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忠有什么優(yōu)點?為何朱棣跟他無話不談?
金忠這是一個很懂得揣摩他人心思的人,而且還會始終保持著一顆善良之心,一直都在謹言慎行,所以就會和朱棣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
朱棣一直都會不茍言笑,這就導致大臣在拜見的時候特別的害怕。只有在看到金忠的時候,才會改變原先的嚴肅表情,始終都會笑臉相迎。
朱棣對金忠沒有后人這一件事情始終都會耿耿于懷,一直都讓他趕緊的納妾,如此才能夠后繼有人。金忠對于自己的糟糠之妻始終情深意重,因此不愿意選擇納小妾,拒絕了朱棣的好意。后來朱棣強行他讓一個賢淑的女子作為小妾,終于有了一個兒子,朱棣這個時候才終于哈哈大笑。
金忠過世 ,那個時候63歲,朱棣在得知之后也會非常的傷心,還說如果沒有去世,那么征戰(zhàn)漠北也并不會如此的辛苦,不會如此的無聊。
朱高熾登基后念其當年恩德,馬上就讓金忠為榮祿大夫、少師,一般只有重大的貢獻才能夠有這樣的一個封號,所以說這其實就能夠看得出來是一個尊重的表現(xiàn)。
縱觀金忠一生,為什么得到大家的認可,一直都謹言慎行,如果不是因為很早就死掉,估計就可以入閣拜相。作為天子近臣,一句話就可能活人,一句話也可能死人,但是他無論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都會表現(xiàn)的非常低調。就算得到朱棣的極度信賴,卻始終能夠保持低調,不會飛揚跋扈,所以也沒有得罪太多的人,同時還能夠得到朱棣的一直喜歡。這確實讓人覺得匪夷所思,只能夠說這其實就是一個情商很高之人,否則不會有這樣的一個結果。
轉載聲明:感謝您對不回頭網(wǎng)的支持,讀史使人明智,以史觀今,讓我們通過歷史中一個個的典故故事去了解歷史。喜歡的朋友歡迎轉載金忠有哪些優(yōu)點為什么朱棣會和他無話不談
在大明朝初期,能人異士數(shù)之不盡,其中首當其沖的便是劉伯溫。常言道:''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tǒng)江山劉伯溫。''能與諸葛亮齊肩,甚至略勝一籌,可見劉伯溫的非凡之處。然而,我們今日要將的并非劉伯溫,而是一個和尚——一個不輸于劉伯溫,甚至再造大明的和尚,其名姚廣孝。
姚廣孝何許人也,他可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黑衣宰相。有明以來,能夠以文臣的身份入大明祖廟的人唯有姚廣孝,可見他在大明初期帝皇心中的地位。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和永樂盛世,都隱藏著他的身影。那么這個和尚究竟有過人之處呢?以至于后世的李贄曾言,''我國家二百余年以來,休養(yǎng)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飽暖,人忘其戰(zhàn)爭,皆我成祖文皇帝與姚少師之力也。''
一、和尚一悅,浮尸漂櫓
姚廣孝,生于元朝后期至正年間,家中世代行醫(yī),其年幼時,元朝僧官氣勢之浩大,令他嘆為觀止,并心懷向往。年方十四,他便剃度出家,法號道衍,廣孝之名緣自后來成祖朱棣授予。
