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族的逐漸衰落,另一支游牧民族鮮卑族逐漸興盛起來。
關(guān)于鮮卑族的起源,主要有以下五種說法:
01
源自東胡族
匈奴人自稱胡人,東胡族是中原漢人對東部匈奴人的稱謂。
東胡族長期棲居在灤河(源頭在河北豐寧,流入渤海)中上游,及其東北部一帶,形成部落聯(lián)盟。
東胡人有一部分人的先祖是太昊伏羲氏,風姓,伏羲氏后裔在商朝時期被商王武丁滅掉,逃亡者后來北遷,和當?shù)睾巳诤?,形成東胡部落。
《后漢書》、《三國志》、《晉書》等正史都記載稱:鮮卑族源自東胡族。
《三國志》記載:“鮮卑亦東胡之余也。”《史記索隱》記載:“鮮卑,東胡別種?!?/p>
02
源自東夷部族
三國東吳史學家韋昭在《國語》一書中記載:“昔成王盟諸侯于歧陽,楚為荊蠻,置茅蕝[jué],設(shè)望表,與鮮卑守燎,故不為盟?!?/p>
周成王在歧陽(今屬陜西寶雞南)和諸侯會盟,當時,楚部落、鮮卑部落不夠資格,楚部落又被稱作荊蠻,負責給朝廷收集體現(xiàn)大臣身份的茅蕝,安設(shè)祭祀用的望表,鮮卑部落負責守護火堆不熄滅,因此,這兩個部落不參加會盟。
韋昭解釋稱:“鮮卑,東夷國?!?/p>
現(xiàn)代學者考證認為:鮮卑部族是東夷支系的邾婁族。
03
源自華夏族
祖先是黃帝次子昌意。
《魏書》記載:“昔黃帝有子二十五,或內(nèi)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p>
黃帝二十五個兒子分封在中原和邊疆,其中次子昌意封地在南樂(今屬河南南樂),昌意最小的兒子封地在北方,國中有大鮮卑山,其部眾以山名為部族的稱號,即鮮卑部族。
04
躲避勞役出逃的秦國人
《史記索隱》引用應(yīng)奉寫給漢桓帝的奏書:“秦筑長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鮮卑山,引以為號?!?/p>
秦朝初年,秦始皇修筑長城,有服役的人逃亡塞外,居住在鮮卑山,這部分人以山名為部族稱號。
《翰苑集》也有類似的記載:“鮮卑者,秦始皇遣蒙恬筑長城,徒亡塞外。鮮者,少也。卑者,陋也。言其種眾少陋也。”
秦始皇派大將蒙恬負責修筑長城,其部下的服役者,出逃塞外,自稱“鮮卑部族”,“鮮”的意思是少,而“卑”的意思是丑陋、狹小、見識短淺。
05
源自山戎
《史記集解》記載:“山戎、北狄,蓋今鮮卑?!?/p>
山戎是北方較為強大的部族,春秋時期,曾在河北北部、遼寧西南、內(nèi)蒙古東南一帶先后建立了孤竹、令支、屠何、無終等國。
鮮卑族發(fā)源地在什么地方呢?
上述幾種說法,大多提到了鮮卑山、大鮮卑山,這座山據(jù)專家考證就是今天北方的大興安嶺,大興安嶺成為鮮卑族的興盛之地。
秦漢時期,鮮卑人經(jīng)常遭到匈奴人的奴役,東漢時期,曾追隨匈奴人騷擾大漢邊境。
東漢中期,鮮卑人開始反抗匈奴人,分別在元和二年(公元85年)、永元三年(91年),兩度攻擊匈奴人。
匈奴分裂后,鮮卑部族在東漢和南匈奴的聯(lián)合打擊下,被迫遷往中亞,后占據(jù)了蒙古草原。
十六國時期,鮮卑部族趁中原大亂之機,先后建立前燕、西燕、后燕、北燕、南燕、西秦、南涼、代等政權(quán)。
后燕燕元二年(385年),拓跋部建立北魏。
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北魏統(tǒng)一了北方的鮮卑各部,鮮卑族進入強盛時期。
北魏后來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分別被北周、北齊取而代之,鮮卑族自此開始衰落。
隋唐以后,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轉(zhuǎn)載聲明:感謝您對不回頭網(wǎng)的支持,讀史使人明智,以史觀今,讓我們通過歷史中一個個的典故故事去了解歷史。喜歡的朋友歡迎轉(zhuǎn)載中國古代名族小知識:“鮮卑族”簡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7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