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朱元璋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歷朝歷代都有開國皇帝,而在這諸多開國皇帝中,明太祖朱元璋無疑是出身最卑微的一個。他從一無所有而最終富有四海,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漢族大一統(tǒng)王朝的開國皇帝。也正因為他早年貧苦的出身,他成為中國歷史上最仇視官僚,最親民的皇帝,可以說對官員最狠同時又對百姓最好的皇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再也找不到第二個了。
這個由放牛娃、小和尚、浪子乞丐成長起來的苦孩子,最后做了明朝國君。他深深懂得民間疾苦,所以早早確立了自己治國的思想——嚴明以馭吏,寬裕以待民",也就是說,對官吏要嚴格要求,而對待百姓,則盡量寬容。當他執(zhí)政之后,他把懲治貪官作為第一大任,矛頭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貪官污吏。他的辦法很特別:首先,朱元璋對貪污六十兩銀子以上的官員格殺勿論。
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一項只執(zhí)行了14年,在朱元璋死后就被廢除并且后世再未啟用的制度——押官面圣。從字面上理解,就是押解官員前往都城面見天子,這在前朝完全是沒有的——朱明確提出,只要是進京告狀的老百姓,手中持有大誥,各地官員都不得阻攔。他明文規(guī)定:"老百姓告狀的路上,如果遇到困難,可以手持一本《大誥》通行,任何人不得阻攔,違者嚴懲。"
制度剛開始施行的時候,一些地方官不以為然,公然違抗規(guī)定。據(jù)史料記載,1386年,也就是在押官面圣制度開展的第二年,嘉定的一位農民想去南京告御狀,卻遭到當?shù)匮矙z官何添觀的阻攔,朱元璋知道后果真嚴懲不貸,將此官吏的雙腳砍去,震懾了天下。后來還發(fā)生了一件類似的事情,在常熟縣一個縣吏顧英平日里為非作歹,無惡不作,當?shù)氐?名農民實在是忍不住了,闖進縣衙,將顧英綁住押往南京,朱元璋知道后大喜,隨即賞賜每人20錠鈔。
不過,讓人遺憾的是自從朱元璋駕崩后,這項制度便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從此煙消云散了。朱元璋嚴刑峻法治貪的做法,看起來甚是殘酷,不盡人情,但在當時確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即懲治了貪官,震攝了朝野,又消除了民怒。取得了全國統(tǒng)一、社會安定、為政比較清廉的"洪武之治"局面。
實際上,朱元璋對付蒙古人雖然仁慈,也算是殺人不見血,為什么這么說呢?
我國自古就是多民族國家,民族融合多次發(fā)生,有些是被迫發(fā)生,有些則是政策導向。五胡十六國時期就是以戰(zhàn)爭為載體的民族融合,也有人稱作中原陸沉,是漢民族的大災難。八王之亂令異族趁機攻入中原地區(qū),匈奴、鮮卑、羯、羌、氐為首的異族占領了北方大面積領土。
北方直到北魏統(tǒng)一才結束這一大混亂時代,北魏則吸取了教訓開始加速漢化,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最終創(chuàng)造出龐大的隋唐政權,大唐的開放和多元化也正是多民族融合的產物。
民族政策的制定對一個政權極其重要,如果搞不好就很有可能爆發(fā)無休止的戰(zhàn)爭,如果解決得好,那就是百姓的幸事。
元朝為何只存在九十八年,源自統(tǒng)治者的暴政和殘酷的民族政策。蒙古人貌似像一群野蠻人,戰(zhàn)場上可以做到所向披靡,卻無法把自己當作中原的主人,不停地掠奪和欺壓,很快令起義起此彼伏地爆發(fā),隨即其統(tǒng)治再也無法支撐,只能被人取而代之。
起義之路并不濫殺無辜
朱元璋的悲慘經歷源自元朝的暴政,在元朝的殘酷統(tǒng)治下,朱元璋的父母兄妹相繼慘死,朱元璋本人也曾沿街乞討,到寺廟勉強飽腹。最終迫不得已才拿起武器,加入了推翻元朝的浪潮中。
