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妻子為何主動給老公納妾?
并不是嫌生活特別安逸,而是為了壯大家族傳宗接代,所以也只能夠選擇給丈夫納妾,但是這么做也并不會影響到自己的地位。
妻子主動讓丈夫納妾,無數(shù)個女人去共享一個丈夫,妻子并不會覺得害臊,反而也會覺得這就是一個理所當(dāng)然的事情,難道就不擔(dān)心丈夫身體可能吃不消嗎?也許大家不信,在古代也會有很多的正妻,全部都會幫助自己的丈夫去物色小妾,而且小妾越多會更加的開心,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可能是因為家里沒有男孩子,要知道在古代的時候也會擁有著比較出色的倫理觀念,一般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如果丈夫一直都沒有兒子,那么自己還有丈夫全部都會淪為笑柄,會被大家不停的嘲笑。在古代的時候,女人的地位本來就是比較低下的,也沒有任何的財產(chǎn)繼承權(quán),而如果丈夫突然的去世,并且也沒有留下任何的子嗣,在這種情況下,家產(chǎn)很有可能就會被親戚朋友們?nèi)康墓戏?,那么到時候自己也肯定會被攆出大門,甚至?xí)髀浯蠼帧?/p>
就算家庭大富大貴,即使只要頂梁柱一死,那么家庭女眷自然也不會逃脫這種命運,試想一下,如果你是這一位妻子,那么是否還會去在乎小妾爭寵的,相信并不會如此反而也希望丈夫能夠有多個小妾,如此就能夠生好多個孩子,也可以讓整個家族后繼有人,并不會導(dǎo)致家道中路,也并不會導(dǎo)致沒有香火。從現(xiàn)代人看來,這種文化糟粕本身就是沒有辦法理解的,但是對于古人來說,這本身就是一個理所當(dāng)然的事情,總體來說,正妻和小妾之間也沒有大家想象的這么復(fù)雜,因為有很多的約束,所以小妾根本不敢挑戰(zhàn)。
轉(zhuǎn)載聲明:感謝您對不回頭網(wǎng)的支持,讀史使人明智,以史觀今,讓我們通過歷史中一個個的典故故事去了解歷史。喜歡的朋友歡迎轉(zhuǎn)載古代正妻為什么要給丈夫納妾 古人是嫌生活太安逸嗎
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是從周朝開始確定的,不是一夫多妻制,而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這兩種制度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一夫多妻制指的一個男人可以娶多個妻子,他的妻子地位是平等的,而一夫一妻多妾制指的是一個男人只能娶一個妻子,但是可以納很多妾,妻與妾的根本區(qū)別就在于身份完全不同,妻的身份是尊貴的,妾的身份是卑微的。
與一夫一妻多妾制相配合的就是嫡長子繼承制,之所以制定這樣的制度,是為了解決延續(xù)幾千年之久的繼承人之間的殘酷爭斗,如果男人有幾個妻,每個妻又生了兒子,兒子們之間就會爆發(fā)繼承人之爭,這是殘酷的政治爭斗,而周朝規(guī)定了一夫一妻多妾和嫡長子繼承制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眾所周知,在秦漢之前的中國歷史是貴族政治,貴族代表了社會的主流,男人娶妻也是如此,講究的是門當(dāng)戶對,貴族只與貴族通婚,而不會跟其他階層通婚,在周朝之前的夏朝和商朝乃至炎黃時期,貴族男人都不止一個妻子,比如華夏始祖黃帝就有四個妻妾,有二十五個兒子。
《禮記 昏義》:天子有一后,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
這是周朝的皇帝后妃制度,規(guī)定了天子有一個正妻(后),三個夫人,九個嬪(后妃等級),27個世婦(后妃等級),81個女御(御妻),后的等級最高,其次是夫人,再次是嬪,再次是世婦,最后是御妻,其中后就是正妻,其他都相當(dāng)于妾。
上行下效,天子如此,諸侯、卿、大夫、士等貴族也是如此,只不過娶妻的數(shù)量都有限制,逐層遞減,以天子最早,士最低,而平民百姓到娶妻納妾的數(shù)量就更少了,那么是什么導(dǎo)致古代男人可以娶多個妾呢?古代男人在納妾時,他的正妻或者其他的妾為什么不反對?
