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司馬昭稱帝事件。
曹操在世的時候,雖然有比較大的野心,但是到死都沒有稱帝。之后,他的兒子曹丕繼承了他的位置,并非常迅速地逼迫漢獻帝讓出了皇位。這樣的歷史其實也曾在司馬家族中上演過,要知道,司馬昭一開始也有稱帝之心。但是他到死也未能如愿,反倒是他的兒子司馬炎上位后,做成了他這個當?shù)娜艘恢倍枷肴プ龀傻氖虑?。那么,明明司馬昭的心思路人皆知,為何他到死也未奪位?原因頗為清奇!
一、司馬昭當時具備的稱帝條件
首先,曹魏皇室無力還擊。司馬懿在世的時候,就已經(jīng)開始對曹魏皇室們下手了。尤其是對于那些有能力與司馬家族對抗的曹魏皇室成員,基本上都被司馬懿收拾掉了。到了司馬昭當家作主的時候,曹魏的皇室只能乖乖在鄴城待著。想要還擊,重新讓曹魏的天下歸于曹家人之手,基本上已經(jīng)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事情了。這樣一來,起碼司馬昭就沒有了后顧之憂。即便此時稱帝,也應該沒什么好擔心的了。
其次,曹魏的軍政大權均握在手。司馬昭承襲父業(yè)的時候,曹魏的天下名義上的主人雖然還是曹氏子孫,但是實際上,它的軍政大權當時早就已經(jīng)落入了司馬昭之手。當然了,這并非司馬昭一人之功,而應該算是司馬懿父子三人共同努力后才得到的結果。有了軍政大權,司馬昭在曹魏的實力明顯無人可比。此時稱帝,誰還敢加以阻攔呢?
最后,輿論方面并未生出事端。古代人做什么事情都講求個名正言順,尤其是在奪皇位這件事上,若非名正言順,就很容易生出事端來。這一點司馬昭自然也早就考慮到了,但是從當時的情況來看,上到皇帝,下到百姓,基本上都已經(jīng)認定司馬昭有篡位之心。而且大家也未表現(xiàn)出明顯的抵制情緒來,畢竟曹魏的天下原本也是人家劉漢的。既如此,就算司馬昭稱帝,應該也不會鬧出什么紛爭來。
這樣一分析,那得出的結論自然就是:司馬昭明顯應該稱帝,也適合在那個時候稱帝??墒墙Y果呢?司馬昭不但沒有稱帝,甚至還開始打起了蜀漢的主意。即便他清楚,當時手下能夠用得上的大將只有鐘會和鄧艾,也照樣不肯改變初衷。之后,鄧艾多次勸阻他,甚至明確告訴他鐘會不是個靠得住的人。可司馬昭并未將他的話放在心上,反倒還對鐘會給予了厚望。那么,司馬昭為何非要這么做呢?其實,這就涉及到他不肯稱帝的真正原因了。
二、司馬昭不肯稱帝的真正原因
司馬昭當時遲遲不肯稱帝,并非因為他不想稱帝,而是因為他想更加名正言順的當上皇帝。我們大家都知道,曹丕當初稱帝的時候,還講求個"欲拒還迎"呢,司馬昭想效仿曹丕,但卻不能使用曹丕使用過的方法。既如此,他便想要先立下"巨大的戰(zhàn)功"。這樣一來,于曹魏那些見識過"變天"先例的臣民而言,自然他就更配當他們的君主了。而在當時,他認為的"巨大的戰(zhàn)功"無疑就是伐蜀了。
《晉書》:夏,帝將伐蜀,乃謀眾曰:"自定壽春已來,息役六年,治兵繕甲,以擬二虜。略計取吳,作戰(zhàn)船,通水道,當用千余萬功,此十萬人百數(shù)十日事也。又南土下濕,必生疾疫。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在巴蜀順流之勢,水陸并進,此滅虞定虢,吞韓并魏之勢也。計蜀戰(zhàn)士九萬,居守成都及備他郡不下四萬,然則余眾不過五萬。今絆姜維于沓中,使不得東顧,直指駱谷,出其空虛之地,以襲漢中。彼若嬰城守險,兵勢必散,首尾離絕。舉大眾以屠城,散銳卒以略野,劍閣不暇守險,關頭不能自存。以劉禪之暗,而邊城外破,士女內(nèi)震,其亡可知也。"征西將軍鄧艾以為未有釁,屢陳異議。帝患之,使主簿師纂為艾司馬以喻之,艾乃奉命。
當然了,司馬昭的想法確實是很好的。只可惜就是因為他想得太多了,所以才在該稱帝的時候沒有稱帝。結果,到死都沒有能夠實現(xiàn)稱帝的心愿。而反觀他兒子司馬炎的做法,就明顯要比他干脆的多。也正因為如此,司馬炎才得以順利稱帝。所以說,司馬昭不肯稱帝的真正原因,實在是讓大家感到無語。由此可見,有時候考慮得太多,似乎也并不是什么好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862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