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康熙的大兒子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xì)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說到康熙其實大家都知道有很多兒子,古代都是長子接班的,但是這個康熙的大兒子卻沒有接班了,那么有的人要問了,這到底是為什么啊?為什么康熙的大兒子不能做太子呢?下面就著這個問題來分析揭秘看看吧!
康熙比較重視對皇儲的教育,因而康熙的兒子們文武雙全的很多。如果不是因為出于同一時代,基本上都是做皇帝的料。
其實胤禔這個人的實力還是蠻出眾的。早年間康熙也是比較重視這個皇長子的。至少在康熙親征準(zhǔn)噶爾的過程中,胤禔是都有參與的,而且還在索額圖的營里做過先鋒官??滴鯉е鴰讉€兒子一起去鍛煉打仗的時候,唯獨是胤禔單獨率軍當(dāng)前鋒的。
但是胤禔最終被圈禁,落到如此下場,還真怨不得別人,是因為他對儲位過于執(zhí)著了,甚至走火入魔,突破了人倫的底線。
胤礽成為太子和本身的能力關(guān)系不大(雖然胤礽也是文武雙全),最主要的因素在于赫舍里難產(chǎn)死后,為了繼續(xù)籠絡(luò)索額圖等赫舍里家族的人,在“嫡長子繼承”的宗法制度前提下,選擇了立胤礽為儲君。所以胤礽這個太子當(dāng)?shù)脤嶋H上很吃虧。雖然說名分早定,但是滿人對宗法制度的搖擺,既沒有按照宗法制度選儲的傳統(tǒng),也沒有后續(xù)繼承的土壤。滿人更相信實力,也就是所謂的“選能不選嫡”。
所以在諸位皇子實力相當(dāng)?shù)那闆r之下,松土的就特別多。胤礽就相對很吃虧。很多往往實際上不是自己的錯,但是耐不住別人不斷地在康熙耳邊打小報告,時間一長,人就崩潰了,做出的事情也就不計后果了。而胤礽一倒臺,其他皇儲就看到了機會了,明爭暗斗就無可避免了。
而實際上在第一次廢黜胤礽的時候,胤禔的贏面是最大的。因為他年紀(jì)最長,戰(zhàn)功最多。也就是說拿得出手的資本也最多。
但是在他所有問題沒有暴露出來之前,最大的劣勢在于,他曾經(jīng)在朝中的背景是明珠,而明索黨爭,實際上在胤礽被廢之前,明珠和索額圖都不同程度遭到了罷黜。受他倆的影響,胤禔實際上,即便康熙中意他,也不會立即立他為儲。但是如果胤禔一直都沒出現(xiàn)那樣重大錯誤,很難說,到最后康熙會不會就偏向于他?炒米個人認(rèn)為可能性是有的。要知道索額圖是死了,還被康熙罵為“本朝第一罪人”,但是明珠后來又官復(fù)原職了,只是沒再受重用而已。
但是很可惜,胤禔政治斗爭的水平較低,手段比較低級;并且缺乏對康熙帝王心術(shù)的探究,是他做事往往欲速而不達。
胤禔有一個非常急功近利的邏輯,那就是認(rèn)為胤礽被廢,自己就理所當(dāng)然會上位。這個邏輯雖然荒誕,但的確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胤礽是按照宗法制度被立為儲君的,所以繼續(xù)按照宗法制度的話,“無嫡立長”,現(xiàn)在唯一的嫡子胤礽被廢,那么剩下的可不就是唯一的長子胤禔了?