第一個原因:男尊女卑。自從社會進(jìn)入父系社會后,男人地位就遠(yuǎn)遠(yuǎn)高于女人,整個社會所有重要事情的決策權(quán)皆取決于男人,上至天子管理國家,下到普通百姓管理家族,男人可以隨意娶妻納妾,但是規(guī)定了男人只能娶一個妻子,可以納很多個妾。
而且娶妻需要明媒正娶和門當(dāng)戶對,有一套詳細(xì)的流程,比如三茶六禮,一是納彩,就是送彩禮求婚;二是問名,就是測生辰八字;三是納吉,就是占卜婚姻;四是納征,送聘禮到女方家;五是請期,就是確定結(jié)婚日期;六是親迎,就是男方到女方家里去迎親。
這些流程即使到了現(xiàn)在,也有地方在流行,這就是娶妻的流程,而且耗時耗力,但納妾就不一樣了,不需要明媒正娶,什么流程都不需要,可以到市場上花錢買妾,可以把敵方女俘虜直接納妾,可以接受他人贈送的女子為妾,所有的一切由男主人做主,因為男人的地位高,妻或妾是無法干預(yù)的。
《女誡 夫婦》:夫有再娶之義,婦夫二適之父,故曰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違也……故事夫如妻天,與孝子事父、忠臣事君同也。
這話的意思是說:丈夫(男子)有再娶的義務(wù),妻子(女子)卻沒有再嫁的道理,所以說丈夫是妻子的天,天是無法逃離的,所以丈夫也是不能離開的.......所以對待丈夫就如同妻子對待天,與孝子對待父親、忠臣對待君主是一樣的。
這是東漢著名史學(xué)家班固、著名軍事家班超的妹妹班昭寫的《女誡》,就是告誡妻子如何對待自己的丈夫,這還是一個女人寫的書,在班昭這樣有才華的女史學(xué)家寫的文章中,都是男尊女卑的思想,這基本上是整個社會的共識了。
所以丈夫納妾,其他的妻妾根本管不了,只能順從,即使不滿意,在男尊女卑的社會中,也只能順從。
第二個原因:傳宗接代。古人是非常重視傳宗接代的,因為沒有后代就沒有一切,這里說的后代就是兒子,女兒沒有繼承權(quán),尤其是貴族,比如諸侯王,如果沒有兒子,其封國就要被收回,比如卿大夫,如果沒有兒子,其采邑就會被收回。
所以當(dāng)男主人沒有兒子時,他的妻妾都會拼了命幫他納妾,不然封地或者采邑收回,男主人去世后,所有的妻妾及他們的女兒都沒有賴以生存的封地或者采邑,就得喝西北風(fēng)了,這是利益決定的,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封地或者采邑被同宗族其他分支的男子繼承,原來的妻妾就要被趕出家族大門了。
比如武則天的母親是武士彟納的妾,但武則天的母親楊氏沒有生下兒子,只生了三個女兒,當(dāng)武士彟去世后,武則天母女幾天就被他的異母兄長趕出了家門,原本可以繼承一點父親的財產(chǎn),但由于沒有兒子,所以沒有繼承權(quán)。
在這種迫切的利益主導(dǎo)之下,所以貴族們都是拼了命地生兒子,想要生兒子最好的辦法就是多納妾,畢竟只有一個妻子的話,生不了多少兒子,而且古代兒子存活率很低,娶的妻妾越多,生兒子的可能性就越高。
比如曹丕的妻子甄氏就曾經(jīng)對曹丕說過這樣的話,甄氏說:
古時黃帝子孫繁盛,是因為妻妾多的緣故。所以夫君也應(yīng)該多納賢淑美好的女子,才能使子嗣旺盛。
再說了,中國社會一直就崇尚多子多福、人丁興旺的觀念,為了有更多的兒子,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斷地納妾,妻只有一個,妾有很多個,所以只能納妾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81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