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在女真部族,沒有帝王,酋長乃部落首領,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而酋長的擔任一般以推舉和眾人選任為基本制度,因此,在女真部族,真正有實力、賢能之人或有勢之人才能勝任這一職位,也正因如此,在皇太極駕崩之后,朝中出現了爭奪皇位的惡局?;侍珮O于1643年9月21日突然駕崩,面對這突如其來的驚天消息,朝中眾臣頓時手足無措,當時朝廷中存在著兩股勢力,這兩股勢力皆對皇位虎視眈眈,而在這兩股勢力中并不包含福臨勢力,且當時的福臨僅有6歲,對政治事物并不清楚,手中也沒有任何的勢力,那么,到底福臨是如何在這兩股勢力中脫穎而出成為清朝第三代帝王的?
一、多爾袞勢力與豪格勢力的碰撞,為福臨擠出了空位
1.多爾袞一方:
多爾袞乃是皇太極倚信的年幼兄弟中的其中一個,從小到大都跟隨皇太極出征,有著頗豐富的軍事經驗,培養(yǎng)了非常強的軍事能力,且多爾袞自小就非常聰明,也很好學,對軍務方面的管理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這不僅僅是因為多爾袞天賦凜然,更因為皇太極器重他,有心栽培他。多爾袞17歲那年,皇太極設六部,命多爾袞掌吏部事?;侍珮O還曾夸贊多爾袞:“置官以來,吏、戶、兵三部辦事盡善?!北磉_了皇太極對多爾袞務事能力的肯定。
有了皇太極的肯定,多爾袞更得人心。多爾袞和他的同母兄弟多鐸從小都對皇太極忠心耿耿,即便長大后的多爾袞手握重兵重權,有著極強的軍務和政治治理能力,也未對皇太極的皇位制造大危機。也許,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對皇太極的忠心不二,更是因為當時動蕩不安、烽煙四起的社會背景。在一個不和平的社會背景下,省時奪勢、聰明的多爾袞知道,如果在這樣的背景下,自己朝內還搞內亂的話,那必然會是一個朝代的悲哀,且內亂也會是成為促使朝代敗落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皇太極完全滅了明朝,改國號為“清”之后,天下還算比較太平了。但是皇太極最愛的妃子海蘭珠突然去世使得皇太極傷心欲絕,不久,皇太極一病不起,也隨海蘭珠去了。這段迷離令人感到遺憾的愛情故事雖然很凄美,但皇太極崩世的消息一傳出,朝中的許多大臣頓時手足無措,畢竟皇太極生前并沒有立下任何關于后代帝王的遺詔,到底這下一任皇位的繼承者應該是誰?在當時,有許多人都在推舉多爾袞,多爾袞勢力一方認為其有全方位的治理能力,且自小深受皇太極的信任與重用,為大清江山立下過許多汗馬功勞,完全有資格勝任這個位置。
2.豪格一方
豪格生于1609年,在從征察哈爾部落時立下大功,被封為貝勒。而后,豪格因征討喀爾喀扎魯特部、入境伐明等功績而躋身成為政治上和軍事上的核心人物。因此,在皇位爭奪上,豪格完全有底氣。擁戴豪格的則多為皇太極手下的兩黃旗,兩黃旗表示應當立豪格為帝,豪格身為皇太極的長子,自幼跟隨皇太極出征伐明,立下過不少汗馬功勞,勞苦功高,勤勞佐命,為大清的建立出了相當大的一份力,也完全有能力勝任帝王之位。
3.兩虎相斗
多爾袞勢力和豪格勢力前前后后經過多番爭執(zhí)也沒能得出個結論,史書有記:支持多爾袞的兩白旗態(tài)度非常強硬:多爾袞的兩個弟弟豫王多鐸和英王阿濟格堅決反對豪格稱王,甚至跪勸多爾袞,早日繼承皇位。而支持豪格的兩黃旗態(tài)度也非常堅決,甚至戎裝上陣,包圍了整個議會宮殿:吾屬食于帝,衣于帝,養(yǎng)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則寧死從帝于地下而已。
面對豪格勢力劍拔弩張的情景,多爾袞為了穩(wěn)定政局,隨機應變,主動放棄帝王之爭,力薦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繼位,但因福臨太過年幼,還不能掌控政治局務,所以便提議由自己和經驗老道的濟爾哈朗一同輔助福臨管理政務。對于豪格一方,他們知道與多爾袞爭皇位未必能贏,既然多爾袞已經退讓,為了挽回點面子,便也就支持了多爾袞的想法。
其實,對于有野心的多爾袞來說,“輔政”只不過是名為輔政,實則挾天子以令諸侯。福臨年紀尚小,既沒有勢力,又沒有與自己抗衡的能力,控制他是非常簡單的事情。沒有表面上的名位又如何?天下大權依然不離身。1644年,福臨寫了一份敕文,道:“朕年沖幼,未能親履戎行。特命爾攝政和碩睿親王多爾袞,代統(tǒng)大軍,往定中原?!倍酄栃栍纱顺蔀榱饲逋醭谝粋€無名有實的最高領導者。在福臨親自治國理政之前,多爾袞一直手握最高統(tǒng)治權,多爾袞還帶領清朝軍隊,兵鋒所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很快征討了大半個中國,為清朝社會后期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雖然多爾袞死后因長期攝政,得罪不少人而被眾人誣告、鞭尸,但后世皇帝乾隆為多爾袞翻案,并歌頌了多爾袞的功績。
二、順治本人的因素
在順治繼位之前,這位不滿六歲的皇子雖然初出茅廬,不諳世事,但是在滿人崇武精神的影響下,卻常彰顯出自己的身手和聰慧,也表露出與眾不同的性格和天生自帶的優(yōu)越感。當多爾袞提出當立福臨為帝之時,眾臣不反駁的原因想必不僅僅是因為多爾袞勢力和豪格勢力不相上下,無法擇出決斷,還有可能是因為大臣們看到了福臨與生俱來的帝王氣質。
在多爾袞結束了輔政之后,順治的治國理政方式也展現出了他極強的政務能力。在順治14歲的時候,多爾袞去世,這時候的他第一次面對非常艱難的政治局勢,即烽煙四起的抗清局勢。沒有過多政務經驗的他面對抗清運動并沒有退縮,而是反復與朝中眾臣商討解決對策,最后才決定對叛亂地區(qū)實施“懷柔政策”。所謂“懷柔政策”,《詩·周頌·時邁》就有對“懷柔”二字進行解釋:即在政治上對敵人施以籠絡手段,使敵方和平地歸降。這樣既不必大動干戈,又能使局勢好轉,可謂是一舉兩得,由此可見順治的強韌性格及其聰慧。治國理政能力不是所有人天生就有的,后天錘煉也不一定就有這般強的能力,所以順治所擁有的這份天賦也是他被眾臣認可的因素之一。
王朝生涯風起云涌,往往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因此,促成順治成帝的因素有很多,絕不僅于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614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