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碛^音菩薩的原型是誰?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說起鼎鼎大名的亡國之君陳后主,一定會想到他原創(chuàng)的亡國之音《玉樹后庭花》,還有他在國家危亡之際攜寵妃躲到井里避難的狼狽相。然而就在陳叔寶的后宮里還有一位賢惠的皇后存在。
這就是皇后沈婺華!
賢后的存在被華麗麗地?zé)o視
沈婺華是南朝陳武帝陳霸先的外孫女,江蘇吳興人,絕對的貴族出身。她和叔寶是表親關(guān)系,也算青梅竹馬。按說這是個不錯的婚姻結(jié)合,可是因沈皇后姿色平平,又不喜奢華,與叔寶好聲色,喜奢靡,重享樂的價值觀有很大出入,所以兩口子婚姻并不和諧。
上圖_ 陳霸先(503年—559年),字興國,南北朝時期陳朝開國皇帝,年號:永定 廟號:高祖 謚號:武皇帝
叔寶寵愛江南尤物張麗華、孔貴嬪,沈后對此全無醋意。就連后宮實際管理者是貴妃張麗華,將她架空,她也不羨慕不嫉妒。你可以說這是沈后賢惠到隱忍的地步,其實從正常人心里來說,沈后不生氣大概出自于“你不稀罕我,我也不稀罕你”的心理,我視你為空氣。
有次陳叔寶心血來潮想起沈后。平時這兩口子大半年也不見上一面。剛到沈后宮中坐了一會兒陳叔寶就想走。沈后也不說客氣話挽留,你來去自便吧。這反倒讓陳叔寶奇怪了(男人就是這樣,你越矜持他越緊張)。
上圖_ 陳后主陳叔寶(553年-604年)
于是陳叔寶寫下了那首“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的名詩,題目叫《戲贈沈后》,既秀了一把詩才,又把老婆挖苦了一通。沈后也提筆回贈了一首:“誰言不相憶,見罷倒成羞。情知不肯住,教遣若為留?!?/p>
這首五言小詩寫得非常有韻味。
“誰言不相憶”:你別說我心里沒你,你是個大活人我也無法將你忽視;
“見罷倒成羞”:好不容易見了面反倒又讓人害羞不自在起來;
“情知不肯住,教遣若為留”:我知道你真實心里就不肯留下來,那么勉強(qiáng)又有什么意思呢?
詩里有著輕輕的責(zé)備嗔怨,但又充滿了羞澀,就像一位少女在情郎面前的撒嬌。不知陳叔寶讀了此詩后,這一晚是否“讓我用心把你留下來(留下來)”?他們曾有過的美好時光不知陳叔寶是否還能記起?
上圖_ 張麗華(559年—589年),南北朝時期南朝陳后主陳叔寶的妃子
靠譜皇后未遇到靠譜皇帝
沈后在飲食起居上非常節(jié)儉,衣服上連錦繡裝飾都沒有,十分素樸。她身邊的近侍也不多,裁減了一百多人,不講排場擺架子。她的這種生活方式與“麗宇芳林對高閣,新妝艷質(zhì)本傾城” (《玉樹后庭花》)的陳朝后宮非常違和,沈后成了一個另類的存在。
對于丈夫陳叔寶的種種荒淫行為,沈后曾再三勸諫。但是陳叔寶根本聽不進(jìn)去,還引發(fā)極大不滿,他打算廢掉沈后,改立張麗華。只是這一計劃還沒來得及施行,國家就亡了。
按說沈后在后宮的處境十分不妙,她缺乏“美人心計”。幸好她性格嫻靜,人淡如菊,凡事能做到與世無爭。這位才女皇后平時靠看書寫文章、誦讀佛經(jīng)來打發(fā)光陰,自娛自樂,內(nèi)心充實。老公對她來說就是個擺設(shè)。
上圖_ 隋滅陳之戰(zhàn)
當(dāng)隋軍打進(jìn)金陵逼近皇宮時,陳叔寶嚇得帶寵妃們躲進(jìn)井里,為如今的南京旅游業(yè)增添了一口有故事的“胭脂井”。而沈后仍然不慌不忙,亦如平日在宮中看書,她知道這一天早晚要來。
陳叔寶當(dāng)了七年不知疾苦的快樂國君,最后混了個亡國下場,實屬必然。此時愛妃已被殺死,陪伴他的正是原配妻子沈婺華。沈婺華對他不離不棄,與丈夫一起被押送到隋朝的都城長安,開始了亡國后的生活。
荒唐的叔寶倒是想得開,入隋后,發(fā)揚后主劉禪“樂不思蜀”的精神,全無心肝得又活了十五年。陳叔寶死后,沈婺華為亡夫?qū)懥似樯钜馇械陌мo?!耙蝗辗蚱薨偃斩?,百日夫妻似海深”,可見沈婺華十分念及夫妻之情。
上圖_ 楊廣(569年-618年),即隋煬帝
隋煬帝楊廣也是好色之人,沈婺華可能不是他的菜。但是她的才學(xué)與為人很受楊廣敬重,每次去各處視察總要帶著她。
她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的“觀音菩薩”化身
隋朝亡后,沈后得以回到故鄉(xiāng)。經(jīng)歷了這么多磨難,讓她看破紅塵,在毗陵天凈寺出家為尼。沈后法號觀音,活到了唐貞觀初年,比丈夫又多活了二十多年。
沈后出家與南朝時期佛教盛行有關(guān)。她一直對佛教有精深研究,這也是她在寂寞宮廷生活中的心靈慰藉。
上圖_ 南朝佛頭
有一年南方遭遇旱災(zāi),老百姓的莊稼眼見顆粒無收。本來南陳政局就已日薄西山,這下子更是惹得民怨沸騰。沈后在宮中親自誦念佛經(jīng)求雨,四個小時后大雨而至,一解百姓之苦。
沈婺華出家后,正是隋末天下紛爭之際,大一統(tǒng)的局面再次被打破。興亡苦的都是老百姓,沈婺華眼見無辜生靈慘遭涂炭,于心不忍,便裝扮成觀音大士,用計謀救助了許多老人和孩子。
后來她為了躲避官兵,隱居在山東萊山苦修。而經(jīng)她所救助的人分散在全國各地,大家口口相傳觀音菩薩的行跡,讓沈婺華觀音的名聲越來越大。百姓們紛紛繪制沈婺華模樣的觀音圖像,在家里供奉起來。
上圖_ 宋 千手觀音立軸 佚名 絹設(shè)色絳彩 臺北故宮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后的幾百年里,觀音菩薩都是男人形象,如今一些寺廟也可見留著小胡子的觀音菩薩像。自沈后出家后,觀音菩薩逐漸成了一位相貌端莊,慈眉帶笑的女人,這正是沈婺華的形象。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608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