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免死金牌能不能免死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在周星馳主演的《鹿鼎記》中,當多隆拿出尚方寶劍要斬殺平西王吳三桂和他的世子吳應熊時,這倆完全不顧父子親情,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拼命爭搶只有一塊的“免死金牌”,大大地丟了一次臉。
這父子倆當時爭搶的,是一塊黃澄澄的金牌,上鑄“免死”兩個大字。劇中,吳三桂和吳應熊煞有介事地拼命爭搶,似乎搶到了這個玩意兒,就搶到了自己茍活的機會。
那么,在真實的歷史中,所謂的“免死金牌”這貨,到底長啥樣兒?真的靠譜兒嗎?
(圖)鹿鼎記免死金牌
電影歸電影,史實歸史實。電影中和史實中的“免死金牌”,差別巨大:
1、
一是正式名稱差別:這貨的官方名稱,從未叫過“免死金牌”,人家另有專稱——“丹書鐵契”或“丹書鐵券”。
2、
二是外觀差別:這貨不是黃澄澄地像個大獎牌,或者像個大盤子,而是半圓形的,類似瓦狀的一個鐵板。
上面寫的字兒,也不是“免死”兩個字兒,而是很多字兒。
一般應該包括四個方面的內(nèi)容:首先寫賜券的時間、賜予對象的姓名、官爵、邑地;其次寫被賜券者為朝廷立下的功勞;再次寫出皇帝給予被賜者的特權,比如免死啥啥的;末尾是皇帝的誓言。就是皇帝發(fā)誓,一定要對賜券功臣好,還要好一被子。哦不,一輩子。
這些字兒,在漢朝時多用丹砂填寫,所以稱為“丹書”。此后,當然也有涂以金粉、鏤金刻字的,這樣一來,這貨總算和“金”沾了點邊兒。
3、
三是制作材料差別。由“丹書鐵券”顧名思義,這貨是用鐵制作的,而不是用黃金制作的。
4、
四是使用方式差別?!暗F券”一分為二,右券收藏于太廟或是內(nèi)府,左券給功臣,以供功臣家族世代傳承。如果功臣或其后代犯罪了,還要把頒賜的鐵券與內(nèi)府所藏的鐵券合在一起進行驗證,然后才能得到赦減。可不是像周星馳版《鹿鼎記》中的吳三桂父子那樣,拿在手中,擋來擋去,一擋就一個準。
5、
五是使用功能差別。在周星馳版《鹿鼎記》中,吳氏父子爭來搶去,似乎“免死金牌”一到手,自己的小命兒就保住了。那么,歷史上的“丹書鐵券”的“免死”效果,真的有這么靠譜兒嗎?
(圖)所謂“丹書鐵券”,是指古代帝王頒授給功臣、重臣的一種特權憑證,又稱“丹書鐵契”,亦即民間敘事中所說的“免死牌”、“免死金牌”,頒授“丹書鐵券”的制度最早始于漢高祖劉邦。
我們知道,“丹書鐵券”上刻有皇帝的誓言?;实鄣氖难?,就是一種擔保,一種承諾??瓷先ィ瑧撌强孔V兒的。
但是,發(fā)誓這種游戲,只能算是一種游戲。特別是男士們玩得最多,把妹時動不動就發(fā)誓:“我發(fā)誓一輩子對你好,否則我就變成小狗”云云。那么請問各位男士,歷次把妹時的誓言,如今都實現(xiàn)了嗎?
