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縉本來深得朱元璋和朱棣器重,為何最終卻落得被凍死的結(jié)局
雖然是一個非常有才華之人,但是性情卻比較有問題,而且為人相對比較直率,在待人接物這方面更是表現(xiàn)出狂妄無禮。
朱棣一直沒有選擇立太子,當時有人認為應該讓漢王成為太子。因為他一直都幫助朱棣,始終都會從北京殺到南京,可以說簡直是戰(zhàn)功赫赫,所以就應該被立為太子,其實那個時候漢王也會比較受到朱棣的喜歡。但是也有人表示皇長子會有巾幗之才,因此就會被立為太子,這也讓朱棣一時之間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所以馬上就叫來解縉。
其實如果是一個聰慧之人,在此時必然就會選擇迎合朱棣,會選擇順勢而上,然后會選擇去支持朱棣,選擇漢王,那么必然就會讓朱棣高興,也會讓漢王喜歡。這確實就是一舉多得,這本身就是老朱家的事情,無論是誰成為太子和自己都沒有什么太大的關系,所以只需要去選擇順從皇帝的想法即可,這就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解縉并沒有選擇這么做,反而會說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朱棣在聽完之后不以為然,但沒有想到解縉直接就跪在地上,馬上就說這真的是一個好圣孫。那么這一個意思其實非常的明白,就是想要告訴大家皇長子就是一個太子的人選。
太子的位置在確定之后,解縉卻也因此得罪了漢王,要知道選皇太子這本身就是宮廷的事情,而且也是非常秘密的事情,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傳到了外面,一時之間也引來不少人的批評,使得朱棣非常的生氣。
所以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知道為什么會面臨死亡,完全就是因為特別耿直的性格,但其實最主要的還是不顧操守,要知道在皇室面前一直選擇堅持自我者,必然就會受到壓迫受到打壓,那么最終也是一個皇權(quán)爭奪的結(jié)果。
轉(zhuǎn)載聲明:感謝您對不回頭網(wǎng)的支持,讀史使人明智,以史觀今,讓我們通過歷史中一個個的典故故事去了解歷史。喜歡的朋友歡迎轉(zhuǎn)載解縉深受朱元璋和朱棣喜愛,為何還會被活埋在雪地里冤殺
《大明風華》中解縉這個人物是很讓人很不解的,解縉的出現(xiàn)是因為編修《永樂大典》,《永樂大典》中途因為朝廷沒錢,被停止編修。解縉這個主編也被撤職,并被朱棣以太子黨的罪名驅(qū)逐到邊疆。然而解縉愣是違反朱棣的命令,逗留京城。朱棣又以挑撥朱高煦和朱棣關系為由把解縉下了詔獄。解縉不甘心入獄,托人在外幫他跑門路,在大赦天下的名單中寫上他的名字,以至于讓朱棣大發(fā)雷霆,結(jié)果解縉被朱高遂灌醉凍死在雪中。
解縉
從劇情方面來講,解縉從出現(xiàn)到死亡似乎與劇情主線毫無關系,只是隔幾集出來打一次醬油,但卻給觀眾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此人明明不是壞人,卻讓人很煩,甚至很討厭他,即便他死了,也沒人會同情他。
