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guān)于張郃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我們都知道,張遼在投奔曹操之前,曾是呂布的麾下,但是在投奔曹操后,大殺四方,終成一代名將的他,在呂布麾下時僅是一個小透明,毫不起眼。而張郃在投奔曹操之前,曾在袁紹麾下效力,也沒有什么出彩的表現(xiàn),更沒有多大的名聲。張遼的經(jīng)歷,相信大多數(shù)人都可以理解,畢竟呂布是一個多疑的人,就連高順,他都知忠不用,張遼被埋沒,在情理之中。那么張郃在袁紹麾下,為什么沒能像顏良、文丑那樣,受到重用呢?
官渡之戰(zhàn)的時候,顏良率大軍包圍白馬;之后顏良陣亡,文丑率數(shù)萬大軍于延津追擊曹操,由此可知,他們在袁紹眼中,都是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然而顏良于萬軍之中,被關(guān)羽秒殺;文丑則被曹操一個簡單的計謀,殺死在了亂軍之中。相較之下,倒是張郃的能力,更加出眾,畢竟?jié)h中爭奪戰(zhàn)的時候,面對劉備的突擊,他“率親搏戰(zhàn),備不能克”;之后又曾識破過諸葛亮的埋伏,可謂智勇雙全,不同于顏良文丑,只會逞匹夫之勇。
那么袁紹為什么會重用顏良、文丑,卻導(dǎo)致了張郃被埋沒呢?對于這個問題,小編有以下幾點猜想。
一、袁紹缺乏知人之明
袁紹作為漢末諸侯之一,不但出身高,還有足夠的野心,年輕的時候,也能夠放下架下,與他人結(jié)交,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追隨和效忠。但是論知人之明,他要比曹操、劉備等人差得遠。顏良、文丑都以驍勇著稱,但是張郃比起他們,大約要內(nèi)斂一些,因此袁紹更重視前兩者,沒有重用張郃。
二、袁紹外寬內(nèi)忌
另外,就算袁紹看出了張郃的才能,也不一定會重用,畢竟他是一個“外寬而內(nèi)忌,任人而疑其心”的人。這一點,從他麾下頂尖謀士田豐和沮授的待遇,便可以看出。因此,張郃很可能因為能力過于出眾,受到了袁紹的猜忌,畢竟袁紹入主冀州之前,張郃就曾勸韓馥,不要輕易讓位給袁紹;官渡之戰(zhàn)的時候,他也曾一語道破了,放棄救援烏巢,轉(zhuǎn)而攻打曹營的不可行性。
三、張郃的降將身份
當然了,張郃的降將身份,大約也是袁紹不肯完全信任他,對他委以重任的原因之一。畢竟張郃原本是韓馥的麾下,在袁紹想要奪冀州的時候,他曾反對韓馥讓賢,后來袁紹入主冀州,他才選擇了投誠。這種情況下,如果換作是曹操、劉備,甚至孫權(quán),都有可能不計前嫌,但是袁紹這樣多疑,又常懷猜忌之心的人,則很難對張郃完全放心。
通篇分析之后,我們不難得知,張郃是一代名將,投奔曹操后,曾讓諸葛亮和劉備忌憚,在袁紹麾下時,卻沒能受到重用,不是因為他在袁紹麾下時能力不足,而是因為他不是袁紹的嫡系部隊,袁紹本身又比較多疑,而且缺乏知人之明。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849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