還是來看看皇帝怎么發(fā)誓的吧?;实郛吘故腔实?,就是發(fā)誓也發(fā)得高大上,可不像我們貓啊狗啊地這么low。人家皇帝是這么發(fā)誓的:“使黃河如帶,太山如礪,漢有宗廟,爾無絕世。”這是“丹書鐵券”的第一版時,漢高祖劉邦的皇帝誓言。
可見,皇帝發(fā)誓,不是對著小狗使勁兒,而是對著黃河、泰山使勁兒。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即使黃河變成像衣帶一樣的細流,即使泰山變成像磨刀石一樣的大小,只要我大漢的宗廟在,你家的榮華富貴就世代相傳?!?/p>
嘖嘖,這個誓兒發(fā)得,有檔次,有份量。我差點就信了。
但是,“丹書鐵券”這貨從被發(fā)明的那一刻開始,就不大靠譜了。
漢高祖劉邦,是“丹書鐵券”的發(fā)明人,也是第一個發(fā)誓的皇帝。文獻中最早關于他發(fā)明鐵券的記載,在《漢書》卷1《高帝紀下》:劉邦“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陸賈造《新語》。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p>
然而,就是這位劉邦,出爾反爾,殺了手中握有“丹書鐵券”的韓信、英布等功臣。而且,劉邦在“大殺功臣”這一專項業(yè)績上,僅次于明太祖朱元璋先生。
司馬遷為劉邦做了一個統(tǒng)計和總結:“漢興,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至太初百年之間,見侯五,余皆坐法殞命亡國”。換句話說,劉邦在“丹書鐵券”上所發(fā)的誓,可信度不足5%。
需要指出的是,劉邦所頒發(fā)的“丹書鐵券”,當時并不具備“免死”功能。但在他的誓言中,的確有保證受賜者爵位世代傳承的內(nèi)容。只是無論是否“免死”,他的可信度都很低很低而已。
劉邦以后的兩漢時期、魏晉時期,“丹書鐵券”暫時缺席。它在歷史上再一次出現(xiàn),還要等到南北朝時期。正是從這時起,“丹書鐵券”開始具備了“免死”的核心功能。
(圖)劉邦,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zhàn)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fā)展、以及中國的統(tǒng)一有突出貢獻。
北魏時,“臣下任事者得以出入帷幄,而賞賜無度,盈積私家,金書鐵券,不死之詔頻以許人?!鄙踔吝€有大臣主動向皇帝乞求鐵券,以作為護身符的。與此同時,南朝宋齊梁陳也開始頒賜鐵券,“始欣恐獲罪,陰來請降,帝遣使以詔書、鐵券、衣冠等賜之”。
然而,具備了“免死”功能的北魏“丹書鐵券”,也不靠譜。
舉一個典型的例子:北魏孝莊帝在殺了大臣爾朱榮之后,怕其從弟爾朱世隆不服,“遣侍中硃瑞赍鐵券賜世隆”,打算用鐵券忽悠一下他。
不料爾朱世隆是個明白人,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太原王功格天地,赤心奉國,長樂不顧信誓,枉加屠害,今日兩行鐵字,何足可信!吾為太原王報仇,終無降理!”就是,就憑兩行鐵字,你忽悠誰呢?
唐朝也有“丹書鐵券”。唐朝的鐵券,不僅頒發(fā)范圍擴大了,而且唐朝各個時期都有頒發(fā),并不僅限于唐朝建國初期。
唐朝“丹書鐵券”頒發(fā)的對象,包括開國元勛、中興功臣、少數(shù)民族首領、宦官、寵臣;而鐵券“免死”的功能,也越來越被濫用,“免死”的次數(shù)也越來越多,唐初為1-2次,唐中宗后竟高達9-10次,且不僅受券者本人享有“免死”特權,其子孫也在“免死”之列。
唐朝號稱盛世,唐朝皇帝們亦以大氣著稱。然而,他們發(fā)的“丹書鐵券”,仍然不靠譜。我們可以舉出反例。唐朝開國功臣劉文靜,在武德元年八月獲得鐵券,“尚書令秦王、尚書右仆射裴寂、納言劉文靜恕二死”,即“免死”二次。這樣一來,劉文靜相當于有了三條命了。
可三條命也架不住皇帝不講信用。僅僅一年之后,劉文靜就因為一個“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被唐高祖李淵直接處死,殺人的和被殺的,雙方都沒有扯“免死二次”那些個嘰嘰歪歪。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目前保存最早的鐵券實物,就是唐朝的。這就是現(xiàn)存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唐昭宗李曄頒賜給鎮(zhèn)海鎮(zhèn)東節(jié)度使錢繆的鐵券。
(圖)唐高祖李淵,唐朝開國皇帝。
北宋的“丹書鐵券”可信度最高。
這倒不是因為北宋諸帝特別講信用,發(fā)誓算數(shù),而是因為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大氣:“太祖有約,藏之宗廟,誓不殺大臣、言官”。這樣一來,北宋那些持有鐵券的大臣們,腦袋就非常安全,鐵券可信度也高。