其實歷史上的解縉也是一個讓人很煩的人,但你卻不會討厭他,反而會尊敬他。解縉才華橫溢,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給后世留下了眾多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他之所以讓人覺得很煩,只是因為他太耿直,敢于直諫。這樣的人大多數(shù)人都不會喜歡,但都會尊敬他的為人。
解縉
解縉曾很得朱元璋的常識,朱元璋曾對他說:“我你是君臣,但情同父子,你有什么話都可以說?!苯Y(jié)果第二天,解縉寫了一本上萬字的奏折給朱元璋看。要知道古人寫字是用毛筆寫的,寫得很慢,而且遞交給皇帝的奏折是非常正式的,不容有錯。上萬字的奏折能在一天時間內(nèi)完成,體現(xiàn)了解縉的才華相當高,但也體現(xiàn)出解縉似乎很迫不及待地把自己想說的話全都告訴朱元璋。此舉把朱元璋都嚇到了,可惜朱元璋只是稱贊解縉的才華,并未采納建議。沒過多久,解縉又上了《太平十策》給朱元璋。朱元璋明知解縉是好意,但這種過于直接的做法很快就讓朱元璋覺得很煩了。朱元璋把解縉打發(fā)回老家,讓他寫書。
解縉
到了永樂年間,解縉得到朱棣的信任,朱棣賜他五品官服,入閣任內(nèi)閣首輔,并且對他的建議均虛心采納。朱棣更是讓解縉負責編修《永樂大典》。然而沒過多久,朱棣對解縉也很煩。解縉做了幾件讓朱棣很不高興的事情:
1.朱棣想立朱高煦為太子,解縉進行勸阻。
2.朱高熾率軍討伐安南,解縉上疏勸阻,朱棣并沒有聽,后來此仗打勝了。
3.解縉對朱高煦越禮上疏勸阻朱棣,朱棣認為解縉是在離間骨肉之情。
4.禁中語事件,史料認為是朱高煦嫁禍解縉,不過事件本身應該是有的。
5.試閱卷不公,導致解縉被貶。
在獄中受刑的解縉
從這5件事情中可以看出,解縉看到不利于朝廷的事情,敢于直接向朱棣勸諫。時間長了,朱棣肯定會心生反感。這種反感日積月累,達到一定程度后,朱棣就會處罰解縉。解縉自永樂元年開始受到朱棣的信任,朱棣反感他應該是從永樂四年開始的,也是在這一年朱棣把解縉貶到交趾。
而讓解縉引來牢獄之災的是在永樂八年(1410年),解縉從交趾入京述職,正好朱棣北征。于是解縉去見了當時正在監(jiān)國的朱高熾,然后離京。朱高煦與解縉本就有仇,朱棣歸來,朱高煦把這事告訴朱棣,朱棣以“無人臣禮”(沒有做到君臣禮數(shù))的罪名將解縉下獄。
朱棣
朱高熾監(jiān)國,解縉進京述職,朱棣卻不在。解縉當然應該向朱高熾?yún)R報工作情況,匯報結(jié)束之后,即可離去。原則上講,解縉確實是無人臣禮,理由有二:1.解縉可能是私下面見朱高熾,如果是公事,在上朝之時大大方方地向朱高熾?yún)R報工作呢?2.解縉曾反對朱棣立朱高煦為太子,如今私下面見朱高熾,難免讓人覺得他們有交情,所以當初才支持立朱高熾為太子。
不過,朱棣認識解縉多年,理應知道解縉的性格,解縉只是耿直而已,并沒有壞心眼。況且解縉被貶到交趾,四年才回一次京城,跟朱高熾哪有什么來往?朱棣顯然是在雞蛋里面挑骨頭,看著解縉很不爽,正好解縉做了錯事,被他抓住把柄,就迫不及待地處罰解縉。由此可以看出,解縉確實有點冤,都是性格惹得禍。
解縉死去
不過,解縉的死跟《大明風華》中的劇情有些出入,解縉被朱棣下到詔獄里面共5年時間。當時任錦衣衛(wèi)指揮使的紀綱給詔獄中重要的囚犯上囚籍,把名單給朱棣過目。朱棣看到解縉的名字,說:“解縉怎么還在?”紀綱明白朱棣的意思,于是用酒把解縉灌醉,埋在雪中,活活凍死。
與朋友閑談,說起我寫了一篇明代三大才子徐渭的文章,感嘆徐渭是世上奇才,朋友問:明代三大才子另外兩位是誰?
