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劉禪不給諸葛亮立廟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諸葛亮因為各種原因,自己死后立了很多規(guī)矩,例如不讓外人知道自己的下葬點以防被仇人破壞。當時諸葛亮已經不僅是蜀國的一把手,更是蜀國上下的精神寄托,如果諸葛亮不在大家也都人心惶惶。所以諸葛亮死后百姓想為諸葛亮立廟卻遭到了劉禪的反對,這到底是為什么呢?雖然劉禪歸位皇帝卻沒什么實權,但也不至于說記恨諸葛亮,因為劉禪自己也明白諸葛亮對于蜀國來說有多么重要。
公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中原,因為過于操勞而病重,最后亡于五丈原。諸葛亮一生為劉備父子鞠躬盡瘁,是兩千年來帝王推崇的典范。然而,諸葛亮去世后,百姓要為他立廟,劉禪卻不答應。
《三國志》記載: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jié)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為可聽立廟於成都者,后主不從。
短短的一句話,許多人會理解為劉禪討厭諸葛亮,因為自己常年被架空。事實上并非如此,諸葛亮死后,劉禪基本上按照他生前交代的,讓推薦之人掌握蜀漢大權。
而且,劉禪對諸葛亮一家頗有關照,不僅將公主嫁給了諸葛瞻,后來蜀漢生死關頭,還將留守的全部兵力交托給諸葛瞻。那么,劉禪為何不準百姓為諸葛亮立廟呢?原因有兩點。
1.不符合禮制。平民老百姓不懂,以為只要是有功大臣就都應該立廟,實際上并非如此?!吨芏Y》記載:凡有功者,銘書于王之大常,祭於大烝?!锻ǖ洹酚涊d:漢制,祭功臣于庭。生時侍宴于堂,死則降在庭位,與士庶為列。所以,諸葛亮只能以功臣的身份,配食劉備。
2.立廟地址不恰當。老百姓和下級官員認為可以在成都為諸葛亮立廟,是因為他們不熟悉宗廟禮制。劉備的廟已經立在成都,如果諸葛亮也同樣在這里立廟,就有侵逼主君之意。劉禪作為帝王,身邊有這類懂得禮法的人,不可能犯這種錯誤,因此否決了此事。
諸葛亮去世后的二十九年里,劉禪一直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案,此事一拖再拖??墒敲耖g要求為諸葛亮立廟之聲從未中斷,百姓見官方沒有行動,因此私自在全國各地建立了許多祭祀諸葛亮的儀式??赡苁怯懈写耸虏唤鉀Q是不行了,于是提出“立廟沔陽、斷其私祀”的方法,爭論多年之事才得以平息。
其實,這個方法也不完全正確,為臣子單獨立廟有違禮制。但是這種方法控制了各地私祀的問題,也讓諸葛亮的親族得到了安慰,總的來說,也算是順利解決了立廟之事。
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8月,丞相武鄉(xiāng)侯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按古人習慣的虛歲算,諸葛亮終年54歲。后世傳說諸葛亮生于4月14日,卒于8月28日,但史書沒有明確記載。
后主劉禪在成都素服發(fā)哀3天,派左中郎將杜瓊為特使前往漢中宣讀策命。這篇策命相當于給諸葛亮的悼詞,大意是:您是文武全才,既聰明又睿智,一生忠誠,接受先帝的遺詔輔佐寡人,致力于復興漢室,平息戰(zhàn)亂。您統(tǒng)率大軍,連年征戰(zhàn),神威顯赫,壓倒八方,為蜀漢建立了卓越的功勞,一生的建樹可以和伊尹、周公相比。人生為何如此不幸?在統(tǒng)一大業(yè)即將完成之際,您患病身亡,讓寡人無限悲傷,肝膽欲裂!