理論上來說,朱元璋應該懷著滿腔仇恨,對元朝人進行瘋狂地報復,但朱元璋沒有這樣做。出身布衣的朱元璋已經體會到所有人間疾苦,卻沒有把災難降到人間,這就是朱元璋的偉大之處。
唯一令人詬病的則是朱元璋手下大將常遇春,常遇春能力出眾,是天生的將才,不過他有個很不好的毛病,就是喜歡屠城。朱元璋曾嚴令要求其收斂鋒芒,這才穩(wěn)定了局勢,否則民族矛盾將進一步激化,平定蒙古可能會花更久的時間。
朱元璋在渡江之后,曾發(fā)布命令:
“揭榜禁剽掠。有卒違令,斬以徇,軍中肅然。”
禁止搶奪劫掠,如果有士兵違背軍令,將以軍法處置。戰(zhàn)爭是人禍中最為可怕的,無數(shù)人將因此妻離子散、失去生命,而正是朱元璋開明的政策,挽救了無數(shù)人的性命。
在攻下集慶后,朱元璋仍沒有濫殺無辜,而是出榜安民。史料記載:
“元政瀆擾,干戈蜂起。我來為民除亂耳,其各安堵如故。賢士吾禮用之,舊政不便者除之,吏毋貪暴殃吾民?!?/p>
元朝腐敗殘酷,造成烽煙驟起,我只是來為民除害,請大家各自如故,有賢能的人我們會按照禮法重用,不合適的律法將會去除,官員不可以虐待百姓。百姓因此歡呼雀躍,朱元璋安撫眾民后,便改集慶為應天府。
朱元璋創(chuàng)立大明后,曾發(fā)布這樣一份詔書:
“昔元祖入主中國,子孫怠荒,罔恤民艱,天厭棄之。君則有罪,民復何辜!前代革命之際,兵戈相加,親如仇讎,朕實不忍。爾諸將帥克城之日,毋擄掠,毋焚蕩,毋妄殺人,必使市不易肆,民安其生。凡元之宗戚皆善待之。”
元朝統(tǒng)治者占領中原,子孫荒唐怠政,百姓痛苦不堪,連老天都對其厭煩。作君主的有罪,跟百姓有什么關系。我對部下有著嚴格要求,不能搶掠、不能胡亂殺人,不能騷擾百姓,元朝的宗親要善待。朱元璋對元朝人已經算是仁至義盡了。
在建立大明后,中原地區(qū)的很多蒙古人撤到北方草原,但仍有幾十萬蒙古人留了下來,處理這些蒙古人便成了麻煩的問題。如果朱元璋一聲令下,讓軍隊把這些人全屠掉,也是分分鐘的事情,不是朱元璋沒有這個能力,而是他考慮得更多。
開明的民族政策
朱元璋深知解鈴還須系鈴人,要想化解民族矛盾,那就得善待這些蒙古人,當然了,這些蒙古人也必須服從管理,有作奸犯科者要重罰。為了解決這些棘手的問題,朱元璋發(fā)布了一系列政策。
首先留下的蒙古人都要學習漢語,把名字改為漢族姓名,并且要求穿漢族服裝。這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政策類似,穿漢服,改鮮卑話為漢話,改漢姓,只是北魏是自發(fā)性改革,而這些蒙古人是被動改革。
史料記載
“詔復衣冠如唐制,禁胡服、胡語、胡姓名?!?/p>
留下的蒙古人由于長時間生活在中原,早已習慣了漢人的生活,他們并不想再到草原過那種艱苦的生活。事實上,只要不威脅百姓安危,百姓對統(tǒng)治者并不關心,仍是該做什么做什么。
對于歸順的蒙古人,只要服從管理還是可以安然度日的。
最為重要的是,朱元璋對蒙古女子的要求,就是必須嫁給漢人,蒙古男子則必須娶漢族姑娘,如果蒙古族內通婚,兩人都要被罰做奴隸。
史料記載:
“蒙古、色目人氏,既居中國,許與中國人家結婚姻,不許與本類自相嫁娶。違者,男女兩家抄沒入官為奴婢。”
長時間穿漢服,按照漢族人生活,說漢語,習慣之后就是個標準的漢人,如果不是相貌區(qū)別,很難分辨。讓蒙古女子嫁給漢人,就是為了民族同化,漢人本身占據(jù)大多數(shù),同化幾十萬蒙古人并不難。
經過長時間的通婚,這些蒙古人和漢人也沒有分別,且女子的丈夫都是漢人,民族矛盾就也不復存在。不費一兵一卒,也不殺一人,就順利地解決這個大難題,可謂一舉三得。朱元璋還設立的開明的官員選拔制度,對色目人、蒙古人一視同仁,只要你有才華,就能破格錄用,不論出身。
朱元璋為了鼓勵民族融合,自己率先收入后宮幾名蒙古族妃子,官員們紛紛效仿,為民族融合做出相應貢獻。血統(tǒng)同化和文化同化相當恐怖,比動刀動槍更可怕,同化之后,這些蒙古人和后代再也生不出一絲反叛的心思,因為他們已經是漢人了。
領導為何能做領導,就因為比一般人高明,朱元璋正是如此,他以長遠的眼光和柔和的政策解決了如此棘手的問題,化解了很多矛盾。為何眾多的農民領袖參加了反元起義,偏偏只有朱元璋掌控天下,這成功絕非偶然。
所以,朱元璋的仁慈,也是有代價的!
這句話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我原本就是淮右(今天安徽)的一個普通百姓,擁有天下對我來說又有什么好處呢?