明代公認的三大才子是解縉、楊慎,楊慎就是那個寫了“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那位,前一段剛寫了一篇楊慎夫人黃娥的,里面談到楊慎。
一、解縉對聯(lián)戲惹曹員外這兩天塞上落雪,不由想起解縉就是被人捂在雪中凍死的,可見這位大才子死法很特殊。
解縉,字大紳,號春雨,江西吉安府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曾經(jīng)官至內(nèi)閣首輔,春風得意。主持編纂了《永樂大典》,是世人公認的大明奇才。
可以說解縉生來聰明,天賦了得,自小能言善辯,出口成章,他家的對面是曹員外,曹家是當?shù)鼐薷?,門前有一片竹林,逢過年,家家都貼對聯(lián),解縉就自己寫了一幅貼上:門對千竿竹,家藏萬卷書。
這聯(lián)體現(xiàn)了解家書香門第,令曹員外見了很不高興,便令仆人把竹子砍掉一截。
解縉見了,立馬上下聯(lián)加了一字:門對千竿竹短,家藏萬卷書長。
曹員外見了更加不快,便把所有的竹子連根拔了,解縉不動聲色地又加了一字:門對千竿竹短無,家藏萬卷書長有。
曹員外老大不高興,派人把解縉叫來,有意讓他走小門為難他。
解縉堅持要走大門。曹員外就出來對他說:這樣好了,我出上聯(lián),如你能對出下聯(lián),自然讓你走大門,然后說出上聯(lián):小犬無知嫌路窄。
這分明說他是“犬子”不知天高地厚。
解縉迅速回答:大鵬展翅恨天底。這是以大鵬自喻。
曹員外心思,小子,行呀,便又出了上聯(lián):天作棋盤星作子,何人敢下?
解縉對曰:地當琵琶路當弦,哪個能彈?
曹員外暗暗稱奇,見解縉穿了件綠襖,個子矮小,便道:出水蛤蟆穿綠襖。
解縉望著曹員外著一襲紅袍,盡顯老態(tài),對曰:落湯的螃蟹著紅袍。
曹員外尷尬地笑了,這小子罵我不吐臟字,是要好好教訓他一番:二猴斷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對鋸(句)!
解縉揖手道:我這下聯(lián)可能得罪大人!
曹員外擺擺手:無妨。
解縉說:一馬陷足泥潭中,老畜生怎能出蹄(題)?
霎時令這曹員外無言以對。有關解縉,民間有許多傳說,無不顯示解縉的聰明絕頂。
解縉的祖父解子元是元朝至正五年進士,父親解開是五知貢舉,拒絕為官,其母賢良淑德,通書史曉音律,尤擅小楷。
二、一代奇才屬解縉解縉五歲通詩文,十歲過目不忘,出口成詩,十二歲閱覽群書,知文答意,十三歲四書五經(jīng)倒背如流,二十歲鄉(xiāng)試第一,與其兄解倫、妹夫黃金華同榜中進士,故時稱“一門三進士”。
解縉中進士之后,被授予翰林學士,因年少轟動朝野。
雖然這翰林學士沒有什么實權(quán),卻可以常伴君側(cè),得到君主的提拔。
由于解縉聰明博學,很快得到朱元璋的賞識,朱元璋曾說:“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把他當兒子看待。
解縉受到鼓舞,寫了“上封事萬言”,洋洋灑灑幾千字,表達治國理念,頗有些獨到見解,得到嘉獎。
解縉便又上書一篇《太平十策》,力陳治國家之道,再次得到朱元璋贊許。
解縉開始有點飄了,找不到北,開始口若懸河,無所忌諱,指責朱元璋嗜殺,亂封皇子為王等等,朱元璋一笑了之。
