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矶湃缁迌鹤拥奈恼?,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p>
話說身為唐太宗李世民為什么那么出名,就是因為在李世民的四邊有這么兩位謀士,這兩位謀士對于李世民來說非常的重要,尤其對唐太宗的帝王大業(yè)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也就是現(xiàn)在很多人說的“房謀杜斷”。說道“房謀杜斷”就不得不詳細的介紹一下了,所謂的房謀就是說房玄齡這個人他比較擅長謀略,然而杜如晦這個人呢就比較善斷,于是兩個人互相陪和之下成為了唐太宗左右手,成為了李世民身邊不可或缺的人物。
說道杜如晦不得不提一下杜如晦的世家,這個杜如晦的世家也是十分了得,杜家的先輩先后在后周,隋朝當過官,杜如晦的爸爸更是隋朝昌州的一位長史,杜如晦從小就十分聰明,長大以后也是非常想當官,但是呢剛剛當官不久杜如晦又回到了家中,后來呢由于李淵起兵殺入了長安,杜如晦就加入了李世民麾下,當時李世民有很多功勞正身上,身為太子的李建成很是害怕,所以呢就把李世民手下的很多能人調(diào)走了。
就在這個時候杜如晦的機會就來了,緊接著杜如晦被房玄齡舉薦給了李世民,在舉薦的時候還對李世民說:雖然有很多原因府中的很多人都被調(diào)走了,但是這也沒有什么好害怕的,我們還有許多人,比如說這個杜如晦就是這樣一個人,有了杜如晦的幫助一定能成就大業(yè)。就是這樣杜如晦就被李世民重用了,兩個人一起輔佐了李世民給李世民想辦法,就在玄武門的變化中,兩個人立下了很大的功勞,李世民當上了皇帝后,房玄齡和杜如晦兩個人都當上了丞相。但是小編這次要介紹的并不是他們兩人,而是杜如晦的兩個兒子!
由于政治上面的的特殊需要,李世民很多次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功臣的兒子,比如說房玄齡的孩子娶了高陽公主,而杜如晦的小兒子杜荷娶了城陽公主,杜荷更是當上了尚乘奉御,被封號為襄陽郡公,可以說是太子李承乾的得力助手,我們大家都知道的是李承乾并沒有當上皇帝,太子之位也是被廢了,所以呢作為太子的得力助手也是沒有什么好結(jié)果,當時的時候李承乾與李泰爭奪權(quán)力,但是因為李世民太喜歡李泰了,這就讓李承乾感到了深深地不安,于是被迫之下想要直接把李泰殺死,結(jié)果還沒殺成事情就敗露了,于是呢就想要帶兵謀反,結(jié)果呢這個杜荷直接同意了這個事情,還說應當趕快兵變!
但是兵變沒有開始就被別人給檢舉了,這就導致了太子被廢除了,而杜荷更是成為了主謀被斬首了,這一下也是牽連了他的大哥,大哥在被前臉之后被貶到了嶺南的一個荒野,最后死在了邊野,所以因為太子李承乾的原因,杜如晦的兩個兒子都沒有完美的結(jié)局,真是讓人感慨命運不由人啊!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漢族,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長安)人,為隋唐時期李世民帳下重要參謀,李世民征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杜如晦為其籌謀劃策,運籌帷幄,深為時人所敬服。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積怨頗深,杜如晦與房玄齡一起為李世民出謀劃策,參與策劃玄武門事變,事成之后二人功居首位。李世民承帝位后,杜如晦與房玄齡為左右宰相,為唐選拔人才,制定法度等。
無論是提起房玄齡還是提起杜如晦,后世的人幾乎不會將他倆分開,只因為一成語——房謀杜斷。這也說明了他倆的不可分。唐太宗時期,關(guān)于國事,房玄齡總是能夠提出精辟的意見和具體的辦法,但是往往不能作決定。這時候,唐太宗就必須把杜如晦請來。而杜如晦一來,將問題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齡的意見和辦法。一個善于謀劃,一個善于決斷,缺一不可。
