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黻P(guān)于李白武功的討論,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我們的認知中,中國知識分子大概是一襲長衫文質(zhì)彬彬的,他們琴棋書畫詩酒花,搖頭晃腦走天涯,他們一襲白紗弱柳扶風手無縛雞之力但心中有萬千雄兵。但事實上,在冷兵器時代,作為一個知識分子,要是不會點防身的功夫,說不定在你去京城趕考的路上,早就被小毛賊干掉了。
中國的知識分子練武功,是有優(yōu)良傳統(tǒng)的。這個傳統(tǒng)來自于春秋時期的“士”。
“士”是介于平民與貴族之間的中間階層?;斓煤贸蔀橘F族,混得不好滑落成為普通百姓。士有很多種類?!赌印るs守》篇就把士分為謀士、勇士、巧士、使士等。不管你是什么類型的士,練習弓馬技藝總是需要的,因為當國家有事時候,士總是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就是個會武功的知識分子。他身材高大威猛力大無窮,擅長駕車、短跑射箭等,而他的弟子子路,年輕時候更是一個混社會的小俠客。子路當時戴著公雞羽毛裝飾的帽子,佩戴著用豬皮裝飾的劍,與孔子狹路相逢,然后就狠狠地把孔子按在地上摩擦。
當崇尚文質(zhì)彬彬的儒家思想成為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之后,文士大多不再練習武功了。但在亂世或崇尚武力的時代,為了保命或建功立業(yè),還是要看誰的拳頭硬。所以在這些時代,文人們崇尚俠客精神,他們在喜歡書的同時,還喜歡劍,所謂書劍風流,就是他們的追求。
在初盛唐時代,文人們心中大多激蕩著風云之氣,他們希望走上邊疆大漠,走向開疆拓土的戰(zhàn)場,以讓自己的名字掛上凌煙閣,建立不世的功業(yè)。他們的理想是“功名只應(yīng)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是“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guān)山五十州”。在唐朝,你最好桀驁不馴,最好既詩酒風流又絡(luò)腮胡子武功在身,而那些面色慘白、風擺楊柳的看不出性別的小鮮肉,是沒有市場的。
所以,盛唐詩人李白到底會不會武功,這是個不需要討論的問題。我們要討論的是,李白的武功到底有多強?是否像游戲《王者榮耀》中所渲染的那樣:是大唐劍術(shù)第二的絕頂高手?
盛唐時代的詩人,大多都慷慨激昂有著俠客精神。在這一點上,李白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從身形上來看,李白大概是骨骼清奇適合練武的人,他個子不高反應(yīng)敏捷,眼睛特別有神,這在武俠小說中,是內(nèi)力深厚的象征。李白的粉絲魏顥說他“眸子炯然,哆如餓虎,少任俠,手刃數(shù)人?!崩畎椎木朴淹卸鸥Α熬浦邪讼伞钡拇拮谥f他,“雙眸光照人,詞賦凌子虛?!边@樣的形象我們可以腦補功夫明星李連杰。
李白長得仙風道骨氣質(zhì)相當優(yōu)雅,這樣的氣質(zhì)要是佩戴兵器,肯定是劍了。你要是帶著把匕首,搞得像個殺豬的;扛一桿長槍,又像是猛張飛,看著還是像個殺豬的,和李白的氣質(zhì)不符。所以李白平時出門時是這樣的:“高冠佩雄劍”他戴著某種儀式感特別強的高帽子,佩著長劍,再慘一點,就把自己整成浪漫主義詩歌的祖師屈原了。
以李白的財力與氣質(zhì),裝備必須是第一流的。所以李白佩戴的是龍泉劍,有了龍泉劍還得有駿馬。李白曾經(jīng)意猶未盡地回憶起自己年輕時在長安城的盛況空前:
憶昔作少年,結(jié)交趙與燕。金羈絡(luò)駿馬,錦帶橫龍泉。
李白年輕時候就是這么拽——騎著披金掛銀的駿馬,挎著龍泉寶劍,在長安城里如沐春風地馳騁。李白這身裝束大概不是去砍人的,而是搖曳多姿地讓那些美麗的胡姬看的。從這個形象我們就可以猜測出,李白自己所說的什么“托身白刃里,殺人紅塵中”,魏顥說的什么“手刃數(shù)人”的說法,純屬吹牛。畢竟真正的俠客都很低調(diào),正如李白所說,俠客的境界就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沒有那個俠客傻到好勇斗狠殺人之后還滿大街地顯擺。
所以,李白所謂的殺人之說,無非是顯擺而已。
但李白迷戀俠客想做俠客那樣的人,倒是真的。李白一開始學道,后來學劍,看不起埋頭讀書的儒生。李白寫了一首《俠客行》,表明了自己想做俠客的心情: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眼花耳熱后,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jīng)。
李白熱情歌頌了歷史上朱亥、侯嬴等著名俠客,他們閃耀著英雄的光芒,他們有“縱死俠骨香”的精神。李白輕視那些白首章句的腐儒,他要做書劍風流縱馬奔馳的俠客。
殺人不是俠客精神的真正內(nèi)涵,否則所有的劊子手就都是俠客了。真正的游俠精神有四個方面,總結(jié)下來是兩重兩輕:重然諾、重情義;輕生死、輕錢財。這四點,李白自認為做得相當模范。李白說,“感君恩重許君命,太山一擲輕鴻毛”。他仗劍出川時,帶了幾十萬錢四處撒錢做散財童子接濟落魄公子、與朋友喝酒,因為他堅信“千金散盡還復來”。他看重的是兄弟情義,因為“人生貴相知”,“何必金玉錢”。盡管有時候錢花光了“昨日破產(chǎn)今日貧”不免窘迫,但做個唐朝的小孟嘗散盡千金,畢竟“黃金逐手快意盡”是超爽的事情。
俠客仗劍走江湖,不是有錢就能解決事情的,還得有些真本事。唐朝盛行“行卷”,拿自己的作品四處找人切磋,把最好的作品獻給王公貴族文壇領(lǐng)袖,以抬高身價,一次不行還要第二次,這叫做“溫卷”。所以唐朝的讀書人大多喜歡漫游,他們不是在漫游的路上,就是剛剛從漫游的遠方回來。在漫長的旅途上,難免遇到些毛賊,那么李白的功夫能不能應(yīng)付這些情況呢?
