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碇T葛亮和魏延,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劉備能成功稱帝,離不開麾下將帥謀臣的不懈努力,其中自然也包括魏延,而魏延的能力在人才濟濟的劉備軍中也是頂尖的。
東漢末年,劉備從入川到稱帝,魏延一路相隨,期間也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被劉備格外重視。從漢中太守、牙門將軍升職到鎮(zhèn)北將軍,甚至劉禪對其也非常看重,在登基那天將魏延封為都亭侯。
但就是這樣戰(zhàn)功顯赫的將領(lǐng),卻并不能得到諸葛亮的重用。
在羅貫中的筆下,諸葛亮稱魏延"腦后有反骨,日后必生異心"。而在歷史現(xiàn)實里,諸葛亮臨死前也要避開魏延。
相傳諸葛亮知道自己死后軍心不穩(wěn),為了保存蜀國兵力,他把費祎、楊儀兩位大將招到帳中開會,明確撤退的策略,這次會議中唯獨沒有叫大將魏延。一向以智慧著稱的諸葛孔明,為什么對他有這么大的偏見,始終不肯放心他?細細想來應(yīng)該有三個原因。
有勇無謀,難當大任
和劉備父子不同,諸葛亮并不認為他是一個有勇有謀的全才。
劉備去世后,蜀國人才凋零,諸葛亮剛接手北伐事務(wù)不得不啟用前朝先主留下來的大將魏延,但諸葛亮用歸用,卻只敢淺用,不敢重用。恰恰就是這樣的用人方式,一向被重用的魏延覺得自己能力卓越卻懷才不遇,這顆埋怨的種子就此藏在心里。
在三國時期,武將和謀士分工明確,比如諸葛亮負責謀略而不上場打戰(zhàn),呂布卻可以上陣殺敵以一敵三,但魏延這個人既能沖鋒陷陣,也懂戰(zhàn)略謀劃,所以多次向諸葛亮提自己的想法,其中最有名的是子午谷之計。
《魏略》一章中就有記載,魏延向諸葛亮是這樣提議:長安守將夏侯楙生性膽怯而無謀略,原意自請調(diào)用精兵五千,從子午谷直取長安夏侯楙一定會棄城逃走。這個看似有創(chuàng)意的子午谷奇謀被諸葛亮果斷的否決了,有人說是他不相信魏延,實際上并不是。
子午谷奇謀其實是個風險很大的餿主意。諸葛亮向他提出八點建議,其中一條非常關(guān)鍵:魏將軍如何肯定夏侯楙"怯而無謀"?我不認為他會把鎮(zhèn)守長安的重任交給一個紈绔子弟,他要是逃了,怎樣向曹睿交代?即便給你五千精兵,仍舊寡不敵眾,如何保證,夏侯楙一定會棄城而逃?這是一個好計策,但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棋失策滿盤皆輸。
魏延提議輕敵進攻,諸葛亮堅持以攻為守。雖然表面上魏延被反駁的啞口無言,但實際上魏延卻埋怨諸葛亮,說他過于謹慎,把這么好的機會拱手讓人,也讓自己失去了名垂青史的機會。作為武將的魏延在戰(zhàn)略上確實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但在諸葛亮看來,想法卻過于冒進,將全軍置于危險之中,因此只能為將,難以為帥。
一個當不了元帥的將領(lǐng),卻在軍營里到處訴說領(lǐng)導(dǎo)的壞話,認為自己被埋沒,顯然是沒情商的做法,這就是魏延剛愎自用的性格缺陷。魏延為人自負容易結(jié)仇,就連當年劉備升職他當鎮(zhèn)遠將軍時,全軍上下一片震驚,從態(tài)度上來看并非覺得理所應(yīng)當,諸葛亮也覺得魏延有點謀略但不成系統(tǒng),過于局部缺乏宏觀,可見魏延并非傳說中的有勇有謀,反而是難以重用的怨將。
性格缺陷,野心不小
魏延這個人喜歡養(yǎng)兵,而且勇猛過人,但敗就敗在性格高傲鋒芒畢露,性情極為兇惡。
"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成為魏延個性鮮明卻讓人不舒服的詬病標簽。劉備去世后,諸葛亮擁有三位能獨當一面的人才——魏延、費祎、楊儀,其中楊儀對這位晉升快又惹人厭的魏延極為不屑,魏延與他水火不容,三番幾次拿刀作勢要殺楊儀,慶幸有諸葛亮惜才為二人調(diào)解。
魏延不善控制情緒,早在劉備重用他時就已經(jīng)顯露無疑。
劉備要選拔漢中太守時,所有人認為張飛能夠勝任,卻偏偏得知劉備選擇了魏延,劉備大會群臣時問:"委任你這個重任,你想說些什么?"魏延卻說:如果曹操傾國前來,我為主公擋住他,如果十萬大軍前來,我為主公吞并他。"這一番話既表達了魏延的忠誠與雄豪,也體現(xiàn)了此人自負與狂妄。
殺主不忠,有心防備
魏延本來就是韓玄手下的大將,后來劉備大軍壓境,魏延覺得劉備才能遠勝韓玄,因此想謀求更好的前途,所以在長沙殺了舊主投奔到劉備手下。而這也讓諸葛亮對魏延多了幾分忌憚,不得不為蜀國未來多考慮幾分。
彼時劉備已死,而諸葛亮自己身體衰弱。一旦諸葛亮離世,劉禪定難以駕馭魏延。且魏強而蜀弱,魏延又有反叛的先例,當時他能棄韓玄而奔劉備,誰又能保證魏延不會棄蜀而投魏呢?因此諸葛亮對魏延更是有了防范之心,不敢重用。
三國魏延真的會反叛嗎?為什么一直不受孔明待見?
