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開國皇帝,大家都會想到什么呢
我國歷史悠久,在封建社會時期,朝代更替很快,各個朝代幾乎都沒有超過三百年歷史,所以就出現了很多的開國皇帝。開國皇帝坐上皇位之后,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甚至不惜殺掉自己曾經并肩戰(zhàn)斗的功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劉邦與朱元璋。
劉邦與朱元璋為什么會殺那么多的開國功臣?其實與二人的身份有著很大的關系,劉邦與朱元璋都是出生于市井之中,艱苦的生活讓他們變得更加殘忍,多疑,猜忌。明白人世間的爾虞我詐,只有利益關系沒有情義。
劉邦稱帝后誅殺了眾多異姓王,這些異姓王在劉邦建立漢朝的過程中,戰(zhàn)功彪炳。這些異姓王不只有爵位,而且擁有著自己封地與武裝力量。雖然說是漢朝的臣子,但是都可以說是一個個獨立的王。所以劉邦坐穩(wěn)帝位之后,這些異姓王就是他的心腹大患。最后漢朝的異姓王幾乎被劉邦全部鏟除,劉邦會鏟除這些異姓王就是因為這些人擁有過大的權利,威脅到了自己的皇位,怕以后沒有辦法控制,所以選擇了鏟除。
朱元璋也殺了許多的功臣,甚至猶有過之,最后明朝所有的開國功臣都被朱元璋鏟除,一個都沒有留下。鏟除開國功臣也有很大的原因是為了子歲后代皇權的鞏固,因為開國功臣的功勞過大,除了開國皇帝可以鎮(zhèn)的住,恐怕自己的子孫后代沒有辦法管理這些開國功臣。害怕自己死后,那些開國功臣會反了自己家的王朝,所以就會殺掉那些曾經并肩作戰(zhàn)的戰(zhàn)友。朱元璋就曾借藍玉案,殺掉了很多的功臣。
趙匡胤在稱帝之后,雖然沒有殺掉自己曾經的袍澤,但是也想方設法的收回兵權,就是怕他們手里的權利過大,有一天會威脅到自己。
并且有許多的開國功臣并不懂得低調。在身居高位之后,開始肆無忌憚,橫行無忌,仗著自己有功勞甚至不把皇帝放在眼里。這也讓皇帝忌憚這些身居高位的開國功臣,只能選擇殺掉這些開國功臣,來穩(wěn)固皇權。
開國皇帝會殺開國功臣無非就是害怕這些人的權利過大會反了自己,威脅到自己的皇權,為了自己的子孫后代可以更好的繼承皇權,以保證可以江山永固。
很多先帝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打仗時和兄弟們一起?共苦?,但是一旦到了該?同甘?的時候,變臉比翻書還快。
一些比較仁慈的皇帝會用和平解決的辦法來架空他們的權利,例如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但是有的人就沒那么幸運了,遇上不留情的皇帝就直接選擇了最簡單一勞永逸的辦法,就是直接殺掉。
朱元璋把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殺了個十之八九,劉邦也是把自己封的除劉以外的諸侯殺了個精光。
他們不顧生命之危跟著皇帝建立了國家,但他們還是躲不過皇帝的猜疑,最終落得個慘死的下場。
但從皇帝的角度來想,他們也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只要有一點對自己不利的苗頭都要馬上扼殺在搖籃里。
第一,能當上功臣的都是最初就跟著皇帝打天下并最后活下來的人,肯定個個都有兩把刷子,他們彼此都十分了解,如果他們想造反的話,他們就會變成很可怕的對手。?