解縉忘了做人還是低調(diào)點好,口無遮攔,鋒芒畢露,到處得罪人,彈劾大臣。俗話說:“人至察則無徒”,解縉不懂這道德,得罪了許多權(quán)臣貴戚,招來滿朝文武的不滿,幾乎人人討厭他,都想把他趕出官場,好在朱元璋保護著他,但群臣老大不滿。
恰在這時,解縉的父親進京,朱元璋就把其父解開叫來,對他說:解縉這孩子是個人才,將來前途不可限量,但心性不夠成熟,必須修身養(yǎng)性,否則會成為群臣攻擊的對象。這樣吧,你把他領回去,再好好教育一下,再過十年,必有重用。
于是,解縉被解職,隨老父回家了,一晃八年,他閉門著述,校改《元史》補寫《宋書》,刪定《禮記》。
三、卷入太子之爭而死還沒等到朱元璋說的十年,朱元璋死了,其孫子朱允炆即位,皇位還沒坐穩(wěn),就被其叔(朱元璋的兒子)朱棣奪了權(quán)。
朱棣上臺,需要籠絡人心,于是萌生編一部巨著,早知解縉才名,便又把他召回,任翰林侍讀學士,讓他當主編,組織一幫文人編纂《永樂大典》。
這《永樂大典》是一部百科全書,里面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的科學文化最高成就,價值頗高,也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本百科全書,書經(jīng)六年修成,深得朱棣賞識,朱棣說:“國家不可以沒有我,而我不可以沒有解縉!”提拔解縉為內(nèi)閣首輔。
解縉得到朱棣的重視,又開始飄飄然。
當朱棣正煩惱繼承人的事,是選擇長子朱高熾還是次子朱高煦時,有些猶豫不決,因為歷來都是嫡長子繼位,廢長立幼會引起朝政不穩(wěn),但歷史也不乏廢長立幼的。
朱棣發(fā)自內(nèi)心喜歡二次朱高煦,他長的頗像朱棣,弓馬嫻熟,英武過人,在靖難之時就出力頗多,還救過朱棣的命,就是脾氣有點暴躁,而長子身體肥胖,還有腿疾,為人平和,辦事沉穩(wěn)。
于是,朱棣詢問解縉的看法,解縉根本就沒有理解朱棣的意思,依著自己的性子認為應該立皇長子為太子,并且暗示說皇長子(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如何如何好之類。
朱棣果然心動,雖然不喜歡長子朱高熾,但這位皇長孫朱瞻還是蠻喜歡的,于是,決定立朱高熾為太子。
解縉不知那根神經(jīng)出了問題,仿佛為社稷做了一件大事,從此時不時地在各種場可攻擊皇二子朱高煦,說其壞話。
解縉不明白,無論如何人家是父子,并且朱棣喜歡皇二子朱高煦,理應不插手皇家內(nèi)事,并且時不時說朱高煦壞話,分明就是挑撥人家父子關系。
朱高煦狠死這個解縉,開始尋找機會報復,并且隨著解縉一次次嘴沒把門的放肆,讓朱棣也開始反感他,厭惡他,便隨便找了個理由把他下放到廣西任職,當廣西布政司參議,希望他能夠好好反省自己,結(jié)果江山易改,秉性難移,最終解縉要了自己的前途與小命。
明永樂八年,朱棣率軍北征之時,解縉恰巧進京奏事,聞朱棣沒在京城,本來應該等待朱棣回京,誰知解縉直接去了朱高熾的府上。
朱棣回京后,皇二子朱高煦抓住機會,誣告解縉目無尊上,巴結(jié)太子,無人臣禮。
朱棣本來就不喜歡太子,如今解縉私下見朱高熾,也懷疑二人有勾結(jié),有圖謀不軌之心,便把解縉打入牢獄之中。
解縉被押在牢好幾年,朱棣幾乎把他忘記了。
永樂十三年,錦衣衛(wèi)首領紀綱向朱棣呈報罪犯名單,朱棣一眼就看到上面有解縉的名字,隨口說了句:“解縉這小子還沒有死呀!”
