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徐達的故事,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內(nèi)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徐達和朱元璋是兒時好友,雖然出生于農(nóng)家,但仍是自幼習武,練得一身好功夫;在朱元璋回老家征兵的時候,徐達欣然應邀,從此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也是奇怪,這徐達雖然自幼習武,但以他家世代務農(nóng)的條件來看,他是沒有任何機會學習兵法的,但對用兵之道卻是極為敏感,仿佛是天生一般。
而朱元璋也是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徐達的才能超乎眾人,于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戰(zhàn)四方。而徐達也是沒有辜負朱元璋的期望,一生驍勇有謀,戰(zhàn)功及筑邊皆功勞顯赫,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兵鋒所向無不克敵制勝,而且徐達還能嚴格約束部隊,所攻克大都會二處,省會三處,府城縣城一百余處,市井安然,百姓不受戰(zhàn)亂之苦。
公元1384年時,徐達在北平留守時得了背疽,不久稍微好些。然而次年病情加重,隨后去世。徐達死后,朱元璋親至葬禮以示悲瘍,把他列為開國第一功臣,追封他為中山王,謚號“武寧”,贈三世皆王爵。賜葬鐘山之陰,御制神道碑文。但讓朱元璋沒想到的是,徐達這一脈卻是極為坎坷,來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徐達的兒子叫徐祖輝,這徐祖輝頗有徐達之姿,身高八尺五寸,面如冠玉,英姿非凡,有才氣;在徐達去世后,襲爵魏國公,往山西、北平等地練兵,并回朝掌中軍都督府事。而且徐輝祖常常陪侍于皇太孫左右,因此得以學習經(jīng)書大義。又隨書法名家詹希元練習書法,擅長寫大字。
在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朱允炆對徐輝祖特加信任,登基稱帝后便加拜他為太子太傅,而徐輝祖對建文帝朱允炆也是忠心耿耿。在靖難之役爆發(fā)后,徐祖輝率領三萬京軍馳援,于齊眉山一戰(zhàn)中大勝朱棣軍,斬殺燕軍驍將、蔚州衛(wèi)千戶李斌等。南軍再次獲得勝利,再加上暑熱,朱棣軍陷入窘境。
但就在這時,朝廷訛傳燕軍已兵敗,京師不可無良將,遂召回徐輝祖(也有人說是因為有人進讒稱徐輝祖因燕王是至親之故而未盡力作戰(zhàn)),導致淮北的何福、平安等人因此勢孤而大敗。等到燕軍準備渡過長江時,徐輝祖仍率軍在浦子口迎擊,成功阻擊朱棣的軍隊,但隊友實在不給力,徐祖輝孤掌難鳴,最終朱棣還是順利渡過長江,入主南京。
朱棣入南京后,徐輝祖留在父祠,不肯迎接朱棣,被下獄審問。朱棣親自召見詢問,徐輝祖一言不發(fā),始終沒有推戴朱棣稱帝的意思。法司逼迫他招供,徐輝祖振筆直書:“中山王開國功臣子孫免死?!敝扉Υ笈?,想要誅殺他,因其是元勛之后,且身為國舅,這才作罷。
之后,朱棣勒令徐輝祖返回私宅,革去他的俸祿和爵位;數(shù)年后,徐輝祖病逝,有人說,是被勒令自裁,年約四十余歲。一個多月后,朱棣以“中山王(徐達)不可無后”為理由,命其長子徐欽繼承魏國公。但這個徐欽后來終究還是被朱棣革去俸祿和爵位,直到朱棣的兒子明仁宗朱高熾繼位后,才又恢復爵位。
真的覺得朱元璋那張嘴就是烏鴉嘴,反正被他說過的人,沒幾個有好下場,朱元璋說要賜徐達三世皆王爵,結果徐達的兒子徐輝祖被革去俸祿和爵位,而且還被勒令自裁;后來朱棣覺得自己老爹的旨意還是不能違背,于是封徐輝祖的兒子襲爵,沒過多少年,又奪了爵位;直到明仁宗朱高熾繼位之后,徐家才過上安穩(wěn)日子……
徐達的后人如今被媒體提及的并不多,其中被認可的是江蘇南通的退休教師徐永德。