按照李白的說法,他可是殺過人的,他的粉絲魏顥也這么說,但這大概率屬于吹牛。李白的浪漫主義其實就是詩歌中在空前豐富的想象能力基礎(chǔ)上的吹牛,李白說黃河,那是“黃河之水天上來”;說雪花,那是“燕山雪花大如席”,說一個小池塘,那是“桃花潭水深千尺”??傊强鋸埖囊?。李白在四處找工作的時候,都不謙虛還是一個勁兒吹牛。所以吹牛伴隨了李白的一生。另外,唐朝法律極為嚴酷,李白今天在這里殺了人,明天又在那里殺了人,還天天逍遙自在,難道唐朝的官府,全是李白的“保護傘”嗎?
有人說李白是大唐的第二劍客,這也是理想主義的吹牛。大唐的第一劍客是裴旻,據(jù)說,“擲劍入云,高數(shù)十丈,若電光下射,旻引手執(zhí)鞘承之,劍透空而入,觀者千百人,無不涼驚栗”,李白曾經(jīng)寫信給裴旻,表示愿意拜在他門下學劍,但沒有證據(jù)表明,裴旻當時收李白做了徒弟。按照李白顯擺的性格,要是真的做了第一劍客的弟子,那必定是要大書特書的。但李白私下里表示,自此之后,自己的武功突飛猛進,曾經(jīng)“轉(zhuǎn)背落雙鳶”,更牛的是,他曾經(jīng)“一射兩虎穿”。這很明顯,屬于吹牛了。
李白是否參加過實戰(zhàn)?在李白的詩歌中,我們發(fā)現(xiàn)他還真的和五陵少年其實就是一幫富二代小流氓打過群架。
我昔斗雞徒,連延五陵豪。邀遮相組織,呵嚇來煎熬。
君開萬叢人,鞍馬皆辟易。告急清憲臺,脫余北門厄。
李白當時很慘,被人圍起來痛揍了一頓,幸虧有個朋友沖出人群報告官府,派兵來把李白救走。估計當時李白的臉都被嚇白了——要是劍術(shù)天下第二,就一幫富二代小混混,李白哪里會如此窘迫?
李白的詩寫得好,是中國文學史上首屈一指的“詩仙”,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李白并不是專業(yè)詩人,成為 “詩人”并不是他的人生目標。那時的人寫詩,就像今天的人寫日記、開博客一樣,是記述一種心情?!安恍⌒摹本统闪嗽娙?,這不是他的本心,他的本心是做俠客,當大將(當然,他也想當宰相,并自負有“入相”之才)。認為“劍”比“詩”好,這是李白自己的看法。 李白年輕的時候行俠仗義,到處打抱不平,曾親手殺過人。“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边@也許是暗寫他自己的經(jīng)歷。這一點,當時的人魏顥在編寫李白詩集時就說過:“(李白)少任俠,手刃數(shù)人(親手殺死過幾人)”。這一“手刃數(shù)人”事件的始末,李白和魏顥都語焉不詳,大概是有所顧忌。 俠客行也說明了李白會的
會
李白的確是會一點劍術(shù)的,在李白再給時任荊州長史兼襄州刺史、山南東道采訪使的韓朝宗寫的求職自薦書《與韓荊州書》中自我介紹:“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十五好劍術(shù),遍干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p>
《新唐書》中也說李白這個人“喜縱橫書,擊劍”。所以說從上面兩個記載中可以看出李白的確會劍術(shù),而且自己說十五歲的時候就學習劍術(shù)了。
相關(guān)信息
在李白流傳下來的詩詞中,我們可以看到李白對于劍是非常喜愛,有人考證李白的詩詞中去除“劍閣”這樣的地名外,李白詩詞中帶“劍”、“吳鉤”、“干將”、“莫邪”等相關(guān)的詞句出現(xiàn)多達103次。
膾炙人口的《俠客行》里,李白就描寫了“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這樣的游俠兒,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李白對于這樣游俠的欣賞。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739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