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宣宗南遷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在中國古代歷史中,絕大多數(shù)的王朝都有過遷都的舉動,其中著名的有盤庚遷殷、周平王東遷、北魏孝文帝南遷等等。細數(shù)這些歷史上著名的遷都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古代王朝的一次遷都所決定的往往是一個王朝的興衰。有的王朝因為遷都而走向強盛,而有些王朝的遷都舉動卻成為了王朝興衰的轉(zhuǎn)折點。歷史上發(fā)生于金國末期的“宣宗南遷”,便是最好的例子。
金國這個由女真人建立的強大國家,在到了十三世紀初期的時候,實際上已經(jīng)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尤其是在金章宗離世后,蒙古大軍更是直逼金中都(今北京)以至于,曾經(jīng)不可一世的金國皇帝不得不向成吉思汗屈辱求和,才換來短暫的和平。但是,這樣的情況完全是“治標不治本”,對此南遷汴梁成為了金宣宗面對蒙古問題的一個重要策略。為了能夠有效地規(guī)避蒙古大軍的鋒芒,金宣宗于繼位后的第二年,便下詔南遷汴梁,而中都僅留部分金軍駐守。
從一定的角度上看,“宣宗南遷”確實有效的規(guī)避了蒙古人的鋒芒,并為日后金國的殘余勢力固守黃河潼關一線,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可當我們更為全面地回顧這段歷史的時候,卻會發(fā)現(xiàn),“宣宗南遷”這個歷史片段對于此后金國的歷史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更為準確的說就是,“宣宗南遷”加速了金國的敗亡。那么,這是為什么呢?
首先,我們能夠了解到的是,古代王朝史上的任意一次遷都對于人心都會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這樣的影響要么是積極的,要么就是消極的。顯然歷史上的“宣宗南遷”不會是積極的,因為這次遷都展現(xiàn)給世人的完全是怯懦的印象。自“宣宗南遷”這個歷史事件發(fā)生后,金國內(nèi)部的人心則開始趨于瓦解。而人心的瓦解不同于土地的丟失,土地丟失還能在奪回來,人心瓦解則是不可逆轉(zhuǎn)的。以至于,在蒙古大軍再次進入黃河以北地區(qū)時,大批的金國軍隊、地主、舊民等等選擇投降蒙古人。
同時,“宣宗南遷”還有一個惡劣的影響,這個影響就是遷都的舉動,最終使得金國皇帝失去了廣袤的東北地區(qū)。從地緣戰(zhàn)略的角度上來看,金中都實際上是中原同東北地區(qū)相聯(lián)系的一個關鍵樞紐。以遷都的方式放棄中京,實際上就等于放棄了遼東、遼西以及女真人的起源地黑龍江地區(qū)。后面發(fā)生的史實無疑也佐證了這一點。
自1214年“宣宗南遷”后,東北地區(qū)實際上就脫離了金國的控制。這是因為,在這之后原東北地區(qū)的大部分將領、官吏,要么選擇降蒙要么就是選擇自立。這樣的情況,雖然在南遷前便有發(fā)生,但關外的形勢真的到一發(fā)不可收拾的程度,則完全是在“宣宗南遷”后。其中如蒲鮮萬奴、耶律留哥更是紛紛選擇建國。而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無疑加快了金國的敗亡。
其次,“宣宗南遷”置黃河以北地區(qū)于不顧的舉動,同時也將金國的外強中干的本質(zhì)暴露無疑,這無疑使得金國內(nèi)憂外患的局勢愈發(fā)嚴重了起來。先說金國的內(nèi)部,“宣宗南遷”后中原地區(qū)的紅襖軍發(fā)展則呈現(xiàn)出愈演愈烈的態(tài)勢。而從外部看,南遷的舉動也使得南宋、西夏看出了金國的衰敗。南宋自然不必多說,西夏選擇“附蒙伐金”除了因為蒙古的軍事壓力,還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看出了金國敗亡的趨勢。
歷史上的“宣宗南遷”,我們很難說它是對是錯。因為,這次發(fā)生于金國統(tǒng)治末期的遷都背后,實際上有著很大的無奈,因為那時的金中都確實成為了抗蒙的一個“橋頭堡”,并且還有守不住的跡象。但正所謂“牽一發(fā)而動全身”,這次南遷所帶來的連鎖反應同樣也是金國無法承受的。或許歷史到了金宣宗在位時期,金國敗亡真的到了無法扭轉(zhuǎn)的地步。
