子,平級官員怎么可能會相互不認識?
先說答案:能蒙混過關(guān)。在這個沒有攝像技術(shù)、沒有照片的年代,這是無法徹底解決的問題。
先說一個真實案例:光緒時期,湖北省出了一個官場奇聞,剛剛上任的道員夏宗彝被人給告發(fā)了,而告他人就是他的嬸母。在狀紙上嬸母指責(zé)他冒名頂替,將本屬堂兄弟的官位據(jù)為己有,也就是說夏宗彝根本不具備做官的資格。這說明清朝冒名頂替上任是比較容易發(fā)生的。
這件案雖不復(fù)雜,但很棘手。因為夏宗彝剛從浙江調(diào)任湖北,所以湖北的按察使衙門將此案推給了浙江。事實上,嬸母曾在浙江告發(fā)過夏宗彝,浙江巡撫怕此案牽連自己,也就一直拖著不辦??墒沁@位嬸母頗有遠見,她還將狀紙送往了都察院。
這樣一來,夏宗彝的案子就非辦不可了,真相不久大白于天下:原來夏宗彝的本來姓名叫夏祖彝。夏宗彝是他的堂兄,襲了“縣丞”一職,應(yīng)試中了舉人,后來又花錢捐了個知縣,而夏祖彝向來是以布衣身份給堂兄夏宗彝當(dāng)師爺,因此對官場也很熟悉。
貨真價實的夏宗彝實授了知縣后,興沖沖地江蘇報到,可是命運不濟,沒等到江蘇便染病身亡了。夏祖彝聞訊后,馬上建議說已經(jīng)花了這么多錢了,就此半途而廢豈不可惜,倒不如由他來冒名頂替,前往赴任,不僅可以追回全部損失,今后連夏宗彝留下的孤兒寡母也有照應(yīng)。
大家一合計,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于是便悄悄地將夏宗彝給埋了,讓夏祖彝前赴去江蘇赴任。倒是夏宗彝的遺孀因為痛傷丈夫之實亡而名存,不久也憂郁而死。只留下夏宗彝的母親和他的幾個子女。
師爺出身的夏祖彝上任后,對于處理政務(wù)自然是得心應(yīng)手。此后也不斷接濟嬸母,不想他此后官運亨通,一得意忘便忘形。嬸母想要跟著他到任上享享清福,他不肯迎養(yǎng);侄兒要錢辦婚事,他也不予理睬,這下子惹火了嬸母一家,于是便一紙訴狀將他告到按擦使衙門。
這樣的案情真要查起來并不難,最終夏祖彝被革職成為了庶人,幸好他在任上積累了不少人脈,上下疏通關(guān)系,結(jié)果從輕發(fā)落,只是免掉了官職了事。
這起案例引發(fā)出一個問題,清代官員的任免難道沒有憑證嗎,新官上任需要辦理哪些必備的手續(xù)呢?
