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李陵之死誰該負責?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一位好端端的西漢名將,最后竟然投靠匈奴成為匈奴將領,此后李陵口碑一落千丈,被后人唾罵,李陵的悲劇究竟是誰造成的?李陵率五千步兵在?;矫鎸Π巳f匈奴,最后寡不敵眾只能投降。漢武帝得知后,下令誅滅李陵三族,李陵怎么說也是李廣長孫,漢武帝就如此不念舊將情面嗎?結果李陵也不打算回漢了,最后老死于匈奴。其實這起事件的結局本可朝著更好的方向發(fā)展,對于漢武帝來說有沒有更好的選擇呢?
說起李陵就不得不先說說漢武帝,漢武帝統(tǒng)治期間大膽啟用新人,對將領的任命從來都只看能力。而漢武帝時期的武將最委屈的當數李廣,李廣一生為漢朝立下汗馬功勞,也是一位非常忠勇的將領,卻到死都沒能封侯,成為歷史一大遺憾。
漢朝在經過“文景之治”后,綜合國力得到了大大提高,人民也豐衣足食,然而漢朝最大的隱患就變成了北方強大的匈奴。在漢武帝的領導下,漢朝變得更加強大,匈奴也被打的落花流水。
就在匈奴連連戰(zhàn)敗后,漢武帝也并沒有減少對匈奴的攻擊,反而決定派遣衛(wèi)青和霍去病長驅直入與匈奴決戰(zhàn)。當然這么大的一場戰(zhàn)役,怎么能少的了“飛將軍”李廣呢。
李廣當時已經60歲了,但為了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他任然要求參加戰(zhàn)斗。就這場大戰(zhàn)中,李廣被任命為前鋒,以少量兵馬牽制住匈奴主力,使得漢軍主力能對匈奴形成包圍之勢,最終戰(zhàn)勝匈奴,而李廣也在這場戰(zhàn)爭中英勇犧牲了。
李廣死后,他的孫子李陵被調到羽林軍中,接受高等的軍事訓練。就在李廣死后二十年,這時李陵也有二十五歲了,漢武帝決定對匈奴再次發(fā)動攻擊。李陵聽說后,主動要求參加戰(zhàn)斗,但卻被漢武帝拒絕了。
當然李陵怎么可能會放棄這次機會,他天天跑去請求漢武帝,最后漢武帝就給了他5000步兵。要知道與匈奴作戰(zhàn)全靠騎兵,步兵怎么能行,而李陵還真就帶著這5000步兵進入匈奴腹地。
開始進入匈奴的地盤,遇到的都是匈奴小股部隊,還連連報捷,最后遇到匈奴大軍,因寡不敵眾被匈奴活捉。漢武帝聽到消息后,大怒,這時來給李陵求情的司馬遷也因此受到牽連。
后來,漢武帝又聽說李陵給匈奴練兵的謠言,把李陵的三族都給殺了。消息傳到漠北李陵的耳中,猶如晴天霹靂,他決定終生不在踏入漢土,最后也死于漠北。
就算是在漢武帝駕崩之后,霍光等人掌權,他們都是李陵的舊識,還都派人勸李陵回去,但他已經心灰意冷。
人們都知道勝敗乃兵家常事,但漢武帝卻不準他敗,更是絕情的殺了李陵三族,換了任何人都應該受不了。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向漢武帝請求攻打匈奴,收復國土。漢武帝很欣賞他這種勇氣,就準奏了這次軍事行動。
李陵于這年九月率五千人從居延出發(fā),經過了三十天的長途跋涉,到達?;?約在阿爾泰山脈中段),在山下遇到了匈奴的軍隊。單于用三萬大軍包圍了李陵軍,李陵命令前隊的人拿盾和戟,后隊的人都持弓弩。他下令:“聽到鼓聲就向前沖,聽到鑼聲就停止?!毙倥姖h軍少,就一直向前挺進。李陵指揮弓弩手,千弩齊發(fā),單于的士兵傾刻間死傷一大片,匈奴兵頓時大亂,急急忙忙向山上逃跑。漢軍乘勝追擊,殺死匈奴數千人。
就在這節(jié)骨眼上,李陵軍中有一個叫管敢的兵士,被李陵的校尉韓延年辱罵,一氣之下跑去向匈奴投降。他還向匈奴討好,對單于說:“李陵的軍隊沒有后備支援,弓矢也快用完了?!惫芨疫€把李陵的排兵布陣告訴了單于。
由于單于洞悉了李陵的虛實,知道他是孤軍作戰(zhàn),便放心大膽起來。他還按照管敢的主意,用許多騎兵攻打李陵。李陵率漢軍向南走,還沒有到汗山,弓矢都用光了,漢軍被單于困在峽谷中。單于乘機用壘石攻打,漢軍死傷慘重。最后致使李陵被擒。此時,邊關便報李陵降敵。
漢武帝聽說這件事后,十分惱怒。朝中大臣也都大罵李陵。單單太史令司馬遷對皇上說:“李陵這個人誠實而講求信義,他為國家常常奮不顧身?,F在他處境不幸,我們應同情他。況且,李陵只帶步兵五千人,面對匈奴八萬大軍,轉戰(zhàn)千里,彈盡糧絕,赤手空拳同敵人拼搏。這種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精神,即使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而已。他現在身陷匈奴,但是全天下的人都知曉他的戰(zhàn)績,他不死,估計是還想再為漢朝立功?!?br>