亞洲東部游牧民族的分布:
公元前3世紀末迄公元3世紀初,亞洲東部大部地區(qū)都屬中國的秦及兩漢王朝的版圖。中國的中、南部為漢族和其他農(nóng)業(yè)民族所聚居,北部草原、沙漠地帶則是各游牧民族生息活動之地。這是匈奴(又稱“胡”)稱雄北方游牧世界的時期,大漠南北蒙古草原都受其控制。在匈奴東方是東胡,中國春秋時期稱山戎,戰(zhàn)國后統(tǒng)稱東胡,語言為蒙古語族之一支,即后來的鮮卑語。東胡原駐牧于西遼河上游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漢初為匈奴冒頓單于(公元前209—前174年)擊破,其中一支退居大興安嶺的烏桓山(烏恒山之所在,眾說紛紜,據(jù)丁謙《后漢書烏桓傳地理考證》謂,烏桓為烏蘭之轉(zhuǎn)音,蒙古語義為赤,故傳中又稱烏桓山為赤山,即大興安嶺南端、今昭烏達盟阿魯科爾沁旗北烏蘭峰。有些學者認為,這是在漢武帝時霍去病襲破匈奴左地,徙烏桓于五郡塞外,始遷于此。漢初東胡被匈奴擊破,其殘部退保的烏桓山,為《漢書·霍去病傳》中之姑衍山,即肯特山。由姑衍山發(fā)源之水為烏桓水,又稱完水、烏丸水,即今之鄂嫩河。),故稱烏桓;另一支退居大興安嶺北段的鮮卑山,故稱鮮卑。北走的鮮卑,初因烏桓阻隔,未及通漢,后來勢強,匈奴西徙,其盡占匈奴之地。
匈奴的西方是月氏和烏孫。月氏人和烏孫人居于“敦煌、祁連間”,大體上分布于肅州(酒泉)以西至敦煌之間的為烏孫人;肅州以東至張掖之間的為月氏人。在月氏人的南方為另一游牧民族羌人,在烏孫的西北為塞人。
在匈奴北方為丁令和堅昆。丁令又作丁零或丁靈,春秋戰(zhàn)國時分布在貝加爾湖地區(qū)西至阿爾泰山以北。公元前后,東部丁令曾游牧于貝加爾湖以南,西部丁令則游牧于額爾齊斯河至巴爾喀什湖之間地區(qū),均屬匈奴統(tǒng)治。后來聯(lián)合烏桓、鮮卑等族夾擊匈奴,迫使北匈奴西徙。堅昆,又作隔昆、結(jié)骨或居勿,屬突厥部落之一。西漢初受匈奴統(tǒng)治。公元前1世紀70年代,乘匈奴勢衰,脫離其控制,移居葉尼塞河上游,創(chuàng)立葉尼塞文字。匈奴西遷后,勢力漸強,至3—4世紀又處于突厥汗國的統(tǒng)治之下。唐時稱黠戛斯。
秦漢時期亞洲東部的民族遷徙:
在公元前后數(shù)世紀內(nèi),亞洲東部的民族移徙,許多都與匈奴的活動有關。匈奴是一個大族,根據(jù)一些文獻資料推算,漢初匈奴盛時人口約有200萬,以后由于內(nèi)爭和分裂,有所減少,但也不少于150萬。匈奴各王駐牧地,東起大興安嶺的烏桓、鮮卑西部邊界,西至阿爾泰山脈,綿亙數(shù)千公里,遍布大漠南北。其社會組織以部落為基本單位,一個部落多達3000—4000人。早在公元前3世紀,約當戰(zhàn)國末年,部落聯(lián)盟開始形成,下屬24“國”即部落,其首領稱“王”。部落的基層單位為“帳”,相當于農(nóng)業(yè)居民的戶。夫妻子女同住一個帳篷,約5至6口人,是為一帳。在此時期,匈奴社會開始發(fā)生急劇變化。自戰(zhàn)國以來,不少中原人進入匈奴地區(qū),秦時更多。中原的生產(chǎn)技術和文化,更早已傳入匈奴??脊挪牧献C明,戰(zhàn)國時期匈奴手工業(yè)已有相當發(fā)展,能制造各種銅器和銅武器,如銅鏃、銅戈、銅劍、銅斧、銅盔等,此外還能制造陶器,加工毛皮和乳制品等。公元前3世紀前后,匈奴開始進入鐵器時代,出現(xiàn)鐵制工具和鐵制武器,鐵刀的生產(chǎn)已相當普遍。鐵器的推廣使用,使社會生產(chǎn)力大為提高,個人在生產(chǎn)中的作用也大為加強,帳的私有財產(chǎn)已經(jīng)出現(xiàn)。俘虜已不再殺死,當作奴隸生產(chǎn)和服務中使用。至此,匈奴社會開始脫離原始氏族制度,分裂為貴族、平民和奴隸三個社會集團,財富的多寡,地位的尊卑,差別極為懸殊。部落聯(lián)盟和各部落的統(tǒng)治權掌握在王公貴族之手。平民從事生產(chǎn)勞動和服兵役,有的平民也蓄養(yǎng)奴隸。在由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過程中,匈奴人的擴張性和掠奪性更為強化,他們以暴力奪取財富和擄掠人口為榮。