徐達是大明開朝第一大將,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發(fā)小,從小一個村里長大,一起放牛,后來又一起參加了義軍,反抗暴元,徐達為大明建朝立有很大的功勞,在武將行列里排名第一,后受封為中山王。
徐達家族是大明唯一一個受封兩公爵位的氏族,典型的“一門兩公”。大兒子繼承了他魏國公的爵位,四子徐增壽由于在靖難時期支持了朱棣,雖然他被朱允炆殺了,但是他還是被朱棣追封為定國公,并且有兒子繼承爵位。
那么徐達的后人如今在何處,是否有考呢,今年來,江蘇有一退休老師徐永德拿出了族譜,證明自己是徐達的后人。
徐永德開始并不清楚自己家族是徐達的后人,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在同村的徐永泉家里發(fā)現(xiàn)了一本清朝初期編撰的徐家族譜,里面不但有自己的祖父、父親的名字,而且可以上朔到明代初期徐達的孫子“貴八公”,至于貴八公是徐達哪個兒子的后人,已經(jīng)不可考了。
如果這本族譜是真實可靠的,我們還是可以推斷出來這一支人屬于哪一支,因為族譜對這一支人來的遷徙有記載:
“吾徐氏自貴八公分支避明初靖難兵,由姑蘇昆山,遷至如皋東掘港場西北鄉(xiāng)銀杏村,而卜居為傳十有余?!?/strong>
從此句可以看出,貴八公是為了避靖難之禍而出逃江蘇昆山,并一再的遷徙,而且更加族譜記載,貴八公還曾在朱允炆朝為將。
徐氏家族在明朝初期地位顯赫,就連最為反抗朱棣的徐達長子徐輝祖后來都沒有受到朱棣的為難,而且還依然世襲中山王的爵位世襲罔替,那么貴八公肯定不會是徐輝祖一支人后代;徐達三子夭折,無后;四子徐增壽的兒子肯定不會避靖難之禍,他本來就是朱棣的強烈支持者,貴八公不可能是徐增壽的兒子。
那么只有徐達次子徐膺緒,徐膺緒沒有任何的爵位,位居中軍都尉僉事,世襲指揮使,中軍可是皇帝的親軍,徐膺緒作為皇帝最為信任的禁軍將軍,又沒有爵位,遇到艱難之役,南京城破,朱棣進京,他的兒子只能逃走,所以,貴八公可能就是徐膺緒的后代。
有很多人認為,徐永德發(fā)現(xiàn)的這本族譜很可以,因為成譜時間是明末清初,那時候的人有附會名人的傳統(tǒng),可是當時的情況是清廷未定,民間四處都有反清勢力活動,誰還敢把自己的祖先附會到徐達身上去呢,這不是引火上身嗎。所以,我覺得徐永德的族譜是真實可靠的。他這一支就是徐達次子徐膺緒的后代!
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朱元璋大封開國功臣共150人,當然其中最為顯赫的就是題主所說的六公爵了,分別為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韓國公李善長、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wèi)國公鄧愈。那么他們的結局究竟如何呢?且聽小祁為您細細道來。(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魏國公徐達
徐達(1332-1385),字天德,今安徽鳳陽人,也就是朱元璋的老鄉(xiāng),和朱元璋是一起長大的好朋友。
1370年大封功臣,進封奉天開國推誠宣力武臣魏國公,祿五千石,世襲。徐達最初排位為第二,但是后來韓國公李善長坐胡惟庸案而被族誅,因此進位第一。但是無論如何,徐達作為明朝的軍事統(tǒng)帥,是毫無爭議的第一!
1385年,徐達因為背疽病情嚴重去世,享年五十四歲。徐達死后,朱元璋親至葬禮,將徐達列為開國第一功臣,謚武寧,追封中山王,并且贈三世皆為王爵,賜葬鐘山之陰、配享太廟,可以說是極盡哀榮。野史傳說徐達乃是被朱元璋賜發(fā)物鵝肉致背疽病發(fā)而死,但在我看來缺少根據(jù),當時也沒有理由,應該不可取信。
(魏國公徐達影視形象)
徐達的魏國公爵位一直傳了11代,直到明朝滅亡。而且不僅于此,因為徐達的第四子徐增壽在靖難之役時暗中幫助朱棣為建文帝朱允文所殺,因此朱棣登基后追封為定國公,同樣一直世襲到明朝滅亡!