明朝的“丹書鐵券”可信度最低。因為明太祖朱元璋的“大殺功臣”,青史留名。
朱元璋所頒發(fā)的鐵券中,免死最多的魏國公徐達有3次,其子免死2次,其余大多數(shù)公侯的免死次數(shù)都在2次或1次??墒牵种形沼小盃柮舛?,子免一死”鐵券的大明開國頭號功臣李善長,朱元璋一翻臉,他全家七十余口就得被滿門抄斬。至于朱元璋大規(guī)模殺掉的其他鐵券功臣,就不一一了。
“丹書鐵券”消失于清朝。清朝皇帝們,更喜歡黃馬褂和“鐵帽子王”。而且,那些得到了黃馬褂和“鐵帽子王”的功臣們,知道在皇權至上的時代里,皇帝說殺就殺,說不殺就不殺。所以,也想開了,一般只看重這兩者所帶來的榮華富貴,而不再糾結它們是否具備“免死”功能。
總的看來,歷代皇帝發(fā)的“丹書鐵券”“免死金牌”,正如男士們把妹時的發(fā)誓一樣,可信度不高,基本不靠譜。認真,你就輸了。
中國古代的免死金牌并不是真正的是金子做出來的。最早免死金牌稱為丹書鐵券,是鐵制的,上邊朱砂石赫然寫著擁有人姓名。
大家在古裝劇中常??吹健懊馑澜鹋啤钡某霈F(xiàn),下面我們就來講一講,免死金牌可以說是金子做出來的嗎,這個真的有免死作用嗎。
第一,免死金牌也叫做丹書鐵券,是鐵制的。
丹書鐵券很早以前時就出現(xiàn),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丹書鐵券慢慢地被賦予免死的作用,后來才叫成免死金牌,說成免死金牌,不過它和金子沒啥關系,只不過是因為他君主的賜予,是很貴重的禮物,而不管是中國古代或是當代,金子都是非常貴重的禮物,因此把它稱作免死金牌,其實這是鐵制的。
第二,免死金牌的作用發(fā)展趨勢。
一開始是漢高祖創(chuàng)造了丹書鐵券,可是那時候,都還沒免死作用,它只不過高官加官晉爵的一個憑據(jù)罷了,直到后面魏晉南北朝,丹書鐵券漸漸有了免死作用,從一開始免死三次,慢慢地提升,直至到明代時,免死金牌能夠免去造反之外的一切罪行。
第三,免死金牌的使用規(guī)范。
由于免死金牌是很貴重的禮物,但是為了打假維權,一般免死金牌都是一式兩份的,大臣有一份,君主那里也會存留一份,而免死金牌實際上就是一個普通的銅片,上邊用朱砂石展示了受賞者名字還有一些其它的信息內(nèi)容,無論對誰而言,免死金牌這都是寶貝,并且還把它當做是傳家寶??墒怯袝r候,有免死金牌得人反而比并沒有免死金牌得人死的迅速,這是什么原因呢,原先有一些人把免死金牌當做了自已的平安符,認為擁有免死金牌也就有了無限復活,于是便胡作非為,最終就算這有免死金牌也免不了一死,由于免死金牌的最終解釋權要在皇帝那個地方的。
古代有免死金牌和尚方寶劍這些東西真的能夠免死嗎
除了丹書鐵券,免死金牌和尚方寶劍也是古代文化中的典型物件,免死金牌可以追溯到漢朝,最初被用作給士兵賞賜,后來發(fā)展成為皇帝特賞親信和官員的獎勵,以示威嚴,免死金牌的免死功能有時也可以用于赦免罪犯,但這種情況相當罕見。
而尚方寶劍則是歷代中國皇帝權力的象征之一。它最早出現(xiàn)在西周時期,用于祭祀時切割祭品。隨著時間的推移,它被視為皇權的象征,并在明清時期成為皇帝加冕的重要儀式中的必備物品之一,但尚方寶劍并沒有實際的殺傷力,它只是象征著皇權的存在和維護。
在現(xiàn)代,這些物品只是文化遺產(chǎn)的一部分,對于我們普通人而言,并沒有什么實際的用處,不過,它們的存在仍然能夠讓我們想起古代社會的一些歷史和文化背景,了解到古代社會的一些特色和規(guī)矩,這對于文化的傳承和歷史的學習都是很有幫助的。
然而,這些傳說中的物件到底是否真的有超能力呢?實際上,它們更多的是象征性的物件,是歷史上權力的象征和政治工具。
以丹書鐵券為例,它的最初形式是由丹砂書寫,用鐵制成,故得名“丹書鐵券”,最初,它并沒有賦予免死功能,只是作為官員身份的證明,直到南北朝時期,隨著政治權力的割據(jù)和戰(zhàn)爭頻繁,丹書鐵券才被賦予了免死功能。
到了唐代,它的功能更加擴大,可以賦予持卷者十次免死之權,這說明,丹書鐵券的免死功能,并不是一開始就具有的,此外,丹書鐵券的發(fā)放也存在著政治目的。
在明朝,朱元璋曾發(fā)放三十多塊丹書鐵券給開國功臣,但這些鐵券的擁有者幾乎被朱元璋一一剪除,這表明,丹書鐵券的賦予和取消,往往是與政治權力的轉移和平衡密切相關的。
總之,這些傳說中的物件雖然在影視劇中常常被渲染成神奇的超能力物件但實際上更多的是政治工具和象征,歷史上,丹書鐵券的真實作用也并非如傳說中的那樣具有超自然的免死功能,因此,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不應將對這些物件的迷信和崇拜,混淆為對歷史和權力的崇敬。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839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