匈奴人與中原的關系由來已久。早在先秦時期古籍中就有匈奴人與燕、趙、秦三國交往的記載。在秦漢之際,匈奴冒頓單于利用楚漢相爭之機,竭力向外擴張,成為亞歐大陸游牧世界東部的強大政治勢力。公元前209年,匈奴太子冒頓在一次圍獵中用鳴鏑射殺老單于頭曼,自立為單于。隨后對不肯聽命的王親貴族、同胞兄弟和幕僚大臣盡行誅戮,以確立新單于的統(tǒng)治地位。東胡王利用匈奴宮廷內(nèi)爭,乘機占領匈奴東部土地。公元前206年,冒頓單于地位鞏固之后,立即舉兵反擊。東胡無備,全軍潰走,人口財貨多被擄掠。東胡部落聯(lián)盟也隨之分裂,被迫退走大興安嶺,據(jù)險自保。匈奴的突然進攻,造成東胡族向北方的大移徙。
戰(zhàn)國和秦漢之際,長期游牧于河西走廊地區(qū)的月氏和烏孫的西遷,也是由于匈奴的攻擊而促成的。公元前3世紀,月氏是游牧民族中比較強大的一支,有控弦之士一二十萬。當時匈奴勢弱,依附于月氏,頭曼單于(?—前209 年)將其長子冒頓送到月氏作人質(zhì)。冒頓在匈奴進攻月氏時盜得駿馬逃回,登位后不斷進攻月氏。公元前177—前176年間,匈奴終于戰(zhàn)敗月氏,迫使月氏西遷。月氏在公元前177年前不久,戰(zhàn)敗其西鄰烏孫。烏孫首領難兜靡被殺,牧地被占,部民四散,多避居匈奴。月氏西遷的道路既開,被匈奴戰(zhàn)敗后,遂率部移徙,到達天山北伊犁河上游地區(qū)駐牧。其地塞種居民大部被迫南徙,移向興都庫什山以南地區(qū)。烏孫王難兜靡之子獵驕靡,在匈奴成長,收羅烏孫部將和散民,伺機報復月氏。公元前139—前129年,獵驕靡在匈奴支援下西擊月氏,殺月氏王,以其頭骨為飲器,并奪占伊犁河流域。月氏被迫再次西遷,過大宛(今錫爾河中游費爾干納盆地),據(jù)阿姆河北岸之地。少數(shù)月氏人未曾西遷,留在河西走廊,與祁連山地區(qū)的羌族融合。西遷的月氏習稱“大月氏”,留在祁連山的殘部稱“小月氏”。公元前1世紀初,大月氏南下征服阿姆河以南的大夏(巴克特里亞),統(tǒng)治此地200余年的希臘人被逐至興都庫什山以南,希臘化的巴克特里亞王國遂亡。公元1世紀初,大月氏人的貴霜部聯(lián)合大夏的吐火羅人,建立強大的貴霜帝國。
匈奴與中國中原地區(qū)交往密切。戰(zhàn)國時期,匈奴屢為北方邊患,燕、趙、秦三國不得不在北方分別修筑長城,以御匈奴騎兵。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把三國長城連接起來,重新修繕,并向東西擴展,筑成“萬里長城”。這條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沿黃河北走至河套,傍陰山東去,直至遼東的防御體系,是抵擋游牧世界騎兵的重要屏障。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摧毀了秦王朝,戍卒逃散,邊防空虛。于是匈奴乘機渡過黃河,進入河套以南地區(qū),對新建西漢政權又構(gòu)成重大威脅。漢初與匈奴交兵,屢戰(zhàn)失利。公元前200年,漢高祖親自將兵抵御匈奴,被冒頓40萬精兵圍困于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東南),歷七日,后用重賄單于后宮之計,方得解圍。此后六七十年間,漢對匈奴一直執(zhí)行和親政策,但匈奴并未因此停止對中原北部地區(qū)的騷擾。
漢武帝時(前140—前87年),對匈奴開始進行反擊。公元前133年至前119年間,漢將衛(wèi)青、霍去病屢敗匈奴,深入匈奴境2000余里,收復被占領土,鞏固了北部邊防。同時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聯(lián)絡大月氏、大宛、烏孫等,夾擊匈奴,以斷其右臂。匈奴在強大漢軍的打擊下屢屢敗北,受其奴役的少數(shù)民族遂乘機擺脫控制。其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矛盾又不斷加劇,五單于爭位,內(nèi)訌不已,匈奴終于分裂為南北兩部。
公元前51年,南匈奴呼韓邪單于①降漢。稍后,漢元帝以宮人王嬙(昭君)出嫁單于,又恢復了漢與匈奴之間的和平交往。北匈奴郅支單于被迫西徙,后被西域漢將所殺。公元48年,匈奴又爆發(fā)內(nèi)訌。日逐王比遣使?jié)h西河太守,請求內(nèi)附,得東漢光武帝允準,居于五原,比立為呼韓邪單于②。匈奴分裂后,南匈奴居塞內(nèi),分布于晉陜北部和內(nèi)蒙西部地區(qū),與漢人雜處,逐漸轉(zhuǎn)向農(nóng)耕,實行定居,并逐漸與漢族和其他民族融合。北匈奴留漠北,原歸附的鮮卑、丁零等族乘機反抗,又遭南匈奴多次攻擊,其勢大為削弱。公元73 年,東漢遣竇固等分四路反擊北匈奴,深入其腹地,斬獲甚眾。公元87年,鮮卑進擊匈奴,斬北單于,大掠而返。此時北匈奴四面受敵,“南部攻其前,丁零寇其后,鮮卑擊其左,西域侵其右。不復自立,乃遠引而去”。《后漢書》上只說北匈奴在公元91年“遠引而去”,究竟“遠引”何處,發(fā)生了什么歷史影響,這是后世學術界反復研究討論的一大問題。