鄭國公常茂
常茂(1356-1391),常遇春長子,宋國公馮勝的女婿。常茂本身沒有多大軍功,他能受封鄭國公,都是受了他父親常遇春的蔭庇。在大封功臣前一年,常遇春突然暴病而亡,朱元璋為了表彰常遇春的功績,于是封常遇春的長子為鄭國公,以長子代父受封。
1387年,常茂獲罪,但因為父親的功績而免罪,但是被貶到廣西龍州。1391年去世,年僅36歲。因為常茂無子,因此朱元璋改封他的弟弟常升為開國公,后常升涉胡惟庸案而被誅殺削爵,因此鄭國公爵位就此中斷。
韓國公李善長
李善長(1314-1390),字百室,安徽定遠人。李善長大封功臣時位列第一,封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并授予丹書鐵券,免李善長二死、其子免一死。
徐達病逝以后,朱元璋對徐達的孩子們都非常好。在徐達的四個兒子中,除了三子徐天福早早夭折外,其余三位兒子都健康長大了,朱元璋便讓他們繼承了徐達的爵位,并給了他們很多封賞,朱元璋去世后,徐達的三個兒子還成了建文帝朱允炆的輔佐之臣,足以可見朱元璋對他們?nèi)说闹匾暋?/p>
朱元璋和徐達本來是發(fā)小,后來因為朱元璋離開了故鄉(xiāng),所以兩個人便分散了。朱元璋加入郭子興的起義隊伍后,便被郭子興派去招募士兵,朱元璋這才回到家鄉(xiāng),將徐達招入了郭子興的帳下,兩個好兄弟從此便一起打拼。郭子興去世后,朱元璋便接手了郭子興的軍隊,成為了起義軍首領。徐達也因為朱元璋成為首領的緣故,而成為朱元璋手下的大將軍。
朱元璋勢力漸漸大起來以后,徐達便開始替朱元璋征戰(zhàn)四方,并先后打敗了陳友諒、張士誠等軍閥勢力,為明朝的建立奠定了深厚的基礎。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以后,便封了徐達為魏國公,徐達也因此擁有了自己的封地,然而沒過多久徐達就生了毒瘡去世了。關于徐達的死,還有很多人猜測是朱元璋毒害的,但是由于朱元璋對徐達的三個兒子非常好,這種謠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徐達去世后,留下了三個兒子,朱元璋便讓徐達的三個兒子繼承了徐達的爵位,并給他們?nèi)朔饬斯?/strong>。長子徐輝祖承襲了徐達的魏國公之位,次子徐贗緒繼承了徐達的指揮使之位,四子徐增壽繼承了徐達的左都督之位,除此之外,朱元璋還在朝廷中給他們?nèi)税才帕斯俾?,讓他們繼續(xù)為明朝效力。朱元璋死后,徐達的三個兒子都已經(jīng)是朝廷重臣了,于是便繼續(xù)輔佐朱元璋的繼承人建文帝朱允炆。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但明朝的天下并不是朱元璋一個人打下來的;在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和以往的開國皇帝一樣,廣封功臣。其中最有名的莫過于開國六公爵,這六公爵分別為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常遇春之子)、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以及魏國公鄧愈。
但是朱元璋雖然很優(yōu)秀,但是在 歷史 上的名氣似乎不是很好,生性多疑且掌控欲極強的朱元璋,除了設立錦衣衛(wèi)以監(jiān)控百官外,還給了言官們極大的權力;總之,只要誰讓朱元璋起了疑心,不管是不是有真憑實據(jù),那個人的好日子就算是到頭了,能保住一家老小的命就要感謝朱元璋大發(fā)善心了。
而朱元璋的兒子朱棣在這一點上,比起朱元璋來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開國六公爵作為對明朝的建立功勞最大的六位大臣,他們和他們的后代結局如何呢?正兒八經(jīng)地來說,在朱元璋父子的聯(lián)合打壓之下,就沒一個過得好的,現(xiàn)在這里就來看看到底有多慘吧。
