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吉到底是和李建成是一條戰(zhàn)線的嗎?
其實并不是站在同一個戰(zhàn)線,只不過是沒有其他人選擇李建成是太子,這必然就是一個很好的招牌,所以不如就選擇和李建成聯(lián)手,最起碼還能夠保證自己。
李建成的背后本身就是大唐的皇帝,兩個人聯(lián)手最起碼可以打一個平手,更何況背后還會有李淵的支持。李建成其實和李世民的性格是完全不一樣的,李建成不喜歡斤斤計較,寬宏大量,但是李世民認(rèn)理不認(rèn)人。李元吉本來就是一個為所欲為的人,所以一旦讓李世民成為皇帝,那么自己肯定就沒有好日子,所以自然就會選擇支持李建成。
李元吉有沒有想過要爭奪對方的位置呢?其實真的不會如此,因為李元吉根本就不是一個有野心之人,這本來就是一個膽小怕事的人。如果真的有坐收漁翁之利的城府,那么也不可能會出現(xiàn)這些狼狽的時刻,比如在和李世民攻打的時候,李元吉根本就不敢上前。李元吉會害怕突厥的強勢認(rèn)為一旦失利的話,那么肯定就會讓自己后悔,李世民在此時也會諷刺你若不敢出去就留在這里看吧。
在戰(zhàn)場上李元吉就是這樣的,但是那么在暗潮洶涌的宮斗中,怎么可能會有勇氣獨自擔(dān)當(dāng)?shù)?,所以只有找到一個伙伴,這才是最正確的,也同樣是李元吉內(nèi)心所想。李建成是一個性格比較寬厚之人,如果沒有玄武門政變,那么這兩人之間也算是情真意切。但他們是失敗者,所以我們看到的就是這兩人選擇聯(lián)手去害李世民,卻根本沒有看到在兄弟中,李世民早就已經(jīng)眾叛親離,要知道真正的歷史永遠(yuǎn)都是勝利者的凱歌,對于失敗者來說根本什么都沒有辦法說。
轉(zhuǎn)載聲明:感謝您對不回頭網(wǎng)的支持,讀史使人明智,以史觀今,讓我們通過歷史中一個個的典故故事去了解歷史。喜歡的朋友歡迎轉(zhuǎn)載李元吉真的是和李建成是一條戰(zhàn)線的嗎
李元吉人物劇照
但據(jù)說歷史上的李元吉實在是其丑無比,丑到連他的親生父母都不愿意搭理他。每當(dāng)在無數(shù)個夜晚,當(dāng)野獸的叫聲在山林中響起的時候,李建成成了他堅實的臂膀,李建成只能用自己的雙臂將李元吉緊緊地?fù)碓趹牙铩?/p>
在歷史上唐皇李淵與老婆竇氏一共生育了四個兒子,分別是李建成、李世民、李元霸和李元吉。在歷史上的故事中,李建成和李世民往往是我們故事的主角,關(guān)于第三個子李元霸則是一個穿梭于現(xiàn)實與傳說之間的人物。來自于民間的傳說,說李三雙臂有四象不過之勇,捻鐵如泥,勝過秦朝末年的梟雄項羽。他還能一頓吃一斗米和十斤肉,使用一對擂鼓甕金錘,著金錘的重量共計八百斤,可想而知當(dāng)時李元霸的力量是多么的天下無敵。
對于李元吉來說,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從始至終他都堅定不移地支持和擁護(hù)著李建成。但從史書上來說,李元吉是個兩面派,對李建成也是明里一套、背地一套。究其原因,還是在爭奪皇位上。皇位誰不想做,李元吉也想當(dāng)皇帝。他之所以投靠李建成,是因為他覺得李世民是三人中最為厲害的角色,所以就大肆攛掇李建成對付李世民其實,說到底,他是想借李建成之手除掉李世民,然后再對付李建成。
李元吉劇照
不過據(jù)正史記載,李元吉是李淵的第四子,他也的確有一個兒子叫李元嬰,也是皇后竇氏生的,也就是李元吉的哥哥,不過這個李元嬰十五歲就死了,他被封為滕王,也就是《滕王閣序》里的滕王,由于他很早就去世了,所以他就沒有參與后來的皇位爭奪戰(zhàn),歷史上對他也就沒有多少記載。所以就有后人的各種杜撰和演繹了。
李淵子女眾多,他的正妻竇氏給他生了四子一女,女兒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平陽公主,現(xiàn)在山西的娘子關(guān),據(jù)說因為當(dāng)年平陽公主在此駐扎軍隊得名,也是女中豪杰??梢哉f她的幾個子女個個都是精兵強將,只是李元嬰英年早逝,而且這竇氏也是在李淵稱帝之前便死了,沒有看到她成為皇后的那一天。此外李淵還有眾多的妾室,這些人也為李淵生下了子女,而且李淵子女的排名很有特色,是兒子與兒子排名,女兒與女兒又是單獨排名,導(dǎo)致后人對李淵子女的大小問題很難判斷,尤其是他當(dāng)皇帝之前,史料記載就更少了。而且李世民即位后,因為要消除玄武門之變的影響,而且他殺死了很多他的兄弟和侄子侄女,所以對這些人的記載做了很大修改,有的干脆就沒有提。這樣一來,他的兄弟姐妹的排行便出現(xiàn)了很多問題,現(xiàn)在只知道李元吉是李淵與竇氏生的第四子,具體大排行就不清楚了。
