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于李密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隋朝末年到唐朝初年,也可以說是一個各地群雄紛爭的時代,這一時期里,出現了很多歷史上很強大的人物,比如李密。李密出身很高,是瓦崗軍的首領之一,自稱為魏公,他帶領的瓦崗軍屢次擊敗隋軍,在當時的名氣非常大。但是我們也知道,這一場爭霸當中最終的勝利者是李淵,但當時的李淵其實并不是特別厲害,甚至可以說比較弱小,但是為什么李密最終會不敵李淵呢?他們二人之間又有什么差別呢?
1.二人格局上的差距。
李密上瓦崗后,一連立下三件大功。并發(fā)布討伐楊廣檄文,明確了推翻隋朝目的。李密還建議翟讓,開洛口倉吸引周圍流民前來就食,以擴大自身的實力。翟讓心悅誠服,將老大的位置讓給他。這是李密胸中格局大于翟讓的地方。
但是,李密還曾向翟讓建議:“洛口倉的糧食多的吃不完,我們以此來吸引天下英雄,共聚洛陽這一中原之地,眾英雄必定響應,到時我們尊您為帝,可成大業(yè)!”這就證明李密最初的想法并非西取關中,而是攻克洛陽,然后成其帝業(yè)。
這個決策是李密最大的失誤,因為一旦洛陽久攻不下,隋軍一波接一波的支援,瓦崗軍就會非常被動,而西入關中,或者擴大自己的控制區(qū)域,然后機動作戰(zhàn),將東都的敵人調出來再打,就掌握了主動。而李密舍不得放棄三大糧倉,想把敵人餓死在東都,這種戰(zhàn)略過于被動。從本質上講這是由于李密格局不足,對時局的洞察力有限,對洛陽守軍實力估計不足造成的。
反觀李淵,起兵之初就志在天下,他對手下說:“李密驕狂,我們要入關中,不能與他翻臉,不如拍他的馬屁,讓他在東都拖住隋軍,為我們入關贏得時間,帶他們兩敗俱傷之時,我們則可東出函谷關,與他們爭奪天下?!?/p>
然后,李淵用了一封言辭謙恭的信就哄住了李密。隨后事情的發(fā)展果如李淵所預計,李密與宇文化及打了個兩敗俱傷,然后被王世充打敗。李淵抓住機會西出函谷,一舉包圍洛陽。
2.二人用人上的差距。
李密并非看不到關中的優(yōu)勢,早在他給楊玄感當軍師時就提出西入關中,利用四塞之地的優(yōu)勢,進可攻,退可守的策略。當他對洛陽久攻不下時他的心腹柴孝和也向他提出西入關中,但李密有難言之隱。
他缺乏對瓦崗眾將的統(tǒng)帥能力,擔心瓦崗舊部不跟他西進。殺死翟讓是一個原因,但最重要的因素是李密不會籠絡人心,為我所用。瓦崗有實力的將領不少,像單雄信、徐世績、羅士信、程知節(jié)、秦叔寶、裴仁基等,但甘心為李密賣命的沒有幾個。
反觀李淵父子,軍隊成分也很復雜,起兵時的心腹裴寂、劉文靜、長孫順德、劉弘基、隋朝投降將領屈突通、李靖,農民起義軍孫華、敵軍降將尉遲敬德、包括李密的堂叔李仲文都歸順了李淵。這些人才是李淵奪取天下的重要保障。所以,不會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不會收攏人心歸為己用對李密來說是一個硬傷。
3.二人心胸上的差距。
二人有著同樣的貴族背景,李淵的爺爺李虎是西魏八柱國之一,李密的曾祖也是西魏八柱國之一。
但李淵在隋朝的官場打拼了幾十年,養(yǎng)成了隱忍不發(fā),藏韜略與胸中的品格,直到起兵之前都不愿將自己的打算告訴親兒子。
李密只當了幾天隋煬帝的親兵侍衛(wèi)就被趕回了家,所以李密遠沒有李淵那么老練,而是自持才高,聽不進去別人的話。
李密被王世充打敗后,手下都勸他去徐世績所駐守的黎陽,那里還有糧倉與部隊,但李密因徐世績是翟讓舊部,信不過他,所以放棄。而是選擇了投奔李淵這一步臭棋。
其實,投奔李淵就代表放棄爭奪天下的野心。如果李密只求平安度過下半生,不問世事的話,李淵還有可能不殺他。但李密受不了李淵給他安排的負責宮廷膳食這一帶有侮辱性質的工作,決定回到關東,重新依靠徐世績爭奪天下。
李密如此心胸狹窄而又反復無常,如何斗得過老謀深算的李淵呢!最后慘死,首級被送到徐世績處。徐世績是個忠義之人,請求李淵將尸身運來,并以君臣之禮安葬了李密。
從這三點來看,在那個云譎波詭、變幻莫測的時代,李密的失敗沒有偶爾,李淵的成功則是必然。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758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