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曹丕伐吳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夷陵之戰(zhàn)可以說是讓蜀國元氣大傷的一次戰(zhàn)役了,在此之后,劉備身亡,大權交給了一個“扶不起”的劉禪,蜀國國力兵力也是大傷,理論上來說,如果這時候魏國攻打蜀國的話,說不定是可以取勝的。然而曹丕卻并沒有選擇這樣做,他反而去攻打吳國,這是為什么?曹丕伐吳最終有沒有成功呢,連曹操都打不下來的地方,曹丕為何要這樣做?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后,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后,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zhàn),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zhàn)。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zhàn)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后又一次實力大損。而這個時候的曹魏政權不論從經濟、軍事、人口等方面都全面超過這兩個國家,那么為何曹魏的老大曹丕不一鼓作氣滅掉蜀國呢?又或者聯合東吳一起滅了蜀國呢?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一起分析分析。
首先我們先來分析下夷陵之戰(zhàn)后三國的關系以及曹丕的想法是哪些。1、表面原因應該是孫權兩面三刀先向曹丕稱臣卻又不肯給曹丕送人質,惹得曹丕發(fā)怒討伐。但怎么看當時伐吳都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啊,夷陵之戰(zhàn)東吳損失甚微,而且蜀國元氣大傷,吳國已經不用太擔心被兩面夾擊了,完全可以全力應付魏國。何況連曹丕他老爹都沒有打下東吳,曹丕哪來的自信能伐吳成功?2、與之相反夷陵之戰(zhàn)蜀國損失數萬精銳,劉備不久也死了,整個國家處于風雨飄搖的階段,為什么這個時候不去打明顯更好 打得蜀國呢,反而去打吳國,以至于蜀國上諸葛亮茍了幾年之后 甚至可以達到出兵伐魏的地步。而且之后吳蜀聯合,魏國也難以統(tǒng)一了,在小編來這是不是曹丕的一個錯招啊。如此做的話讓蜀國有喘息之機,也沒有占到東吳的便宜。
其次,曹丕和孫權都不去滅蜀是不是都心懷鬼胎呢?
我們來看經歷了襄樊之戰(zhàn)和夷陵之戰(zhàn),蜀漢元氣大傷,丟失南郡,關羽被殺,荊州兵力和夷陵帶過去的一共有將近10萬人了(按劉曄的說法十萬都不止)全軍覆沒,曹魏也損失慘重,于禁三萬精銳全軍覆沒,樊城襄陽給關羽和洪水打成篩子,只有東吳風頭正勁,不但攻下南郡確保了長江防線的完整,還收納了于禁的降卒,白衣渡江和夷陵兩戰(zhàn)戰(zhàn)損極少,實力得到極大提升。
所以當前對待蜀國,孫權有三種選擇,
1是扶蜀,這樣蜀漢所有殘存勢力和難如登天的蜀道,會消耗曹魏大量精力,東吳躲后面打黑槍,滅蜀很難,一旦失敗,東吳又將成為最大贏家,魏吳實力差距將進一步縮小,如果烏桓趁機作亂,魏吳實力出現反轉都有可能。
