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準(zhǔn)備了:鬼谷派培養(yǎng)了多少歷史名人?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但凡說起中國的燦爛文化,大多數(shù)人會吧目光投向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十分神秘的一種學(xué)術(shù):縱橫家,也就是大家所說的鬼谷派?!耙慌T侯懼,安居而天下熄?!闭f的就是戰(zhàn)國時期縱橫家。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中有儒家、墨家、發(fā)家等等。但是其中的一派雖然人數(shù)不多但卻偏偏改變了戰(zhàn)國的格局,那就是縱橫家??v橫家都是師出鬼谷子,又稱鬼谷傳人。接下來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鬼谷子的弟子們!
1、龐涓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龐涓算得上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人物。他拜鬼谷子為師后,潛心學(xué)習(xí)兵法,后來效命于魏國,并成為魏國的一名將軍,曾率領(lǐng)魏武卒橫行天下,北拔邯鄲,西圍定陽。
不過在馬陵之戰(zhàn)中,龐涓敗給了孫臏,最終在馬陵道被萬箭穿身而死。
2、孫臏
接下來就說說龐涓的同門師兄弟孫臏。據(jù)說兩人作為學(xué)生時親如兄弟,但過了幾年后,龐涓先于孫臏下山,輔佐魏國,后來龐涓也是真心的引薦孫臏到魏國效力,但孫臏來了之后,龐涓發(fā)現(xiàn),孫臏比自己的才華更強,因此設(shè)計把孫臏雙腿髕骨挖掉了,孫臏就成了殘疾人。
雖然在后來的桂陵之戰(zhàn)、馬陵之戰(zhàn)中大敗龐涓,但孫臏晚年仍然是不得善終,因為受齊王猜忌,被迫逃離,郁郁而終。
3、蘇秦
他從鬼谷子老師那里學(xué)成后,游說列國,被燕文公賞識,出使趙國。蘇秦到趙國后,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zhàn)略思想,并最終組建合縱聯(lián)盟,任“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可以說是很厲害了。后來因為蘇秦唆使齊王滅宋,陷齊國陷于水生火熱之中,遭到齊國的追殺,最后齊國士大夫聯(lián)手刺殺蘇秦。厲害的是,蘇秦死之前,還設(shè)計給自己報了仇,參與刺殺自己的大臣也被殺了。
4、張儀
張儀和他師兄蘇秦就不一樣了,從小就是魏國的貴族,和蘇秦一起拜鬼谷子為師。但是當(dāng)時蘇秦游說趙肅侯的時候怕秦國趁機攻打諸侯國,所以就故意羞辱張儀讓他去投奔秦國。張儀在秦國的時候發(fā)覺了蘇秦的良苦用心,許諾當(dāng)政時期就不打趙國。之后以連橫破了他師兄的合縱被封為武信君。他一輩子服務(wù)于秦國,打擊魏國,使得魏國被徹底削弱。但是,在秦武王上臺后,卻被驅(qū)逐。后來去了魏國后不久就死去了。
據(jù)說鬼谷子還培養(yǎng)了:蘇秦、張儀、孫臏、龐涓、商鞅、李斯、呂不韋、白起、李牧、王翦、徐福、毛遂、范蠡、甘茂、樂毅、魏昂、茅蒙、要離、范雎、猗頓、田穰苴、蔡澤、鄒忌、酈食其、司馬錯、蒯通、黃石、公孫衍、魏僚、曹劌、荀躒、魏章、西門豹、魏成、王龁、文種、田駢、白圭、計然、呂耕、范睢、李冰、趙奢、田單、李悝、匡章、陳軫、許行、石申、甘德、劇辛、鄒衍、郭縱等500多位精英。但是這些有的都沒有史書記載,而且這其中有的人物相差年齡太大,所以也沒詳細(xì)記載。
鬼谷子生平簡介
王詡生于公元前400年,卒于公元前320年,是道家和縱橫家的鼻祖,如今我們想要去了解他,也只能從史書上的寥寥幾筆中去探尋。在中國的歷史上他總是蒙著一層厚厚的面紗,縱使有無數(shù)的人試圖去揭開可它,但也只是徒勞,反而使他更加神秘。
王詡深諳人心的復(fù)雜,善于揣摩人心,與人相處也懂得剛?cè)岵?,恩威并施,甚至還具有控制他人、通天曉地的本事,是千古難得一見的奇才。
王詡在道學(xué)方面也很有成就。他經(jīng)常獨自一人上山采藥,隱居在鬼谷中潛心修道。而他鬼谷子的稱號也正是由此而來。
王詡此人是奇才,他收的徒弟同樣也都不是等閑之輩。只是關(guān)于他到底有哪些親傳徒弟,一直沒有確切的說法。他的弟子各個都不是凡人,神學(xué)、兵學(xué)等無所不知。
王詡就像是個謎一樣,誘惑者世人去不斷地破解,可惜看到的永遠(yuǎn)是霧蒙蒙的一片,永遠(yuǎn)觸摸不到他的真身。
鬼谷子王詡的主要貢獻(xiàn)有哪些
王詡在歷史上一直是個琢磨不通的人物,詭譎、神秘、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而在他門下的弟子不計其數(shù),勢力龐大,翻手為云、覆手為雨。
相傳王詡的壽命高達(dá)一千多歲,但據(jù)后人考證,王詡的實際壽命是八十多歲,然后病逝。