正如史書中記載:《舊唐書?房玄齡杜如晦傳論》:“世傳太宗嘗與文昭圖事,則曰:‘非如晦莫能籌之?!叭缁拗裂桑箯凝g之策也。蓋房知杜之能斷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謀。”房謀杜斷的近義詞……天作之合。房謀杜斷主要是用于形容合作,但是找一個形容情人之間契合度的詞來作近義詞,有點接受不來。房玄齡和杜如晦,我覺得他倆很有緣,除了房謀杜斷,密不可分。更重要的是他倆的兒子都參與了叛亂啊,都讓自己的父親蒙羞。一世英名,卻都有坑爹的兒子,讓自己的名聲要加一點黑色。
杜如晦的兒子——杜荷,娶唐太宗之女城陽公主,賜爵襄陽郡公,貞觀十七年杜荷與李元昌、趙節(jié)、李安儼建議太子李承乾兵變。杜荷對太子說:天文有變,當速發(fā)以應之,殿下但稱暴疾危篤,主上必親臨視,因是可以得志。紇干承基告發(fā)太子謀反,杜荷、侯君集、李安儼等人因謀反罪被斬首,公主改嫁薛瓘。
唐太宗李世民最喜愛的公主是城陽公主,她雖然有過兩段婚姻,但是婚姻幸福美滿,她的一生都被父母寵愛,就連哥哥唐高宗對她也很是關(guān)照,所以結(jié)局很好。
城陽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最喜歡的一位公主,他曾為城陽精心挑選了一位夫婿,這個人就是萊國公杜如晦的兒子杜荷,雖然杜如晦已經(jīng)去世,但是杜家卻沒有因此而沒落,唐太宗一直很看重杜家。
公元643年,唐太宗命畫家閻立本繪制了“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以紀念當年跟他一起打天下的這些舊部功臣,其中杜如晦就排在了第三位,可見唐太宗對杜如晦一直念念不忘,而且城陽公主嫁給杜荷以后,杜荷也因此被封為了襄陽郡公。
但是,后來太子李承乾意欲謀反,唐太宗念及父子情誼保全了他的性命,但是他的同黨卻難逃死罪,其中就有城陽公主的駙馬杜荷。不過,唐太宗并沒有責怪城陽公主,反而顧念她年紀輕輕就失去丈夫,于是開始替她另謀良婿。
第二次婚姻,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說是慎之又慎,經(jīng)過再三斟酌,又為她選擇了薛懷昱之子薛瓘,為了確保這次婚姻的圓滿,唐太宗還特意命人進行了占卜,結(jié)果卜文顯示:“兩火俱食,始則同榮,末亦雙悴。若晝?nèi)招泻现Y,則終吉?!?/p>
按照當時唐代的婚嫁習俗,婚禮都是在傍晚時分舉行的,但是按照占卜的結(jié)果,兩人的婚禮需要白天舉行才會吉利,所以,唐太宗決定不顧舊俗,想要將城陽公主的婚禮改為白天,可是,此舉卻遭到了大臣們的極力反對,唐太宗無奈之下只好作罷。
幸運的是,城陽公主和薛瓘在結(jié)婚后琴瑟和鳴,感情很好,還有了薛顗、薛緒、薛紹三個兒子。這三個兒子也都非常爭氣,長子薛顗官任河東縣侯、濟州刺史,次子薛緒為中散大夫、尚舍奉御,而幼子薛紹我們更加熟悉,他就是太平公主的夫婿。
杜如晦(585~630年),唐初大臣。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陜西長安縣)人。他是唐太宗李世民奪取政權(quán)、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的主要謀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信任和重用,被認為是貞觀初年的名相。
杜如晦出身于世宦之家,少年好學。隋煬帝大業(yè)年間,吏部侍郎高孝基器重他機敏善應變,遂將他補為滏陽縣(今河北磁縣)尉。他見隋朝政治腐敗,又認為縣尉之職卑微,因而棄官歸家。