所以,為了永絕后患,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殺了他們,因為死人是最聽話的。
第二,有很多功臣他們的威信比皇帝更大,而且他們擁有大部分軍權,所以皇帝怎么可能不忌憚他們。
就像韓信,又用兵如神,被人稱為?兵仙?,即使韓信并無造反之心,但是劉邦還是容不下他。
而且,就算他們現在很忠誠,但是這種忠誠能持續(xù)多久沒有人能保證,如果有一天讓他們選擇忠誠和權利,也沒人能保證他們百分之百選擇忠誠。
考慮的再長遠一些的話,你能保證你不在以后你的后代能絕對忠誠嗎?所以,為了這些不確定因素,還是殺掉比較保險。
第三,為了后代鏟除異己,為了自己的江山不改換他姓。比如朱元璋,朱元璋的兒子朱標性情溫和,仁慈寬厚,朱元璋怕他去世以后朱標會鎮(zhèn)不住那些大臣們,于是就先下手為強,給朱標把前路都鋪好了,對開國功臣們毫不手下留情。
所以每個開國皇帝殺掉功臣都是有自己的原因的,都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雖然殺了以后會有一些弊端,但是多數是利大于弊的。
一般有這么幾類。
第一類,大臣憑功自傲,違法亂紀。明朝的藍玉就是代表,橫行鄉(xiāng)里欺壓百姓趕走御史,因為守關官吏開門不及時縱兵毀關,對自身待遇不滿口出怨言等等。
第二類,擔心臣子功高蓋主。代表是劉邦和被他干掉的人,畢竟劉邦的能力不如手下人。
第三類,為了給子孫打基礎,朱元璋是代表,因為朱標死了,朱允炆沒能力控制這些人,只好都殺了。
不然的話,一般沒人愿意這么干的,對自己名聲不好。
斬殺大臣無非以下幾個原因:
一、大臣居功自傲,私下謀反;
二、功高震主,帝王為保后代江山穩(wěn)固,鏟除勢力威脅;
三、奸人讒言,帝王寧可信其有,不信其無;
四、帝王昏聵無能,濫施淫威。
飛鳥盡,良弓藏,在中華帝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周而復始地上演著這出鬧劇。整個歷史陷入一個怪圈,無論你如何掙扎,終究不能走出循環(huán),就如齊天大圣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一般。由于每朝每代都發(fā)生了此類事情,因此從邏輯上、直覺上來說這都不應該是某個皇帝個人素質問題。
朱元璋畫像
皇帝作為帝國的所有者,控制著帝國的產權,但他不可能直接治理國家,必須委托一個或數個代理人來幫助他管理國家。在這樣一個委托代理關系下,皇帝給功臣們高官厚祿,對他們的要求是勤奮工作,為皇帝效命。不過皇帝最主要、最關心的還是要求功臣們不得造反。功臣們是否勤奮工作,屬于激勵理論,此處暫不討論,我們集中焦點于造不造反的問題。
對任何一個皇帝來說,確保江山萬代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功臣們造不造反就順理成章地成為皇帝們絞盡腦汁來解決的問題。解決功臣們造不造反的問題的關鍵在于識別到底誰會造反,但這是一個信息不對稱的格局:大臣們自己知道自己造不造反,皇帝卻不知道誰是*臣,誰是忠臣。
每個開國皇帝都面臨著這樣的困境:他無法從功臣集團中分離出忠臣和*臣,但他又必須想盡辦法保證自己的兒孫能順利繼承皇位。為此,皇帝們自然有自己的分離信號來進行分離,將可能造反的人清除出去,確保江山永固。“寧可錯殺三千,不可放過一個”,在不能辨別忠*時,皇帝們選擇了實際上也只能是這樣一個分離信號:有能力造反的和沒有能力造反的。對于皇帝來說,只要把有能力造反的殺掉,剩下的人即使有造反之心,也無造反之力了。
比如韓信,漢朝建國之初他就被廢為淮陰侯,兵權盡無,呆在長安無所事事。即使這樣,韓信最后也被滅三族。又如李世民,由于唐朝實行府兵制,李世民平定天下后回到長安其實也沒有什么兵權,他在長安的實力不如李建成。在李建成被殺后,李建成的人馬差點把秦王府攻破,后來*扔出李建成的人頭破壞對方的軍心才奠定勝局。但是,李建成可沒有因為這樣放松對李世民的警惕。為何功臣交出了兵權還要被清洗呢?
只要是家天下,屠殺功臣是一個走不出的死結。只有在現代民主制度下,一方面通過各種制度限制私人勢力的發(fā)展,一方面通過領導人的選舉,使將軍們可以合法競選最高領導人,也就是造反合法化才能走出這死結。在選舉制度下,通過參選這個信號,有野心和沒野心的將軍們倒是可以分離出來了。
唯一的例外或許是宋朝的趙匡胤,但他卻是所有開國皇帝中,沒有把皇位傳到自己兒子的手上的。雖史載他傳給弟弟是因為兒子小,怕自己的歷史會重演。但是趙匡義死并沒傳給趙德芳??!真有點懷疑這是一場政變行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680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