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如何橫掃蒙古四大汗國?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公元十五世紀,朱棣在一系列北征中橫掃了成吉思汗昔日分封的東蒙古四大汗國。他如入無入之境,使沃野千里的塞外幾乎成了他個人表演的舞臺。
長期的戰(zhàn)爭使韃靼的經濟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壞,迫使牧民們?yōu)榱松钕氯ビ袝r不得不鋌而走險。盡管阿魯臺屢戰(zhàn)屢敗,但是仍然不打算停止騷擾明境,他在朱棣結束第四次北征的第二年正月,又率領部屬在邊境上大肆擄掠。歸附明朝的金忠多次在朝廷之上斥責阿魯臺的為人,奏請發(fā)兵討伐,并表示愿意身為前鋒自效。金忠的意見得到朝廷多位公侯大臣的支持,朱棣也難以容忍韃靼人的屢次挑釁,遂決意親征,這是明朝從1422 年(永樂二十年)起, 連續(xù)第三年用兵塞北。他首先敕令鎮(zhèn)守北部邊疆的將士要嚴加戒備,同時令山西、山東、河南、陜西、遼東等都司調遣兵馬,準備出塞。歸附的一些蒙古、女真衛(wèi)所像往年一樣,派兵從征。這次北征,明軍的指揮序列如下:
中軍:安遠侯柳升、遂安伯陳瑛
左掖: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
右掖:成山侯王通、興安伯徐亨
左哨:武安侯鄭亨、保定侯孟瑛
右哨:陽武侯薛祿、新寧伯譚忠
前鋒:寧陽侯陳懋、忠勇王金忠
1424 年(永樂二十二年)四月四日, 新的一次北征又開始了,從北京出發(fā)的明軍經唐家?guī)X、龍虎臺、居庸關、懷來、土木、長安嶺、赤城、云州、云門、獨石到達隰寧。擔任前鋒的忠勇王金忠派其部屬把里禿等人偵察敵情,并俘虜了敵人派來刺探軍情的間諜。據俘虜供認,阿魯臺為了躲避明軍的打擊而故技重施采取避戰(zhàn)策略,已經向答蘭納木兒河(即喀爾喀河支流納墨爾根河)一帶逃竄。明軍順藤摸瓜,跟蹤追擊。
北征大軍一路跋涉,于五月五日到達開平。此時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官兵們便在開平休息了八日,以枕戈待旦,等到養(yǎng)精蓄銳之后,重新出發(fā)。摩拳擦掌的步騎軍以不可阻擋之勢于五月二十二日來到清平鎮(zhèn)(即元代應昌路一帶),輜重車輛卻因為雨天的緣故而落在隊伍的后面。
朱棣畫像
戰(zhàn)爭的勝利離不開后勤的保障,朱棣對這個問題非常重視,下令分兵往后迎接輜重,即使減慢軍隊前進的速度也在所不惜。
明軍距離目的地答蘭納木兒河已經越來越近了,寧陽侯陳懋在金沙濼地區(qū)搜索到九匹蒙古馬,表明敵人曾在這一帶活動過。朱棣及時提醒前線將領,要防止阿魯臺利用馬匹作為誘敵之計,同時又老調重彈地指示前鋒一旦遇上韃靼的輕裝騎兵,應該先發(fā)射神機銃炮,再使用長弓、勁弩等遠程兵器,以挫其鋒。
陳懋等前鋒將領終于在六月十七日最先到達答蘭納木兒河,可是,四面八方“惟有荒塵野草”,“車轍馬跡,亦多漫滅”, 顯然,阿魯臺又一次提前藏匿了起來。不可否認的是,現在是韃靼歷史上輕裝騎兵最衰弱的時期,他們幾乎完全喪失了反擊的能力,只好年復一年地東躲西藏。
朱棣接報之后,增派英國公張輔、成山侯王通等迅速前往查明情況。各路明軍在答蘭納木兒河及其周圍的山谷展開搜索,在三百余里的范圍內絲毫不見阿魯臺的蹤影。將軍們并沒有就此罷休,繼續(xù)向前搜索到白邛山一帶。
最終,所有參與搜索的軍隊均因糧盡而還。
張輔仍不甘心,他上奏朱棣,稱愿攜帶一個月的糧食,繼續(xù)深入搜索阿魯臺,但被謹慎的朱棣所拒絕。
阿魯臺既然已經棄土而逃,朱棣只得于二十一日回師,同時強調回師時必須分兵殿后,不可松懈。
回師的明軍兵分兩路,其中,朱棣率領騎兵為東路軍,武安侯鄭亨率領步兵為西路軍,兩軍約定于開平會合。東路軍向東經過屈裂兒河(即歸勒里河)、濤遇河(即洮兒河),又一次掃蕩了盤踞在這一帶的朵顏三衛(wèi)部眾,致使其耕種與放牧之地“盡為荒墟”。
朱棣在歸途中經過清水源一帶,還有模仿古代漢人遠征匈奴時“勒石紀功”的雅興,誰知天妒英才,當他于七月十六日回到蒼崖戍附近時,卻忽然患病,十八日病逝于榆木川(即烏珠穆沁部東南一帶)。這位在疆場上戰(zhàn)斗到最后一息的最高統(tǒng)帥,實在不輸于前朝“馬革裹尸”的名將。最后,痛失統(tǒng)帥的東西兩路軍隊于七月二十七日在武平鎮(zhèn)會師,從征文武官員奉著朱棣的靈輦經過開平、懷來、居庸關于八月一日回到了北京,結束了永樂年間的最后一次北征。
朱棣第五次親征示意圖
回顧明朝與蒙古諸部在永樂年間的戰(zhàn)爭,雙方作戰(zhàn)的范圍從東邊的闊灤海子(即呼倫湖)、大興安嶺山脈到西邊的土剌河,從北邊的斡難河(即鄂嫩河)到南邊的賀蘭山、陰山山脈,戰(zhàn)事涉及明朝的藩屬除了韃靼、瓦剌、朵顏三衛(wèi)之外,還有朝鮮及一批蒙古、女真的羈縻衛(wèi)所。從雙方動用的人力物力、涉及的作戰(zhàn)范圍與持續(xù)的時間來看,這樣大規(guī)模的攻防戰(zhàn)在明蒙戰(zhàn)爭史上是空前絕后的!
明初洪武、永樂年間,朝廷用兵頻繁, 消耗的軍費早已遠遠超過了國家正常的稅收水平,就以朱棣為例,他南征交趾(即安南),北伐蒙古,進行了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形成了沉重的財政負擔。
為了防止蒙古部落的騷擾,有明一代從未停止過在北部邊境修筑長城以及各類屯堡、墩臺的行動,還先后在東起鴨綠江、西達嘉峪關連綿萬里的范圍之內設置遼東、薊鎮(zhèn)、宣府、大同、太原、固原、延綏、寧夏、甘肅等邊鎮(zhèn),并派出重兵鎮(zhèn)駐。
明朝與韃靼的緊張關系,在朱棣死后的洪熙與宣德年間有所緩和,不再像朱棣在位時那樣劍拔弩張。然而,阿魯臺在與朱棣的連年對抗中損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實力已經受到了嚴重的削弱。隔岸觀火的瓦剌卻在這段時間內休養(yǎng)生息,從而具備了對韃靼發(fā)起戰(zhàn)略攻勢、統(tǒng)一蒙古的實力。
血腥的戰(zhàn)爭似乎永遠沒有結束的時候,蒙古變幻莫測的政局永遠是世人關注的焦點。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885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