后主在策命中追贈諸葛亮忠武侯的謚號,之前諸葛亮的爵位是武鄉(xiāng)侯,自此后世遵諸葛亮為武侯。諸葛亮病逝的消息剛傳入成都時,一些在他手下任過職的官員想立即前往漢中奔喪,但這既不符合諸葛亮的遺愿,又影響到蜀漢的正常秩序,后主發(fā)現(xiàn)后,立即下詔禁止。但也有跑得快的,《三國志》作者陳壽的老師譙周在諸葛亮手下?lián)芜^勸學從事,他聽到消息沒做停頓直接就走了,等到詔書發(fā)出他已走了很遠,結果只有他到了漢中。
舉國一片哀痛之中也傳出了一些雜音,之前一再因言惹禍的李邈又出奇談怪論,他上疏以呂祿、霍禹影射諸葛亮,認為諸葛亮有篡權野心,諸葛亮死了應“大小為慶”。呂祿是呂后的侄子,諸呂擅權時他打算叛亂,但怯于灌嬰、周勃等大臣而未敢,后來周勃讓人游說呂祿交出兵權,呂祿被說服,把兵權交出。
但諸呂仍然計劃入宮作亂,周勃等人平叛,呂祿也被捕斬?;粲硎俏鳚h重臣霍光之子,由于其父的巨大影響,他和眾兄弟、諸侄都在朝中為顯官,親黨連體,根基很深,后被削去兵權,兄弟親黨逐漸調任外官,日見削黜,最后陰謀反叛,被發(fā)覺后腰斬。
李邈的話讓人吃驚,但他其實只是一個書呆子,未必有什么政治動機,之前他在漢中,因為諷刺諸葛亮殺馬謖而被趕回成都,心里可能一直有氣,所以用這些話發(fā)發(fā)牢騷。但李邈沒有認真想過,之前他一再出言不遜,最后都化險為夷,都是因為諸葛亮對他的寬容和保護,如今諸葛亮不在了,誰還保護他?果然,后主劉禪聽了李邈的話大怒,下令予以誅殺。
在漢中,楊儀、費祎、姜維等人按照諸葛亮的遺愿,將諸葛亮安葬在漢水旁邊的定軍山下。古人講究葉落歸根,但諸葛亮的故鄉(xiāng)瑯琊國一直在曹魏控制下,歸葬故鄉(xiāng)的愿望無法實現(xiàn)。除此之外,他還可以選擇葬于成都。
但相比于成都,諸葛亮對漢中這個他生活了8年的地方懷有更深厚的感情,加之歸葬成都路途遙遠,費事費力,按照這種推測,他選擇在漢中安息是情理之中的事。除了故鄉(xiāng),除了漢中,諸葛亮還對一個地方有特殊感情,那就是隆中,自27年前離開那里,諸葛亮就再也沒有回去過。隆中在漢水中游,定軍山在漢水上游,選擇在定軍山安葬,恐怕也有這樣的考慮。
應該說,在后主劉禪主持下,諸葛亮的后事辦得較為順利和圓滿,不過,其間也并非沒有波瀾,除了李邈事件,還有一件事引起過爭論,那就是給不給諸葛亮立廟的問題。《襄陽記》記載:“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jié)私祭之于道陌上。言事者或以為可聽立廟于成都者,后主不從?!边@里說的是,諸葛亮歸葬定軍山不久,蜀漢各地民間祭祀活動便開始了,各地紛紛向朝廷請求為諸葛亮立廟祭祀,但后主劉禪沒有答應。
針對此事,很多人產生了猜測,認為劉禪對諸葛亮是有看法的,諸葛亮生前以輔政為名“大權獨攬”,劉禪“敢怒不敢言”,現(xiàn)在諸葛亮死了,劉禪正好發(fā)泄心中的不滿。還有人結合劉禪廢除丞相制度,以及杜撰出來的所謂對諸葛亮“抄家”等,進一步得出“劉禪與諸葛亮其實有著很深矛盾”的結論。這些都是對歷史的誤讀,諸葛亮死后,劉禪對諸葛亮的態(tài)度并沒有發(fā)生過改變,更沒有所謂“清算”。劉禪沒有立即為諸葛亮立廟,是有原因的。
廟,始見于西周金文,《釋名·釋宮室》:“廟,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也就是說,廟的本義與現(xiàn)在說的寺廟不同,最早指的是供祀祖宗的地方。先秦至秦漢,提到“廟”一般指的是東廟、神廟、宗廟、太廟,是帝王祭祀已故祖先的地方,并且也是朝聘、冊命、出軍、獻俘等政治活動舉辦的場所。