匈奴西遷的經(jīng)過:
歷史上所說的“匈奴西遷”,是指北匈奴的一部分在北單于和貴族的率領下,于公元91年離開漠北,向西方進行持久而漫長的遷徙過程。西遷的北匈奴,人數(shù)不多,約占1/4,估計20余萬人;其余的大部分約60余萬人仍留居漠北。西遷的北匈奴人首先奔向西北,進入烏孫之地,在烏孫西北的悅般地區(qū)停了下來。公元105和106年即東漢殤帝元興元年和安帝延平元年,北單于曾遣使?jié)h朝,請求和親。漢帝未予答復,從此北匈奴便不與漢通。
北匈奴西遷之后,鮮卑乘虛崛起,據(jù)有匈奴故地,并其余眾,勢力漸盛。公元2世紀前半期,鮮卑對漢時降時叛,屢攻匈奴和烏桓,成為漠北新興的強大勢力。北匈奴受鮮卑的威脅,不得不于2世紀中葉放棄駐牧約70年的悅般地區(qū),西走康居??稻游挥谥衼喖殎嗗a爾河流域,與據(jù)阿姆河流域的大夏(大月氏人)為鄰。這次遷徙因征途險阻,只選精壯善戰(zhàn)者馳突前進,老弱仍留悅般舊地。其后殘留部分為柔然所并,漸與融合。遷往康居的北匈奴駐牧其地約一個世紀左右,至3世紀中葉,可能因受貴霜和康居的聯(lián)合攻擊,又被迫離康居遷往粟特。北匈奴在粟特停留也將近一個世紀,約于4世紀中葉(350年左右)更西遷至東歐頓河流域,這時占有東歐黑海北岸和西亞一帶的主要是阿蘭人。進入歐洲的匈奴,首先進攻阿蘭人,兩軍激戰(zhàn)于頓河上。阿蘭人戰(zhàn)敗,國王被殺,國土被征服。部分阿蘭人逃散,大部分并入匈奴,成為“同盟者”。阿蘭人是斯基泰人(西徐亞人)的一支,因境內(nèi)有阿蘭山而得名。中國史書上將斯基泰人、阿蘭人均稱為“奄蔡”(見魚豢著《魏略·西戎傳》,范曄《后漢書·西域傳》)。世紀中葉以后,歐洲歷史家才有關于匈人的記載。他們所說的匈人,就是北匈奴的后代。匈奴的西遷不僅席卷中亞細亞,而且深入歐洲腹地。受到匈奴西遷壓力的其他游牧、半游牧部族,波濤相逐,先后涌入亞歐大陸農(nóng)耕世界。
3至5世紀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南徙:
漢魏之際,在中國北部和西北部的游牧民族主要有匈奴、羯、鮮卑、氐、羌等五支,史稱“五胡”。他們從東漢開始不斷內(nèi)附,接受漢族先進文化的影響,社會生產(chǎn)力不斷提高,向農(nóng)耕生活過渡。為了尋求較好的耕地,他們還逐漸向南方農(nóng)耕世界移徙。魏晉統(tǒng)治者為了利用“胡人”當兵和種地,又往往強制他們遷居內(nèi)地。至3世紀末,內(nèi)遷的“胡人”大體分布如下:河套地區(qū)的南匈奴人遷至山西南部汾河流域;羯胡是入塞匈奴羌渠的后裔,此時已由西域遷居山西東都武鄉(xiāng)一帶(西晉上黨郡);鮮卑族也分裂為幾支,東部鮮卑已遷至遼寧西部地區(qū),西部鮮卑則分布于甘肅、青海;原居青海和甘肅一帶的氐族和羌族,部分遷入甘肅東部和陜西境內(nèi),部分南下四川。到西晉初年,“胡人”南徙的人數(shù)已相當多。內(nèi)遷的匈奴、鮮卑、烏桓等族人達40 余萬。遷入關中的氐、羌族人達50 余萬,占關中人口的半數(shù)。距西晉首都洛陽最近的南匈奴人,達3 萬余落。游牧民族的南徙直接威脅著西晉的統(tǒng)治。
內(nèi)遷各族的上層利用西晉內(nèi)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以其部族武裝作基礎,相繼起兵反晉,建立割據(jù)政權。從4世紀初至5世紀中葉,北方五個游牧民族在中原地區(qū)先后建立了十六個政權,歷史上稱為“五胡十六國”。事實上當時南遷的游牧民族并非只是五個,所建的政權也不止十六個。游牧世界居民在四五世紀大規(guī)模向農(nóng)耕世界遷徙,是在亞歐大陸普遍發(fā)生的現(xiàn)象,是兩個世界長期交往促進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為內(nèi)部矛盾所困擾的中國西晉王朝,在外族入侵的打擊下,于316年滅亡。東晉遷都建康,國土局促江南,與北方各族政權形成南北對峙局面。北方游牧半游牧民族進入南方的農(nóng)耕世界,一方面造成了嚴重的破壞性后果,另方面又學會了先進的經(jīng)濟和文化,有利于各民族之間的交融。在農(nóng)耕地區(qū)定居下來的各部族,逐漸走向農(nóng)耕化。他們?yōu)檗r(nóng)耕世界帶來新的活力,促進封建制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
