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清朝倭患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比起從元朝中后期起,中日雙方“你搶我抓”三個多世紀的“倭患”,特別是比起明朝嘉靖年間持續(xù)四十年,戰(zhàn)火波及整個東南沿海的“嘉靖大倭亂”,鴉片戰(zhàn)爭以前的清朝,“倭患”這事兒卻是很消停。雖說上世紀九十年代,那幾位港臺“不老男神”“不老女神”主演的“戲說”題材清宮劇里,也充斥著大清皇帝手撕日本倭寇的熱血劇情,但放在真實歷史里,這事兒真沒機會——海那邊的日本,“老實”了二百多年。
當然,這“老實”也不是無緣無故,首先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日本國情的變化。
清代年間的日本,既不是元明年間那個群雄紛爭的“戰(zhàn)國時代”,也不是豐臣秀吉時代的那只夢想“遷都寧波”的猖狂野獸。德川幕府統(tǒng)治日本后,出于穩(wěn)定自家權位的考慮,對外厲行“鎖國”政策:除了長崎之外,日本對外的港口全數(shù)關閉,日本船只不許出海貿易,更不許擅自與海外往來,偷渡更是死刑大罪。只有中國荷蘭等少數(shù)國家的船只,可以在長崎進行貿易,卻要遭到嚴密的監(jiān)視。
出個國都要死刑?如此嚴密監(jiān)控的鎖國體制,也恰恰鏟掉了倭寇作亂的土壤。元明年間倭寇們肆意駕船“覓食”,想打劫就打劫的“好日子”,從根兒上就沒了。
但拼命鎖國的日本,與對岸大清王朝之間,看似“井水不犯河水”,卻也有著重要的共同利益。這就是當時“中日和平”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雙方無比重要的“洋銅貿易”。
清王朝一統(tǒng)天下后,國家進入了長久和平,但一件大事,卻關乎著國家穩(wěn)定:銅錢。要發(fā)行銅錢,就需要大量的銅,清王朝的產(chǎn)銅地,卻集中在云南貴州四川等省,產(chǎn)量有限不說,運輸更十分困難,運不出銅是常事??蛇@事兒每年稍耽誤一會兒,極有可能就是要命的“錢荒”。還好,日本有!
與地大物博卻缺銅的大清不同,日本島雖說窮得叮當響,日用品要啥沒啥,可就是金銀銅等貴金屬產(chǎn)量豐富,可以說“窮得只剩下錢”。而且雖說鎖了國,但對中國的各種貨物,日本社會需求量也極大。那怎么辦?拿銅換吧。
所以,自1683年,隨著清王朝平定臺灣南明政權,中日雙方也就心照不宣,開始了長達一半個世紀的“洋銅貿易”。每年大批中國船只從寧波廣州等港口出海,滿載著生絲等貨物直奔日本,換取大量優(yōu)質銅。值得一提的是,雖說“康乾盛世”時代,大清朝對海外貿易高度緊張,乾隆年間更只留了一個通商口岸。但對“換日本銅”的買賣,清王朝卻是政策寬松,只要是去日本換銅,中國商船甚至可以不管相關禁令,帶去大批重要寶貨。
對這項關乎國家財政穩(wěn)定的買賣,清王朝的態(tài)度,比起其他外貿政策來,實在太開明。
這開明的態(tài)度,也造就了一段后世幾乎遺忘,當時卻紅紅火火的中日貿易盛況。康乾年間,清朝每年開赴日本的商船,常在百艘以上,每年登陸日本島的中國商民,一度多達近萬人。從1683年至1840年,中國商船累計從日本賺走了三點八億斤銅。對于雙方來說,這都是一筆持久雙贏的生意。
既然是雙贏,中日雙方當然也就盡力維持,和平,也就不難。
但最重要的一條原因卻是,號稱“漠視海洋”“閉關鎖國”的清王朝,在“康乾盛世”年代里,卻曾擁有一支威震東亞海洋的海上力量。
康熙年間時,出于與東南“南明小朝廷”作戰(zhàn)的需要,“弓馬騎射”起家的清王朝,也一度高度重視海軍建設。1683年中日開始“洋銅貿易”起,當時的清王朝,海軍正如日中天,主力戰(zhàn)艦“鳥船”長五十米以上,裝備大型火炮三十門以上,即使比起亞洲海面上赫赫有名的荷蘭戰(zhàn)艦,繼承明代造船技術的大清鳥船,當時也足能“單挑”。而這樣的兇悍的炮船,在當時的清軍水師里,有六十艘之多。
如此兇悍的戰(zhàn)艦,不但在戰(zhàn)場上實打實打出威風,而且在康熙年間時,還曾作為“封舟”,每隔幾年就去冊封琉球,等于是在日本海面上亮個相,威懾力十分強。這樣強大的海上力量,周邊哪家“鄰居”,又敢輕易造次?