顯然,道衍和尚是個懂得培養(yǎng)自己,韜光養(yǎng)晦之人。他成為和尚之后,潛心學術,精通儒學以及陰陽術數(shù),善吟詩賦。正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待道衍學有所成之時,他便開始游歷大好河川,廣交善緣。
期間,他游經(jīng)嵩山寺之際,曾結識術士袁珙。當時,道衍和尚并未要求其為之相面,但袁珙見他相貌不禁大異,并言道:''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
按照正常出家人的觀念,''形如病虎,性必嗜殺''之言,并非是何種好話,可是道衍不驚反喜,這又是為何呢?原來劉秉忠正是姚廣孝心中欽慕向往之偶像。劉秉忠是何人?他乃是元朝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道衍以其為楷模。顯然,袁珙的話說到了他的心坎中去了。
然而,縱然道衍心中有成就一番大事業(yè)的志向,但世事變幻,風云際會之際,他卻不急于尋找自己的明主,而是虔心在寺廟修行。因為道衍是個非凡的和尚,他具有非常的野心,在他心中堅信著,自己要成人之所不能成之事,方能證明自己。
終于,道衍的機會來了。與其機會來了,不如說他自己把握住了機會。
二、王戴白帽,熒惑守心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朱元璋一生摯愛的馬皇后病逝,被安葬在南京鐘山南麓的孝陵。此時,明成祖朱棣已經(jīng)奉父皇之名鎮(zhèn)守北平,是為燕王。這位并不被父親看好的王子,自然不會錯過向父親展現(xiàn)孝心的機會,因為他的心中跟道衍一樣,有著非同常人的野心。
馬皇后葬禮之后,幾個從外地趕回應天的藩王為表孝心,希望朱元璋派高僧隨他們回藩府,助他們回守藩地后,為馬皇后誦經(jīng)祈福。朱元璋見兒子們如此有孝心,自是高興得答應,遂命僧錄司推薦僧人。
當時的道衍和尚聽聞此訊后,主動向僧錄司主持該事的僧人表示,希望將他推薦給朱棣。說起來道衍的選擇看似懸奇,但人以類聚,道衍和尚雖人在寺中,卻心懷四海,并趁著此次諸王在京,早已諳熟諸王的性格與才干。當其初見朱棣之時,便認為其有帝王之相。
其實初次見面,常年征戰(zhàn)的燕王朱棣對這個看似羸弱的和尚其實并不是很能瞧上眼。然而,當?shù)姥艹隹谡f出一番話后,朱棣當即改變了他的看法。那么道衍說了什么呢?他曾與朱棣密談:''如果燕王能讓我跟隨你,我一定為您奉上一頂白帽。''朱棣雖然心有猛虎,但聞言也不禁大驚失色。這話有何深意呢?原來''王''戴上''白帽''便成了''皇''。
當朱棣心中平復以后,又感到驚奇與欣喜,因為這些年來,能洞悉他內心深處想法的僅有道衍和尚,所以他認定這個和尚不一般。于是,朱棣也不藏著掖著,與道衍相談甚歡。后來,道衍得以和朱棣前往北平。到了北平后,道衍任慶壽寺住持,市場出入燕王府,與朱棣密談。
三、逆天改命,出兵靖難
公元1398年,明太祖駕崩,建文帝即位,當即便迫不及大實行削藩之策。朱元璋在位期間,為了留給太子朱標一個太平盛世,把與他征戰(zhàn)天下的開國元勛都屠戮待盡,可他卻沒想到,朱標走得太早。后來,由二皇子和三皇子都因各種緣故和意外而無緣皇位,朱棣心想怎么也該輪到自己當皇帝了??墒橇钏氖?,他的父皇絲毫沒有念及他為大明王朝征戰(zhàn)天下的功勞和苦勞,堅持嫡長繼承之制,立朱標之子朱允文為皇太孫,是為建文帝。