嚈噠人的遷徙嚈噠人是古代中亞細亞的游牧部族之一。中國史書說他們起源于長城以北的蒙古草原,稱為“滑國”,后遷至阿爾泰山以南至天山東部地區(qū)。拜占廷史家稱之為Hephthalitai等;波斯、阿拉伯史家則稱之為Hetal,Haytal 等。嚈噠人自稱為“匈奴”,因其膚色較白,故亦稱“白匈奴”。其真正族屬,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公元4世紀70年代,嚈噠人開始向南方遷徙,占領粟特地區(qū),即中亞錫爾河、阿姆河之間的澤拉夫善河流域。5世紀20年代,嚈噠人開始越過阿姆河入侵西方和南方,首先征服吐火羅斯坦,迫使貴霜帝國殘部寄多羅貴霜西移,貴霜帝國至此徹底滅亡。嚈噠人隨后于453年大敗薩珊王伊嗣俟二世(438—457年在位),484年又殺波斯王卑路斯(457—484年在位),占領呼羅珊大部地區(qū),建嚈噠國,定都巴底延城(今阿富汗伐濟納巴德)。薩珊朝波斯被迫稱臣納貢。嚈噠人在5世紀中葉戰(zhàn)敗波斯以后,隨即南侵北印度,但被笈多王朝塞建陀笈多擊退。嚈噠人酋長頭羅曼于499年進占中印度馬爾瓦地區(qū)。502年,頭羅曼之子摩醯邏矩羅(密希拉古拉)大舉進攻印度,并在北印度立國,以旁遮普奢羯羅城為都。嚈噠至此臻于鼎盛,在東方控制了準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西部,與中國的北魏、西魏、北周,乃至梁朝都有交往,在西方和南方征服了薩珊波斯和印度大部地區(qū),形成一個龐大的嚈噠人國家。但嚈噠的強盛為時不長。528年,北印度王公聯(lián)合起來擊敗了嚈噠,嚈噠王逃往喀什米爾。約558—567年間,薩珊朝波斯聯(lián)合突厥人夾擊嚈噠,其國遂亡,領土被瓜分,部眾分散各地,逐漸與各族融合。
嚈噠人侵入波斯、印度以后,先后接受波斯和印度文化,信奉拜火教,后來也有改奉印度教的。因其處于東西方、南北方商路交通的中心,境內(nèi)商業(yè)繁榮,對南農(nóng)北牧兩個世界的交往,東西方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都起了橋梁作用。
阿瓦爾人的西遷阿瓦爾人是古代的又一游牧民族,自稱“馬阿魯拉人”,其族源和族屬迄無定論。一般認為屬于歐洲人種巴爾干高加索類型,中國有的學者認為即中國歷史上的“柔然”(“蠕蠕”)。公元552年,柔然為突厥所敗,部分柔然人遂西遷歐洲,6世紀后半期以多瑙河中游潘諾尼亞平原為中心建立阿瓦爾汗國。7世紀時阿瓦爾人勢力強盛,經(jīng)常襲擊德意志、意大利和巴爾干半島。7 世紀前半期,拜占廷也受到極大威脅,626 年首都君士坦丁堡幾乎落入其手。在阿瓦爾人和斯拉夫人等的不斷沖擊下,拜占廷帝國岌岌可危,偏安南部一隅。7世紀后半期阿瓦爾汗國發(fā)生內(nèi)訌,勢力逐漸衰落,795—796 年為法蘭克查理大帝戰(zhàn)敗,805年國亡。其后,阿瓦爾人漸溶入當?shù)鼐用瘛?br> 從公元1世紀東漢帝國擊敗北匈奴開始的、游牧和半游牧民族的西遷浪潮,引起了歐洲民族的大移徙。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等由此大量涌進西羅馬和東羅馬帝國,促使歐洲社會發(fā)生重大變化。
在30年前的歷史朝代表中有金朝,為什么現(xiàn)在歷史朝代表中不再提金朝了? 金朝便是清朝的前身,金朝在以前是屬于外藩地區(qū),在金朝的時代它不是中國歷史的正統(tǒng),僅此而已。還有便是清朝更具有代表性。金朝最大的功勞便是統(tǒng)一了女真族吧。現(xiàn)在的歷史表都是從教材書中得來的,歷史表對半都是由專家去做的。金朝其實是一個比較大國家,歷史書上也有著名,只不過并沒有將它歸于正統(tǒng)而已,跟什么梁朝,大理國都是差不多的。入不了正統(tǒng)史年代。
金朝是由完顏阿骨打統(tǒng)一了女真族建立的,當時國號為金,當時是宋朝時代,雖然金國當時也是強悍,但是當時還是以宋朝為主。金朝與契丹什么的出現(xiàn)都是以外藩出現(xiàn)的,便不能出現(xiàn)在歷代朝廷榜上。但是我們不能否認金國在歷史的存在,還有它的作用。金國便是清朝的前身,金朝在歷史是滅亡了的。當時,金國在蒙古和南宋的夾擊下,便是滅亡了。清朝便是之后女真族再一次建立的國家。