可最讓人嘆息的,也正是這事兒。隨著清王朝統(tǒng)治的穩(wěn)定,這曾經(jīng)強大的“鳥船”,也大多被清王朝廢棄,幾乎是拆的拆扔的扔。到了乾隆年間時,清軍最“巨無霸”的戰(zhàn)艦,竟只有十一丈長。隨著一批手工業(yè)圖書在大清被禁毀,清軍水師的造船造炮技術,也是大踏步倒退。
也恰恰是在乾隆晚年時,別看大清沒有鬧“倭患”,越南海盜卻后來居上了。當時裝備有“大師船”的越南海盜團伙,其戰(zhàn)艦往往比清軍戰(zhàn)艦大三四倍,號稱“船大而高,炮多而壯”。憑著這強大實力,從乾隆晚年到嘉慶年間,每到春夏季節(jié),來自越南的海盜船就會組團殺來,在廣東至浙江的海面上大肆燒殺搶掠,氣的乾隆嘉慶兩父子,多次拋下嚴旨,恨不得將這伙賊匪趕盡殺絕。
但到了戰(zhàn)場上呢?由于人家船大炮多,清軍的沿海水師,每次都是能躲就躲。以至于稍有點錢的沿海商民,都得自發(fā)配備船炮,靠自家力量和海盜死磕。每次海盜來了,清軍的“正規(guī)軍”水師,基本都是“登桅望”,能看熱鬧就看熱鬧。如果不是嘉慶五年,越南海盜船在海面上遭遇颶風打擊,外加越南國內形勢變化,其國王主動鏟除海盜勢力,這曾叫清軍躲貓貓的海盜,不知還會折騰大清多久。
可是,自家海軍不給力,就算沒有倭寇,就算靠運氣熬走了越南海盜,待到鴉片戰(zhàn)爭打響,面對英軍的堅船利炮,那依然還是叫天天不靈。被轟開國門的清王朝,隨后陷入了落后挨打的深坑,更在十九世紀末的甲午戰(zhàn)爭里,被昔日的“貿易伙伴”日本踩在腳下。
所以說,對方國情的變化,共同的貿易經(jīng)濟利益,固然是和平的必要條件,但自強,才是根本。沒有“倭寇”的大清朝,終為漠視海權,付出了太多沉重的代價。
眾所周知,清朝是我國古代最后一個王朝,關于清朝的滅亡,很多人可能會想到清朝后期的皇帝們和那位臭名昭著的慈禧,雖然清朝的滅亡他們有一定的責任,但真正的問題卻是從明朝開始就已經(jīng)初見端倪。
我們都知道明朝的開國皇帝是朱元璋,可能很少有人會想到清朝會亡的結局就是從朱元璋這里開始的,明初洪武年間的時候,朱元璋想通過極權來統(tǒng)治整個中國,但朱元璋遇到了阻力,這個阻力來自朱元璋畏懼的兩個敵人,一個是還有殘存勢力的元順帝,一個是日本浪人。
關于元順帝殘余勢力對明朝邊境的騷擾,朱元璋派了自己九個兒子封王駐守,日本人這邊由于當時的日本還沒有完全統(tǒng)一,而此時的日本處于南北朝分裂時期,明朝想消滅日本可能有點吃力,但想消滅的話也不是不可能的。
不過,根據(jù)我們中國國土的位置來看,朱元璋是不可能會去消滅日本的,因為,對朱元璋來說這非常不值得的,首先,不管是明朝還是現(xiàn)在,我們中國都有許多鄰國,朱元璋要是想把這些鄰國都吞并估計要廢很長時間,而且,朱元璋的天下剛打來沒多久,本來一場戰(zhàn)爭就生靈涂炭,再多打幾次,天下百姓估計得罵死朱元璋了。朱元璋還是想休養(yǎng)生息,穩(wěn)定國內政治為主。
其次,根據(jù)隋朝、唐朝、元朝這三個朝代攻打日本的歷史經(jīng)驗來看,基本上是勝多負少,如果舉全國之力去討伐日本,第一要考慮海軍的問題,不然這仗可沒法打,但明朝沒有海軍,朱元璋也沒培養(yǎng)專門攻打外敵的海軍,這是最吃虧的地方。第二點,對當時的明朝來說,費那么大人力、物力去討伐一個島國有點不值得,第三,吞并當時的日本對明朝來說價值不大。
除了日本這個鄰國,我們中國的鄰國蠻多的,從朱元璋的“十五不征之國”就可以看出,這十五個不征之國基本上就是日本、朝鮮、韓國等國家,朱元璋這條政策的確是輕松了整個明朝。
實際上卻后患無窮,這點意大利的傳教士利瑪竇在他的札記中就有說道,明朝雖然軍隊和武器裝備精良,征服他國輕而易舉,但明朝人的世界觀狹義,認為明朝就是整個世界,對明朝以外的事物缺乏認知。
既然,明朝不打日本了,朱元璋決定派使臣去日本談判,但問題是朱元璋的使臣談判錯了對象,明朝對日本國內的情勢不了解,以為南朝的政治領袖懷良親王是日本的統(tǒng)治者,其實,在當時的日本,除了南朝還有北朝,北朝的領袖是源義滿。