2是滅蜀,這樣,蜀必滅,但贏家卻未必是曹魏,夷陵戰(zhàn)后,蜀漢國內僅存的精銳都部署在漢中魏延這里,成都的老底子和東線原來關羽的部隊,張飛的部隊,劉封孟達的部隊,基本已經全部被消耗掉,要么戰(zhàn)損要么投降,曹魏進攻蜀漢,會幫東吳把魏延僅存的這波部隊拖在陽平關不得東進,東吳由宜都入蜀,沿途將形成不了什么成氣候的抵抗,戰(zhàn)果會完全被東吳攫取,這樣雖然簡化了形勢化三為二,但東吳的實力更加會難以遏制。
3按兵不動,伺機而發(fā),這樣不好預料會出什么事,以東吳智囊團對形勢的把控能力,結局應不比1和2差。
如果知道東吳會怎么干,曹魏也會有相應的對策,不會讓東吳這么順利的吃果子,但惡心就惡心在你根本不知道東吳會走哪條路。
所以曹丕索性打東吳一棒子,打得贏最好,打不贏至少大家都別吃蜀漢這塊肉,曹魏天生需要休整,你東吳也別飛的太猛,下來吧您嘞,個人評價這是一條比較保險的法子,好處就是遏制了東吳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可能,自身的損失也在可控范圍因為自己是進攻方,打不過可以跑嘛,本身實力就雄厚,輸也輸的起。壞處就是讓蜀漢緩過了這口氣,再想滅,難了。
最后總結,夷陵之戰(zhàn)可是說是赤壁之戰(zhàn)后三國的又一個轉折點,這個轉折可以說是宣判了西蜀的死刑,就算諸葛亮再怎么神機妙算也無奈國力的衰微,最后成為三國第一個亡國的政權。
當時吳國孫權對戰(zhàn)蜀國劉備,形勢不佳,只好假意歸順魏國以拉來魏國的支援。當吳國戰(zhàn)贏了蜀國之后,曹丕又整出個“人質”的想法來測試此時吳國的忠心。剛打了勝仗的孫權一番客套話化成一句話“人我就是不給”把魏國給打發(fā)回去了。就此兩國撕破臉皮,曹丕一時怒火沖腦,直接下令攻打吳國。
由此也可以看出這曹丕的軍事才能也不咋地,在大家一心都想統(tǒng)一全國的時候,吳蜀兩國之爭這個大好的機會擺在你面前,你竟然按兵不動?想想當時曹丕能積極把握機會,在兩國相斗的時候暗中插一腳,三國的形勢也應會來個天翻地覆的變化。
曹丕也是個有決心的人說伐吳就一定伐到底。歷史上的三次伐吳大戰(zhàn)的失利也是一次又一次的在顯示曹丕軍事才能上的一般。
第一路,曹休做主帥,初期取得勝利,但是后期敗于吳軍強大的水軍實力。
第二路,曹仁作為主帥,由于戰(zhàn)略性失誤,同樣敗給吳軍。
第三路,曹真為主帥,征戰(zhàn)途中爆發(fā)瘟疫,損失大量魏軍,只好撤退。
曹丕一時意氣伐吳出口氣的計劃也因此破產。所以說,攻打一個國家千萬不能因為一時沖動,凡事還是要講究個天時地利人和。
第一,蜀漢不好打
在我們的印象中,作為實力絕對領先的一方,曹魏很少主動對蜀漢發(fā)起過進攻,在中前期尤其如此。為啥?因為強攻對方的性價比太低了:
蜀漢易守難攻。公元219年,劉備虎口拔牙,從曹操手中生生奪下了自己老祖宗劉邦的發(fā)家之地-漢中,其后派自己最信任的武將魏延駐守這里。
受演義的影響,魏延給我們留下了?有反骨?、志大才疏的臉譜化印象,但實際上他是蜀漢陣營中能夠獨當一面的卓越將領。加上漢中地理優(yōu)越,與蜀地互為依仗,當時統(tǒng)治中心遠在中原的曹魏很難在這里有所作為。
蜀漢當時精銳仍在?!度龂萘x》中聲稱劉備夷陵之戰(zhàn)中帶了幾十萬大軍,這只是藝術夸張的需要而已。后來諸葛亮在公元228年第二次北伐前的上表中曾說: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云、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馀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馀人,皆數十年之內,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當何以圖敵!