王詡的一大貢獻(xiàn)就是培養(yǎng)了不計其數(shù)的奇才。孔子被世人供奉千年,他門下也只有七十二人罷了。而王詡門下的弟子在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時代里,處處可見他們的身影。這些人引領(lǐng)著一個時代的風(fēng)云變化,推動著時代的發(fā)展。
縱橫既合縱連橫。
戰(zhàn)國時以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為主的一派,主要人物是:鬼谷子.《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韓非子》說:“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彼麄兂啬撼?,事無定主,反復(fù)無常,設(shè)第劃謀多從主觀的政治要求出發(fā)。合縱派的主要代表是蘇秦,連橫派的主要代表是張儀。最后蘇秦失敗了,張儀勝利了。 縱橫家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至秦漢之際,多為策辯之士,可稱為中國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他們的出現(xiàn)主要是因為當(dāng)時割據(jù)分爭,王權(quán)不能穩(wěn)固統(tǒng)一,需要在國力富足的基礎(chǔ)上利用聯(lián)合、排斥、危逼、利誘或輔之以兵之法不戰(zhàn)而勝,或以較少的損失獲得最大的收益。他們的智謀、思想、手段、策略基本上是當(dāng)時處理國與國之間問題的最好辦法,是世界史上獨一無二的歷史階段,其在歷史條件下所創(chuàng)造的智慧是后世任何一個朝代都無法超越的??v橫家人物多出身貧賤,在最艱苦的投機倒把下是一種人類智慧的超常解放、創(chuàng)造和發(fā)揮,他們以布衣之身庭說諸侯,可以以三寸之舌退百萬雄師,也可以以縱橫之術(shù)解不測之危。蘇秦佩六國相印,連六國逼秦廢棄帝位;張儀雄才大略,以片言得楚六百里;唐雎機智勇敢,直斥秦王存孟嘗封地;相如雖非武將,但浩然正氣直逼秦王,不僅完璧歸趙,而且未曾使趙受辱??v橫之士智能雙全,有不乏仁義之輩,其人其事若鑒于當(dāng)代,亦必可使受益者非唯淺耳。 其祖乃鬼谷子,春秋時人,籍貫不詳,以隱于鬼谷而得名。曾授蘇、張、孫、龐四大弟子,皆戰(zhàn)國時風(fēng)云人物。其后習(xí)鬼谷縱橫術(shù)者甚多,著名者十余人,如蘇秦、張儀、甘茂、司馬錯、樂毅、范雎、蔡澤、鄒忌、毛遂、麗食其、蒯通等,事皆詳于《戰(zhàn)國策》。 今僅存《鬼谷子》十二篇、《戰(zhàn)國策》三十三篇(非其門徒著,主要是縱橫謀士之言行,也可以為縱橫家實戰(zhàn)演習(xí))、《蘇子》三十一篇、《張子》十篇。鬼谷子后附《本經(jīng)陰符》七篇乃修身養(yǎng)性之法,本經(jīng)意為基本綱領(lǐng),陰符為隱秘的符言,非常神秘。唯讀者可有悟但不能道出精髓,所謂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是也。《鬼谷子》一書理論非常詳細(xì)俱體,也非常微妙,不是輕易可以說出來的,更重要的是這本書重在用,若學(xué)而不用,長久必有害。必邊學(xué)邊用邊體味方可。《戰(zhàn)國策》一書是游說辭總集,幾乎所有縱橫家謀士的言行都在此書。有三大特點:一智謀細(xì),二虛實間,三文辭妙。
鬼谷子
王詡 [中國]
[出自《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詡,春秋時人。常入云夢山采藥修道。因隱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
鬼谷子為縱橫家之鼻祖,蘇秦與張儀為其最杰出的兩個弟子“見《戰(zhàn)國策》”。另有孫臏與龐涓亦為其弟子之說〔見《孫龐演義》〕。
縱橫家所崇尚的是權(quán)謀策略及言談辯論之技巧,其指導(dǎo)思想與儒家所推崇之仁義道德大相徑庭。因此,歷來學(xué)者對《鬼谷子》一書推崇者甚少,而譏詆者極多。其實外交戰(zhàn)術(shù)之得益與否,關(guān)系國家之安危興衰;而生意談判與競爭之策略是否得當(dāng),則關(guān)系到經(jīng)濟上之成敗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談技巧也關(guān)系到一人之處世為人之得體與否。當(dāng)年蘇秦憑其三寸不爛之舌,合縱六國,配六國相印,統(tǒng)領(lǐng)六國共同抗秦,顯赫一時。而張儀又憑其謀略與游說技巧,將六國合縱土蹦瓦解,為秦國立下不朽功勞。所謂“智用于眾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眾人之所不能?!睗撝\于無形,常勝于不爭不費,此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秾O子兵法》側(cè)重于總體戰(zhàn)略,而《鬼谷子》則專于具體技巧,兩者可說是相輔相成。