朱元璋走后,留給朱允文的政事官員不少都是迂腐的儒生,缺乏主政經(jīng)驗和豐富的斗爭經(jīng)驗,全憑書生意氣做事,有心無膽。他們深知皇帝朱允文最忌憚自己的四叔父,因為不管于理于法,或者論勞苦功高,他的這位叔父都是他皇位的最大威脅者。
然而他們卻不敢直接對朱棣下手,他們若想奉行削藩之策,就只能挑軟柿子捏,于是對那些實力較弱的諸王進行下手。這些諸王也不敢反抗,任憑中央的處置。慢慢地,嘗到一點甜頭的中央文臣們信心開始膨脹,不停地試探和挑戰(zhàn)朱棣的權威。
此時的朱棣心中也不禁有些許不安,他知道現(xiàn)在北平城實力不足,還不足以和中央抗衡,于是便和道衍商討應對之策。道衍密勸朱棣不能一味地逆來順受,否則朝不保夕,現(xiàn)在雖然不能動手,但也應該準備起兵之事。朱棣反問,''現(xiàn)在百姓都支持朝廷,又該怎么辦''?本來自古以來藩王謀反,極少有成事之人,特別是太平盛世之際。姚廣孝卻道:''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
為了起事把握更大,道衍還向朱棣舉薦了故人方士袁珙以及卜者金忠,堅定朱棣的決心。于是,朱棣開始率領著幾經(jīng)朝廷苛責后,只縮軍剩余二百的死士在元朝皇宮地下修建厚墻環(huán)繞的地穴,打造兵器,訓練軍隊。終日在地表飼養(yǎng)雞鴨以掩蓋兵器之聲。
俗話說,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公元1399年,即建文元年,燕王府中百戶倪諒發(fā)現(xiàn)朱棣準備起兵之事,當即向應天告發(fā)朱棣謀反。此時建文帝和朝中大臣都認為朱棣的實力已經(jīng)被削弱得所剩無幾,可以開始下手了,當即下令逮捕燕王府官屬。
此時,燕王老部下都指揮使張信暗中向朱棣報信,朱棣見此時雖然只有二百兵力,但已經(jīng)退無可退,只能立即起兵。于是,朱棣以誅殺建文帝老師齊泰和黃子澄以清君側之名義,奉天之命,靖難王師。
四、靖難功成,藩王稱皇
起事當日,朱棣舉辦了一個誓師大會,以鼓勵為數(shù)不多的軍隊,增加他們的士氣。可是令他始料未及的是,當時風云變色,將紫禁城屋檐的瓦片刮落下來,這不僅令當眾的軍官大驚失色,更令朱棣惴惴不安,因為他本就并非名正言順。然而,此時姚廣孝挺身而出,大聲叱道:''真龍飛天,定有風雨相隨;屋瓦落地,天令更換黃瓦。''
要知道,在明清時期,黃色已經(jīng)成了帝皇專屬的顏色,黃色的瓦片只有帝皇的寢宮才能采用。道衍一番急智硬是令大兇之兆變成大吉之兆,令那些惶恐不安的士兵比原先更加振奮,同時還安定了朱棣的內心。
接下來就是商討起兵的具體事宜了,畢竟朱棣早先還未完全做好準備,朝廷便率先發(fā)難了,令朱棣十分被動。朱棣經(jīng)過多年作戰(zhàn)經(jīng)驗,再加上與道衍等人商議之后,決定他率軍出征,而道衍則負責輔助太子朱高熾鎮(zhèn)守北平。
并且經(jīng)由道衍分析和建議后,朱棣決定先從北平北上,直取寧王屬地。因為朱元璋在位時期,寧王頗為受寵,朱元璋為此將元朝遺留下來的重騎部隊朵顏三衛(wèi)分給了寧王。這支蒙古騎兵縱然在大明騎兵強盛之際,也可與之爭輝,更何況在已經(jīng)承平三十年,當年老帥都已化作黃土的今日呢?