曹操的故友、大學者蔡邕在《獨斷》中解釋:“ 宗廟之制,古者以為人君之居,前有廟,后有寢。終則前制廟以像朝,后制寢以像寢。廟以藏主,列昭穆。寢有衣冠、幾杖,像生之具??傊^之宮。”
也就是說,“廟”在當時是“人君之居”,是帝王奉祀祖先的地方,蜀漢建國后也立有宗廟,具體位置就在先主劉備的陵寢旁,即后世所說的“昭烈廟”,也就是現(xiàn)在成都的武侯祠。按照當時禮制,大臣無論功勛多高、地位多顯赫,只能在帝王宗廟里享受“配祭”,不能單獨立廟,無論之前的蕭何、張良、霍光,還是漢末三國的荀彧、郭嘉、周瑜、陸遜,他們都沒有單獨立過廟,這就是“禮秩”問題,劉禪沒并非只針對諸葛亮。
既然不符合制度,那么劉禪后來為什么又同意為諸葛亮立廟呢?這是因為,諸葛亮在蜀漢百姓中享有崇高威望,普通百姓要去太廟祭祀諸葛亮不太現(xiàn)實,“百姓遂園時節(jié)私祭于陌道”,這種民間祭祀活動越來越多,蜀漢步兵校尉習隆、尚書郎向充便上表后主,再次請為諸葛亮立廟祭祀。蜀漢景耀六年(263年),后主下詔為諸葛亮立廟于沔陽,這就是今天陜西省漢中市勉縣的武侯祠,也是全國最早的官立武侯祠。
習隆、向充所上的《請于沔陽立諸葛亮廟表》寫道:“臣聞周人懷召伯之德,甘棠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鑄金以存其像。自漢興以來,小善小德而圖形立廟者多矣。況亮德范遐邇,勛蓋季世,興王室之不壞,實斯人是賴。而蒸嘗止于私門,廟像闕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今若盡順民心,則漬而無典;建之京師,又逼宗廟,此圣懷所以惟疑也。臣遇以為宜因近其墓,立之于沔陽,使所親屬以時賜祭,凡其臣故更欲奉祠者,皆限至廟,斷其私祀,以崇正禮?!?br>
這里提到了為諸葛亮立廟的理由,主要是百姓對諸葛亮的無比愛戴,此時距離諸葛亮去世已近30年,但諸葛亮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不減反增,這是促使后主劉禪打破常規(guī)為諸葛亮立廟的原因之一。同時,此時蜀漢已處在滅國的前夜,面對曹魏這個強敵,蜀漢上下都感到了恐慌,戰(zhàn)勝敵人的信心嚴重不足,人們更加懷念諸葛亮在世時五伐中原的氣勢,而劉禪也想借用諸葛亮的聲威為蜀漢官民“打氣”,這是破格為諸葛亮立廟的現(xiàn)實因素。
至于《請于沔陽立諸葛亮廟表》所說“自漢興以來,小善小德而圖形立廟者多矣”,歷來有不同看法,因為從史料記載來看,查不到這方面的例證,這里可能把“廟”與“祠”搞混了。漢末有“淫祠”之風,也就是這種因“小善小德”就能隨意立一個場所,曹操擔任濟南國相時,濟南國有這種“淫祠”多達數百所,“淫”在這里是泛濫的意思。但說到立廟,顯然不是有錢或者“小善小德”就能立的。
僅就史書上有限的記載看,漢桓帝時曾下詔在老子的家鄉(xiāng)為他立過廟,但那是古代先哲,并非當朝大臣。所以,劉禪最終為諸葛亮立廟完全是破格之舉,并非“遲來的禮遇”,而是出于對諸葛亮的懷念與愛戴,并有著一定現(xiàn)實方面的考慮,對此舉不應有任何負面解讀,更不能用陰謀論的視角去考察。
值得注意的是,劉禪為本朝已故大臣破格立廟一事在封建時代一般被視不遵禮法的行為,受到了很多批評,如《宋書·禮志四》載,南北朝劉宋時期思想家何承天就這樣評論:“《周禮》‘凡用功者祭于大烝’,故后代遵之,以元勛配饗。充等曾不是式,禪又從之,并非禮也?!焙纬刑觳粌H批評了上疏為諸葛亮立廟的向充等人,還直接批評了劉禪,理由是他們打破了歷代以來所遵循的不能為本朝臣子立廟的制度。
很多人都不了解諸葛亮立廟的事情,接下來跟著我一起欣賞。