司馬遷的一番話,非但沒打動皇上的心,皇上反而定司馬遷“為陵游說”之罪,處以宮刑。從此,司馬遷打消了仕進的念頭,忍辱負重,專心致志撰寫《史記》,以此來宣泄自己心中的憤懣。
那么李陵為什么向匈奴投降呢?事實是李陵在匈奴數年杳無音信,皇上派公孫敖帶兵去設法搶回李陵。公孫敖去匈奴后無功而返,為了回復皇上、完成任務,他帶回了關于李陵的消息,告訴皇上說:“聽說李陵在那邊訓練匈奴兵,要攻打漢朝?!被噬下牭竭@個消息,大發(fā)脾氣,命人把李陵母親、李陵弟弟及李陵的妻兒都殺了。其實,替匈奴訓練士兵的人是李緒,一位早年投降匈奴的漢都尉,公孫敖顯然是張冠李戴了。
就在李陵投降匈奴的前一年,蘇武出使匈奴被扣。后來,李陵宴請?zhí)K武,李陵給蘇武斟滿酒說:“你不降匈奴,忍辱負重,名揚天下,功勞蓋世?!崩盍晖菩闹酶沟馗嬖V蘇武說:“我投降的目的原本是想找機會劫持單于,為國家效勞。卻不料漢皇不了解我的心志,殺了我的老母和妻兒,絕了我的歸路?!碧K武說:“過去,我深知老友的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但現在你的處境不同過去,是非功過,也只好由人們去評說。但是我決不能做對不起國家的事?!?br>
李陵聽蘇武說完后,長嘆一聲:“比起蘇君來,我這個人真如糞土一般。”說罷,熱淚縱橫,起身吟唱了一首《別歌》:
“徑萬里兮度沙漠,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頹。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
一曲歌罷,李陵朝著南方跪拜不起,蘇武望著他,嘆息不止。這就是李陵“身在異族心在漢”的故事。
李陵在匈奴呆了二十五年,和他太太跖跋氏生養(yǎng)了幾個兒女,余則基本無所事事,惟茍且其百死之身而已。中間曾被單于指派當說客去勸降老朋友蘇武,兩人見了幾面,喝了點酒,大概相互還贈送了幾首詩(但今存于《昭明文選》和《藝文類聚》中之別詩,疑為后人偽托)。蘇武當然沒有被說動,但兩個人仍保持著很深的友誼,以致于后來蘇武還朝,還頗為他講了幾句話。后元二年(前八七年),漢武帝死,八歲的漢昭帝繼位,由大司馬大將軍霍光、車騎將軍金日和左將軍上官桀三公輔政?;艄馀c上官桀和李陵曾是好朋友,對他和他的遭遇也很了解;因此,雖痛惜于李陵之降,卻頗同情其不幸,明其苦衷。因此曾派任立政等前往匈奴試圖請回李陵。李陵心已早如死灰,故國如夢而親人不再,破家亡親身敗名裂之人,待死而已,復歸何益?因此只有以“丈夫不能再辱”婉拒了。其實這應是托辭。如果李陵真是心無故國,盡全力效忠于匈奴,則浚稽山下的商丘成,恐怕就沒那么容易全身而退了。
元平元年(前七四年),李陵病死于匈奴蠻荒之地,實踐了其“男兒生以不成名,死則葬蠻夷中”的諾言。
關于李陵的評價,在其生前即頗存爭議,卻并無人能多言,因為他的案例是被漢武帝欽定而且是被族滅的。唯一替他說話的司馬遷,也受了腐刑,那還是被特殊寬宥了的;這樣誰還敢為他說話?漢武晚年雖也有所悔悟,卻也終未付諸行動。對李陵的相對客觀的評價,還有待漢武去世之后。這才有了前述的任立政出使匈奴一事。但對李陵評價之爭議,卻遠非就此而止,而是綿延千年而不絕。尤其每到特殊的歷史時期,他就會被一些人翻出來,重新貶謫或者同情一番。其目的則大都不過是借古人之行跡,澆心頭之塊壘,各抒各的懷抱罷了。
后世對李陵非議者有之,同情者亦有之。后者不再贅述;非議李陵比較著名的,是明末的船山先生王夫之。他在其巨著《讀通鑒論》中,對李陵曾進行了十分尖銳的批判;甚至連帶為其辯護的司馬遷,也一起痛貶了一番。船山先生是我十分景仰之人。不過這里,我將盡力本乎事實對船山先生之論作些跨越時間的評析和反駁。
船山先生《讀通鑒論》卷三武帝三十:“司馬遷挾私以成史,班固譏其不忠,亦允矣。李陵之降也,罪較著而不可掩。如謂有孤軍支虜而無援,則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獲辭也。陵之族也,則嫁其禍于緒;迨其后李廣利征匈奴,陵將三萬余騎追漢軍,轉戰(zhàn)九日,亦將委罪于緒乎?如曰陵受單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轉戰(zhàn)者,匈奴豈伊無可信之人?令陵有兩袒之心,單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與漢將相持乎!遷之為陵文過若不及,而抑稱道李廣于不絕,以獎其世業(yè)。遷之書,為背公死黨之言,而惡足信哉?為將而降,降而為之效死以戰(zhàn),雖欲浣滌其污,而已緇之素,不可復白,大節(jié)喪,則余無可浣也。關羽之復歸于昭烈,幸也;假令白馬之戰(zhàn),不敵顏良而死,則終為反面事讎之匹夫,而又奚辭焉?李陵曰:‘思一得當以報漢’,愧蘇武而為之辭也。其背道也,固非遷之所得而文焉者也?!?br>
