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砉糯文撩褡澹M麑δ銈兡苡兴鶐椭?/p>
雖然大漢時代,還沒有蒙古什么事,但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困擾著中原,這是事實。為什么強如大漢,硬如大明,都無法徹底征服北部的游牧民族呢?
其實原因也不算難猜,因為政權的性質不同,實在不好辦。它是游牧,是“游”著的,沒有固定的老巢,而且縱深很長,追奔逐北的,后勤部跟不上。藍玉等人追得狠吧,都攆到捕魚兒海了,可是殘元依然能夠往北逃,再追下去準確打擊并打滅,實在是太難了。他們雖可能沒系統(tǒng)學過漢人的兵法,但“敵進我退,敵駐我擾……”等十六字方針,玩得特別溜。就這樣的,搶完了就走,打不贏就跑,一路往北跑,相當難辦。如果有別的辦法,當然好,但是明朝對待蒙古,基本上就是打,打,打,追著打,挑撥離間地打,都沒收服過,始終是個禍患。西漢時代的匈奴也這樣,到了東漢,徹底分化之后,才算太平了一段時間,但后來,西北方又出現(xiàn)了新興力量,什么鮮卑,突厥,回鶻,總之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為什么清朝做到了徹底征服蒙古呢?
從時間上來講,其實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從皇太極時代開始,到乾隆晚年,也花了一百多年的時間,這么看來,也不算能為。不過,清最終能讓蒙古消停的,也是為大一統(tǒng)做了貢獻,咱們不能否認這一點。清是怎么做到的?
滿清和大明不同,它在建立政權取代明朝之后,將它的兼具草原游牧民族和中原農耕文明特色發(fā)揮得完美之極,作為曾經的同行,它深知草原民族的生存之道,搞了個盟旗制度,牢牢地把蒙古給控制住了。再者就是,滿清和蒙古人一樣,都信奉喇嘛教,清皇室又是嫁公主又是給賞賜,世代聯(lián)姻,蒙古也就沒辦法折騰起來。
當然了,漢匈也曾和親,該打時照打,蒙古為什么不能有大動作呢?
其實咱們想想,蒙古到了清朝時期的生存狀態(tài)是什么樣的呢?蒙古以北的大片土地被沙俄給占了,清朝和沙俄把蒙古都給包圍起來了,真要打起來,往南是清,往北是沙俄,哪跑去?論騎兵,人滿清騎兵強,論武器的精良度,和沙俄和清都沒得比,就這樣,打也打不過,跑也跑不遠,還不如和清一起,跟著吃肉喝湯。
就這樣,被大明打得很慘的殘元,分而化之,被清給吞吃了。
清朝經營蒙古,從皇太極三征林丹汗,到乾隆最終平定準噶爾,實際上也花了一百多年的時間,并非是幾十年。
先上結論:明朝對待蒙古,基本上一直就是打打打,沒有更加高明的辦法。不管是前一百年追著打也好,后一百年挑撥內斗也好,雖然在軍事上常常占上風,卻始終未能收服人心,在蒙古草原未能建立起有效的統(tǒng)治,終明之世蒙古一直為患邊疆。而滿洲人建立的清朝,在以蛇吞象般取代明朝后,兼具中原農耕文明與滿蒙藏草原游牧漁獵文明的二元特點,自身深諳草原民族的生存之道,構建出了針對牧區(qū)的直接統(tǒng)治體系,正是盟旗制度這一制度創(chuàng)新最終牢牢控制了廣大蒙古地區(qū)。以下是簡略分析。
1368年,明朝將元朝皇室追殺至塞北,北元雖然屢次遭到明軍的毀滅性打擊,但是始終殲而不滅、剿而不絕。明朝遇到了和歷史上那些中原王朝面對的同樣問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如星星之火,屢仆屢起,無法根治。
類似于漢滅匈奴,而鮮卑興;唐亡突厥,則回鶻起。明在農耕區(qū)的統(tǒng)治是穩(wěn)固有效的,但在面對逐水草居的游牧民卻缺少可靠辦法。明初洪武八征、永樂五征,曾經打得北元勢力落花流水,東奔西逃,但是明朝勞師遠征,卻所獲甚微。反倒是因韃靼(黃金家族的北元)遭到打擊,瓦剌(西蒙古)趁機坐大,土木堡一役差點讓明朝提前終結。
其后,明朝調整了策略,不再單純依靠軍事部署主動出擊,采取分化瓦解的政策,力爭在牧區(qū)形成多中心的均勢體系。比如兀良哈在明初即歸順明朝,在瓦剌和韃靼保持均衡時,中間蒙漢民族也曾出現(xiàn)過數十年的和平共處。