《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傳?!豆砉茸印返陌姹荆R娬哂械啦乇炯凹螒c十年江都秦氏刊本。此電子文本為道藏本,取自蕭登福先生之《鬼谷子研究》〔文譯出版社,一九八四年〕。
國標(biāo)碼表中無對應(yīng)的少數(shù)漢字,均以“□”符號代之。
奧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間也,為眾生之先,觀陰陽之開闔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門戶,籌策萬類之終始,達(dá)人心之理,見變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門戶。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變化無窮,各有所歸,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開或閉,或馳或張。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門戶,審察其所先后,度權(quán)量能,校其伎巧短長。
夫賢、不肖;智、愚;勇、怯;仁、義;有差。乃可捭,乃可闔,乃可進(jìn),乃可退,乃可賤,乃可貴;無為以牧之。
審定有無,與其虛實,隨其嗜欲以見其志意。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實,貴得其指。闔而捭之,以求其利?;蜷_而示之,或闔而閉之。開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闔而閉之者,異其誠也。可與不可,審明其計謀,以原其同異。離合有守,先從其志。即欲捭之,貴周;即欲闔之,貴密。周密之貴微,而與道相追。
捭之者,料其情也。闔之者,結(jié)其誠也,皆見其權(quán)衡輕重,乃為之度數(shù),圣人因而為之慮。其不中權(quán)衡度數(shù),圣人因而自為之慮。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而捭而內(nèi)之。闔者,或闔而取之,或闔而去之。捭闔者,天地之道。捭闔者,以變動陰陽,四時開閉,以化萬物;縱橫反出,反復(fù)反忤,必由此矣。
捭闔者,道之大化,說之變也。必豫審其變化。吉兇大命□焉??谡?,心之門戶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慮、智謀,此皆由門戶出入。故關(guān)之矣捭闔,制之以出入。
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闔之者,閉也,默也,陰也。陰陽其和,終始其義。
故言“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愛好”、“財利”、“得意”、“喜欲”,為“陽”,曰“始”。
故言“死亡”、“憂患”、“貧賤”、“苦辱”、“棄損”、“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誅罰”,為“陰”,曰“終”。
諸言法陽之類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諸言法陰之類者,皆曰“終”;言惡以終其謀。
捭闔之道,以陰陽試之。故與陽言者,依崇高。與陰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無所不出,無所不入,無所不可??梢哉f人,可以說家,可以說國,可以說天下。
為小無內(nèi),為大無外;益損、去就、倍反,皆以陰陽御其事。
陽動而行,陰止而藏;陽動而出,陰隱而入;陽遠(yuǎn)終陰,陰極反陽。
以陽動者,德相生也。以陰靜者,形相成也。以陽求陰,苞以德也;以陰結(jié)陽,施以力也。陰陽相求,由捭闔也。此天地陰陽之道,而說人之法也。為萬事之先,是謂圓方之門戶。
【注釋】
捭:〔音bai3〕分。
闔:〔音he2〕關(guān)。
稽:〔音ji1〕考。
朕:〔音zhen4〕跡象。
牧:處理。
內(nèi):接納;忤:逆。
古之大化者,乃與無形俱生。反以觀往,復(fù)以驗來;反以知古,復(fù)以知今;反以知彼,復(fù)以知此。動靜虛實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復(fù)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yīng)必出。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觀其次。
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以無形求有聲。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其猶張□綱而取獸也。多張其會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綱也。常持其綱驅(qū)之。