所以胤禔“松土”是最積極的,為了把胤礽搞下去,甚至玩起了最為宮廷政治忌諱的“魘鎮(zhèn)”,關(guān)鍵是還被胤祉給掌握了證據(jù)。這說明對于政治斗爭,胤禔的水平還是非常低的,可見他缺乏好的謀士,對歷史知識空白。如果他知道“巫蠱之禍”,魘鎮(zhèn)這事他應(yīng)該會后悔。
另外看到胤礽被康熙徹底否定的時候,他竟然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已?!辈活櫲藗?,一心要至胤礽于死地,以絕后患。而晚年的康熙更希望看到的是父慈子孝的局面。胤礽哪怕再有錯,那畢竟是自己的兄弟,但是胤禔已經(jīng)利令智昏了,顧不上道義了。
這恰恰是突破了奪嫡的人倫底線,這也最終所有其他參與“九子奪嫡”的人最終在乾隆朝都得以翻案,而唯獨胤禔沒有得到翻案的原因。
嫡庶有別,在胤礽在位時肯定沒希望。胤礽被廢后,主要是腦子不好使,急著要上位,居然提出殺胤礽,犯了康熙大忌。
雖然清朝不是漢人政權(quán),但入關(guān)后為了皇位傳承穩(wěn)固,康熙依然希望能夠建立嫡長子繼承制。在這種制度下,嫡庶的區(qū)別永遠(yuǎn)高于長幼。在有嫡子的情況下,庶子基本沒機會繼承皇位。所以,雖然胤禔年長,但是庶出,母親惠妃那拉氏只是妃位,連貴妃都沒做到(因此出身都不及十阿哥胤?,他的母親是貴妃)。
而胤礽是嫡出,母親是康熙第一任皇后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而康熙第二、第三任皇后都無子,所以胤礽是康熙唯一長大成人的嫡子(赫舍里氏在胤礽之前還有一子承祜,早夭未續(xù)齒),故而是太子之位的不二人選??滴踉缭谪返i周歲時就將他立為太子,儲位早定,胤禔縱然年長也是于事無補。
但是說實話,胤禔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那就是康熙四十七年的一廢太子。那時,胤礽因暴戾不仁,縱容屬下不法等行為被兄弟們向父親康熙檢舉(其中最起勁的就是胤禔),又對重病的弟弟毫無關(guān)心,最后康熙發(fā)現(xiàn)胤礽深夜靠近自己營帳,懷疑其謀逆,于是回京后忍無可忍將其廢黜。這個時候,儲位空缺,按照正常思維,被廢的太子顯然喪失了再次成為太子的機會,于是,在沒有嫡子做太子的情況下,無嫡立長,符合嫡長子繼承制度的原則,所以,胤禔有機會。
胤禔自己恐怕也是這么想的。但是他恐怕忘了一件事,皇位是康熙的,就像那句經(jīng)典臺詞“我的就是我的,我給你才是你的,我不給你,你不能搶”。任何皇帝都不會允許兒子明目張膽地奪嫡。胤禔就是不明白這一點,結(jié)果把自己徹底葬送。
當(dāng)康熙決定廢胤礽之時,由于在出巡途中,所以派胤禔看管胤礽,等回京再做處置。結(jié)果胤禔就將其視作康熙將立自己為太子的暗示,開始飄飄然,竟向康熙進言說愿意替康熙殺胤礽“今欲誅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滴趼牶蟠鬄轶@愕,沒想到胤禔居然為了儲位,如此不顧人倫之情,居然有了殺弟弟的想法。遂痛斥其為亂臣賊子。
眼看立儲無望,胤禔這個豬隊友再次體現(xiàn)讓人著急的智商,竟然向康熙推薦皇八子胤禩為新太子人選,還說看相人張明德曾說胤禩后必大貴。此事引發(fā)康熙警覺,他本就痛恨這種怪力亂神之說,現(xiàn)在居然胤禩也卷入奪嫡之爭,一下讓康熙遷怒胤禩,加上后來群臣推薦新太子時胤禩壓倒性優(yōu)勢,康熙認(rèn)定其必然也參與奪嫡,將其也嚴(yán)懲。
而此時,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皇三子胤祉適時出現(xiàn),向康熙揭發(fā)胤禔曾用巫術(shù)對胤礽實行厭勝,且有物證。這種詛咒之法歷來為皇宮中大忌。連其母惠妃也知道無力保胤禔了,絕望奏請康熙將胤禔正法??滴踝罱K念父子之情,將胤禔奪爵圈禁。
胤禔三十七歲圈禁,二十六年不見天日,最終死于禁所。乾隆即位后,將大部分父親處置的叔伯們都赦免平反了,胤禔卻因為罪證確鑿,并且是康熙親自定案,死后也沒能脫罪。究其原因,還是他太執(zhí)著于儲位,被迷昏了頭腦,咎由自取,犯了康熙,也是所有古代帝王的奪嫡大忌。而其謀害兄弟的行為,也是所有父親都不能容忍的。這樣的人,也就只能釘在恥辱柱上了。
說起康熙帝的大兒子,很多人都會想到的是皇長子愛新覺羅·胤禔,其實這也沒有什么錯,因為比胤褆年長的幾個兄長都夭折了,所以他自然就成為了皇長子。
那么既然是皇長子,按照古代皇家立太子的規(guī)矩來看,皇長子不是應(yīng)該被立為太子嗎?可為何康熙帝不立胤褆,而偏要立皇二子胤礽呢?