朱棣僅僅隨口一說,并沒有想要解縉小命,但紀綱最會揣摩圣意,回去后就安排牢頭,準備了好酒好肉招待解縉,說圣上又想起他。
解縉以為自己要出獄了,很美,被灌個酩酊大醉,不省人事,被扒光了衣服,把他扔到臘月里的大雪中活活被凍死了。
可嘆解縉聰明反被聰明誤,死的有點特別。
解縉雖然死了,民間依舊流傳著許多他的故事,各種各樣,真真假假,有些是后世人的妙筆生花,讓他依舊“活”著。
他被埋在雪里是因為當朱棣不在京城里時去了皇太子朱高熾的府里。朱棣不喜歡朱高熾,而且也沒有讓他當繼承人。解瑨卻背地里去見朱高熾,一怒之下讓錦衣衛(wèi)總領紀綱把解縉埋在雪里凍死。
解瑨很有才,在書法和做詩方面特別有天賦,并且很有成就。深得朱元璋的強識,并且還特別會阿諛奉承,把朱元璋哄的團團轉(zhuǎn)。同時朱元璋也對他贊賞有嘉,時不時就夸他幾句,讓他的越來越膨脹。
有一次他拍馬屁拍太過,讓朱元璋有點不高興,并且慢慢的朱元璋了解了解縉的為人感覺他不懂官場的規(guī)律,有時候說的不合理。所以讓他回家,并預言他在十年之后會被重用。一轉(zhuǎn)眼十年過去了,這個時候是朱棣當政,朱棣好大喜功,然后想編撰一部大典,那么解縉正好是絕配之人,在解縉的策劃下寫成了《永樂大典》。
編書的過程中朱棣十分賞識他,在朝廷上大夸解瑨,這個時候解縉又膨脹了,又想?yún)⒄h政,并且在朱棣立太子時給了很多建議,建議朱棣立皇孫朱瞻基為繼承人,而不建議朱棣立兒子朱高熾為繼承人,他贊賞朱瞻基說他的性格很好這樣的,這樣的言談很是符合朱棣的心思,更加滿意解瑨。
因此解瑨更加驕傲了,總是做出出格的事,讓朱棣慢慢的討厭他。一個人如果總是處于驕傲狀態(tài),人生會出一些不幸的,接下來解瑨的人生就開始走下坡路了。一步步到了被雪凍死的地步。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自己沒多少文化,為了附庸風雅,比較喜歡一個叫解縉的文化人。
這個解縉自小聰明絕頂,博覽群書,二十歲的時候就中了進士,書法與詩文都很有建樹,他對文化最大的成就就是在明第三位皇帝朱棣時,主持了《永樂大典》,共約三億七千萬字,從歷代浩繁卷帙中選擇匯總。
(朱元璋)
聰明的人總覺得自己很偉大,比別人更有優(yōu)越感,到頭來聰明反被聰明誤,這解縉就太聰明,最終失了小命。
解縉因?qū)W問淵博,常常侍奉在朱元璋左右,有一天,朱元璋面命他寫一首雞冠花詩,解縉未加思索,開口吟道:“雞冠本是胭脂染”,話音未落,朱元璋從袖口掏出一枝雞冠花說:“是白的?!?/p>
這解縉反應敏捷,立馬回道:“今日為何淺淡妝?只為五更貪報曉,至今戴卻滿頭霜?!?/p>
(解縉的草書)
拍馬屁拍到如此程度,可謂妙哉。還有一次,解縉陪圣上朱元璋一起釣魚,釣了許久,朱元璋一條都沒有釣上,十分郁悶,就讓他賦詩一首,解縉隨口就說:“凡魚不敢朝天子,萬歲君王只釣龍!”這奉承有點惡心。
如果解縉僅僅讓萬歲爺高興還好,但他沒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常常鋒芒外露,顯示自己的不俗,沒能弄明白官場上的八面玲瓏,而觸犯了龍顏,根本沒有理解主子的用意,自古奴才比天才更令官們喜歡。
某日,朱元璋望著他問:“我跟你,論,道義是君臣,論恩情像父子,你有什么好的建議,直管說好了!”
(解縉,游七星巖詩)
解縉覺得陛下對自己百分百信任,就未加潤色,一揮而就,寫了篇萬言書呈了上來,內(nèi)容對朝政頗多非議,說“刑太繁”,法太嚴,只聽說圣上在憤怒的時候,對逆黨奸臣斬草除根,沒聽說圣上在獎勵善行時,賞賜有功而憐蒼生;還指出朱元璋用人不擇賢良,以致小人趨媚,賢者遠避等等,連朱元璋讀書都是不務正業(yè),洋洋灑灑的“宏篇”中唯有“陛下天資至高”六個字讓朱元璋覺得是夸他,內(nèi)心開始討厭他,表面上還是裝模作樣地贊美了一番他的忠心與直言,這解縉以為朱元璋真的喜歡,又意猶未盡地又呈上《太平十策》,讓朱元璋有點哭笑不得。
這朱元璋骨子里看不起這些酸文人,他喜歡文人聽話,卻不喜歡文人指手畫腳,自我感覺良好。后來借李善長被殺,解縉為之辯冤,要讓他一邊玩去。
(以下為一組影視里的明朝服飾)
就對解縉的父親說:“都說大器晚成,你把解縉領回家鄉(xiāng),在好好學習一下,十年后再來,派上大用處也不晚!”