己反往,彼復(fù)來,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襲之、反之、復(fù)之,萬事不失其辭。圣人所愚智,事皆不疑。
故善反聽者,乃變鬼神以得其情。其變當(dāng)也,而牧之審也。牧之不審,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審。變象比必有反辭以遠(yuǎn)聽之。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欲開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辭。同聲相呼,實理同歸?;蛞虼耍蛞虮?,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聽真?zhèn)?,知同異,得其情詐也。動作言默,與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見其式;皆以先定為之法則。以反求復(fù),觀其所托,故用此者。
己欲平靜以聽其辭,觀其事、論萬物、別雄雌。雖非其事,見微知類。若探人而居其內(nèi),量其能,射其意;符應(yīng)不失,如□蛇之所指,若弈之引矢;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其見形也,若光之與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鐵;若舌之取燔骨。其與人也微,其見情也疾;如陰與陽,如圓與方。未見形,圓以道之;既見形,方以事之。進(jìn)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是用不巧,是謂忘情失道。己審先定以牧人,策而無形容,莫見其門,是謂天神。
君臣上下之事,有遠(yuǎn)而親,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進(jìn)前而不御,遙聞聲而相思。
事皆有內(nèi)楗,素結(jié)本始?;蚪Y(jié)以道德,或結(jié)以黨友,或結(jié)以財貨,貨結(jié)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則入,欲出則出;欲親則親,欲疏則疏;欲就則就;欲去則去;欲求則求,欲思則思。若蚨母之從子也;出無間,入無朕。獨往獨來,莫之能止。
內(nèi)者,進(jìn)說辭也。楗者,楗所謀也。欲說者務(wù)穩(wěn)度,計事者務(wù)循順。陰慮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來應(yīng)時,以和其謀。詳思來楗,往應(yīng)時當(dāng)也。夫內(nèi)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時宜,從便所為,以求其變。以變求內(nèi)者,若管取楗。言往者,先順辭也;說來者,以變言也。善變者審知地勢,乃通于天,以化四時,使鬼神,合于陰陽,而牧人民。
見其謀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結(jié)者,陽親而陰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為謀也。
故遠(yuǎn)而親者,有陰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來也。日進(jìn)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遙聞聲而相思者,合于謀待決事也。
故曰:不見其類而為之者,見逆。不得其情而說之者,見非。得其情乃制其術(shù),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開。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萬物。
由夫道德仁義,禮樂忠信計謀,先取詩書,混說損益,議論去就。欲合者用內(nèi),欲去者用外。外內(nèi)者,必明道數(shù)。揣策來事,見疑決之。策無失計,立功建德,治名入產(chǎn)業(yè),曰楗而內(nèi)合。上暗不治,下亂不□,楗而反之。內(nèi)自得而外不留,說而飛之,若命自來,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與之。環(huán)轉(zhuǎn)因化,莫知所為,退為大儀。
【注釋】
內(nèi):入。
楗:門拴。
內(nèi)楗:在本文指以言辭與謀略游說國君。
物有自然,事有合離。有近而不可見,有遠(yuǎn)而可知。近而不可見者,不察其辭也;遠(yuǎn)而可知者,反往以驗來也。