當時清朝也是屬于外藩的存在,直到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清朝入駐中原后,才進入了歷代朝廷。這才成為了正統(tǒng),并且清朝前期統(tǒng)治時,還是很對人反對,認為他們是外藩,所以很多人都想要推翻清朝,比如什么反清復明。直到后來才被慢慢接受。這也是為什么金國不能入歷代朝代表的原因,相比于金朝,清朝更具有代表性。而且清朝統(tǒng)治的時代也是很長遠的,對于歷史的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
其實歷史中有很多的王朝,都是沒有被納入里面的,便都是因為它們是屬于外藩,代表不了當時那個時代的整體。
宋朝和金朝哪個才是中國歷史的正統(tǒng)王朝? 中國的歷史從伊始算起已經(jīng)擁有了五千年的文化積淀,我們大致經(jīng)歷了夏、商、周、秦、漢、隋、唐、宋、元、明、清這些朝代的更替,中國才有了現(xiàn)如今遼闊的疆土。其中雖然也有別的朝代軍事實力上并不落后,但是卻并不能算是正統(tǒng)王朝。
不得不說的是宋朝和金朝之間,當時的金在軍事實力上比宋都強大不少。金是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金太祖統(tǒng)一了各個部落之后,舉兵反遼,不僅將遼朝消滅,還在兩年后將北宋也滅了,之后的歷史上才有了南宋的存在。
雖然當時金朝的國力強盛,并且百姓也加大自己對漢族文化的學習,在生活習性上與 *** 已經(jīng)沒有太大的區(qū)別,金朝的很多文化制度都有模仿漢族文化的影子。但是金朝還是不能算是正統(tǒng)王朝,原因有兩點。 第一是金朝正統(tǒng)性不夠強,中國歷史上被稱作正統(tǒng)皇朝的朝代都必然是接觸到了中原文化的方方面面。而金朝雖然已經(jīng)接觸了中原文化,但只是根據(jù)中原文化對自己原有的文化進行修正而已,大部分的文化還是保留有女真部落原有的特征。
第二就是金朝的領土問題。王朝的正統(tǒng)性最典型的特征應該是征服統(tǒng)一過中國版圖的所有國家,雖然當時金朝滅了北宋,但是南宋仍然在南方占據(jù)了大塊領土,而與之相比宋朝在最初的時候是完全統(tǒng)一了中國全部領土的,所以金朝雖然實力強盛,但是并不是正統(tǒng)王朝。
金國是什么朝代 金朝(1115年-1234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傳十帝,享國一百二十年。
金朝滅亡后是什么朝代 元朝。
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大一統(tǒng)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
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統(tǒng)一漠北建立大蒙古國后開始對外擴張,先后攻滅西遼、西夏、花剌子模、東夏、金等國。
蒙哥汗去世后,引發(fā)了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的汗位之爭,促使大蒙古國分裂。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統(tǒng)”。
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jīng)》“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次年遷都燕京,稱大都。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軍在崖山海戰(zhàn)消滅南宋,結(jié)束了長期的戰(zhàn)亂局面。
宋蒙滅金:
金哀宗即位后,鼓勵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與南宋、西夏和好。建立直屬中央的忠孝軍,任用完顏陳和尚等抗蒙名將,于1228年大昌原(今甘肅省寧縣太昌鄉(xiāng))擊潰蒙古軍。
而后金軍收復了不少土地,讓金朝起死回生。然而其盟國西夏因為之前的戰(zhàn)爭使得國力衰落,最后在1227年被西征回來的蒙古所滅。同年成吉思汗去世,1229年正式由其三子窩闊臺繼位,是為元太宗。
