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上英雄人物輩出,漢光武帝的故事大家聽過嗎?
據《后漢書·光武帝紀》記載:“世祖光武皇帝諱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高祖九世之孫也,出自景帝生長沙定王發(fā)?!币簿褪钦f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原本是漢朝宗室,出生在南陽郡蔡陽縣(今湖北省棗陽市),他是漢高祖劉邦第九世孫,出自漢景帝子長沙定王劉發(fā)一脈。雖然說漢光武帝劉秀是皇族后裔,但劉秀這一支因遵行漢武帝的“推恩令”從列侯遞降,到其父劉欽這一輩只能在濟陽縣擔任縣令一職。然而,更不幸的是劉欽在縣令任上因病去世,年僅9歲的劉秀就成為了孤兒,生活窘迫,無奈之下只能投靠其叔父劉良,成為普通老百姓。
由于家道中落,劉秀只能親自下地耕作,而其兄劉縯不事家業(yè),廣交結天下豪杰欲圖大事,為此他經常取笑其弟劉秀,將他比做劉邦的兄弟劉喜。好在光武帝劉秀雖勤于農事,但他卻非常喜愛讀書,20歲時劉秀就進入漢朝的最高學府——太學,學習《尚書》。所以說在歷代帝王中劉秀的學問算是較高的,也是最會寫文章,可謂是文采奕奕。其后也留下了許多歷史典故,譬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安知非仆”、“攀龍附鳳”等等。
但也就是在京師長安的時期,年輕的劉秀增長了許多見識,在街頭目睹了執(zhí)金吾氣派陣仗之后,遂劉秀發(fā)出了“仕宦當作執(zhí)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的感慨。而在當時新野名士蔡少公擅長圖讖(記載預言應驗的書),他曾在眾人面前說道:“以鄙人對圖讖的參詳,將來的天子將是劉秀。”對于蔡少公圖讖的天子,人們都認為是新朝的國師公劉歆(當時劉歆恰巧剛改名為劉秀),但站在一旁的劉秀半開玩笑地說:“怎么就知道不是指我啊?”,結果卻引起了眾人的哄笑!對此《東觀漢記》也記載道:“光武微時與鄧晨觀讖,云:“劉秀當為天子”?;蜓裕骸皣鴰煿珓⑿惝斨?。光武曰:安知非仆乎?”
正如主席所講:“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劉秀卻是個例外,十年不鳴,一鳴驚人。他在家讀書,安分守己,一旦造反,倒海翻江。轟轟烈烈,白手起家,創(chuàng)建了一個新的王朝。”在王莽新朝末年,由于舉措失當,天災頻仍,各種社會矛盾迅速激化,多地爆發(fā)了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一些地方官吏、強宗豪族也紛紛割據自立。而面對海內分崩天下大亂,作為漢室宗親的劉秀經過深思熟慮,方才決定起兵,隨后打著“復高祖之業(yè),定萬世之秋”的旗號招攬一批英雄豪杰,而這一年白手起家劉秀年僅27歲。
創(chuàng)業(yè)可以說只是一個念想,做起來哪有那么容易,在他們起兵之初,根本沒有足夠的經費養(yǎng)活軍隊,物資匱乏裝備也很差,當時甚至劉秀只能騎牛上陣殺敵,這也成為了后世演義中的一段佳話,即所謂的“牛背上的開國皇帝”。好在后經過激戰(zhàn)殺死了新野尉,劉秀才有了戰(zhàn)馬馳騁疆場,后被更始帝劉玄封為太常偏將軍。而更始政權,既是漢朝宗室建立又復用漢朝旗號,此舉大大震動了新朝,新帝王莽即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尋發(fā)各州郡精兵共四十二萬撲向昆陽和宛城一線,力圖一舉撲滅新生的更始政權。
當時,大司空王邑等人更是自恃兵力強大,揚言:“百萬之師,所過當滅,今屠此城,蹀血而進,前歌后舞,顧不快耶!”面對來勢洶洶的王邑大軍,昆陽僅有九千人漢軍,兵力懸殊,眾將領們欲倉皇逃離退守荊州故地。此時只有劉秀從容自若,無驚慌之色, 他審時度勢以“合兵尚能取勝、分散勢難保全”為由,說服諸將固守昆陽。隨后劉秀獨率13名騎兵乘夜出城,赴周邊郡縣調集援兵,最終在劉秀的努力下有步兵、騎兵一萬七千精兵赴援昆陽。
眾所周知,昆陽之戰(zhàn)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zhàn)例之一,它決定了新漢兩軍的命運和未來中原王朝數百年的國運,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有著深遠影響的戰(zhàn)略決戰(zhàn)。面對遠道而來疲憊之軍,漢光武帝劉秀率領步騎萬余人馳援昆陽,他親率千余精銳為前鋒,反復猛沖,斬殺王莽軍千余人,漢軍為之士氣大振。據《后漢書·光武帝紀》記載:“光武乃與敢死者三千人,從城西水上沖其中堅,尋、邑陳亂,乘銳崩之,遂殺王尋。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勢,震呼動天地,莽兵大潰,走者相騰踐,奔殪百余里間。后士卒爭赴,溺死者以萬數,水為不流?!?/p>
可以說在昆陽之戰(zhàn)中,身為偏將軍的劉秀一戰(zhàn)而天下聞名,昆陽之戰(zhàn)不但是劉秀擊敗王莽的關鍵一戰(zhàn),同時也為劉秀日后奪取天下奠定了基礎,明代著名思想家顧炎武曾這樣贊揚昆陽之戰(zhàn)中的劉秀:“一戰(zhàn)摧大敵,頓使何宇平”。經此一戰(zhàn),王莽的精銳被消滅殆盡,而劉秀也成了天下人心目中以少勝多的大英雄。后來隨著時機的成熟,在起兵后的第三年建武元年(25年),時年30歲的劉秀于河北登基成為皇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
隨后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zhàn)爭,劉秀先后平滅了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政權,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zhàn)與割據局面。天下定后,劉秀推行“偃武修文,不尚邊功”的國策,發(fā)展生產、大興儒學,從而東漢一朝被后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對于朝政劉秀也非常努力,“每旦視朝,日仄乃罷,數引公卿郎將議論經理,夜分乃寐”。在位期間,多次發(fā)布釋放奴婢和禁止殘害奴婢的詔書。為減少貧民賣身為奴婢,經常發(fā)救濟糧,減少租徭役,興修水利,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歷史上稱其統治時期為光武中興。其間國勢昌隆,號稱“建武盛世”。
而作為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獨以優(yōu)待功臣貴戚為名,他分封三百六十多位功臣為列侯,給予他們尊崇的地位,只解其兵權。為此歷史學家范曄在《后漢書》盛贊道:“帝雖身濟大業(yè),競競如不及,故能明慎政體,總欖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雖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钡搅嗣鞒?,同為開國皇帝的朱元璋對其也推崇備至,最后發(fā)自肺腑的說道:“惟漢光武皇帝延攬英雄,勵精圖治,載興炎運,四海咸安。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p>
漢光武帝,他從27歲起兵用了三年時間稱帝,隨后又以“復漢室之業(yè),定萬世之秋”為己任,率仁義之師,用十二年時間統一了天下,并開創(chuàng)了大漢朝的又一個一統江山的格局。在兩漢之際群雄割據中脫穎而出,實現了“光武中興”的歷史偉業(yè),從而奠定了日后東漢王朝近兩百年的基業(yè),實在值得后世稱頌!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778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