在朱棣連蒙帶騙,威逼利誘之下,寧王只能將這支精銳部隊給了他的老哥。結果當朱棣事成之后,他卻違背當初給寧王好處的諾言,逼迫其遷徙至江西。后來到了大明中期,他的子孫不滿先祖遭遇,試圖效仿成祖朱棣,結果被明武宗朱厚照令王陽明率軍將其擊敗,可見寧王這一脈真是憋屈。當然,這是后話。
自從得到了這支精騎部隊,再加上朱棣原本就師從藍玉等名將,以及自身天才般的軍事天賦,一路凱歌,無往不利,勢如破竹得從北平殺往中原大地。
公元1400年,朱棣已經(jīng)兵至山東,然而在此處他遭遇了靖難之役中最大的勁敵——盛庸。由于盛庸的存在,令朱棣圍城濟南三個月也未能奪下山東,在道衍和尚的要求下,朱棣只能暫時退回北平進行修養(yǎng)。然而,更為嚴峻的事將在不久的東昌之戰(zhàn)中到來,此戰(zhàn)中大將張玉為了救朱棣于生死之間,不慎戰(zhàn)死。
若說道衍作為軍師是朱棣的左膀,那么張玉作為主帥便是朱棣的右臂,張玉的死去令朱棣大受挫折。本來張玉之死令朱棣打算再度退守北平,稍作調整,然而此時道衍卻極力勸諫,堅決不允許朱棣停下步伐。在姚廣孝看來,此時盛庸部隊在久經(jīng)鏖戰(zhàn)以后,也同樣筋疲力竭,缺乏糧草,只要朱棣堅持下去,勢必能夠取得勝利。果不其然,朱棣聽信道衍建議后,雖然歷經(jīng)慘敗,但也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轉眼間,1401年都快結束了,然而此時朱棣卻還在長江以北,此時朱棣不禁懷疑自己猴年馬月才能取得勝利。于是,他再度跟道衍商議他心中所感。后來,久經(jīng)思索后的道衍跟朱棣建議,他們戰(zhàn)爭之初打得旗號就是清君側,而實際上,只要他們除掉朱允文,這大明的江山仍是朱家的,既然如此,攻城拔寨的意義就顯得不是很大,這樣也會耗光靖難之師的精力,不如繞道直取南京。
在道衍的建議下,朱棣如夢初醒,一改以往的戰(zhàn)略方針,不再拘泥于一城的得失,轉而擊敗淝水和靈璧一帶的南京,渡江進入應天。
五、事了拂衣,不念榮華
公元1402年,朱棣在南京稱帝,是為明成祖。但聽聞姚廣孝的建議后,朱棣遷都北平,更名京師。
朱棣在位時期,道衍被授予僧錄司左善世。兩年后,道衍拜太子少師,復姓為姚,被永樂賜名廣孝。姚廣孝在位時期,朱棣都稱他為少師,不直呼其名,禮遇盛隆。期間,朱棣命姚廣孝蓄發(fā)還俗,但卻被他拒絕。然后朱棣又賜予他府邸和宮女,姚廣孝仍堅持不受,并一直居住在寺廟中,上朝居官服,下朝后仍著樸素的僧衣。
后來縱然他賑災有功,得到的豐厚獎賞也被他散盡給鄉(xiāng)人。似乎他生來便只是為了完成為自己和朱棣逆天改命的使命,財色在他面前只是虛妄。
若說朱棣在位時期,姚廣孝除了治理國家外,其最大的貢獻當屬與解縉一同督造《永樂大典》,這本百科全書的存在,令中國許多典籍在后來近代百年動亂中不至于連姓名都給丟失了。與此同時,他對太子朱高熾的教導,也令大明朝在永樂盛世之后,出現(xiàn)了仁宣之治??梢哉f,姚廣孝再次締造了一個大明朝。
然而,令他感到遺憾終生的是,到了晚年以后,姚廣孝卻因靖難之役,而被姐姐所擯棄責罵,心中不禁悵惘。
縱觀姚廣孝一生,如果作為一個和尚,那他的確不能算是一個合格的得道高僧,他的心中始終牽掛著凡塵俗世,甚至早先出家的目的便醉翁之意不在酒,貪念功名。然而他卻是一個出色的陰謀家以及出色的政治家。因為他的存在,大明朝建國初年掀起了腥風血雨,但也因為他的存在,才會令朱棣有機會一展抱負,創(chuàng)造后來的永樂盛世,以及后來的仁宣之治。
姚廣孝既是亂世梟雄,又是盛世能臣,是雄主身邊的絕世魔兵。古人有云:''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正所謂英雄不問出處,但也看引領之人如何取舍。就如現(xiàn)今美國之于中國的關系一般,如果正確認識雙方,能夠堅持和平,正確引導中美關系,最終便是共贏;倘若雙方只看到彼此的''缺點'',那最終只會留下矛盾和沖突。''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所以堅定走和平發(fā)展的道路,是中國最為睿智的體現(xiàn)。
古裝電視劇《大明風華》讓許多人對明朝 歷史 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梁冠華在劇中扮演了一個非常討喜的角色,那就是謹小慎微又有點滑稽 搞笑 的皇太子朱高熾。
朱高熾是一個好人,也是一個好皇帝,雖然他的執(zhí)政時間只有短短八個多月,但他卻為大明王朝留下了許多寶貴遺產(chǎn),為他的繼任者鋪平了通往盛世的道路。
當時朱高熾雖然是嫡長子,但朱棣并不想把他立為太子,那為什么最后朱高熾還是當上了太子呢?