南、北兩朝對明朝的態(tài)度不一,北朝想跟明朝做生意,換取經(jīng)濟利益,好充實北朝的財政,而南朝卻以支持倭寇的方式來威脅明朝,禁止和北朝有來往,由于明朝不清楚日本的形式,后來,等明朝反應過來的時候,明朝已經(jīng)被日本人耍了。
最后,明朝決定閉關鎖國,學過歷史的小伙伴們都知道這一政策的害處到底有多大,但明朝就這么干了,至于倭患的事則是日本南北朝統(tǒng)一后,日本向明朝進貢,才是倭患問題有所緩和。
熟悉 歷史 的朋友都知道,在明朝時期經(jīng)常會有海盜倭寇騷擾,并且屢禁不止。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倭寇只出現(xiàn)在明朝呢?而且大部分集中在明嘉靖年間,唐朝時期就不說了,天朝上國都來朝拜。但在宋朝文臣治國的情況下,沿海地區(qū)都沒有出現(xiàn)倭寇。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從明朝皇帝所施行的政策說起。
話說當時的中國與海外各國,維持著一種傳統(tǒng)的朝貢體制。明朝皇帝以“中央之國”的心態(tài),把周邊國家都當做自己的藩屬國,構成一種藩屬國向宗主國朝貢的關系。但在明朝嘉靖年間,日本大內氏和細川氏兩大集團,在寧波發(fā)生“爭貢”事件,使朝貢貿易出現(xiàn)危機。這件事給明朝內部主張恢復海禁的官僚一個契機,上書皇帝禍根是由朝貢貿易引起的,禮部沒有權衡利弊得失,便貿然關閉了寧波的市舶司,停止了日本的朝貢貿易。
根據(jù)史書記載,當時日本對中國商品需求量很大,從絲綢棉布到藥材瓷器等等,如此巨大的市場和利潤,對商人的誘惑力之大可想而知。但嘉靖皇帝封鎖了市舶司,禁止沿海地區(qū)的人與海外通商。官方的合法貿易渠道被堵塞,而日本和中國之間的貿易,難以得到滿足。而中國沿海地區(qū)的人民,一直以來都是和海外做生意,突然封鎖了海岸港口,那他們吃什么呢?于是乎,嘉靖年間東南沿海地區(qū)的土豪,與海外勾結挾制官府,大張旗鼓的進行海上走私貿易,最后海盜與沿海貧民也介入走私隊伍,由于他們與日本商人的貿易是違法的。在遭到官府的取締時,采用武裝對抗,被人們稱為“倭患”。
也就是說倭寇的主要成員,并不是電視劇中所看到的日本海盜,絕大部分都是閩浙沿海地區(qū),以海上貿易為生的中國人,倭寇的最高領導者 王直,其實是徽商出身,長期從事對日本的貿易,在嘉靖皇帝下令海禁之后,便逃往日本,進行大規(guī)模的走私貿易活動,而這群隊伍中的那些真“倭寇”,大多是受王直接團雇傭,王直曾向大明政府提出開通港市的要求,但在平倭總督胡宗憲的策劃下,生擒了這個倭寇王,于嘉靖三十八年,在杭州官港鬧市 將其斬首示眾,王直的死,并沒有消除倭患,反而激起了他部下的極大怨恨和瘋狂報復,雖然有戚繼光將軍用高明的戰(zhàn)術,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倭寇,但這本身是一個政治問題,僅憑借武力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直到1567年 隆慶皇帝上位,取消海禁 允許人民下海貿易,所謂的“倭患”也就逐漸平息了,至于清朝沒有倭患,并不是清朝統(tǒng)治者有多好,其實清政府對海禁的嚴厲不下于明朝,之所以沒有倭寇,是因為日本當時戰(zhàn)國時代剛結束,德川幕府也鎖國,所以清朝才沒有倭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597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周瑜死后后代怎么樣了周瑜有多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