玄武門之變是決定唐朝政治走向的一次政變,主要是由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之間的矛盾激化造成的,李建成是李淵的長子,早在李淵還是唐王時,李建成就是唐王世子,也就是李淵的繼承人,這是早就定好的繼承制度,太子李建成在李淵建國的過程,也參與了平定四方,但是李建成的軍功比起李世民來說,差了不少。
導(dǎo)致李世民與李建成之間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還是李淵處理不當(dāng),作為唐朝開國皇帝,他在確定了自己的繼承人是嫡長子李建成之后,又無意中造成了李世民的獨大,李世民是靠軍功和能力在唐朝初年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力,李淵不僅封李世民為秦王,還讓他開府治事,由于功勞太大,他封李世民史無前例的天策上將之職。
李淵最大的錯誤就是讓李世民開府,導(dǎo)致秦王府招攬了一大批文武人才,比如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恭、秦瓊、侯軍集等人,人才一多,李世民周邊就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政治集團,如果李世民僅僅是個秦王,這批人是不會有任何作為的,而李世民逐漸做大之后,在影響力都超過了太子李建成的情況下,與李建成發(fā)生政治權(quán)利之爭是必然的。
所以,玄武門之變是必然的,就玄武門之變前,雙方就發(fā)生過多次矛盾與交鋒,比如楊文干事件,這一事件被認(rèn)為是李世民誣陷李建成暗中勾結(jié)邊軍將領(lǐng)楊文干圖謀造反,很明顯李建成是太子,本來就是繼承人,何必要謀反,這應(yīng)該是李世民誣陷的,但是李建成方面也沒少陷害李世民,李建成的東宮也有一幫文武大臣,形成一個政治集團,同時李建立成還拉攏宮中的嬪妃以及朝中官員。
一、玄武門之變的起因
玄武門之變顯然是李世民的秦王府精心策劃的一起政治事件,起源于李建成與李元吉想借攻打突厥之際征調(diào)秦王府的精銳將領(lǐng)與士卒,削弱秦王李世民的實力,但這一事件被李世民安插在李建成身邊的間諜王晊泄露給了李世民,于是李世民與幕僚商議決定將計就計,李世民先到李淵面前告狀說李建成與李元吉要殺他,求李淵作主,李淵決定第二天召李建成與李元吉進(jìn)宮審理此事。
結(jié)果李世民密告李淵的事,也被人告訴了李建成,李建成與李元吉商議,決定第二天進(jìn)宮向李淵施壓,逼李淵表態(tài),然后再趁機除去李世民,接下來的第二天,就發(fā)生了著名的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帶著手下將領(lǐng)及70名騎兵先行進(jìn)入玄武門,并設(shè)下埋伏。
玄武門是當(dāng)時唐朝皇宮的北大門,玄武門的守將常何原本是李建成的親信,但被李世民策反了,而李建成不知道這個關(guān)鍵的信息,是他被殺的主要原因,常何投靠了李世民,是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如果常何保持中立或者偏向李建成一邊,那歷史可能就會改寫了。
二、玄武門之變的過程
李世民先進(jìn)入玄武門后做好埋伏,之后李建成與李元吉也進(jìn)入玄武門,他倆到了臨湖殿的時候感覺不對勁,也許是察覺到人員部署不對,也許是發(fā)現(xiàn)氣氛不對,于是兩人帶著隨從調(diào)轉(zhuǎn)馬頭想回東宮太子府,李世民當(dāng)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于是在后面率領(lǐng)人馬追趕并呼喊兩人,李元吉在慌張之下搭弓射箭,一連向李世民射了三箭,都沒有射中。
李元吉射的雖然是李世民,在他沒有射中之后,李世民反擊,但李世民射的不是李元吉,而是太子李建成,結(jié)果李世民一箭就射死了太子李建成,之后尉遲恭率領(lǐng)手下騎兵趕過來,手下騎兵有人射中了李元吉,但沒有射死,由于李世民先到并且射死了李建成,他的馬在這個過程受了驚嚇,把李世民摔在地下,人剛摔那會是不能動彈的,李元吉正好趕到,想用弓勒死李世民,但沒有成功,被隨后趕到的尉遲恭殺死。
李建成與李元吉一死,李世民大局已定,他一面派人到李淵身邊控制局勢,一面派人阻擋太子府衛(wèi)隊的進(jìn)攻,之后就是政變成功了,李建成與李元吉的兒子及心腹親信都被誅殺,當(dāng)天,李淵宣布將軍政大權(quán)交給李世民,三天后立李世民為皇太子,一個月后李淵退位,稱太上皇,將皇帝之位讓給李世民。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在玄武門之變中,李元吉三箭射不中李世民,而李世民一箭就射死了李建成呢?