要說魏延會不會在諸葛亮死后造反,這問題真不好回答,只能是后世的人猜想。我認為魏延在諸葛亮死后反叛的可能性很大。
魏延是半路加入劉備集團的,魏延為劉備奪長沙是立了功的,投降劉備后關(guān)羽考較了魏延的武功智謀,很得關(guān)羽賞識,要知道三國里能得到關(guān)羽認可的大將可不多,張遼算一個,在就是魏延。要知道馬超黃忠關(guān)羽都不認可的,卻賞識魏延,這足以說明魏延絕對不是等閑之輩。這也是諸葛亮既喜又憂的地方。
魏延在奪漢中的戰(zhàn)斗中立下大功,也得到了劉備的賞識,但當時五虎大將的鋒芒壓住了魏延,在五虎大將相續(xù)陣亡后,魏延開始斬露鋒芒,在諸葛亮歷次北伐中,魏延都是獨檔一面的大將,而且魏延經(jīng)常提出一些建設(shè)性的意見,比如奇襲子午谷。這時候魏延可以說對蜀漢絕無二心。但是諸葛亮對魏延不放心,諸葛亮知道蜀國除了自己別人都制衡不了魏延,在自己死后,手握兵權(quán)的魏延是否會甘于屈居于姜維之下,如果不能,蜀國必將內(nèi)哄,所以諸葛亮設(shè)計除了魏延。
魏延是很有能力的,但是魏延按今天說法是情商不高,比如魏延多次頂撞諸葛亮,看不起姜維和楊議,從性格是說魏延也不是卑躬屈膝的人,在情緒上不會掩飾自己,這都是魏延悲劇的根源。
最后假設(shè)說,就算諸葛亮不設(shè)計殺魏延,魏延也活不多久,因為魏延當時在蜀國是老資格了,估計誰也看不上,同時在軍中和姜維等人也不可能處好關(guān)系,魏延對劉禪也不會太尊重,這樣一來君臣矛盾很快會暴發(fā),姜維等人必然會站在劉禪這邊,魏延必死。
如果對《三國演義》進行智力排名,諸葛亮無疑是第一名,可是作者下筆過猛,適得其反,我們在借東風中看到近乎妖人的形象。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評價諸葛亮 ?至于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近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如果說借東風可以解釋為諸葛亮故弄玄虛,掩人耳目。那么在五出祁山時候,搞出奇門遁甲、縮地法等法術(shù),這些倒是掩蓋了諸葛亮個人的智慧,形象更像一個走捷徑的妖人。每個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雖然《三國演義》盡力的想把諸葛亮描繪完美無缺,但是我們依然能從他的處事上看出他的一些缺點。
諸葛亮為何殺魏延
評價諸葛亮一生當中最大的失誤,無疑是錯用了馬謖,導(dǎo)致街亭的失利,其實諸葛亮用人的錯誤遠不止在馬謖身上,我們看諸葛亮與魏延的關(guān)系。
魏延在《三國演義》中比較扁平化,一般都是一出場大戰(zhàn)了多少回合,要么獲勝,要么失敗,對魏延重點描寫有三處。第一處是劉備帶著十幾萬百姓被曹操追得無處可逃的時候,想要到劉表的地界荊州來避難,劉備就先給荊州劉表送了一封信,央求劉表念及同宗之情收留他們。劉表當然是同意了,但是劉表手下蔡瑁卻不同意。
蔡瑁認為:?劉備先從呂布,后事曹操,近投袁紹,皆不克終,足可見其為人。今若納之,曹操必加兵于我,枉動干戈。不如斬孫乾之首,以獻曹操,操必重待主公也。?劉表聞言,乃叱蔡瑁曰:?吾主意已定,汝勿多言。?蔡瑁慚恨而出。
蔡瑁是劉表的蔡夫人的哥哥,在荊州非常有勢力,于是他擅自做主讓手下的部隊擺開戰(zhàn)斗隊形,阻止劉備進城。而此時蔡瑁手下有一員大將魏延,魏延一直很欣賞劉備,看到這種情形 ,于是在陣后大喊,我們不應(yīng)該阻止劉使君進荊州。蔡瑁大怒,居然有人跟我唱反調(diào),于是派手下幾員大將來要魏延的性命。魏延自己知道寡不敵眾,一路逃到長沙。