司馬遷為李陵案而橫遭腐刑,不得不長期忍受一個生者所能經受之最大的恥辱,是故“腸一日而九回”,埋頭修史以盡其先父之囑托;若于評論中有所偏發(fā),以抒解胸中之郁結,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司馬遷之秉守史家求真之原則,在闡述事實時,盡最大能力考證梳辨、去偽存真,也是為世所公認的。即以他所敘述之李陵事跡為例,班固出于維護漢室需要出發(fā),而“譏其不忠”;然而他所修撰之漢書中關于李陵部分,也大多承襲司馬遷所列舉之事實,二者鮮有差異。即宋之司馬光修《資治通鑒》,也本乎此。這就足以說明,司馬遷對李陵經歷之描述,基本是本乎事實的,而決非“挾私以成史”。即以其之評論中說“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于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雖有為李陵文飾之嫌,卻也基本本乎事實,并談不上怎么過分。
漢武帝是錯了!這件事情呢其實跟歷史上沒有另外一件事情比較相似,那就是斯大林殺了自己長子的家人!
大家也聽說過斯大林長子的事情,他原本是前蘇聯(lián)的一位空軍飛行員,后來在一次戰(zhàn)斗之中墜機!當時斯大林覺得自己的兒子是光榮的,死的,所以給他隆重的葬禮來紀念自己的兒子,借此宣揚自己抵抗納粹德國的意志。但是后來納粹德國立刻放出煙霧彈。他們給出了斯大林長子和納粹德軍拍照的照片,并且大肆地喧崖,當時斯大林的長子并沒有死,而斯大林的長子已經投降納粹德軍,這件事情讓斯大林惱羞成怒,憤怒之下,他把斯大林長子的媳婦,包括一堆的人全部都給處理掉了!
李陵的事情也差不多,當時漢武帝第一時間覺得李林這個人投降匈奴,應該不可能是真的頭像,因此他派使者過去刺探情報,結果得到的情況就是李林已經投靠匈奴,并且獲得高官厚祿,當然這個時候李林根本就沒想要這些東西,匈奴應加到他的頭上,他不得不要,但是漢武帝管不了那么多,他認為是李陵已經背叛大漢王朝,因此他滅了李陵三族!
為什么要選擇滅他全家,這一方面就是被欺騙之后,尤其是自己紀念了對方,但是最后被活活打臉這種事情感覺惱羞成怒,沒辦法想要把自己過去的錯全部都不承認,那怎么辦,就是把這些錯誤全部推到另外一個人身上,是你欺騙了我,所以我選擇將你人道毀滅,我選擇將你全家殺光!
所以我說這件事情漢武帝確實是錯了,從根本上面的原因出發(fā),漢武帝這純粹就是惱羞成怒!但是當時誰又敢多說一句話,除了司馬遷以外,其他的人基本上都是迎合漢武帝!
另外一個方面,從客觀的角度講來,漢武帝這么做也是為了防止某些人被利用,然后被匈奴人拉過去當間諜,為什么《孫子兵法》里面講到間諜的時候,曾經有一個特殊的間諜叫做親間。
什么意思?就是兩個人之間有血緣關系,有親戚關系,在這個時候利用這個親戚關系可以作為一種間諜使用!其實我們仔細想想的話,也確實是這么個道理,李陵當時還活著,如果他利用這種身份替匈奴人辦事,去拉攏間諜的話,肯定能拉攏很多的人!
尤其是李廣孫子這個身份,那李廣手底下的人很多人都已經封喉了呀,利用這重身份在那很多人都會有不清不楚的關系,這種情況下,漢武帝該怎么去處理呢?與其選擇,任由其發(fā)展,最終讓對手活活拉攏起來,一支以李廣作為一個關系網。建立起來的間諜網絡到還不如直接殺雞給猴看!
而且這種事情歷史上面也曾經發(fā)生過,比如說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時候,殺了一個魏國的老將,叫晉鄙,當時杏林君率領五國聯(lián)軍打得秦國不敢出函谷關,這個時候,秦國找到的一個家族,替他散播謠言的就是這個晉鄙的家族。
所以這種事情絕對不能容忍,絕對不能留下禍患!作為皇帝來講,他也確實得為這方面考慮,但總體來講過大于功!錯大于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636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