戲者,罅也。罅者,澗也。澗者,成大隙也。戲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卻,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謂抵戲之理也。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獨保其身;因化說事,通達(dá)計謀,以識細(xì)微。經(jīng)起秋毫之末,揮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牙□之謀,皆由抵戲。抵戲之隙為道術(shù)用。
天下紛錯,上無明主,公侯無道德,則小人讒賊,賢人不用,圣人鼠匿,貪利詐偽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離散,乖亂反目,是謂萌牙戲罅。圣人見萌牙戲罅,則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則抵而塞之;不可治,則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諸侯相抵,不可勝數(shù),當(dāng)此之時,能抵為右。
自天地之合離終始,必有戲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闔,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也。世無可抵,則深隱而待時;時有可抵,則為之謀;可以上合,可以檢下。能因能循,為天地守神。
【注釋】
抵:抵塞。
戲:隙。
抵戲:意為堵塞有缺漏的地方。
凡度權(quán)量能,所以征遠(yuǎn)來近。立勢而制事,必先察同異,別是非之語,見內(nèi)外之辭,知有無之?dāng)?shù),決安危之計,定親疏之事,然后乃權(quán)量之,其有隱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
引鉤箝之辭,飛而箝之。鉤箝之語,其說辭也,乍同乍異。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后重累;或先重累,而后毀之;或以重累為毀;或以毀為重累。其用或稱財貨、琦瑋、珠玉、壁帛、采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勢以鉤之,或伺候見澗而箝之,其事用抵戲。
將欲用之于天下,必度權(quán)量能,見天時之盛衰,制地形之廣狹、阻險之難易,人民貨財之多少,諸侯之交孰親孰疏,孰愛孰憎,心意之慮懷。審其意,知其所好惡,乃就說其所重,以飛箝之辭,鉤其所好,乃以箝求之。
用之于人,則量智能、權(quán)財力、料氣勢,為之樞機,以迎之、隨之,以箝和之,以意宣之,此飛箝之綴也。用之于人,則空往而實來,綴而不失,以究其辭,可箝可橫,可引而東,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雖覆能復(fù),不失其度。
【注釋】
飛:制造聲譽。
箝:箝制。
飛箝:意為先以為對方制造聲譽來嬴取歡心,再以各種技巧來箝制他。
凡趨合倍反,計有適合?;D(zhuǎn)環(huán)屬,各有形勢,反覆相求,因事為制。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間,立身、御世、施教、揚聲、明名也;必因事物之會,觀天時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與之轉(zhuǎn)化。
世無常貴,事無常師;圣人無常與,無不與;無所聽,無不聽;成于事而合于計謀,與之為主。合于彼而離于此,計謀不兩忠,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術(shù)也,用之于天下,必量天下而與之;用之于國,必量國而與之;用之于家,必量家而與之;用之于身,必量身材氣勢而與之;大小進(jìn)退,其用一也。必先謀慮計定,而后行之以飛箝之術(shù)。
古之善背向者,乃協(xié)四海,包諸侯忤合之地而化轉(zhuǎn)之,然后求合。故伊尹五就湯,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后合于湯。呂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歸之不疑也。
非至圣達(dá)奧,不能御世;非勞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見情,不能成名;材質(zhì)不惠,不能用兵;忠實無實,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長短遠(yuǎn)近孰不知,乃可以進(jìn),乃可以退,乃可以縱,乃可以橫。
【注釋】
忤,相背;合,相向。合于此,必忤于彼。良臣須擇主而事。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權(quán),而揣諸侯之情。量權(quán)不審,不知強弱輕重之稱;揣情不審,不知隱匿變化之動靜。