這是魏延第一次幫助劉備,第二次是關(guān)羽攻打長沙。當時關(guān)羽與黃忠大戰(zhàn)了三天,各自惺惺相惜。關(guān)羽在黃忠馬失前蹄的情況下沒有殺黃總,黃忠投桃報李,搭箭抬高一寸,射到關(guān)羽的帽子上,也放關(guān)羽一馬。黃忠的上司韓玄認為黃忠和關(guān)羽有勾結(jié),是打算獻出長沙,于是打算殺掉黃忠,還好此時魏延集結(jié)了一批人,法場上救了黃忠一命,并殺死韓玄,魏延終于投靠了仰慕已久的劉備。
魏延這次貢獻的大禮,按道理說應(yīng)該得到表彰,但是我們看諸葛亮第一次見到魏延的做法卻讓人大跌眼鏡,他竟然要殺魏延,不僅僅是觀眾是一臉懵的,坐在一旁的劉備也覺得不可思議。我們看看諸葛亮給的解釋是:?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斬之,以絕后患。?大意是我有特異功能,這個人將來必反。這個理由很明顯是站不住腳的,三國里的將士有多少是根正苗紅的,大都是戰(zhàn)爭中受降的。比如說鞏志殺死武陵郡太守金旋,諸葛亮還盛贊他棄暗投明,此時卻雙重標準肯定不合適。
劉備指出問題要害,如果我們殺了舉城來獻的魏延,以后誰還敢投降我們呢?于是諸葛亮下了臺階,把魏延拉回來,并聲色俱厲的教訓(xùn)魏延,認為這次是主公求情,暫且饒了他,下次如果被逮著定嚴懲不怠,這幾句話把魏延嚇得面如死灰。
只因魏延殺一人,令諸葛亮忌憚。
諸葛亮自始至終都備受人們的關(guān)注,甚至還被后世稱為“神人”,他的神機妙算以及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都無疑在敘述他的傳奇性,他也深受劉備的器重,并且有人說劉備的江山大多都是由諸葛亮給其打下來的,如果沒有諸葛亮,劉備很難能夠成為一方之主,由此能夠看的出來,諸葛亮的作用有多么的大。
說到這兒也有人會想到另外一個人,他就是魏延,他是三國時期蜀漢的將領(lǐng),也深受劉備的器重,劉備在入川時屢次立下戰(zhàn)功,而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后來又被提拔為鎮(zhèn)遠將軍領(lǐng)漢中太守,鎮(zhèn)守漢中,也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可以說魏延鎮(zhèn)守漢中近10年,又屢次跟隨諸葛亮北伐功績卓越。但是也有人感到好奇,魏延有如此功績又被劉備重視,可為何諸葛亮卻不愿意重用魏延,反而對其忌憚不已呢?
曾在魏延投靠劉備的時候,諸葛亮就在劉備面前建議要殺了魏延,并且說魏延天生反骨,在日后肯定會背叛劉備,并不是一位忠臣,也不能夠幫助劉備建設(shè)江山,但是當時的劉備根本就聽不進去,畢竟劉備也是一個重賢能的人,魏延的才能又深受劉備的欣賞,自然不忍心拋棄如此將才。這時候的諸葛亮在劉備的堅持之下才沒有將魏延殺之。但是在劉備死后,諸葛亮成為了帶頭人,曾經(jīng)魏延提出過子午谷奇謀的計策,但是卻被諸葛亮一一否決,并且認為這種計謀太過于兇險,由此也能夠看得出來魏延的心機是多么的重,也是一位危險的人物,所以處處提防魏延。
就連諸葛亮年邁時不能夠再帶兵打仗,甚至久病不治,也沒有將自己的大權(quán)交給魏延,反而交給了楊儀,要知道此人可是魏延的死對頭,二人交手必有一傷,為何諸葛亮非得如此對待魏延呢?
其實這跟魏延曾經(jīng)殺過的一個人有關(guān),魏延曾經(jīng)殺死過他的前任主公韓玄,曾在韓玄的手下,魏延并沒有得到重用,于是才決定轉(zhuǎn)投于劉備,為了能夠取得劉備的信任,所以就將自己的主子給殺死。這樣的做法自然也得不到諸葛亮的認同,反而覺得這樣的人心思太過于危險,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擇手段,在日后難免也會背叛自己,而這種人也是不可信任,也不可重用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862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