李善長是朱元璋欽定的開國第一功臣,在分封功臣時,除了將李善長比作蕭何,更是賜予丹書鐵券,免李善長二死,其子免一死。但是后來如何呢?李善長恃寵而驕,惹得朱元璋很不痛快,以胡惟庸黨追問,朱元璋將李善長連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處死,時年七十六歲。而李善長的長子李祺因駙馬身份得以免死,但仍是被流放了,包括朱元璋自己的女兒,這也是夠狠的。
徐達是公認的明朝開國第一功臣,是朱元璋最信任、最倚重的心腹大將,畢竟徐達是與朱元璋的兒時好友;當然,徐達的能力也是極為卓絕,一生戰(zhàn)功赫赫。徐達一生小心謹慎,而且為了避免讓朱元璋猜忌自己,更是不惜自污(敗給王保保),所以最終徐達得以善終。徐達有四個兒子,長子徐輝祖在靖難之役時因抵抗朱棣,戰(zhàn)敗后被禁錮,并離奇病逝;四子徐增壽因暗通朱棣,被建文帝所殺,三子徐添福早夭,唯有二子徐膺緒傳承了下來。
原本鄭國公應該是常遇春才對,常遇春是朱元璋一統(tǒng)天下期間戰(zhàn)功和地位僅次于徐達的武將,是朱元璋最倚重的左膀右臂;但是在北伐蒙元撤軍途中,常遇春在軍中暴卒。朱元璋在廣封功臣時,有感于常遇春的功勞,所以將常遇春的長子常茂封為鄭國公,這常茂也算是悍將,卻在北伐時和馮勝鬧矛盾,被朱元璋貶至廣西龍州;而常遇春的兒子常升,據(jù)說因參與“藍玉案”被殺;三子常森生平不詳。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驍勇善戰(zhàn),是著名的將領、謀臣,非常的朱元璋的信任和器重,常派他監(jiān)軍隨將領出征。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領兵出塞征討元軍殘余勢力,戰(zhàn)功顯赫,獲封曹國公。在病逝后,其子李景隆繼承曹國公爵位,建文帝對李景隆也是頗為器重;在靖難之役后,朱棣對李景隆也是極好,列于群臣之首;但第二年就被朱棣削爵圈禁;次子李增枝后來也被朱棣圈禁,幼子李芳英缺乏記載。
馮勝是馮國用的親弟弟,喜歡讀書,通曉兵法,在馮國用去世后,馮勝襲其官職,典掌親軍。這馮勝也是個厲害人物,屢立戰(zhàn)功,朱元璋曾評價他“詔列勛臣望重者八人,馮勝居于第三”;在北伐蒙元時,因“勝功最多”,遭朱元璋猜忌,最終被賜死,而且還剝奪了他兒子們襲爵的權力,當然也沒有受到重用;不過也算幸運了,好歹家族保存了下來,據(jù)說馮國璋就是他的后裔。
鄧愈天生魁梧,勇武過人,16歲就領兵抗元,后率部下投奔朱元璋;無論是在朱元璋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還是在后來的北伐蒙元期間,鄧愈都立下赫赫戰(zhàn)功,加上他為人簡重慎密,智勇兼?zhèn)洌瑖烙谥诬?,善撫降者,故而功著一時;鄧愈因開國之功受封衛(wèi)國公,子孫世代承襲,至其子鄧鎮(zhèn)時受到李善長牽連,奪爵被殺。明世宗時鄧愈五世孫鄧繼坤以功臣后續(xù)封定遠侯,仍獲誥券。衛(wèi)國公歷一世一代;申國公歷一世一代;定遠侯共歷五世五代,至明亡而絕。
總的來說,以上六位開國公爵中,就鄧愈的結局是最好的,雖然長子受李善長的牽連被殺,但他的子孫好歹傳承了下來,直至明朝滅亡。前面的李善長雖然功績卓著,卻落了個夷三族的結局,雖然有自身原因,但其實李善長罪不至死,最多也就恃寵而驕而已;而徐達的后代完全是被朱棣所害,但幸運的是,在徐達的孫子輩時,又被復爵了;常遇春和李文忠的后代大致也差不多。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638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