1387年,洪武十一年,朱高熾在老朱家的龍興之地鳳陽出生,他是朱棣的第一個孩子。而他的父親這時候也才剛剛滿18歲,按照現(xiàn)在的說法就是剛成年。
朱棣從小就跟隨父親朱元璋征戰(zhàn)天下,對朱高熾也特別嚴格,所以朱高熾在小時候就開始接受武術和儒家學術的正規(guī)教育。
雖然朱高熾從小就學習武術,但是奇怪的是,他喜靜不喜動。在他看來,習武是件很辛苦的事情,他對經(jīng)籍和文學十分的用功。
建文元年,父親 朱棣 起兵 靖難 ,朱高熾跟隨父親一起征戰(zhàn)沙場。朱高熾雖然是第一次親身經(jīng)歷戰(zhàn)爭,但是他也不反感,遇見有大事要施行,就先和自己的母親徐氏商量。
不僅如此,李景隆 發(fā)現(xiàn)北平抵抗得十分頑強,一時難以攻破,無奈之下,只得繼續(xù)圍困北平。
朱高熾通過情報人員探查到這個消息,欣喜過望,連夜調兵遣將,派遣死士去夜襲敵營。
受到襲擊的李景隆雖然覺得朱高熾不會對自己造成影響,但北平城遲遲無法攻下,兵士夜晚又時常受到燕軍騷擾,難以休息,讓他十分頭疼,只得退營十數(shù)里。
沒有圍城之憂以后,朱高熾命令兵馬嚴防死守,積極咨詢老于兵旅及才識的文吏,和他們共同商議,防止李景隆強攻北平城。
不久,遠去大寧的父親朱棣率領挾持寧王 朱權 而來的軍隊返回,攻擊駐扎城外的李景隆軍隊,朱高熾在城樓上看到李景隆大軍已亂,就乘勢出城與其父形成內外夾擊之勢,將李景隆打的狼狽逃串。
此時,朱高熾用幾萬人成功地阻擋了建文帝的大將李景隆的50萬大軍,保住了北平城。 這一戰(zhàn)役對整個靖難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也是朱高熾在靖難中最耀眼的一筆。
然而, 朱高熾有自己的致命“短處”,那就是身體不好,是個胖子。由于從小喜靜厭動,整天坐在室內看書寫字,嚴重缺乏 體育 鍛煉,導致體型肥胖,行動嚴重不便,嚴重的時候平時需要人攙扶才能走路。
不僅如此,朱高熾的腿還有毛病,走路時總是跌跌撞撞,每一次朱棣看見后臉色都不是很好。
朱棣更偏愛他的次子和第三子 朱高煦 和 朱高燧 ,他們兩個從小弓馬嫻熟,和自己年輕的時候很像。以至于經(jīng)常將他們帶在身邊去南征北戰(zhàn)。
永樂 二年,有大臣上奏,建議朱棣早些確定儲君,穩(wěn)定天下。經(jīng)過深思熟慮后的 朱棣 在朝廷中討論立儲君的問題。
當時朝中的軍事勛貴集團懷著政治投機的態(tài)度,認為朱棣經(jīng)常將次子朱高煦帶在身邊,肯定內心對他十分喜愛,如果朱高煦被立為太子,他們可以獲利更多。
于是在淇國公 丘福 、駙馬永春侯 王寧 為首的靖難之役將領的帶領下,武將們紛紛上書,要求將二皇子朱高煦立為太子。
對弟弟朱高煦來說,他心里其實非常想當太子,但是在父親朱棣還沒有明確的情況下,他也不敢表現(xiàn)得太突出,只是此時朱高熾的太子之位已經(jīng)岌岌可危。