大業(yè)十三年(617)底,李淵父子率軍隊攻克長安,次年建立唐朝。秦王李世民聞知杜如晦足智多謀,便召進府中任兵曹參軍。唐政權(quán)初建,需要向各地選派官員。時秦王府聚集了許多有才能的幕僚,一部分已被調(diào)出去任職。房玄齡對李世民說:“杜如晦聰明有膽識,是一個難得的人才。你以后要建立帝業(yè),必須得此人輔佐。別的人全調(diào)走不足惜,唯社如晦不可舍。”李世民聽到此說,立即上奏唐高祖,要求將社如晦留任秦王府。從此后,杜如晦跟隨李世民左右,參贊機戎,成為李世民智囊集團中的核心人物。
武德元年(618)八月,盤據(jù)今隴右一帶的薛舉兵強馬壯,趁李唐政權(quán)立足未穩(wěn),出兵東犯。高祖派李世民統(tǒng)兵征討,杜如晦隨軍參贊,經(jīng)兩次交戰(zhàn),唐軍徹底打垮了西秦的勢力,解除了西北方面的威脅。李淵為嘉獎李世民的戰(zhàn)功,命其出為使持節(jié)陜東道大行臺。杜如晦隨行任大行臺司勛郎中,封建平縣男,食邑三百戶。其后,李世民連續(xù)統(tǒng)兵東征劉武周、宋金剛、王世充等武裝割據(jù)勢力,杜如晦每每隨行,為之參謀帷幄,決勝于疆場。他遇事善斷,處理公務迅速無誤,是同僚中最為干練的人才。武德四年(621)十月,李世民為了籠絡人才,研究文籍,設(shè)立了文學館,置十八學士,杜如晦被選為學士。
隨著唐政權(quán)的鞏固和發(fā)展,在皇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間,逐步展開了一場爭奪皇位繼承權(quán)的斗爭。杜如晦和房玄齡為李世民出謀劃策,鼓動他先發(fā)制人,發(fā)動政變,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建成和元吉也在加緊策劃,打算分化瓦解秦王府中的骨干力量,他深知“秦王府中所可憚者,唯社如晦與房玄齡耳?!雹儆谑?,便向高祖上奏,說房、社二人對朝廷不利。高祖便令將房、社二人趕出秦王府,并不許以后私見李世民。當李世民下定決心要與建成、元首進行最后決戰(zhàn)時,便密派尉遲敬德去召房玄齡、杜如晦人府計議。杜如晦化裝成道士模樣,隨長孫無忌潛人秦王府。在經(jīng)過一番周密安排之后,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凌晨,李世民率杜如晦、尉遲敬德等一班親兵親將,發(fā)動了有名的“玄武門事變”,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消滅了政敵。李世民為皇太子,拜如晦為太子左庶子。
是年八月,李淵被迫退位,李世民當了皇帝。杜如晦多年隨李世民參贊戎機,尤其是在策劃政變,幫助李世民奪取皇位的過程中有功,被擢升為兵部尚書,封蔡國公,食邑1300戶。貞觀二年(628),又以本官檢校侍中,改任支部尚書,總監(jiān)東官兵馬事。三年二月,升為尚書右仆射,仍然掌管選拔官吏的事,與房玄齡共同掌管朝政。當年十二月,因病辭職。
李世民當皇帝之初,勵精圖治,開展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杜如晦作為李世民的主要謀臣,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凡軍政大事,皆參與議定,在協(xié)助唐太宗建立朝章制度、選用官吏、確立法制等各方面發(fā)揮了作用。當時,統(tǒng)治階級吸取隋王朝滅亡的教訓,對農(nóng)民采取了一些讓步政策,使生產(chǎn)力得到發(fā)展,國家政治形勢趨于穩(wěn)定,經(jīng)濟逐步繁榮,開創(chuàng)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時論認為:房玄齡善謀,杜如晦善斷,是當時的名相。
貞觀四年(630)初,杜如晦病重,太宗曾親去其家探望。是年十二月,杜如晦因病而卒,時年46歲。太宗為他廢朝三日,以示哀悼。又命虞世南為其撰碑文。詔贈開府儀同三司,加司空,改封萊國公。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824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