然而,達延汗1506年統(tǒng)一漠南蒙古(韃靼)后,蒙古高原還是重新形成了統(tǒng)一的權力中心。至明末,達延汗重建的蒙古汗國傳承至林丹汗,林丹汗直轄察哈爾部,又是整個東蒙古(韃靼)的總汗。明朝對蒙古的經營常常有心無力,疲態(tài)盡顯。
應該說,明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也嘗試過某種與內地不一樣的制度,比如針對南方少數民族設置的土司制度,也就是所謂羈縻制度。而衛(wèi)所制度則主要是用來防御北方的蒙古的。
但是后者明顯并不特別成功,并未收長治久安之功。明朝前后大規(guī)模修建長城50余次,工程在200余年幾乎一直在進行,役夫不計其數。我們今天游覽的長城即是拜明人所賜。明朝沿長城諸險要地帶建立了?九邊三衛(wèi)?:在大同、榆林、甘肅、寧夏、太原、遼東、貴府、薊州、固原設置九個邊疆重鎮(zhèn),合稱?九邊?;在長城以北設太寧衛(wèi)、東勝衛(wèi)、開平衛(wèi),合稱?三衛(wèi)?。
這樣,就形成了以北京為中心,以九鎮(zhèn)為支點,以衛(wèi)所等為網絡,以長城為屏障和陣地的嚴密防線。
總體上,有明一代,蒙古叛服無定,與明朝攻防互見。
對比清朝對于蒙古的經營就比較得心應手了。其中有三條辦法比較奏效。一是軍事征服,血腥鎮(zhèn)壓反抗者;二是政?束縛,實施盟旗制度;三是推行黃教,羈縻民族性格。特別是獨創(chuàng)的盟旗制度,相當于防風固沙工程,一個個的小格子,使沙丘漸漸停止了流動,沙子還是沙子,但是已經對人類構不成威脅了。
曾經在草原上呼嘯來去以劫掠為生的戰(zhàn)士,不得不變成自食其力的牧人。從中原王朝的角度來看,草原帝國的威脅就此被輕松地解決了。
軍事征服。自努爾哈赤建立后金起,就與附近的蒙古諸部會盟、聯(lián)姻。1616年,察哈爾林丹汗與明朝結盟,企圖聯(lián)手遏制后金的擴張。努爾哈赤及皇太極則利用各部落、氏族之間的矛盾,采取招撫、利誘、通婚、脅迫等手段,以分化蒙古各部,孤立林丹汗。 林丹汗連續(xù)遭到打擊,眾叛親離死去。1635年林丹汗之子額哲出降,獻元代傳國璽?制誥之寶?,察哈爾部滅亡。?本朝龍興,蒙古科爾沁部率先歸附,及既滅察哈爾,諸部相繼來降。?1636年,漠南蒙古各部奉皇太極為蒙古大汗?;侍珮O改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置蒙古衙門統(tǒng)管蒙古事務,并派員前往歸附的蒙古各部?查戶口、編牛錄、會外藩、審罪犯、頒法律、禁奸盜?。此后漠北、青海蒙古(四衛(wèi)拉特盟主固始汗)各部震動,紛紛遣使入貢。 1638年,清朝改?蒙古衙門?為理藩院。1676年四衛(wèi)拉特之一準噶爾首領噶爾丹打敗衛(wèi)拉特盟主鄂齊爾圖汗之后,攻打歸附了清朝的喀爾喀蒙古,意圖重新統(tǒng)一蒙古,由此與清朝的矛盾加劇,導致康雍乾三朝多次對準噶爾用兵。至乾隆25年(1760)才最終平定。清廷此時內部穩(wěn)定,國力強盛,戰(zhàn)斗力較強,且運用剿撫并用的策略比較成功,在戰(zhàn)爭指導上,能依據客觀情況,制定出切合時宜的作戰(zhàn)方針,注意發(fā)揮騎兵快速機動作戰(zhàn)能力和火器部隊的作用。 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渥巴錫率土爾扈特部內附,蒙古除布里雅特、卡爾梅克等由俄統(tǒng)治外,其余各部均納入清朝版圖,乾隆帝作詩曰:?從今蒙古類,無一不王臣。?當然伴隨著軍事征服,蒙古各部落遭到了極重摧殘,大量人口死于戰(zhàn)亂。準噶爾部和清朝對峙70多年,清朝統(tǒng)治者對其抱有很深的敵視和不信任心理,準噶爾原有60多萬人口,由于戰(zhàn)爭、內訌、瘟疫、殺掠、逃亡,準噶爾部人丁殆盡,幸存者依附于喀爾喀蒙古賽音諾顏部者曰額魯特,游牧青海者曰綽羅斯。
游牧民族歷朝歷代都是中原王朝的宿敵,當然這其中不包括起源于漠北的元朝,然而歷朝歷代視為大敵的游牧民族即使打壓力度再強,一段時間后也會像春天的野草一樣出現(xiàn)襲擾中國的北方邊境。然而到了清朝北方游牧民族的襲擾被降低到了歷史的最低點,做到了以往所有朝代想做而沒有做的事情。