何謂量權(quán)?曰:度于大小,謀于眾寡;稱貨財有無之?dāng)?shù),料人民多少、饒乏,有余不足幾何?辨地形之險易,孰利孰害?謀慮孰長孰短?揆君臣之親疏,孰賢孰不肖?與賓客之智慧,孰多孰少?觀天時之禍福,孰吉孰兇?諸侯之交,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側(cè)孰辨?能知此者,是謂量權(quán)。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時,往而極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隱其情。必以其甚懼之時,往而極其惡也;其有惡者,不能隱其情。情欲必出其變。感動而不知其變者,乃且錯其人勿與語,而更問其所親,知其所安。夫情變于內(nèi)者,形見于外,故常必以其者而知其隱者,此所以謂測深探情。
故計國事者,則當(dāng)審權(quán)量;說人主,則當(dāng)審揣情;謀慮情欲,必出于此。乃可貴,乃可賤;乃可重,乃可輕;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敗;其數(shù)一也。
故雖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謀,非揣情隱匿,無可索之。此謀之大本也,而說之法也。常有事于人,人莫能先,先事而生,此最難為。故曰:揣情最難守司。言必時其謀慮。故觀□飛蠕動,無不有利害,可以生事美。生事者,幾之勢也。此揣情飾言,成文章而后論之也。
【注釋】
揣:估量。
摩者,揣之術(shù)也。內(nèi)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隱。微摩之以其索欲,測而探之,內(nèi)符必應(yīng);其索應(yīng)也,必有為之。故微而去之,是謂塞□匿端,隱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無患。
摩之在此,符之在彼,從而用之,事無不可。古之善摩者,如操鉤而臨深淵,餌而投之,必得魚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勝,而人不畏也。圣人謀之于陰,故曰神;成之于陽,故曰明,所謂主事日成者,積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積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勝者,常戰(zhàn)于不爭不費,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靜也。正者,宜也。喜者,悅也。怒者,動也。名者,發(fā)也。行者,成也。廉者,潔也。信者,期也。利者,求也。卑者,諂也。故圣人所以獨用者,眾人皆有之;然無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故謀莫難于周密,說莫難于悉聽,事莫難于必成;此三者唯圣人然后能任之。故謀必欲周密;必?fù)衿渌c通者說也,故曰:或結(jié)而無隙也。夫事成必合于數(shù),故曰:道、數(shù)與時相偶者也。說者聽,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聽。故物歸類;抱薪趨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濕者先濡;此物類相應(yīng),于事誓猶是也。此言內(nèi)符之應(yīng)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類,焉有不相應(yīng)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聽者。故曰:獨行之道。夫幾者不晚,成而不拘,久而化成。
【注釋】
摩,順,合也;意為以事情去順合于說服之君王。
說者,說之也;說之者,資之也。飾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損也。應(yīng)對者,利辭也;利辭者,輕論也。成義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驗也。(言或反覆,欲相卻也。)難言者,卻論也;卻論者,釣幾也。
佞言者,諂而干忠;諛言者,博而干智;平言者,決而干勇;戚言者,權(quán)而干信;靜言者,反而干勝。先意承欲者,諂也;繁稱文辭者,博也;縱舍不疑者,決也;策選進(jìn)謀者,權(quán)也;他分不足以窒非者,反也。
故口者,機關(guān)也;所以關(guān)閉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窺間見奸邪。故曰:參調(diào)而應(yīng),利道而動。故繁言而不亂,翱翔而不迷,變易而不危者,(者見)要得理。故無目者不可示以五色,無耳者不可告也五音。故不可以往者,無所開之也。不可以來者,無所受之也。物有不通者,圣人故不事也。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者,有諱忌也。眾口鑠金,言有曲故也。
