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匈奴和漢軍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建立漢朝,史稱西漢。在所封的異姓王中,韓王信的封國在穎川一代,王都定在陽翟(今河南禹州)。陽翟身處中原腹地,屬于兵家必爭的戰(zhàn)略要地,劉邦擔心韓王信日后會威脅到自己,實際上是劉邦已經(jīng)開始將剪除異姓王提上日程了。隨后劉邦以防御匈奴為名,將韓王信的封地遷到了太原郡,以晉陽(今山西太原)為都。
六年春,上以為信壯武,北近鞏、雒,南迫宛、葉,東有淮陽,皆天下勁兵處也,乃更以太原郡為韓國,徙信以備胡,都晉陽。信上書曰:“國被邊,匈奴數(shù)入,晉陽去塞遠,請治馬邑?!鄙显S之?!稘h書·韓王信列傳》
后來韓王信上書劉邦說晉陽距離邊疆太遠,不利于防守匈奴,請求同意后將王都遷到了更北方的馬邑(今山西朔州)。不知道此時的韓王信真的是為邊疆防御考慮,還是已經(jīng)有了自立的想法遠離長安。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遷都之后,韓王信與匈奴的戰(zhàn)爭不斷,而且敗多勝少。
西漢與匈奴疆域
匈奴是北方的一個游牧民族,是典型的草原游牧政權,興起于戰(zhàn)國末期的大漠。不同于中原農(nóng)耕經(jīng)濟,草原游牧經(jīng)濟的特點是牧民逐水草而生,經(jīng)濟物質資源主要是馬、羊、牛這些牲畜,基本上是靠天吃飯。氣候條件不好時水草受影響,牲畜的繁殖和生長就會受到影響,當年的冬天就很難度過,所以他們就時不時的南下侵略中原,搶奪過冬物質資源。
秦朝時,秦始皇派大將蒙恬駐守北方抵御匈奴,蒙恬率領30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一帶),威震匈奴。后來又主持修筑長城,將戰(zhàn)國時的燕、趙、秦長城連為一體,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進,使得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馬”。
隨著秦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的爆發(fā)和后來的楚漢爭霸,中原地區(qū)陷入混亂的戰(zhàn)爭時期,無暇去管匈奴的情況,匈奴趁此機會完成了各部的統(tǒng)一。此時的冒頓單于在殺父自立后,驅逐月氏,消滅東胡,征服樓煩,還奪取了蒙恬曾收復的河套地區(qū),第一次統(tǒng)一了北方蒙古草原。
蒙恬
公元前201年秋,冒頓親率10萬鐵騎圍攻馬邑,韓王信不是對手派使者向匈奴求和。后來劉邦派援軍來解了包圍,救了韓王信,但得知韓王信曾多次向匈奴求和,就懷疑其有背叛朝廷之心,于是寫信責備韓王信。
《史記》與《漢書》的韓王信列傳里都記載了劉邦為此事責備韓王信,只是《漢書》里有具體的信件內容:
“專死不勇,專生不任,寇攻馬邑,君王力不足以堅守乎?安危豐亡之地,此二者朕所以責于君王。”
大概意思是:作將軍的,抱著必死之意不能算勇;抱著必生之心就不能勝任軍職了。匈奴圍攻馬邑,你韓王的力量不足以堅守城池嗎?雖處危亡之地,執(zhí)忠履信,方可安存,這就是朕之所以要責備你韓王的原因。
劉邦
韓王信收到信件后,擔心因為猜忌會被劉邦誅殺,就打算先動手起兵造反,與匈奴約定共同攻打漢朝。韓王信以馬邑之地作為投降匈奴的禮物,并出兵攻打太原。
劉邦對于韓王信的叛投是很難接受的。首先作為農(nóng)業(yè)立國的西漢王朝,剛建國沒有開疆擴土,但也決不能丟失土地啊!其次馬邑是北方防線中的重要城市,一旦丟失馬邑那就直接導致中原門戶大開,中原腹地則完全暴露于匈奴的鐵蹄之下。再次如果韓王信這次的叛逃事件處理不好,則會造成很大的影響,會給其他諸侯王開了一個不好的頭,以后剪除這些諸侯王就更難上加難了。基于以上原因,劉邦決定親率大軍出征匈奴,同時鎮(zhèn)壓韓王信的叛亂。
公元前200年冬,劉邦率領西漢軍隊進入太原后連連獲勝,韓王信的軍隊遭到重大創(chuàng)傷,其部下大將王喜被漢軍殺死,韓王信則逃奔匈奴。匈奴單于冒頓派出左、右賢王各帶一萬多騎兵與韓王信的殘部組成聯(lián)軍,企圖阻擋漢軍北進,結果被漢軍多次擊敗。
劉邦
漢軍在連連勝利的情況下產(chǎn)生了麻痹大意的思想。劉邦在到達晉陽后,聽說匈奴駐兵于代谷(今山西境內),于是派人去匈奴刺探虛實。此時冒頓將精銳士兵、肥壯牛馬都藏了起來,只顯露一些老弱病殘的士兵和一些瘦弱的牲畜,前去偵察的十幾批人回來都報告說可以出擊匈奴,只有謀士婁敬偵察回來說不可攻打。婁敬的理由是:
“兩國相擊,此宜夸矜見所長。今臣往,徒見羸瘠老弱,此必欲見短,伏奇兵以爭利。愚以為匈奴不可擊也?!薄妒酚洝渚戳袀鳌?/p>
劉邦聽了婁敬的話大怒,罵婁敬是孬種,憑一張嘴才有了官做,能懂什么軍事,還在此胡言亂語擾亂軍心。于是將婁敬關押了起來,準備凱旋后再進行處罰,同時劉邦率輕騎先到達平城(今山西大同),此時的西漢大軍還尚未趕到。
冒頓在平城東北的白登山(今山西大同東北的馬鋪山)設下埋伏,等劉邦的兵馬一進入包圍圈,冒頓馬上指揮40萬大軍將劉邦的兵馬團團圍困在白登山,就等他們糧草耗盡,束手就擒。
冒頓單于和他的閼氏
劉邦他們被冒頓的匈奴軍圍困了七天七夜,眼看糧草耗盡,饑寒交迫時,謀士陳平獻計,讓人給冒頓新得的閼氏(妻妾)送去了大量的金銀珠寶。冒頓對這個閼氏是非常寵愛,閼氏趁機勸說冒頓:
“兩主不相困。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且漢王亦有神,單于察之?!薄妒酚洝ば倥袀鳌?/p>
冒頓聽了閼氏的話隨即打開包圍圈的一角,讓劉邦他們撤了出去,白登之圍隨解。
看到這里大家肯定會有疑問,冒頓是一個為了單于之位和匈奴統(tǒng)治都可以殺父送妻的人,怎么會因為一名新娶的妻妾的話就白白放棄消滅漢軍的機會呢?
