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硭抉R炎為什么要當(dāng)眾測試司馬衷?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說起西晉滅亡的原因,很多人都把首要責(zé)任歸咎于西晉的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仿佛就是這個家伙立了一個白癡繼承人,才導(dǎo)致后世出現(xiàn)了“八王之亂”這種亂象。
今天,我們聊聊司馬炎所立的“白癡繼承人”——晉惠帝司馬衷,看看他到底是不是大家想象中的白癡。
許多人認(rèn)為司馬衷是白癡,只因為司馬衷說過一句千古名句:“何不食肉糜?”可實際上,如果僅根據(jù)這句話,斷定司馬衷是一個白癡,實在是有失偏頗。
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可以看看《紅樓夢》第五十一回,內(nèi)容是說賈寶玉的丫鬟晴雯病倒了,為賈寶玉管賬的襲人不在,所以賈寶玉安排另一個丫鬟麝月去拿一兩銀子,為晴雯請大夫。
接到這個任務(wù)的麝月很為難,她居然問賈寶玉:“多大塊的銀子算一兩?”賈寶玉的回答也很絕:“你選一錠大點的銀子就是了,我們又不是買賣人,管它多大塊呢?”
麝月便拿了一塊銀,提起戥子來問寶玉:“那是一兩的星兒?”寶玉笑道:“你問的我有趣兒,你倒成了是才來的了?!摈暝乱残α耍忠柸?。寶玉道:“揀那大的給他一塊就是了。又不做買賣,算這些做什么?!?/p>
單看麝月和賈寶玉的這段對話,比起司馬衷所說的“何不食肉糜”能強(qiáng)多少呢?為什么大家不說麝月和賈寶玉是白癡,反而要說司馬衷是白癡呢?
或許有人會說,麝月和賈寶玉這段對話雖然不著調(diào),但從這兩人平時的一舉一動來看,肯定不是白癡。
可如果我們通過史書的評價來對比,也很難說司馬衷是白癡。真正的白癡皇帝應(yīng)該怎么記載呢?我們來看看東晉安帝司馬德宗:
帝不惠,自少及長,口不能言,雖寒暑之變,無以辯也。凡所動止,皆非己出。
安帝幼而不慧,口不能言,至于寒暑饑飽亦不能辨,飲食寢興皆非己出。
以上兩段內(nèi)容分別出自《晉書》和《資治通鑒》,且不說司馬德宗的真實形象是不是如此,但至少說明一點:如果史書說某人是白癡皇帝,一定要把他白癡的現(xiàn)象說出來。
比如說司馬德宗,史書說他不會說話、不辯寒暑、吃喝拉撒都要人照顧…有了這些具體事例,所以才說司馬德宗是白癡皇帝。
可我們翻遍關(guān)于司馬衷的記載,哪有類似的說法呢?
對于司馬衷的評價,大多數(shù)是說他“淳樸”、“不學(xué)”和“不能親政事”。從這個角度來看,只能說司馬衷不太聰明,但總體來看還是一個正常人。
如果我們從司馬衷平日的一舉一動來看,似乎也很難說他是白癡。
在司馬衷成為皇帝之后,只有一次明確表達(dá)了自己的愛,那就是當(dāng)亂軍要殺嵇紹之時,司馬衷說:“嵇紹是忠臣,你們不可以殺他?!钡B最終還是被殺了,鮮血濺了司馬衷一身。事后,當(dāng)人們要清洗司馬衷衣服之時,司馬衷說:“上面有嵇侍中的血,你們不可以洗?!?/p>
帝曰:“忠臣也,勿殺!”對曰:“奉太弟令,惟不犯陛下一人耳!”遂殺紹。血濺帝衣......右欲浣帝衣。帝曰:“嵇侍中血,勿浣也!”
單從司馬衷這一次的表現(xiàn)來看,他哪一點像智力有問題的人呢?