人之情,出言則欲聽,舉事則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長;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從其所長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蟲之捍也,必以堅厚;螫蟲之動也,必以毒螫。故禽獸知用其長,而談?wù)咭嘀溆枚靡?。故曰:辭言有五:曰病、曰恐、曰憂、曰怒、曰喜。病者,感衰氣而不神也??终?,腸絕而無主也。憂者,閉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動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無要也。此五者精則用之,利則行之。
故與智者言,依于博;與博者言,依于辨;與辨者言,依于要;與貴者言,依于勢;與富者言,依于高;與貧者言,依于利;與賤者言,依于謙;與勇者言,依于敢;與愚者言,依于銳;此其術(shù)也,而人常反之。是故與智者言,將以此明之;與不智者言,將以此教之;而甚難為也。故言多類,事多變。故終日言不失其類,而事不亂;終日不變,而不失其主。故智貴不忘。聽貴聰,辭貴奇。
【注釋】
權(quán):權(quán)衡。
干:同于或為。
凡謀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審得其情,乃立三儀。三儀者,曰上、曰中、曰下,參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壅;始于古之所從。
故鄭人之取玉也,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
故同情而相親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同惡而相親者,其俱害者也;同惡而相疏者,偏害者也。故相益則親,相損則疏,其數(shù)行也;此所以察異同之分也。故墻壞于其隙,木毀于其節(jié),斯蓋其分也。
故變生事,事生謀,謀生計,計生儀,儀生說,說生進(jìn),進(jìn)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數(shù)也。
夫仁人輕貨,不可誘以利,可使出費;勇士輕難,不可懼以患,可使據(jù)危;智者達(dá)于數(shù),明于理,不可欺以不誠,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懼也,貪者易誘也,是因事而裁之。
故為強者,積于弱也;為直者,積于曲也;有余者,積于不足也;此其道術(shù)也。
故外親而內(nèi)疏者,說內(nèi);內(nèi)親而外疏者,說外;故因其疑以變之,因其見以然之,因其說以要之,因其勢以成之,因其惡以權(quán)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動之,微而證之,符而應(yīng)之,擁而塞之,亂而惑之,是謂計謀。
計謀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結(jié);結(jié)比而無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說人主者,必與之言奇;說人臣者,必與之言私。其身內(nèi),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身者,危。無以人之所不欲而強之于人,無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人之有好也,學(xué)而順之;人之有惡也,避而諱之;故陰道而陽取之。故去之者,從之;從之者,乘之。貌者不美又不惡,故至情托焉。
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謀者所不用也。故曰:是貴制人,而不貴制于人。制人者,握權(quán)也。見制于人者,制命也。故圣人之道陰,愚人之道陽;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難。以此觀之,亡不可以為存,而危不可以為安;然而無為而貴智矣。智用于眾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眾人之所不能見。既用,見可否,擇事而為之,所以自為也。見不可,擇事而為之,所以為人也。故先王之道陰。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在深;圣人之制道,在隱于匿。”非獨忠信仁義也,中正而已矣。道理達(dá)于此之義,則可于語。由能得此,則可以殺遠(yuǎn)近之誘。