在這批和朱棣有過命交情的武將的簇擁之下,朱棣對于立自己第一個孩子朱高熾為太子的決心有所動搖。
當時的兵部尚書是 金忠 ,是朱高熾的鐵桿支持者,他在朝堂上強烈反對朱高煦,認為嫡長子立太子是正統(tǒng)。
朱棣坐在龍椅上,心里十分為難。朱高熾是自己和徐氏的第一個孩子,從小看著長大,而朱高煦和自己年輕的時候很像,打仗又經(jīng)常陪著自己。
等早朝結束后,朱棣內心非常矛盾,就讓近侍去通知朝臣 解縉 、 黃淮 和 尹昌隆 前來,他們三人都一致支持金忠的看法。
黃淮和尹昌隆都主張“立嫡以長”,但朱棣內心還有些動搖,他不喜歡過于文氣的朱高熾。
當朱棣征求解縉意見時,解縉說:“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后來又強調“好圣孫!”來打動喜愛孫子 朱瞻基 的朱棣。
二月,朱棣經(jīng)過一番掙扎后決定立世子高熾為皇太子;封第二子高煦為漢王;第三子高燧為趙王,打消他們的念頭。
朱高熾的太子之位被解縉說動朱棣而確立,但是朱棣對他的不滿一直存在。而對朱高煦的喜愛又遠遠超過了當時皇室的標準。
于是作為朱高熾心腹的解縉上書勸阻朱棣說道:“你這是讓他們兄弟兩個爭斗的開始,不能再這樣子做了?!?
朱棣本來就是把侄子趕走才坐上皇位,對這種事情特別敏感。聽到這句話,立馬惱怒起來,大聲呵斥解縉是在離間骨肉,對解縉很有意見。
永樂八年(1410年),解縉入京奏事,不巧的是朱棣北征未歸,只好去拜見太子朱高熾稟報事務。
朱高煦本來就對解縉不喜,于是乘機進讒言,說解縉專門在皇帝不在京師的時候私自覲見皇太子朱高熾。
敏感的朱棣聽說后非常憤怒,下令將解縉逮捕下獄嚴刑拷問,最終他被處死。
正是在解縉的建議下,朱高熾才被立為太子。對朱高熾來說,如果沒有解縉等人對自己的支持,弟弟朱高煦很有可能成為太子,而自己也不會當上皇帝。
然而朱高熾大部分政治生涯是在永樂時期度過的,幾乎長期處于朱棣的打擊和壓抑之下。即位之后,他性格大變,開始盡情地追求享樂,發(fā)泄情欲,很快就沉于酒色。
死前三天,朱高熾還在“日理萬機”,從早上處理政事到晚上,結果突然無故身亡。明人黃景昉認為,仁宗朱高熾“實無疾驟崩”,他的身體本來就不是很好,在多日的辛勤勞累中,身體機能崩潰,突然猝死。
參考文獻:《明史》、《明仁宗實錄·卷一》、 《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 ·解縉傳》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61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西燕的建立者是誰最后為何會被后燕消滅
下一篇: 長孫皇后為何被稱為最賢德的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