朱元璋出身在帝王當中可以說是最低微的,乞丐出身。長期在底層的顛沛流離,使得他對于普通百姓有著其他帝王沒有的同理心,換句話說帝王當中,朱元璋是最懂普通百姓的。
他知道他們只要能有口飯吃就可以忍受很多不公正,也知道很多地方豪強和官吏們連窮人最后一件衣服都想剝掉。因此乞丐出身的朱元璋奪得天下后,他顛倒了千年以來的官本位制,確立了"嚴于治官,寬于治民"的國策。
于是封建社會千年難得一見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了,官員們謹小慎微,兢兢業(yè)業(yè)的工作著。百姓們面對官員不再膽戰(zhàn)心驚,甚至還能粗暴對待。
因為在朱元璋時代規(guī)定,官員如果犯法,百姓可以直接把官員綁起來送到有關部門。朱元璋時代還規(guī)定,百姓手持《大明律》便可以來南京告御狀,沿途有人敢阻攔,殺無赦。除此之外,朱元璋時代對貪官可以說是最壞的時代,因為只要貪污超過六十兩便會剝皮。
重壓之下,明朝官場可以說是清風徐來。據(jù)統(tǒng)計,明朝清官數(shù)量,朱元璋一朝就占了四分之一。所以說,那個時代,百姓安康。但付出的代價就是朱元璋被所謂的讀書人唾罵,甚至各種抹黑。
大限即將來臨的時候,朱元璋來到馬場,縱馬揚鞭,迎著夕陽,喊出了"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擴展資料: 朱元璋簡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人 ,? 漢族,字國瑞, 初名重八,后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軍改為現(xiàn)名朱元璋。中國古代政治家,戰(zhàn)略家,軍事統(tǒng)帥,明朝開國皇帝。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覺寺, 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反抗元朝,? 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朱元璋
朱元璋由一個普通農民出身,最后到一個王朝的皇帝,能體會到百姓的不容易,所以他稱帝后要求富商、官吏不允許欺壓百姓,但是百姓的問題還是被官吏給阻攔下來,并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所以百姓還是苦不堪言。因為他已經意識到,百姓遭受到過分的欺壓,會有反抗,那些一個個農民起義的小分隊就是這些原因造成的,都是被逼迫的。
朱元璋在還是一個農民的時候,在地方就體會到了當?shù)匦」倮艉偷刂鞯男U橫,而且對于一些文儒生而言辦事更加沒有效率,甚至還比較迂腐,而也有很多小縣官比較奸詐,多數(shù)的都是中飽私囊,不顧百姓的安慰,時間一長,也就斷了手無寸鐵的百姓的活路,所以有很多農民都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站起來反抗的。而大部分人在還沒有反抗就已經丟了性命。所以說這是官逼民反,這讓當時皇上的朱元璋特別的痛恨貪官污吏。所以他極力的打擊貪官污吏。
但是由于朱元璋在整治貪官污吏的時候下過一個規(guī)定就是:“百姓如果有冤屈,只允許在地方的官府進行申冤,層級遞交,最后到朱元璋手里”。正是因為這個規(guī)定,讓有冤屈的百姓更加的苦不堪言,因為地方官員也是官官相護,在很多冤屈案件還沒有得到解決,就被一些官員給壓了下來。所以說這讓當時的老百姓苦不堪言。
后來這些事情被朱元璋知道了,特別的憤怒,又做出了新規(guī)定,地方的官員如果再有殘害百姓,讓贓枉法的,百姓可以直接進京向朱元璋本人告狀,所有人不得阻攔,阻攔的人殺全家,這樣百姓被欺壓的問題才得到緩解,農民起義也減少了。
原因是朱元璋是歷史上得位最正的皇帝,他是農名出身。深知下層百姓生活的疾苦,登基后多次出臺有利于百姓的政策,并且提高百姓的地位。所以在朱元璋時期,可謂說是民心所向。在那個時期,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農民起義。在得到百姓的支持下,朱元璋也有十足的把握去處理政事。朱元璋執(zhí)政期間,大肆殺害貪官,并制定了嚴格的政策。
此時文官集團也沒有理由反對,在軍事方面上,朱元璋實行的是“軍戶”制度,將士們可以世襲官位,并且可以得到相應的土地,將士們很感激他。所以朱元璋殺了許多官員,也沒有人敢起兵造反。
在那個歷史背景下,剛剛驅除外族,朱元璋建立了漢人為首的王朝。國家正處于百廢俱興的時期,此時朱元璋擬定了許多的政策,打壓了許多的豪族和貪官。致使百姓們的地位逐漸的提高,但是貪官依舊的猖狂。在朱元璋的治理下,去除了許多的毒瘤。同樣的也殺害了許多的官員。社會也有一些動蕩,但是沒有人敢造反。
我們來分析一下,在文官集團眼里,朱元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皇帝。而且他得位是最正得皇帝,文官也沒有理由來造反。在朱元璋得余威下,文官還是老老實實得。他們也知道這位皇帝也不是吃素的。所以他們還是維護朱元璋的尊嚴和利益。
在武官眼里,他們更是尊重這位皇帝。因為朱元璋給了他們許多的好處,比如可以世襲軍官。在有一些戰(zhàn)功時可以得到相應的土地。朱元璋實行的“軍戶”制度得到了將士們的擁戴。所以他們更沒有理由造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798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