此后蒙古再度對付金朝,1230年窩闊臺汗發(fā)動三路伐金,窩闊臺汗率大軍渡黃河直攻汴京,斡陳那顏率東路軍走濟南,其四弟拖雷率西路軍自漢中借宋道沿漢水攻打汴京。1232年拖雷成功迂回至汴京,金哀宗派完顏合達、移剌浦阿率大軍阻擊于鄧州。
此時窩闊臺汗率大軍渡河,并派速不臺攻汴京。而完顏合達急率軍北援汴京,與拖雷率領的蒙軍于三峰山(今河南禹州)發(fā)生三峰山遭遇戰(zhàn),金軍精銳潰敗,名將張惠、完顏合達、完顏陳和尚與移剌浦阿先后戰(zhàn)死、被俘殺。
蒙軍圍攻汴京,迫使金哀宗求和。而后金廷殺蒙古使者,蒙古再度圍攻汴京。
金哀宗堅持至年底放棄汴京,遷都歸德府(今河南商丘),汴京守將崔立降蒙。蒙將史天澤一路緊追不舍,金哀宗逃往蔡州,蒙古軍約宋將孟拱、江海率軍聯(lián)合圍攻。
1234年正月蔡州岌岌可危,金哀宗不愿當亡國之君,將皇位傳給統(tǒng)帥完顏承麟,是為金末帝。此時蔡州城陷,金哀宗自殺,末帝死于亂軍中,金朝覆亡。
擴展資料:
1、金朝
金朝(1115年-1234年),正式國號是大金,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傳十帝,享國一百二十年。
天慶四年(1114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統(tǒng)一女真諸部后起兵反遼。于翌年在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哈爾濱)建都立國,國號“大金”,建元“收國”。并于1125年滅遼朝,1127年靖康之變滅北宋。
天會八年(1130年),南宋高宗趙構(gòu)向金帝上降表稱臣,南宋成為金朝屬國。
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遷都中都大興府(今北京)。
金世宗、金章宗統(tǒng)治時期政治文化達到巔峰,金章宗在位后期急劇由盛轉(zhuǎn)衰。金宣宗繼位后,內(nèi)部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外受大蒙古國南侵,被迫遷都汴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1234年,金在南宋和大蒙古國南北夾擊下覆亡于蔡州。
2、國號全稱為大元,是中國歷史上由蒙古人所建立的大一統(tǒng)王朝。
公元1260年,忽必烈稱帝,自立為第五代大蒙古國大汗,后于1271年取儒士劉秉忠建議,定漢文國號為“大元”,改蒙古語國號也克蒙古兀魯思為大元也克蒙古兀魯思,定都于漢地大都(今北京市),建立元朝。
1279年元軍徹底攻滅南宋殘余勢力,一統(tǒng)中國并結(jié)束南宋與金朝南北政權對峙之局面。
元朝的基礎為乞顏部族的首領鐵木真于1206年統(tǒng)一漠北諸部族后建立的大蒙古國,鐵木真被稱為“成吉思汗”。
當時蒙古諸部受金朝統(tǒng)轄,然而由于金朝與西夏均走向衰落,成吉思汗先后攻打西夏與金朝,并于公元1227年8月攻滅西夏、1234年3月攻滅金朝,取得中國華北地區(qū)和黃土高原地區(qū)。
同一時間,大蒙古國在西方不斷擴張,先后發(fā)動三次西征,形成稱霸歐亞大陸的國家,被歐洲稱為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
元朝建立后,承襲了蒙古帝國在中國北方、蒙古高原以及西伯利亞的領土,蒙古帝國西征而來的土地卻不在元朝統(tǒng)治范圍之內(nèi)。
元朝領土經(jīng)過多次擴展后,于1310年元武宗時期達到全盛,西到吐魯番,西南包括 *** 、云南及緬甸北部,東到日本海,北至都播南部與北海、鄂畢河東部,被譽稱“東盡遼左西極流沙,北逾陰山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時不及也”。
元朝至元成宗時,經(jīng)過一系列戰(zhàn)爭和協(xié)商,獲得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與伊兒汗國等四大汗國承認為宗主國,并且元朝皇帝為名義上的“蒙古大汗”繼任者;其藩屬國涵蓋高麗與東南亞各國。
元中期政變頻繁,政治始終未上正軌。后期政治腐敗,權臣干政,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日益加劇,導致元末農(nóng)民起義。