史書上對白登之圍之解的原因都是語焉不詳很籠統(tǒng),《史記》和《漢書》都寫得是閼氏勸說冒頓:“今我們得了漢地又不能居住,況且兩國的國君不應該相互為難。”于是冒頓就放松了對劉邦的包圍。
這件事情咋看也不是那么簡單的,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讓冒頓放棄了繼續(xù)包圍,讓劉邦撤出了包圍圈:
匈奴士兵
匈奴方面:
一、冒頓還沒有把握能完全消滅劉邦。史書上記載劉邦當時被圍有20多萬人,匈奴方面,《史記》記載是40萬騎,《漢書》記載是30萬騎,不管怎么說匈奴人數(shù)都沒有壓倒性的優(yōu)勢。況且漢軍當時雖然缺糧,但是并沒有人員傷亡,匈奴一旦圍攻,漢軍必然與之殊死搏斗,而匈奴騎兵在山地無法發(fā)揮優(yōu)勢,勝負尚未可知。最起碼匈奴想要取得勝利,必然要付出相當慘痛的代價,這對于冒頓來說是不愿意看到的。
二、正如冒頓的閼氏所說,因為生活習慣和經(jīng)濟方式的不同,匈奴得了漢地是不可能居住的,他們的人是不可能去種地的。匈奴南下侵略只是為了掠奪物質資源,搶完了就走,不可能長期逗留,沒必要為了搶奪資源,大軍都耗在這個地方。
三、長期圍困劉邦,匈奴自己反而有被消滅的危險。冒頓本來與韓王信的部下王黃、趙利約定了會合的日期,但是到了時間并沒有看到他們前來,冒頓就對此有所懷疑,害怕王、趙二人會合劉邦援軍反而消滅了自己。況且當時天氣大霧,伸手不見五指,能見度非常的低,在匈奴有著“月虧則退兵”的信仰,這種天氣可不是個好兆頭。
匈奴騎兵
漢軍方面:
一、作為謀士陳平的計謀肯定不止送匈奴閼氏金銀珠寶讓其當說客一條。在生死存亡之際,陳平絕對是計謀百出,韓王信的部下王黃和趙利為什么沒有按約定與冒頓會合,恐怕也有陳平的計策在里面,即使沒有與韓王信冰釋前嫌,也會使其與匈奴相互猜忌,延緩會合時間。
二、劉邦的援軍應該已經(jīng)差不多離白登山不遠了。《史記》記載,劉邦突圍后與大軍會合,而且進入平城時大漢步軍有30多萬,可見確實有趕來的援軍,冒頓如果繼續(xù)圍困下去,真有可能有被前后夾擊的危險。
三、陳平的計謀里當時應該已經(jīng)有了和匈奴結城下之盟,送公主和親的一條。后面的和親只是兌現(xiàn)城下盟約。這件事情對于劉邦來說和白登之圍一樣都是奇恥大辱,所以比較隱秘。就連《漢書·陳平列傳》里也說:
“高帝用平奇計,使單于閼氏解,圍以得開。高帝既出,其計秘,世莫得聞?!?/p>
“其計秘,世莫得聞”,可見陳平的計策里有很多隱秘的事情。對于匈奴來說是不是真的公主和親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親隨嫁的物資是匈奴所需要的。
陳平
總結
綜上所述,西漢初期劉邦遭遇的白登之圍,匈奴冒頓單于沒有趁機消滅劉邦,一是沒必要。他的主要目的是搶奪物質資源,而不是以巨大的代價去消滅劉邦;二是不可能。以當時的軍事力量對比和天時、地利,冒頓也不可能消滅劉邦,反而有可能被前后夾擊,陷入慘烈的戰(zhàn)爭中去,三是談判結果比較滿意,沒必要一直耗下去。既然南下侵略的目的已經(jīng)達到了,就沒必要在逗留下去了,免得夜長夢多。既然現(xiàn)在誰也奈何不了誰,還不如各自撤退,早早回家呢。對于西漢甚至后世王朝來說,此一役卻開了中原王朝與北方草原政權和親的先河。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733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符彥卿是誰歷經(jīng)7朝三次被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