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張飛的死因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張飛可能算是三國里死的最窩囊的一位大將了。關(guān)羽死后,劉備整兵準備伐吳,結(jié)果張飛卻在路上被自己的部下范強和張達所殺,原因就是范強和張達對張飛懷恨在心。張飛是睜眼睡覺,這兩人還敢下手也是膽子非常大了。不過張飛的真正死因真的就是這么簡單么?其實張飛的死劉備也脫不了關(guān)系,很可能當時劉備有除掉張飛的想法,按理說屬下敢殺自己的主公是不可能的,最終的結(jié)果肯定也是一命抵一命,除非你拿張飛去降服其他國家,這樣做還算是有點意義。
說起張飛張翼德的大名,想必沒看過三國的朋友們也都不會陌生。在大家所熟悉的三國演義中,劉備攜帶二十萬百姓,在曹操的追殺下進行逃亡。在逃亡過程中,因劉備不肯放棄百姓,結(jié)果眼看著就要被曹操的騎兵部隊追上,是張飛矗立在長坂橋上,大喊一聲,燕人張翼德在此。結(jié)果竟將曹操的一位將領(lǐng)給嚇死,也以此來為劉備的逃亡爭取了時間。但是張飛在,蜀漢的后期,死得有些冤枉,在得知關(guān)羽死后,張飛也隨之被范強和張達給刺殺了。但是張飛的事,真的就是就是表面上范強和張達刺殺那么簡單嗎?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分析一下張飛之死的真相。
張飛與劉備相識于黃巾之亂,然后三英杰于桃園。但是張飛結(jié)義時候的動機僅僅是為了大丈夫應(yīng)與國出力。但是到了后來,蜀漢建立,張飛的思想?yún)s依然還是那么簡單。當蜀漢一旦建立,那么張飛與劉備的結(jié)義兄弟,其實就不再適合存在,因為做皇帝的只有一個人,只能是劉備,張飛就只適合輔佐,而不適合再成為劉備的親兄弟。但是張飛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依然還存在著當初三兄弟桃園結(jié)義的幻想。
所以這里劉備的心思我們可以做一個猜想,劉備為了保證他兒子劉禪對蜀漢下一代的繼承和統(tǒng)治的權(quán)力,自然就得想辦法除掉張飛乃至張飛的后人。于是劉備就想了這么一種方法,將兄弟先暗中送給敵人去殺掉,然后再在為兄弟報仇的名義,自己活下來。只要打著報仇的旗號,誰還會去在意劉備與張飛發(fā)過的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呢?
于是在關(guān)羽死后,劉備便開始了實行這一個計劃。劉備在關(guān)羽死后稱帝的三年時間里,一點沒有為關(guān)羽報仇的意思,就讓張飛變得很失望,每天都在借酒澆愁。后來在某一天,劉備突然詔告蜀漢,要發(fā)兵,攻打東吳。這樣一突然只要一突然的公告,又讓張飛本就意志消沉的情緒,開始變得急火攻心。劉備明知道張飛在酒后會鞭打士兵,但是卻還是把那些士兵安排在張飛身邊,并不勸張飛少喝酒。這一切其實都為張飛之后的死亡,建立了充分的條件。
當然這個想法也只是開個腦洞,畢竟就算張飛不在劉禪也是拿不到什么權(quán)利的,因為還有諸葛亮在。而且當時蜀國大臣也都不信任劉禪,畢竟劉禪的能力擺在那里,而蜀國又處在生死存亡的危機時刻,如果都聽命于劉禪可能蜀國早就沒了。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在當陽橋上有個高大的身影,或許我們永遠也忘不了,他曾獨率二十騎兵,據(jù)水斷橋,阻擋曹操的虎豹騎,對著曹軍大喊:“我乃燕人張翼德,誰與我決一死戰(zhàn)!”沒錯,這就是劉備的好兄弟,在三國歷史上,有著“萬人敵”之稱的猛將張飛。竟然張飛是萬人敵猛將,為什么就輕易被刺殺呢?