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隨后北伐驅(qū)逐元廷攻占北京。此后元廷退居漠北,史稱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奪政權建立韃靼,北元滅亡。
金國,一個隔在北宋與南宋之間的朝代,有過輝煌,但最后的破敗也是不禁令人唏噓。1127年靖康之變,金滅北宋,遷都北京,成為一方霸主,經(jīng)歷了十帝交替更換,最終走向了滅亡。而在金國滅亡時期,它做的垂死掙扎可遠不止退讓遷都、給錢、送美人這么簡單。
一、金國滅亡的原因都是君主無能。自金章宗繼位后,金國的實力便開始由盛轉(zhuǎn)衰。金章宗在位后期,迷戀寵妃,任用外戚管理朝政。完顏永濟在接過皇位后,雖鏟除了外戚勢力,但其自身昏庸且無治國之能。
在面對近鄰西夏被蒙古國入侵求援時,不懂唇亡齒寒的道理,坐視不救,最后西夏歸順了蒙古,聯(lián)合蒙古一起攻打金,四十萬金軍潰敗于野狐嶺。
金宣宗繼位后,采取敬獻黃金、送女等求和的方式,讓本就不富裕的國庫,更加雪上加霜。眾觀金國走向破敗時期的幾位君主,都是無才昏庸之輩。
二、重新重用叛軍將領。金哀宗完顏守緒繼位后,為挽回金國頹勢,重用抗元有功的將領,不計前嫌任用叛徒武仙。武仙是金宣宗在位時期的一員大將,在與元對抗中投降歸順,并在元軍中任職。后為回到金國,滅了元軍將帥史天倪,回到故國,金哀宗封其為恒山公。
三、簽民為兵,充實軍隊。蒙古軍兵強馬壯,由北向南一路殺伐果斷,不斷地擴張自己的領土。而金國,兵稀馬弱,隨時面臨被團滅的風險,為了擴充軍隊。金哀宗以擴充軍隊為由,將百姓中的壯年拉進軍隊,以填充數(shù)量。
可普通百姓有的只有蠻力,怎么能與上場殺敵的將士相比??此票⒌谋砻嫦?,全是一堆普通百姓在充數(shù)。交戰(zhàn)遇天災人禍,死傷九十多萬。
俗話說,不打無準備之戰(zhàn)。天興元年,金元兩方戰(zhàn)于三峰山。天降大雪,元軍趁機一舉擊敗了金軍將領。而面對大雪,金軍毫無準備,戰(zhàn)斗力下降,城被破,元軍進入汴京。
此時,由于金國連年打仗,國庫空虛,民不聊生,再加上天災,城內(nèi)瘟疫橫行,糧食短缺,汴京城還是亡了九十多萬人。再次失敗后的金哀宗逃到了歸德(今天的河南商丘)。
四、挑撥離間,鏟除忠臣。來到歸德,金哀宗不滿石盞女魯歡將大部分的士兵遣散各地。于是,他利用蒲察官奴本就對石盞女魯歡的不滿,使得蒲察官奴在酒宴上滅了馬用,奪走了所有的金銀后,又滅了石盞女魯歡。
隨后,殺害金哀宗身邊隨行大臣,以及馬用與石盞女魯歡手下的三千多士兵。本就實力弱勢的金國,還自相殘殺,另原本簽來的士兵越來越少。
最后,不得已,金哀宗放權讓蒲察官奴參與政事。唯一一次以少勝多贏了元軍,是靠女人。被孟珙打敗,落荒而逃之際,蒲察官奴的母親被元軍抓獲。
金哀宗利用蒲察官奴的母親傳話給元軍,讓蒲察官奴假意投降,實則聲東擊西,趁著蒲察官奴與元軍將領密談的時候,攻其不備。
獲勝后,蒲察官奴變得更加的囂張跋扈,早就成為了金哀宗的眼中釘。不久,金哀宗就以謀逆的罪名將他處死。
后來,金哀宗又逃到了蔡州。來到蔡州,金哀宗自以為贏了元軍,便放下警惕之心,大肆修建宮殿,挑選美女。
五、圍困三個月,至死不降。天興三年,宋軍與蒙軍合力滅金,包圍蔡州三個月,城中的糧食都已經(jīng)吃完。為了能夠吃飽,金軍將馬殺了充饑。金哀宗自知無力回天,但誓死不做亡國奴。
他傳位給完顏承麟,在宋軍舉旗攻城之際,自縊在幽蘭軒。摔兵出戰(zhàn)的完顏承麟,聽到金哀宗死訊后,戰(zhàn)死在亂軍之中。
宰相完顏忽斜虎在得知自己的國君都已陣亡后,悲憤說:“我的國君都已經(jīng)離世,我為什么還要堅持戰(zhàn)斗呢?我不能亡在元軍的手里,我要跳入汝水中,追隨國君。”
說完,跳入河中自殺了。身后的將士也都紛紛隨他一起,不做亡國奴,跳入了河中。金國破滅的那天,上到參政、總師、元師,下至兵丁,五百多人都跳入汝水殉國。
從開始走向衰亡的那一刻,金國先是任用外戚管理朝政事宜,到繼位的國君都是昏庸無能之輩,屢次遷都,再到最后金哀宗不遺余力奮力救國,這期間,金哀宗一直在戰(zhàn)斗。
雖然他比起之前的幾位國君,算得上是有才能的,但他不明白,國之強盛,不單單是兵強馬壯,不顧百姓生計,一謂的為復國斗爭,不是民心所向,終究是會走向滅亡。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861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