三國中的諸葛亮,對于我們來講是非常熟悉的,他是劉備集團的智囊,他的威望在軍中無人能及,在劉備建立蜀國的過程中 ,諸葛亮的功勞可以說是最大的。劉備死后,將蜀國的政權交托給諸葛亮,讓他代為執(zhí)政蜀國。
劉備死后,諸葛亮為與魏爭鋒,拉開了北伐的序幕,前后共發(fā)動了六次北伐,因為長期的勞累,于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陜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當后主劉禪知道這一消息后,劉禪換上白色喪服,下令舉國哀悼三日,追封其為忠武侯,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劉禪對諸葛亮是相當尊敬的,不僅自己為諸葛亮披麻戴孝 ,還讓全國百姓為其哀悼。但為什么在諸葛亮死后,劉禪沒有立即為諸葛亮立廟。
第一就是因為禮制,因為漢承秦制,在秦制中只有天子才可以立廟,沒有臣子單獨立廟之禮。而在此后的數十年間,蜀中百姓自發(fā)的對諸葛亮進行祭祀,朝廷也不加阻止,直到后來,想到了一個變通的辦法,在諸葛亮的墓地不遠的沔陽立廟,順應天下之人。此舉雖順應了百姓,但從根本講還是有違禮制,后主劉禪肯這樣做,還是沒有辜負諸葛亮。
第二,在古代人們對于禮制遵從是非常重視的,如果劉禪在諸葛亮死后馬上為其立廟,勢必會引起其他勢力的反彈,搞不好別有用心的人抓住這個辮子發(fā)動政變,蜀國就危險了。所以劉禪還是相當聰明的,他在幾十年后才為諸葛亮立廟,把一切看不見的危險都消弭了。他后來為諸葛亮立廟也是順應了民心的。
在我國歷史中,論君臣關系,劉禪和諸葛亮是絕無僅有的特例,也算是互相成全,歷史上再也找不到如他二人這么和諧的君臣關系。"行君事而國人不疑。"可不是史書上的一句空話
"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這種權力是劉禪給的,他也有足夠的權利可隨時收回。從這一點來說劉禪也算得上是一個合格的皇帝,知道自己的斤兩,知人用人又全心全意的信任丞相,除了阿斗,換作任何一個人都做不到。
劉禪殺劉琰,說明了劉禪有足夠的生殺大權,李邈的事說明了劉禪把丞相當作父親一般的敬愛,容不得別人誹謗。諸葛亮如果真是所謂的"權臣"的話,那劉琰誹謗諸葛亮,劉禪心里還不樂開了花。
就像賈充指使成濟當街弒君殺了魏國皇帝曹髦,曹髦作為皇帝以討伐權臣司馬昭(這才是權臣),卻被當街反殺還被刺了個對過,天下獨一份,這么不利的形式司馬昭都保下了賈充。
咱們再來對比下劉禪的做法,喜歡劉琰這么說丞相嗎?不喜歡,直接砍了。
這兩件事雖然都是小事,可一件從正面印證了劉禪是有充分的的權力和自由的,另一件則印證了劉禪容不得別人誹謗諸葛亮(因為沒有傀儡天子會喜歡權臣,況且這時候諸葛亮已經死了,如果諸葛亮真是?權臣?,這時候對劉禪已經沒有任何威脅,所以劉禪不是假喜歡,更不是作秀),從側面否定了?權臣?論。
劉禪不給丞相立廟,不是他不愿意,而是制度法理不允許。秦漢禮制唯天子可立廟,從古至今,有大功于社稷的臣子最多也只是配享太廟,除了諸葛亮丞相沒有單獨立廟的。
勸諫給諸葛亮立廟豈不是和諸葛亮還活著時,李嚴勸進他加九錫一樣的道理嗎?加九錫是篡位的標配,這明顯不懷好意。丞相生前都不愿意做的事情,讓丞相死后被動加?一是有違祖制,二是這是敗壞丞相名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889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