這分明是讓解縉反省,官場是有規(guī)矩的,聰明有才也要懂規(guī)矩。
世事無常,轉(zhuǎn)眼八年過去,明開國皇帝朱元璋駕崩了,似乎這解縉真的應了朱元璋所說,遇到識貨的皇帝朱棣。
這朱棣本來是搶了侄子的皇位,一上臺就想做點大事,籠絡人心,好大喜功的朱棣萌生了編一部大書,自然這解縉是最佳人選。
解縉春風得意,召集了一百四十余位讀書人,分頭編纂這部大書,于永樂六年完工,便是《永樂大典》。
編書的過程中朱棣十分賞識他,對大臣說:“國不可一日無我,而我不可一日無解縉?!边@話是說沒有解縉不行呀!
于是,這解縉有點找不到北了,又豪情滿懷,申管晏之談,作稷契之輔,參政議政。
朱棣對于繼承人這國家大事上拿不準主意,長子朱高熾性格溫厚,但身體肥胖又有足疾,朱棣不喜歡這個長子,而喜歡相貌堂堂,英武過人,善于騎射,有赫赫戰(zhàn)功的次子朱高煦,而唯一的毛病是性格暴烈。
但自古有立長不立幼的傳統(tǒng),這讓朱棣猶豫不決,就尋問解縉的看法。
好的下屬應該領會主子的意圖,而解縉對于官場的規(guī)矩一竅不通,態(tài)度鮮明地說:“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
朱棣內(nèi)心不高興,雖然否定了自己的意愿,又覺得他說的有理,沒有出聲,望著解縉。
這解縉又耍了一個小聰明,朗聲吐出三個字:“好圣孫。”
這一下讓朱棣笑了。這“好圣孫”是指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也就是后來的明宣宗。因為朱棣不喜歡長子朱高熾?yún)s喜歡這位皇孫。
解縉在朱棣立太子之事上起了決定作用,就更加自負,膨脹起來,公開站在朱高熾之面,時不時在朱棣面前打朱高煦的小報告,說朱高煦壞話,分明犯了大忌。
因為解縉,朱高煦沒能當上太子,就狠死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文化人,暗暗用勁要給他顏色看看。朱棣也越來越反感解縉來摻和他的家事,未等《永樂大典》完工,就找了一個“廷試讀卷不公”的借口,把他貶到廣西去了。
這解縉并沒有因此好好反省,問問自己為什么?而是依舊“天真”,以致幾年后的一件事,引來殺身之禍。
他趁進京匯報工作之機,在朱棣不在京城的情況下,私下拜訪了皇太子朱高熾,更重要的是見了朱高熾之后,未等朱棣征韃靼回來,就打道回府了。本來疑神疑鬼的朱棣對這個太子不信任,常常懷疑其有不軌行為,如今解縉又私會朱高熾,這還了得?
這件事讓朱高煦抓住小辮子,朱棣一回來,第一時間就稟報了解縉“可疑”行徑。
朱棣勃然大怒,認定這個解縉勾結(jié)太子,圖謀不軌,下旨逮解縉下獄。
一晃,又過了幾年,朱棣聽話解縉還在獄中,就冷冷地說:“怎么?這個解縉還活著?”
深諳心理學的錦衣衛(wèi)頭領紀綱自然聽出朱棣的弦外之音,便熱情地地招待了解縉一把,把他灌醉,埋進厚厚的積雪中凍死了。
可憐的解縉,聰明誤了小命,人生,難得糊涂呀!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80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霍光家族勢力那么大,為何會被抄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