在司馬衷成為皇帝之后,只有一次明確表達(dá)了自己的恨,那就是在趙王司馬倫作亂之后,司馬衷當(dāng)眾說:“阿皮撇我的手指,從我手中搶走玉璽,我不能饒了他。”
阿皮是義陽王司馬威的小名,當(dāng)司馬衷說出這番話之后,司馬威立刻被殺了。
倫敗,晉惠帝反正,曰:“阿皮捩吾指,奪吾璽綬,不可不殺?!卑⑵ぃ∽忠?。于是誅威。
從司馬衷稱呼司馬威小名來看,兩人的關(guān)系本該是極其親密的,但司馬威在關(guān)鍵時刻背叛了司馬衷,所以司馬衷深恨于他,親自宣判了他的死刑。
再從司馬衷的謚號“晉惠帝”來分析,當(dāng)時的人應(yīng)該也只認(rèn)為他平庸善良,而不認(rèn)為他是白癡。同樣被謚為“惠帝”的漢惠帝劉盈,也沒人說他是白癡。
司馬衷最大的問題在于:他雖然不是白癡,但為人較為愚鈍,同時又比較軟弱而懼內(nèi)。但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也是晉武帝司馬炎對他進(jìn)行訓(xùn)練的結(jié)果。
即使是嬰幼兒,也總想讓世界圍繞自己旋轉(zhuǎn)。如果外界不由著他的性子來,他就大哭大鬧。從本能而言,外界不能讓人滿意,人就會表達(dá)出強(qiáng)烈的不滿,并試圖改變這一切,這是本能。
人后來學(xué)會聽話、懂得沉默,甚至變得懦弱,都是后天強(qiáng)化的結(jié)果。當(dāng)他想大哭大鬧的時候,經(jīng)驗就會告訴他:這個世界絕不會圍著他旋轉(zhuǎn),如果不沉默,很可能會失去更多。
司馬衷很小就成為了西晉帝國的繼承人,他從小到大受到的教育,就是如何做一個好皇帝,但他為人愚鈍,恐怕很難在如此復(fù)雜的局面中理清頭緒。
在這種背景下,司馬炎就不停地訓(xùn)練他:當(dāng)你看不懂局勢發(fā)展的時候,記住“沉默是金”就行,讓帝國的權(quán)力機(jī)器自己運作。
最重要的是:人心難測。什么人是好人?什么人是壞人?什么人為你打算?什么人借你謀利?別說司馬衷這樣愚鈍的人,就算是我等智商正常的人,又有誰敢說自己看人從不看走眼呢?
所有人站在司馬衷面前的時候,那肯定都是一臉的忠貞和溫順,開口閉口都是國家和天下,但他們心里在想什么?別說司馬衷這樣愚鈍的人,就算是我等智商正常的人,又有誰敢說自己能洞悉一切呢?
在這種背景下,司馬衷學(xué)會了沉默。只有在嵇紹被殺和司馬威背叛的時候,他才忍不住站出來說話。因為這個時候,他認(rèn)為自己完全能做出準(zhǔn)確判斷了。
除此之外,外戚楊駿在失敗之時,他的外甥對司馬衷發(fā)表了一番楊駿最忠心的演講,但司馬衷理也不想理他。
段廣跪言于帝曰:“楊駿孤公無子,豈有反理,愿陛下審之!”帝不答。
皇后賈南風(fēng)在失敗之時,也是對司馬衷高呼冤枉,但司馬衷理也不想理她。
后至上閣,遙呼帝曰:“陛下有婦,使人廢之,亦行自廢矣?!?/p>
當(dāng)司馬衷無法判斷真?zhèn)沃壹榈臅r候,他始終保持沉默,任由各方進(jìn)行利益博弈,這才是西晉朝堂逐漸崩壞的主要原因。
或許有人會說:“從這個角度來看,司馬衷的確應(yīng)該為西晉滅亡負(fù)責(zé),而司馬炎選擇司馬衷為接班人,豈不更要擔(dān)責(zé)嗎?”
從邏輯上講,這個說法沒錯??蓮默F(xiàn)實角度來看,這個說法同樣有問題。
關(guān)于皇位繼承權(quán)的各種理論,都是用來扯淡的,因為批判的武器永遠(yuǎn)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
你說得再有道理,但是你背后的槍桿子不給力,那你說什么都等于白說;如果你背后的槍桿子給力,那你再不會說都沒關(guān)系,理論這東西永遠(yuǎn)是一抓一大把。
應(yīng)該用什么方式選擇繼承人呢?立嫡可以,立功、立賢、立長、立德也可以;再不行,禪讓也可以;再不行,商湯周武的革命也可以。
大家可以想想:無論古今中外,有沒有哪個團(tuán)隊在擁有足以定鼎天下的實力之后,卻因為找不到合適的理由,從而放棄定鼎天下的呢?
我并沒有通讀地球上的所有史書,但我敢肯定:這種例子不會有。擁有力量卻找不到借口,這怎么可能呢?
司馬炎有二十六個兒子,司馬衷的確也不是一位合適的接班人,但司馬炎為什么不換他呢?