也就是說,即使在夷陵之戰(zhàn)后,劉備從荊州、中原帶過去的?四方精銳?主體仍然在。因此,即使在夷陵之戰(zhàn)前,曹丕計劃聯孫攻劉時,他的謀士劉曄認為對方早已做好準備,再加上以當時曹魏的內外情況,對西南鞭長莫及,因此極力反對。
而在夷陵之敗后,釘在漢中的魏延對曹魏勢必更加提防,蜀漢將士在危機之下也會愈發(fā)團結。地利、人和都在蜀漢一方,曹丕絕不會貿然西進,發(fā)動吃力不討好的攻蜀之戰(zhàn)。
況且,當時對中原威脅最大的是東邊的孫權。
第二,實際均衡政策,誰強打誰
當兩個對手一時間都無法被消滅的時候,你會選擇針對誰?從歐洲攪屎棍英國對歐洲大陸數百年的制衡政策就能得出答案。作為世界政治謀略的鼻祖,咱們的老祖宗這一招玩的更溜。
在接受東吳稱臣后,曹丕一直雷聲大雨點小,號稱要對蜀漢動手實際上卻沒啥動靜,擺明了不愿意被孫權當槍使,而是要坐山觀虎斗,趁著敵人兩敗俱傷之際趁機撿果子吃。
假設劉備在夷陵獲勝,曹丕一定會真的替自己剛收的小弟孫權出頭,既能雪中送炭,趁勢控制東吳,又能打壓囂張的劉備,遏止他的勢頭。
而此時既然東吳獲勝,實力與聲望大增,那必須要趁早對其好好敲打敲打。這一點東吳也很清楚,在劉備敗退后,陸遜沒有窮追猛打,而是建議回防曹丕:
遜與朱然、駱統(tǒng)上言曰:?曹丕大合士眾,外托助國討備,內實有奸心,謹決計輒還。?
可見,對于夷陵之戰(zhàn)后曹魏的戰(zhàn)略選擇,雙方都早有準備。況且此時孫權開始露出了自己的真實面目。
第三,曹丕打東吳,師出有名
夷陵之戰(zhàn)前孫權裝孫子對曹魏稱臣,當然沒指望對方幫自己胖揍劉備;不僅如此,自己最不希望看到蜀漢被滅,他向曹丕低頭,只是想穩(wěn)住對方,讓其別抄自己后路而已。
因此,在夷陵之戰(zhàn)前,他對曹丕有求必應,不僅低頭認慫,對方要求的金銀珠寶和土特產,他眼皮都沒眨一下的拱手奉上。
然而在夷陵獲勝后,孫權對曹丕馬上換了一副嘴臉:不僅裝聾作啞,一再拖延雙方正式盟約的簽署;早就談好的派送質子的事也是各種陽奉陰違。在曹丕威脅?人質不到,大軍不退?時,他干脆直接派兵沿江拒守,雙方正式撕破臉。
古人講究師出有名,孫權背信棄義,擺了曹魏一道,讓本就想槍打出頭鳥的曹丕更有了口實。
因為蜀國的地理位置有利于防守,魏國不能輕易地打進蜀國的駐地。在三國這個動蕩的年代,隨時都可能發(fā)生戰(zhàn)爭,每個國家的君主為了穩(wěn)定國家的局勢,為了穩(wěn)定自己的位置,都要為國家開疆拓土,做出自己的貢獻。這樣才能讓群臣信服。讓天下人看到自己作為君主強勢的一面。曹丕的父親曹操那是天下的英雄,他在短時間內就統(tǒng)一了北方,打敗了很多軍閥。曹丕如果想要在魏國確立自己的位置,就必須在武功方面做出自己的成績。
蜀國和吳國草皮只能選擇一個國家攻打。當年曹操就選擇在漢中和劉備進行決戰(zhàn),沒有想到曹操會敗給了劉備。那個時候的魏國有很多的能臣良將都沒有打敗劉備,就是因為蜀國的地理位置常有利于防守,魏國的軍隊即使能夠打進漢中,也要付出慘重的代價,這對于魏國來說非常的不劃算。
吳國和魏國也有很深的仇恨。當年劉備引蜀漢眾將領攻入吳國之地,吳國為了聯合魏國,就向魏國開出了有利的條件。但是在蜀國退兵之后,魏國要吳國兌現自己的承諾,吳國死不承認,孫權對曹丕的態(tài)度來也有很大變化 ,曹丕剛剛登上帝位,孫權也太不給面子了。曹丕這個時候最需要的就是立威,曹丕選擇三次都出兵孫吳。
三國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平衡。吳國和蜀國之間的戰(zhàn)爭以吳國勝利而告終,魏國如果這個時候攻擊蜀國,吳國和蜀國肯定會聯合起來,魏國如果攻打吳國,蜀國不一定會幫助吳國,所以曹丕選擇攻擊吳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766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