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古代夏天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炎炎夏日即將到來,空調(diào)冰箱成了夏日必備。當你吹著空調(diào)吃著冰淇淋的時候,不知道有沒有過這樣的疑惑,古人夏天是怎么消暑的呢?
或者在看一些古裝劇的時候,看見宮廷里面放著的冰塊是否會覺得驚訝?
其實早在周代就已經(jīng)有了冰塊儲存的記載,《詩經(jīng)》道:“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
在寒冷的冬季將冰塊鑿取出來,然后在陰涼的地方儲存。這種方法在各個朝代都得以沿用,并專門設置取冰機構(gòu),以便夏天取出使用。
冬天在結(jié)冰的湖面上將冰塊開鑿出來,放在專門儲存的冰窖,一直到夏天都不會融化。
想必大家《甄嬛傳》等古裝劇中應該見過,每到夏天,各宮中便會放上許多冰塊用來降溫。同時,也會有專門放置冰塊的容器,叫做冰鑒。
將冰塊放在里面,可以透過容器將寒氣散發(fā)出來,從而起到降溫消暑的作用。
當然,除了儲存冰,也可以制冰。
在繁華的唐朝時期,人們發(fā)展了硝石,將其放入水中一段時間便會使水降溫結(jié)冰,比冬季藏冰要方便了許多。
不過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除了這些,肯定還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方法消暑,不然炎炎夏日會怎么度過的呢。
古代人的冰塊是由藏冰而來。
早在先秦時代,時人便利用天然冰來制冷,給食物保鮮、做冷飲。
據(jù)《周禮》記載,當時周王室為保證夏天有冰塊使用,專門成立了相應的機構(gòu)管理“冰政”,負責人稱“凌人”。此部門的編制不小,共有80名“職工”。一般從每年冬天的12月起,工人開始采取天然冰塊進行儲存。
古代的藏冰條件當然沒有現(xiàn)代人好,方法也比較簡單。每年大寒季節(jié),古人就開始鑿冰儲藏,因為這時的冰塊最堅硬,不易融化。管理藏冰事務的官吏監(jiān)督奴隸、農(nóng)民到水質(zhì)好的地方鑿采,藏到預先準備好的冰窖里。
冰窖都建在陰涼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鮮稻草跟蘆席鋪墊,把冰放到上面之后就覆蓋稻糠、樹葉等隔溫材料,然后密封窖口,待來年享用。由于這樣儲存,每年大概會有三分之二的藏冰會融化,所以古人常常將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三倍。
冰鑒是古代暑天用來盛冰,并置食物于其中的容器(俗稱:古代的冰箱)。冰鑒箱體兩側(cè)設提環(huán),頂上有蓋板,上開雙錢孔,既是摳手,又是冷氣散發(fā)口。
擴展資料:
故事來源
在春秋的時候,有一個楚國的士大夫,因為他很不想做官,就想用裝病來欺騙楚王,為了裝病裝的逼真,但因為是夏季,非常的炎熱,就將床下面放入冰塊,然后躺在床上,蓋子被子,這樣既不會很熱,還能裝病。
不過雖然是用冰塊鋪在床下面,但不是一般的有錢人,還真的用不起。因為制作冰塊需要冬季集水,然后冷凍起來,還好找一個很大的涼快的地方儲存起來,工程很是龐大。
在周朝的時候,宮廷里面就有冰塊了,因為在周朝就有一種官職,專門設立了一種官職,叫“凌人”。就是專門在冬天的時候,帶人到湖面上采冰,然后還要開鑿一個陰涼的地方,放入冰塊,既耗時,又費力。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一般都會直接挖井,然后將冰塊放在里面儲存,到了唐宋時期,就有了專門管理冰塊的機構(gòu)了,從采冰到頒冰,都有專門的人負責,他們還直接在京都附近儲藏冰塊,技術很是先進。
到了明清時期,大家都知道明清兩朝建都北京,因為北京冬季寒冷,所以就有了儲藏冰塊的優(yōu)勢,因此在北京的皇宮周圍就有很多冰窖,專門供皇宮、貴族、官員等這些人服務。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冰井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藏冰及供冰之制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冰鑒 (古代盛冰的容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712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