我們先來看看張飛是如何被刺殺呢? 公元221年(章武元年),劉備稱帝,張飛被封為車騎將軍,領(lǐng)司隸校尉,進封西鄉(xiāng)侯。同年,劉備為關(guān)羽報仇,出兵伐吳,讓張飛從閬中出兵到江州。張飛就是在出兵的時候,被自己麾下將領(lǐng)張達﹑范強謀殺,二人斬下張飛首級,順江而下投奔孫權(quán)。
那么問題來了,作為一名大將,張飛沒有親衛(wèi)保護嗎?再說,在沙場經(jīng)歷這么多年的張飛,自己難道不警覺嗎?更意外的殺張飛之人,是如何突破軍營順江而下投奔孫權(quán)呢?所有的疑點,可以讓突然發(fā)現(xiàn)張飛的死,似乎并沒有那么簡單,而是一次精心策劃的謀殺。
謀殺理論一:張飛的重要性,作為與關(guān)羽齊名的大將,萬人敵的存在,在蜀漢東征序列之中,地位非常重要,尤其是在關(guān)羽死亡,黃忠病逝,馬超病重,趙云被限令斷后之外,張飛是東征軍之中唯一虎將了。而且其麾下兵團也是劉備軍團中最精銳的一支戰(zhàn)略機動部隊。張飛出征與否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
謀殺理論二:張飛的親兵在哪。古代打仗軍規(guī)中一般都會有,“主將死,親衛(wèi)無故而存者皆斬”的鐵律。張飛身為大將,自然有著自己的親衛(wèi),而親衛(wèi)目的是負責保護將領(lǐng)的安全。平時擔負警戒、傳訊等任務(wù),戰(zhàn)時隨將領(lǐng)沖鋒陷陣。一般多為同鄉(xiāng)、同宗親屬。張達,范強是張飛帳下將領(lǐng),是如何擺脫張飛親衛(wèi),刺殺的呢? 很顯然,是明顯經(jīng)過一番策劃之后,謀而后動,調(diào)開了張飛的親衛(wèi),進而行兇。
謀殺理論三:張達和范強的身份。張達,范強謀殺張飛之后,接下來去“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quán)”,他們是如何知道孫權(quán)會接納他們,而不是為了討好劉備而給送回來嗎?難道不是事先便有接洽,或者其本身就是東吳臥底。再說此兩帶著張飛的人頭,是如何躲避追捕,又是如何通過沿途哨卡跑到東吳的呢,很明顯這是安排非常詳細的,并且隨時有接洽人幫助的。
在史書上,張飛的死,是因為他暴而無恩,從不體恤士卒,加上因為關(guān)羽被殺,抑制不住悲痛,整日酗酒,又經(jīng)常鞭打部下,所以導致被殺。其實,張飛的性格確實如此,經(jīng)常打罵下級也不是一次兩次了,如果是因為這一原因而導致被殺,張飛早就應(yīng)該被殺掉了。為什么不早不晚,偏偏要在出師征討東吳之際被殺?準確的說,這是張飛被殺的導火索,恰當?shù)臅r間里,出現(xiàn)了。
即使張飛不喝酒,不打人,也會遭遇刺殺,因為在關(guān)羽死后,就有人想要他死了。
張飛是劉備手下的一員猛將,力敵千軍,戰(zhàn)功顯赫、卓著。劉備先后封給他宜都太守、征虜將軍、車騎將軍、司隸校尉等要職。但張飛性情暴虐,對士兵動輒打罵,濫施鞭笞、刑殺,其下官兵對他懷恨在心。劉備常戒之:“此取禍之道也。”但張飛聽不進劉備的告戒,依然故我,暴性不改,終于釀成殺身之禍。一次,劉備派張飛率兵萬余攻打?qū)O權(quán),出征中,張飛的部下張達和范強把他殺了,持其人頭投奔孫權(quán)邀功領(lǐng)賞。
張飛一生輾轉(zhuǎn)沙場,出生入死,沒有死在敵人的手中,而是死在自己士兵的刀下,真是可歌又可悲
第八十一回《急兄仇張飛遇害 雪弟恨先主興兵》:
卻說張飛在閬中,聞知關(guān)公被東吳所害,旦夕號泣,血濕衣襟。諸將以酒解勸,酒醉,怒氣愈加。帳上帳下,但有犯者即鞭撻之;多有鞭死者。每日望南切齒睜目怒恨,放聲痛哭不已。忽報使至,慌忙接入,開讀詔旨。飛受爵望北拜畢,設(shè)酒款待來使。飛曰:“吾兄被害,仇深似海;廟堂之臣,何不早奏興兵?”使者曰:“多有勸先滅魏而后伐吳者。”飛怒曰:“是何言也!昔我三人桃園結(jié)義,誓同生死;今不幸二兄半途而逝,吾安得獨享富貴耶!吾當面見天子,愿為前部先鋒,掛孝伐吳,生擒逆賊,祭告二兄,以踐前盟!”言訖,就同使命望成都而來。
……
飛至演武廳拜伏于地,抱先主足而哭。先主亦哭。飛曰:“陛下今日為君,早忘了桃園之誓!二兄之仇,如何不報?”先主曰:“多官諫阻,未敢輕舉?!憋w曰:“他人豈知昔日之盟?若陛下不去,臣舍此軀與二兄報仇!若不能報時,臣寧死不見陛下也!”先主曰:“朕與卿同往:卿提本部兵自閬州而出,朕統(tǒng)精兵會于江州,共伐東吳,以雪此恨!”飛臨行,先主囑曰:“朕素知卿酒后暴怒,鞭撻健兒,而復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今后務(wù)宜寬容,不可如前?!憋w拜辭而去。
……
飛大怒曰:“吾急欲報仇,恨不明日便到逆賊之境,汝安敢違我將令!”叱武士縛于樹上,各鞭背五十。鞭畢,以手指之曰:“來日俱要完備!若違了限,即殺汝二人示眾!”打得二人滿口出血。回到營中商議,范疆曰:“今日受了刑責,著我等如何辦得?其人性暴如火,倘來日不完,你我皆被殺矣!”張達曰:“比如他殺我,不如我殺他?!苯唬骸霸跄尾坏媒啊!边_曰:“我兩個若不當死,則他醉于床上;若是當死,則他不醉?!倍松套h停當。
卻說張飛在帳中,神思昏亂,動止恍惚,乃問部將曰:“吾今心驚肉顛,坐臥不安,此何意也?”部將答曰:“此是君侯思念關(guān)公,以致如此?!憋w令人將酒來,與部將同飲,不覺大醉,臥于帳中。范、張二賊,探知消息,初更時分,各藏短刀,密入帳中,詐言欲稟機密重事,直至床前。原來張飛每睡不合眼;當夜寢于帳中,二賊見他須豎目張,本不敢動手。因聞鼻息如雷,方敢近前,以短刀刺入飛腹。飛大叫一聲而亡。時年五十五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587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