早在西周時,天子任官是有一個受任儀式的,朝廷要寫成簡冊,當(dāng)眾宣布,叫做“冊命”;秦漢時,受官的同時發(fā)給印綬,哪些地方上的官前去上任時,都要從皇帝那兒親手接過銅印。此后各朝,就將這個程序簡化了,把印綬的交接改在了衙門里進行。
唐宋時有規(guī)定,縣令一級的官員到了地方上以后,都要給皇帝上表謝恩。明清時,這道手續(xù)也免了,改成了當(dāng)面謝恩或是集體謝恩,也就是趁皇帝集體召見他們時磕個頭就算完事。
清代的地方官上任既沒有印綬怎么證明自己就是赴任官呢?憑證自然也是有的,一是吏部的委任書,二是身份證。前者指明某人授某職,后者證明持證人就是某人。
夏祖彝之所以能冒名頂替代人赴任,問題就出在身份證這個漏洞上。我們現(xiàn)在的身份證是很難造價的,而那會既沒有攝影技術(shù)也沒有高 科技 ,這張代表官員身份的證明上只是簡單地描述該官員的體貌特征,如高矮胖搜,或是有疤無疤等。
這樣的描述顯然不夠全面,也不足以證明持證人的身份,也就是說假如和身份證上描述的大致不差,就可以持證上崗。在《近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中記載了一張官員身份證,內(nèi)容就是簡單的六個字:“身中、面白、無須”。照著這個描述,在一百個人中就能找到一大波,因此夏祖彝冒名頂替一事的發(fā)生就非常合理了。其實,在清代的二百多年時間里,類似這樣的事情并不少見,尤其是晚清時期更是常態(tài),這或許也是清代官員任命時最大的一個漏洞了吧。
如果這位上任的官員沒有親戚家眷,我覺得應(yīng)該能蒙混過關(guān)。因為在古代,天下老百姓終其一生,也不可能見過巡撫或者更高價格的官員。官員代表身份的最大手續(xù)就是官印和委任書。
哪像現(xiàn)代 社會 ,有電視有手機有網(wǎng)絡(luò),坐在家中就可以知天下事。
就算現(xiàn)今 社會 網(wǎng)絡(luò)這么發(fā)達,還有一些犯罪分子冒充部隊領(lǐng)導(dǎo)的成功案例,所以在古代就更無法查證了。
但是,這樣做也有很大風(fēng)險,如果官員有親戚之類的人,那很容易露馬腳。
另外,古代官員在上任途中,基本都有隨從的,如果有壞人想殺害官員,首先需要把官員身邊的隨從都殺害,這背負的人名最少都是好幾條,所以除非是被逼無奈,一般沒有人去做這樣危險的事情。
另外,史書是有勝利者來書寫的,所以我覺得這種蒙混過關(guān)的案例絕對有,但是到最后退休還沒被發(fā)現(xiàn),所以這就成了一個千古絕案,成了永遠的秘密。
清代官員冒名頂替的事情是有的,但是這種情況還是比較少見的,畢竟上任的官員還是有一定的憑證和相應(yīng)的身份證明來證明自己是貨真價實的官員的。在清代所有官員上任都必須持有吏部發(fā)放的文憑,沒有這個文憑是不能夠去新的地方解任官職的,其次上任后地方的高級官員會把該上任官員的情況匯報給朝廷的,并且朝廷也有相關(guān)記錄在案的。兩者一定要對的上才可以,否則那就是假冒的,是會被處以嚴(yán)重的刑罰的。假冒官員也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清代一般做官就那么幾種途徑,大部分都是讀書人通過科舉考試來做官的,他們是有一定文化基礎(chǔ)和是非判斷能力的。而一個外人想要靠假冒來做官是很難的,你必須對這個官員前面的情況很了解,而且也要自己會處理一般的公務(wù),懂得官場的一些規(guī)則,知道和下級官員的相處,這些東西不是一個普通人能夠簡單就學(xué)會的。所以假冒的可能性比較小。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來談?wù)劊?/p>
清代官員上任的情況
清代官員上任時,一定要帶著吏部頒發(fā)的文憑。這個上任的官方頒發(fā)的紙質(zhì)文件一般稱之為“官憑”。
在這張官憑上面會寫明那個人到什么地方擔(dān)什么官,就和以后的委任狀優(yōu)點類似。并且同時這個新上任的官員還有自己的告身,也叫作官身。比如作家老舍的父親在紫禁城當(dāng)禁軍的時候就有個腰牌,也就是告身,上面會寫你是哪個旗什么人,下面還有具體的一些面貌描述,如“面黃無須”、“中身”、“有疤”等等,都是人體容貌的一些細節(jié)描寫,為了防止冒充。但是這樣的技術(shù)手段在當(dāng)時顯然還是有一定缺陷的。