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李世民是精心策劃、有備而來,而李元吉與李建成是被動襲擊。
整個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與手下精心策劃的,有明確的目標(biāo),李世民在此之前早就想好了最后的結(jié)局,包括整個過程如何處理,甚至都有可能多次排練演習(xí),面對突發(fā)情況也從各個方面進(jìn)行演練,所以當(dāng)李建成與李元吉發(fā)現(xiàn)情況不對時,李世民第一個出現(xiàn)。
李世民出現(xiàn)的目的只是阻止李元吉和李建成退走,而尉遲恭等人率軍在后面,并沒有第一時間出現(xiàn),這顯然是一種引誘,對于李世民來說,這是一次胸有成竹的刺殺行動,但是對于李元吉和李建成來說,還搞清楚當(dāng)前的狀況,只能先脫離險境,然后再想辦法。
李元吉最大的目的就是先逃走,再見機行事,因為他不知道玄武門及皇宮發(fā)生了什么變故,所以逃走是最正確的,既然想逃,就不太可能射死李世民。
2、李元吉射李世民是在馬上反身來射,而李世民射李建成是向前方射箭。
要注意當(dāng)時的現(xiàn)場情況,李元吉和李建成在前面逃,李世民在后面追,李元吉想射李世民,只能在馬上回過身子來射箭,當(dāng)時已經(jīng)有馬鞍了,這一動作也沒有難度,但是精準(zhǔn)度就大大降低了,反著身子射箭操作都不方便,而且馬在跑動中,所以李元吉射不中也是正常的。
但是李世民不一樣,李世民是朝前追趕李元吉和李建成的,他射箭只需要對著前方的李建成就行,這與平常射箭是一樣的方式,難度也不大,所以李世民可以輕易射中李建成。
3、李世民殺伐果斷,而李元吉與李建成能力欠缺。
事態(tài)發(fā)展到了玄武門之變時,就能預(yù)示李世民是下了決心要殺死自己的兩個兄弟的,在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就把目標(biāo)明確對準(zhǔn)了李建成,但是李元吉和李建成并未不敢殺死李世民,只是當(dāng)時沒有做好心理準(zhǔn)備,玄武門之變對于李建成和李元吉來說,是一次突然發(fā)生的事變,他們顯然還沒有弄清楚情況。
李元吉射的是李世民,但李世民射的卻是李建成,而不是回射李元吉,這說明李世民目標(biāo)明確,知道自己最優(yōu)先射殺的是太子李建成而不是齊王李元吉,所以李世民能射中,而李元吉很難射中。
他們本來是很要好的兄弟,卻因為皇位而互相殘殺,說的恐怕就是唐高祖李淵的幾個兒子了。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在幼年的時候關(guān)系還是很要好的,畢竟年少,還在朦朧的階段。
成年后的李建成,身為嫡長子的李建成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很多功勞,他不僅為人忠厚老實,而且也是個很有才能的人,像魏征、王珪都曾經(jīng)在他門下效力。也可以這樣講,如果李淵沒有李建成,就很難成為唐高祖,也就是說,有了李建成,才有了后來的大唐帝國。李元吉一直是太子黨,和大哥的感情是非常好的。
相比之下的李世民,一向來就被人所津津樂道,學(xué)界對他的雄才偉略和對中國歷史做出的重大貢獻(xiàn)都給予積極的肯定。但是從人文的角度來看,李世民還是比較殘忍的。李世民因為常年在外征戰(zhàn)建立了很大功勞,回來之后聽說自己的哥哥被立為太子,他心里肯定還是不舒服的。他想盡一切辦法取而代之,于是就制造出了太子勾結(jié)邊將謀反的事實,從此這兩兄弟的矛盾是越來越深。
在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故意設(shè)陷阱引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然后把他們給殺死。只不過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后,史官把李世民的形象美化了而已。我們說皇位有時候真的是個好東西,它能讓父子反目,骨肉相殘。要是李建成和李世民生活在普通老百姓家,他們可能會是一對相親相愛的兄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67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曾國藩非殺李秀成的理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