清朝時期北方的游牧民族以蒙古族為主,蒙古族自元朝起就以騎兵聞名天下,滿清時期的蒙古實力雖然有所削弱當時依然是滿清北方的心腹大患。有的人可能會認為蒙古和滿清都是北方游牧民族起家的所以關系很好,其實在滿清入主中原之前滿族和蒙古族確實存在著盟約,也想過一起攻打中原。
然而滿族和蒙古族的盟約并沒有得到實施,吳三桂打開山海關迎清兵入關使?jié)M清輕易的得到了天下,而他的盟友蒙古族則連一口湯都沒有喝到,滿清的統(tǒng)治者對于蒙古族對本國的不滿也是心知肚明的,得到天下后趁滿清八旗士氣正盛的時候強行壓服了蒙古族,得到了蒙古族的臣服。
蒙古族雖然暫時臣服,但是實力仍存,就好像一頭草原狼在盯著滿族人,一旦滿清出現(xiàn)一絲漏洞就會撲上來狠狠的咬上一口。為了永絕后患限制蒙古族的發(fā)展,皇太極下令關閉了所有前往中原地區(qū)的關口并規(guī)定關外人員想要進入中原只能經過山海關、喜峰口等登記在冊的地方,并所有進入中原的人員都要記錄。
由于滿清的入關和漢人吳三桂的背叛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滿清規(guī)定蒙古族人不得與漢人交往,且不能學習漢人文化,甚至禁止蒙古族使用漢字,連公文也要用蒙文或者滿文書寫。對于漢族的商人,出關和入關的時間要嚴格控制,如果不能在規(guī)定時間返回就以叛國罪論處。
這一系列的針對政策導致了滿清時期的蒙古一直處于落后的游牧狀態(tài),到了雍正年間清朝還對蒙古族制定了計劃生育的計劃,蒙古族每家每戶只能養(yǎng)育兩個孩子,多余的孩子必須送到喇嘛廟中出家為僧。為此滿清政府出資在蒙古族地區(qū)修建了數萬座的喇嘛廟以麻痹蒙古族的反抗意志。
到了清朝末年,蒙古族從滿清入關時的1000萬人口縮減到了不足一百萬,其中僧侶還要占總人口數的三分之一,且生產力極為低下,成吉思汗時代征服了歐亞大陸的強悍民族自此之后元氣大傷。
清朝之所以能夠制服蒙古,是因為清朝對蒙古建立了有效的統(tǒng)治,并且非常創(chuàng)新也非常有針對性地對蒙古建立了一個新的制度盟旗制。清朝通過盟旗制,很好地分化了蒙古各部,并且對蒙古上層的貴族建立了特別有效地控制。
相對而言,明朝雖然推翻了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元朝,把蒙古人徹底趕出了中原,收復了淪陷四百多年的燕云之地,但是卻一直沒有徹底制服蒙古。明成祖朱棣更是五次遠征把蒙古各部打得七零八落。
只是明朝始終無法對蒙古族建立有效的統(tǒng)治,因為蒙古族屬于游牧民族,他們不會定居在一個地方,一旦受到打擊就會向大漠深處遷徙,明朝對此毫無辦法。所以明朝只能像以前的王朝一樣,采取間接統(tǒng)治的方式,分封各個蒙古王,不讓蒙古形成統(tǒng)一的政權。并且為了防止蒙古入侵還修建長城,派了大量的兵力鎮(zhèn)守邊疆。但是盡管如此,明英宗時期也發(fā)生了土木堡之變,最終導致英宗被俘。
與明朝相比,清朝可謂是牢牢把蒙古掌握在手里。一方面和清朝對蒙古的統(tǒng)治制度有關,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外部的一些影響。到了清朝時期,蒙古的處境已經和以前大不相同了,以前打不過還可以往遠處跑。但是由于俄國一直在侵吞亞洲的土地,導致蒙古的生存之地越來越少,已經不可能再往北邊逃跑。
再者清朝對待蒙古的政策可以說是非常寬厚了,又是和親又是賞賜。對于那些早就跑厭倦的蒙古大公們來講,能夠安穩(wěn)地停留在一個地方是非常不錯的。打又打不過,跑又跑不了,并且對方的待遇還很不錯,那么接受清朝的統(tǒng)治也就是說得過去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600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什么是四世三公袁家四世三公有哪幾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