在我寫愍懷太子司馬遹的時候說過,這里有司馬遹的原因,但這只是原因之一。最重要的原因還在于:司馬衷這個太子深得人心,不是司馬炎想換就能換的。
在司馬衷十九歲時,重臣衛(wèi)瓘就曾含糊其詞地說司馬衷能力太差,如果讓他繼位,肯定會出大事。
瓘每欲陳啟而未敢發(fā);會侍宴陵云臺,陽醉,跪帝床前曰:“臣欲有所啟?!钡墼弧肮院涡?”欲言而止者三,因以手撫床曰:“此座可惜!”
聽了衛(wèi)瓘的說辭之后,司馬炎就想了一個辦法來測試司馬衷的能力:他把一些難題寫在紙上,送到司馬衷府邸令他作答,司馬衷府上的高人很快就給出了一份答案,然后讓司馬衷照抄一遍交給司馬炎。
司馬炎拿到答案之后,立刻交給衛(wèi)瓘看:“你說太子能力差,看這答案,能力差嗎?”衛(wèi)瓘立刻緊張得手足無措。
帝悉召東宮官屬,為設(shè)宴會,而密封尚書疑事,令太子決之。.......泓即具草,令太子自寫,帝省之甚悅。先以示瓘,瓘大躇,眾人乃知嘗有言也。
只要是智商正常的人都能看出來,司馬炎這種做法實在是有點無厘頭:你真要測試司馬衷的能力,何不把他叫到殿上,讓他在眾目睽睽之下親自作答呢?你把問題送到太子府,不是擺明了給司馬衷作弊的機(jī)會嗎?
其實,司馬炎的用意就在于此。知子莫若父,司馬衷是個什么水平,司馬炎能不清楚嗎?
司馬炎的做法,并不是在測試司馬衷的能力,而是在測試司馬衷的人望。
通過這樣一番測試,誰都知道太子愚鈍,但是誰敢說呢?衛(wèi)瓘為什么緊張得手足無措,因為通過這件事,他也看出了司馬炎的人望有多高。在這種情況下,衛(wèi)瓘哪還敢再說什么呢?
在那個年代,誰能當(dāng)太子,絕不是皇帝一個人說了就能算的。
漢高祖劉邦一心要廢太子劉盈,呂后哭泣他不聽,張良勸說也不聽,叔孫通勸說他也不聽,大臣們紛紛勸說他還是不聽。
但當(dāng)劉邦準(zhǔn)備真正動手廢掉太子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太子的力量實在是太大了:政府的高級官員都支持太子,世人景仰的世外高人也都支持太子。
面對如此龐大的一股勢力,即使劉邦貴為開國帝王,卻也不敢隨心所欲地決定太子人選。
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大臣多諫爭,未能得堅決者也。呂后恐,不知所為。上從破黥布?xì)w,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張良諫不聽,因疾不視事。叔孫太傅稱說引古今,以死爭太子。上詳許之,猶欲易之。[注]: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馀,須眉皓白,衣冠甚偉。四人為壽已畢,趨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呂后真而主矣。”
劉邦是白手起家打天下,司馬炎的天下卻是從他爺爺司馬懿時代就開始積蓄力量了。劉邦都做不到的事,司馬炎又憑什么能做到呢?
從歷史上看,圍繞太子而產(chǎn)生的權(quán)力爭斗,從來都是非常激烈的。帝國常常因此而形成幾大集團(tuán),一派支持太子,一派支持親王,最后引得幾大集團(tuán)火并,并最終導(dǎo)致兩敗俱傷的事實在太多了。
不用說太遠(yuǎn)的事,就拿西晉之前的三國來說:曹丕兄弟爭得差點煮豆燃了豆萁,孫權(quán)兩個兒子爭得更是死傷狼藉。
曹丕聰明能干,孫和也聰明能干,但是他們的兄弟卻一直與他們爭奪皇位繼承權(quán),最后兄弟之間爭得一塌糊涂。
與之相比,智力存在問題的司馬衷卻能一直穩(wěn)坐太子之位,更順利地登上皇位。雖然他的兄弟很多,卻沒有一個人試圖與他爭奪皇位繼承權(quán)。
這本身就證明,帝國內(nèi)部支持司馬衷當(dāng)太子的力量,一直擁有壓倒性的優(yōu)勢。
從這個角度來看,西晉的滅亡,以及后世長達(dá)三百年的大亂,恐怕不能僅由司馬氏來背鍋。支持司馬衷的豪門士族,誰也脫不了干系。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771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