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砻鞒墓适?,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唐伯虎當然是一大才子。明代成化、正德年間,吳中地區(qū)的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和徐禎卿四人,因能文和善書畫而聞名于世。
人們將唐伯虎視為"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稱頌他的畫作,贊譽他的書法,也對他的軼事津津樂道。
只是,這樣的文人唐伯虎,雖文藝之才才高八斗,美名遠揚,卻并不滿足被選入"明朝三大才子"的標準。只因能被納入三大才子的"才",并非簡簡單單的文藝之才,而是學富五車,博聞強識的博學之才。
代表明朝士人學識淵博、影響深遠、貢獻卓越的三位才子,分別是洪武至永樂年間為大明殫精竭慮的忠臣解縉,正德至嘉靖年間仕途不順卻堅毅無比的楊慎,以及正德至萬歷年間命途坎坷卻集大成的徐渭。
解縉,字大紳,一字縉紳,號春雨、喜易。解縉的存在,大概可稱作是,立大明士人之標桿。他和自古以來的眾多才子一樣,生于書香世家,早早便有了"神童"的頭銜。洪武二年(1369)才出生的他,在洪武二十年(1387)便在鄉(xiāng)試中奪得解元之位。次年,他和長兄解綸、妹夫黃金華一起金榜題名。而這,便是解縉成為明朝舉足輕重之人的開端。
在進士及第的一年里,解縉就憑借才學得到朱元璋的青眼,從庶吉士一路升至翰林學士。朱元璋對解縉有多喜愛呢?他曾特意對解縉言明:"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這份鼓勵無疑給了解縉動力,隨后他萬言書也上了,《太平十策》也獻了,在朝中的聲譽自然而然的也立起來了。
不過解縉的仕途也并非一帆風順。也正是因為朱元璋欣賞他,所以對他要求更加嚴格,認為他還需多作沉淀,故將解縉遣回家。這段被"冷落"的歲月長達八年。這八年間,解縉無法參與官事,只得在家校對《元史》,補寫《宋書》,修撰《禮記》……
只可惜解縉還未達到讓朱元璋滿意的地步,老朱便溘然長逝。隨即即位的明惠帝朱允炆又聽信讒言,讓解縉在政壇更加舉步維艱。直到建文四年(1402),解縉才在禮部侍郎董倫的幫助下回到京師。而到了年底十一月,解縉就坐上了內閣首輔之位,向世人證明自己這幾年的積淀確實卓有成效。
那解縉有多博學呢?他在朱棣登基后成了翰林侍讀,之后又進入文淵閣?!短鎸嶄洝贰ⅰ读信畟鳌?,乃至《永樂大典》,解縉都是主編。永樂二年(1404),在正式建立內閣制之后,解縉還再度坐上內閣首輔之位。能寫天下事,亦能管天下事,尊解縉是明代博學才子的前三甲,便是自然。
而楊慎,時人稱之"無書不讀"。楊慎字用修,初號月溪、升庵,又號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 、金馬碧雞老兵等。他也出身于書香門第,且是正德六年(1511年)的狀元,起步頗高。只是到了嘉靖三年(1524),他卻因"大禮議"事件被貶至云南。
楊慎的發(fā)配,比當初解縉的八年要嚴重的多,他在云南一帶一待就是三十余年。三十多年間,楊慎把手邊能看的書都讀了,把他能研究的儒學觀點都研究了,把他想寫的東西也寫了個七七八八。約2300首詩,無數(shù)涉及經(jīng)、史、詩、文、詞曲、音韻、金石、書畫、天文、地理、生物、醫(yī)學等多方面的著作,這便是他留給后世的財富。"三大才子之首",也只有博學如楊慎,才擔得起這個名號。
而徐渭,他的身份也很多樣。詩文他作,書畫他作,戲曲他作,就連沙場,也有他的身影。徐渭曾是明代抗倭能人胡宗憲的幕僚,忠心耿耿,在胡宗憲被捕后多次企圖自殺。
在早年經(jīng)歷了一番磨難之后,他南游金陵,北走上谷(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境內),看天地,書人生。也是因為有徐渭,才有了"潑墨大寫意"畫派和"青藤畫派"。正是文學家、書畫家、戲曲家和軍事家的多重身份,最終讓他擁有了"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榮耀。這也算是對他,坎坷一生的一點彌補吧。
與解縉、楊慎和徐渭相比,唐伯虎雖然現(xiàn)在名聲更大,但在明代,在社會影響力和涉及領域的廣度上而言,唐伯虎是要遜色一些的。故而在以"廣博"為標尺的排行下,唐伯虎最終沒能名列三大才子之中。況且,他們四人都很值得尊敬,又何必一定要給排個高低呢?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842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