所以在當(dāng)時官員幾乎都是單獨拿著官憑赴任,沒有人護送,也沒有上級官員陪同,這是會出現(xiàn)冒任官員的情況的。
此外,在官員離任或卸任時,要向新任官辦理交接手續(xù)。交接的內(nèi)容涉及到州縣的法律案卷、倉廒、監(jiān)獄、刑名案卷、錢糧賬目等諸多方面。早在順治朝就已經(jīng)有了相關(guān)規(guī)定:
清代官員上任交代時也是要把離任的官員手上的錢糧和盜案處理清楚的。所以,一般人也不可能冒充的了官員。
官員被冒充的情況
在清代被發(fā)現(xiàn)的冒充官員上任的情況,一般都是熟人作案居多。因為他們對這個即將上任的官員的情況很了解,有的甚至就跟著這個官員做他的仆人或者師爺,他們對官場的情況是比較了解,因此在官員赴任途中死亡或者這個官員無法上任的時候,他們就可能去頂替。畢竟在當(dāng)時的 社會 ,官員的地位是最高的,能獲得個一官半職是很多讀書人最終的心愿,因此他們有人會冒險。
反之如果是官員在上任途中被土匪或者仇家所殺,那么想要冒充他去上任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首先他們對官場的情況不了解,不知道如何處理公務(wù),并且對這個官員以前的事情都不了解,一旦上任就很容易被人究出老底,這樣自然就會被人給告發(fā),從而導(dǎo)致事情敗露了。并且這些冒充的人也不知道官場的規(guī)則和禮儀很容易在做事的過程中出現(xiàn)紕漏,這些都會使得自己暴露。
綜上所述,在清代官員上任是一件很嚴(yán)肅的事情,想要冒充朝廷命官是很難的,你必須對官場和這個官員的情況有所了解,不然截殺上任的官員是大罪,朝廷必然會派兵征剿的,所以在青代冒充官員是比較難的。
在古代,如果官員在上任途中被匪盜殺害,然后冒名頂替,這種情況真的發(fā)生存在嗎 翻閱古人筆記,沒想到這樣的事情還真發(fā)生過。
在清朝康熙初年,池州知府郭某領(lǐng)取了委任狀后前去上任,中途忽遭強盜襲擊,知府本人及其家人隨從共60余人全部被殺,只有妻子和一個幼子被留下來,強盜首領(lǐng)將他們據(jù)為己有。這強盜也夠大膽,拿著郭某的委任狀,頂替他的名字去了省城去報到,參見上司。
假知府上任后,處理政事精明能干,衙門上下無不畏服。
這個假知府倒任后征了不少錢糧,但是一直不上繳。上司來函詢問,他回答說:“錢糧事關(guān)重大,必須親自押送。但是征繳一筆送一筆又太麻煩,準(zhǔn)備積累數(shù)量多了一并送去。如果不信,可以派人來查”上司派人察看他的倉庫,果然都是滿倉滿庫的,也就不再追問。
不久,郭知府的一些鄉(xiāng)親陸續(xù)前來探望。
每個探望者來到之后,都被騙進衙署內(nèi)殺死,沒有一個人能夠活著出來。
那些在家中的鄉(xiāng)親開始感到懷疑。郭知府的妻兄說:“我要親自去看個究竟?!彼搅酥螅l(fā)現(xiàn)轎子中坐的并非郭知府,不禁大驚。于是,他假裝仆役,混入衙門內(nèi)挑水。
終于讓他在內(nèi)衙看見了自己的妹妹,妹妹偷偷搖手讓他不要說話。第二天,他再進去時,妹妹已經(jīng)暗中寫好了一封信,悄悄拋給了他。他出來看信,才知道郭知府已經(jīng)被強盜殺害,現(xiàn)在是知府是強盜冒充的,加上同伙一共有三十余人。
他秘密地來到省城向巡撫控告,巡撫考慮強盜有三十余人,不能馬上就去逮捕,又聽說其中許多人精于會計,決定行調(diào)虎離山之計。便派人對假知府說“各縣錢糧賬目不清,聽說你的手下多精于會計,能否為我分赴各縣核算賬目?”假知府同意了。于是巡撫將假知府的部下每縣派二個人,以分散他的勢力,并借口另外有事召他前來。
假知府剛到就被拿下,審訊之后供出了罪行。他的庫中已經(jīng)收入了八萬兩銀子,稍晚一步他就打算卷款潛逃。罪行查實之后,強盜被處以死刑。
總的來說,如果不是在亂世或邊陲、窮鄉(xiāng)僻壤之地做官,官員被殺害后,冒名頂替的可能性是非常之小的。
僅官場上上的人情往來,就能令其露出馬腳來。殺掉官員冒名頂替的風(fēng)險,實在太大,智者不為!