凡決物,必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惡其用患;善至于誘也,終無惑偏。有利焉,去其利,則不受也;奇之所托。若有利于善者,隱托于惡,則不受矣,致疏遠(yuǎn)。故其有使失利者,有使離害者,此事之失。
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陽德之者,有以陰賊之者,有以信誠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陽勵于一言,陰勵于二言,平素、樞機以用;四者微而施之。于事度之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可則決之。
王公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則決之;不用費力而易成者,可則決之;用力犯勤苦,然不得已而為之者,可貴則決之;去患者,可貴則決之;從福者,可則決之。故夫決情定疑,萬事之基,以正治亂,決成敗,難為者。故先王乃用蓍龜者,以自決也。
安徐正靜,其被節(jié)先肉。善與而不靜,虛心平意以待傾損。
右主位。
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以天下之目視者,則無不見;以天下之耳聽者,則無不聞;以天下之心思慮者,則無不知;輻輳并進(jìn),則明不可塞。
右主明。
德之術(shù)曰勿堅而拒之,許之則防守,拒之則閉塞。高山仰之可極,深淵度之可測,神明之德術(shù)正靜,其莫之極。
右主德。
用賞貴信,用刑貴正。賞賜貴信,必驗而目之所聞見,其所不聞見者,莫不諳化矣。誠暢于天下神明,而況奸者干君。
右主賞。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熒惑之處安在。
右主問。
心為九窮之治,君為五官之長。為善者,君與之賞;為非者,君與之罰。君因其所以求,因與之,則不勞。圣人用之,故能賞之。因之循理,故能長久。
右主因。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則群臣生亂,家于其無常也,內(nèi)外不通,安知所聞,開閉不善,不見原也。
右主周。
一曰長目,二曰飛耳,三曰樹明。明知千里之外,隱微之中,是謂洞天下奸,莫不諳變更。
右主恭。
循名而為貴,安而完,名實相生,反相為情,故曰名當(dāng)則生于實,實生于理,理生于名實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當(dāng)。
右主名。
【注釋】
右:有。
〔原文現(xiàn)已失傳〕
〔原文現(xiàn)已失傳〕編輯本段|回到頂部縱橫家理論 主要為縱橫,或合眾弱以攻一強,此為縱;或事一強以攻諸弱,此為橫。前者主要以連為主,故可知如何能用外交手段聯(lián)合團(tuán)結(jié),是為陽謀多陰謀少;后者主要以破為主,故可知如何利用矛盾和利益制造裂痕,是為陰謀多而陽謀少。此為戰(zhàn)略思想,是行辯術(shù)成大事的基礎(chǔ)。若此不查則必游說而不成。對縱橫謀士的要求:知大局,善揣摩,通辯辭,會機變,全智勇,長謀略,能決斷。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具體思想 首先要對現(xiàn)實有最明確的認(rèn)識,確定連橫的對象,然后知其諸侯為人而定說辭,及游說之法,或抑或揚,或抑揚相合,或先抑后揚,或先揚后抑,諸法只要對癥必事事有其妙。其次在游說過程中,當(dāng)先觀其反應(yīng),見機行事,察其對己之關(guān)系,是同是非,若同則繼續(xù),若非則當(dāng)補遺誤,而后以飛箝之術(shù)或以利誘,或以害說,探其實情,此為游說最主要方法之一,而后再以揣摩之術(shù)深察其內(nèi)心,看其同異,而后快速正確以權(quán)謀之術(shù)決斷。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縱橫家思想在世界上的影響 一戰(zhàn)后,德國著名學(xué)者斯格賓格勒在《思想的沒落》一書中高度贊揚中國的縱橫家,認(rèn)為具有實際的借鑒作用。七十年代,美國著名外交家就深受《思想的沒落》一書的影響。甚至有人稱基辛格是現(xiàn)代的蘇秦、張儀。當(dāng)今世界形勢頗似春秋戰(zhàn)國,雖不能出現(xiàn)以縱橫術(shù)主宰世界歷史發(fā)展,但也可為輔,影響世界格局。用之無害,不用可惜。日本學(xué)者、企業(yè)家大橋武夫把《鬼谷子》用到經(jīng)營活動中,寫出了一部鬼谷子應(yīng)用實例,取名《"兵法"與"鬼谷子"》,可見《鬼谷子》不僅在世界范圍內(nèi)受到重視而且已從單純的外交領(lǐng)域走入更廣泛的社會各領(lǐng)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654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