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劉邦。
季布為項羽部將,楚漢爭霸時曾多次圍困追殺劉邦。大漢開國后,劉邦懸賞千斤追捕季布,并宣布:敢有隱匿者,罪及三族!
劉邦恨季布,是人性使然;劉邦通緝季布,是成王敗寇的帝王邏輯。
季布起先躲避在濮陽周氏家中,但很難藏住,于是周氏給他出了個主意:剃光頭發(fā),戴上經箍,穿上粗鄙衣衫,扮作奴隸到市場上把自己賣掉。
這一日,魯?shù)睾纻b朱家在市場上逛,憑借過人眼力,一眼便認出了扮作奴隸的季布,但朱家沒有聲張,而是將季布買回家,并吩咐兒子時時事事要禮遇這位昔日的顯赫人物。
豪俠惜君子!
朱家有逢人一擲千金的俠義心腸,季布有待人一諾千金的君子風范,朱家真心想幫季布,于是駕車趕到洛陽,去找老朋友,時任太仆的夏侯嬰。
朱家對夏侯嬰說,有道跖(zhi)犬吠堯,各為其主。季布昔日為項羽部將,追殺漢王是他應盡的職責,何罪之有?再說,項羽臣屬眾多,怎能殺盡?如今漢帝初得天下,若以一己私怨不肯輕易饒于人,又怎能彰顯君臨天下該有的胸襟!
夏侯嬰將這些話轉告給劉邦,劉邦聽進去了,不僅赦免了季布,而且還讓他做了侍衛(wèi)郎中。
但劉邦與季氏一族的恩怨到此并沒有結束,這就要說到季布的同母弟弟丁公了。
昔日,劉邦在彭城大敗,近乎只身逃往,中途曾與丁公率領的楚國追兵狹路相逢。此時的劉邦,除了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已沒有任何化險為夷的辦法。
情急之下,劉邦對丁公喊話,將軍與邦皆當世賢俊,為何不能相容?還請將軍高抬貴手,行個方便才好。
丁公遲疑了片刻,最終動搖了,他拱手說了聲“漢王珍重”,便撥轉馬頭,引兵而去。
丁公私放劉邦,一者應該是賞惜劉邦,二者應該是不愿把事情做絕,送劉邦一個人情,給自己留條后路。
劉邦得天下后,丁公認為昔日送出的人情可以兌現(xiàn)了,于是來找劉邦。
然而,剛見到劉邦,丁公的人頭便落了地。
殺丁公,劉邦給出的理由是,丁公身為項羽之臣而不忠,讓項羽失天下的就是他這種人。今日必須殺一儆百,以警告后世為臣者切莫學丁公的樣!
對于劉邦此舉,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剖析得很到位。他說,此一時,彼一時也,昔日劉邦是進取,現(xiàn)在是守成。當年丁公放劉邦一條生路,劉邦后來若沒得天下,這份恩情想必能記得,現(xiàn)在劉邦得了天下,昔日的大恩也就成了帝王眼中的大不義,劉邦非得以他的人頭來震懾那些不義、暗藏貳心之臣。與之相對應的,放下與季布的大仇,則可以顯出以德報怨的博大胸襟——說白了,這就是大義之仇可為大恩,不義之恩必成大仇。
這是廟堂之上的邏輯,如果到了市井間,更多的可能是這樣:一個人落難時,他人不著痕跡地雪中送炭,這是恩;而如果是高調施舍,那就有可能是仇;再者,一個人困難時,他人送出的如果是大恩,例如借了一大筆錢,結果很可能會大恩變大仇,因為在人性深處,這樣的大恩太沉,還起來會很吃力,很不舍;而送出的如果是小恩,例如很仗義地當場掏錢包,但也僅限于此,結果很可能會小恩變大恩,因為這樣的恩,還起來不難,而且還能輕松得一個知恩圖報的好名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799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