短期有可能,長期風(fēng)險也大。人生際遇不一樣,《讓子彈飛》里面頂替縣長上任的橋段就很真實。
要知道在清朝知府上任途中遇害,其他人拿著他的官印能否蒙混過關(guān)要先搞清做為皇帝任命官員上任的程序等這樣幾個問題
第一如何任命地方官員,及如何分配官員
清朝律法規(guī)定,地方官的分配,初用拈鬮法,后采用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吏部尚書孫丕揚創(chuàng)始的掣(che,抽取)簽之法,分單月或雙月漢官在吏部朝房、滿官于吏部大堂掣簽。屆時,傳齊各官到部,封固缺簽,公同看掣。在形如筆筒的簽筒內(nèi),置缺簽,簽上寫有省名。均由吏部堂官執(zhí)掣,各員聽唱名簽、缺簽及分發(fā)省分。掣簽后,外官由該管上司主管出具考語,赴吏部補行引見。
必須說明,官員抽簽當(dāng)然也有可能任職于原籍,為避免這種現(xiàn)象發(fā)生,抽簽又分南選、北選,即家在南方的官員抽北方地區(qū)的簽,北方官員抽南方地區(qū)的簽,這樣就避免了本地任職的可能性。
凡銓選之外官,委任之前,均由吏部發(fā)給文憑,以皇帝命令行之,到省后呈交督撫查驗,謂之“領(lǐng)憑”。官員憑皇帝誥敕赴任。
第二,官員任命帶隨從,家屬的規(guī)
人赴任。官員帶家屬的具體情況,歷朝出人較大。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御史劉子章條奏外官禁止多帶家口。這是清代首次對官員下
攜帶家丁作出限制。然而,即以五百名為最高限額,如規(guī)定旗員督撫所帶家口不許過一百五十名。各級官員都規(guī)定有相應(yīng)名額。例如“藩臬帶家人四十名,道府帶三十名,同知、通判、州縣帶二十名,州同、縣丞以下官員帶十名;......(旗員)司道以下等官所帶家口,照漢官加一倍”。
綜上所述,其實提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官員到任之前沒有官印,只有屬于自己個人的印章,而官印始終在府衙內(nèi)。只帶著自己個人的由吏部核發(fā)的文憑和皇帝核發(fā)簽字的任命書憑此證明先到省府報道核準(zhǔn)身份再領(lǐng)上崗憑證,憑上崗證到知府衙門和離任知府做交接,領(lǐng)取知府官印正式上任!更何況上赴任時所帶隨從家屬幾十人怎么可能遇害呢?即使遇害沒到任也只能能預(yù)備官員,只有到任后才算正式官員,才可領(lǐng)奉祿!這個問題應(yīng)該這樣提,官員上任途中遇害其他人拿著他的個人印章能否蒙混過關(guān)!
好好看看西游記,唐僧的父親就在上任的路上被劫匪殺害,并利用其父親的官憑上任當(dāng)官近二十年……
在古代如果你能殺了皇帝,你指定能作皇帝,但如果你殺了知府,你指定是作不成知府的了,還得賠上你一家子性命甚至株連九族都有可能,所以說為了作個知府去把新知府殺了,你還不如直接去把皇帝干了還穩(wěn)妥些,指不定一不小心你就君臨天下了。
那時候沒有照相甚至指紋,應(yīng)該沒問題吧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580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