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曹操選擇曹丕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漢末烽煙四起、天下大亂,曹操乘勢而起,迎獻帝于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平北方群雄,降服烏桓等異族,三分天下有其二。故曹操在《述志令》曾豪言道:“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雖終身為漢臣,在夏侯惇勸進之時,曹操卻言“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并打破漢室“非劉氏不王”的慣例晉爵魏王,“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為曹魏代漢解決了最關鍵的一環(huán)。但“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打下來的江山,總是要傳給后人的,誰來接班,就成為曹魏的頭等大事。
曹操
曹操一生殺伐果斷,唯獨在繼承人的選擇上猶豫不決,遲遲不立嗣。最有資格接班的嫡長子曹昂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亡于宛城;最喜歡的幼子曹沖則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夭折。其他諸子大多平庸,不堪重任,比較有希望的是繼室卞夫人所生的曹丕、曹彰、曹植三兄弟。
曹彰“好為將”,雖猛過人但是不好讀書,只有匹夫之勇,所以早早地被曹操排除出了接班人的行列。而曹植才高八斗,深得曹操的賞識和寵愛,“幾為太子者數(shù)矣”,卻因”任性而行“,被曹操所不喜,在奪嫡之爭中敗北,成為了曹丕上位的陪跑者。
曹丕
那么曹丕究竟有什么樣的優(yōu)勢,才能使得其在與曹植的奪嫡之中勝出,榮登太子的寶座。
首先,按照當時的禮儀制度,立嫡立長是傳統(tǒng),這有利于內(nèi)部穩(wěn)定。曹丕是曹操事實上的嫡長子,長子繼承父親的事業(yè)是很自然的,天然受到大臣們的支持。在接班人問題上,曹操私下征求大臣們的意見。崔琰言“《春秋》之義,立子以長”,毛玠道“近者袁紹以嫡庶不分,覆宗滅國”,邢颙說”以庶代宗,先世之戒也“等,都認為立嫡以長天經(jīng)地義,嫡庶不分后患無窮;而賈詡更是”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前車之鑒,后車之師,因此曹操大笑,于是”太子遂定。“
曹氏三父子
其次,曹丕精通權術,為人處事有手段。十歲就開始跟隨曹操征戰(zhàn)天下有軍事實戰(zhàn)經(jīng)驗,且在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就擔任五官中郎將、副丞相,對政治事務有自己的看法,有治理國家的能力。而且曹丕在賈詡的建議下,以“孝道”視人,”矯情自飾”,城府極深,處事圓滑,善于收攏人心,因此“宮人左右,并為之說”,得到了曹操大部分文臣武將的支持,沒少在曹操跟前夸曹丕。這給曹丕加了不少印象分,這對曹丕是一大利好。
再次,曹丕得到了世家大族的支持。由于曹操唯才是舉,大力提拔寒族,緩解對世家大族的依賴。在奪嫡之中,譙沛寒族支持曹植;而世家大族則在儒家思想和利益分配的影響下支持曹丕。在立嗣的關鍵時候,朝中曹丕的支持率遠遠高于曹植,荀彧、崔琰等世家領袖紛紛為曹丕說話。同時,潁川世家作為曹魏文臣體系中的巨人,雖未明確站隊,但明里暗里都偏向曹丕這邊,為曹丕增色不少。所以在曹丕上位之后,就推出了陳群建議的“九品中正制”,是世家大族共治天下。
曹丕
最后、曹植的任性行為讓他失去了機會。曹植雖有才卻天性過于自由,”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jié)”,給曹操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植借酒興“乘車行馳道中,開司馬門出”,曹操大怒之下“公車令坐死”和“重諸侯科禁”,使得曹植日漸失寵。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圍攻襄樊情勢危急,曹操要曹植帶兵支援曹仁,結果召見他的時候,曹植酩酊大醉不能受命出征,致使曹操是“悔而罷之”,失去了其東山再起的最后機會。所以說,曹植的失敗,很大原因是因為自己。
曹植
在天下未穩(wěn),曹魏也腹背受敵的情況下,從治國大計上考慮,身為長子的曹丕是最佳的選擇,事實也證明曹操的選擇是正確的。曹丕稱帝之后,繼承了曹操統(tǒng)一山河的志向,堅持集權原則,制法削藩,全力整肅朝綱,禁外戚宦官干政,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同時又與民休養(yǎng)生息,政傾惠民并復興儒學,促進了社會經(jīng)濟與文化的發(fā)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602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