康熙帝——劇照
其實這并不難解釋,首先從歷朝歷代立太子的角度來說,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是“立長不立賢”;二是“立賢不立長”;
但是注意了,所謂的“立長不立賢”,這兒的“長”,是嫡長子的意思。也就是皇帝和正妻皇后所生的大兒子,比如朱元璋和皇后馬氏所生的長子朱標(biāo)。而胤褆并非是康熙帝的嫡長子,而是庶長子。胤褆的母親只不過是康熙的一個妃子而已,并不是皇后。所以如果從立長不立賢的角度來看的話,胤褆是沒有這個資格的。
胤礽——劇照
不過話說回來,在清朝時期,皇帝并非是以“嫡長子繼承制”來選立繼承人,而是以第二種方式,即“立賢不立長”的方式來選擇的。比如康熙帝在最后的時候選擇了他的第四子胤禛,即后來的雍正皇帝。
那么從賢能的角度來看,作為皇長子的胤褆應(yīng)該是滿足的吧?其實也不然。
雖然說胤褆早年的時候跟隨康熙帝征討厄魯特蒙古噶爾丹,立下過一定的戰(zhàn)功。當(dāng)然了,實事求是地說,康熙帝對他也十分的賞識,康熙三十七年的時候,便被冊封為直郡王。不過胤褆這個人權(quán)力欲望很重,一心想奪嫡繼承大統(tǒng)。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皇帝夢,胤褆便整日關(guān)注著康熙帝對皇太子胤礽的態(tài)度。從康熙二十九年開始,一直到康熙四十七年九月,這近二十年來康熙與皇太子胤礽之間發(fā)生的一系列事情他都了如指掌。
終于,機會來了;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康熙帝下令廢除胤礽的太子之位。
胤褆——劇照
這個時候康熙帝十分器重胤褆,于是便讓他負(fù)責(zé)監(jiān)視胤礽,看看他都有哪些舉動,據(jù)實上奏。胤褆覺得這是自己上位的最佳時期,于是便趕緊向康熙進言說,要求殺掉胤礽,甚至還說,如果康熙下不去手,不愿留下殺子的罪名,那就交給他來做??滴醯劭吹竭@個為了上位而不擇手段的兒子,心里漸漸對他產(chǎn)生了反感。
后來,皇三子胤祉向康熙帝上奏舉報大皇子胤褆用魘術(shù)廢太子之事,使得康熙帝十分憤怒,便斥責(zé)胤褆是“亂臣賊子”,接著便將其奪爵罷官,押解到宗人府永久圈禁。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胤褆去世,享年六十三歲。
小結(jié):胤褆作為康熙帝的大兒子,為何不能當(dāng)太子?原因其實很簡單。首先從地位上來說,胤褆雖說是康熙帝的大兒子,但并非是嫡長子,而是庶長子。其母也只是一名妃子,跟胤礽的母親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想比,其地位相差三個等級。所以自然不能成為太子。
雖然清朝皇帝是按照“立賢不立長”的方式來選擇繼承人的,但是胤褆權(quán)力欲望很強,為了能夠上位不擇手段的殘害自己的骨肉兄弟,所以斷然也不是最佳繼承人之選。所以綜上所述,皇長子胤褆之所以沒有能夠成為繼承人,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代歷史上,皇位的繼承一般來說有兩種繼承模式,一是“立長不立賢”,二是“立賢不立長”。
其中最為典型且運用比較多的便是前者,為何呢?因為自商周以來的宗法制中就有一項最為基本的原則——“嫡長子繼承制”。這里所謂的“嫡長子”實際上就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長子。而廣義上的“長子”則指的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但是這樣也會存在一定的問題,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嫡長子沒有能力的話,如果將其立為儲君,那么勢必就會影響到國家命運走向。所以便有了后來的“立賢不立長”。這一制度在清朝就有著很好的體現(xiàn)。
當(dāng)然,這種制度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好的一面就是能夠很大程度上提升皇子們的積極性,讓他們能認(rèn)真做事,因為每個人都有當(dāng)皇帝的可能,只要能認(rèn)真對待國事那么就有被立為儲君的可能。
但是這其中也有不妥,那就是在皇權(quán)更替之時,會引來皇子之間的激烈爭奪。比如康熙晚年的皇位爭奪就異常的激烈。例如在二月河先生的《雍正王朝》中就說到了“九子奪嫡”的故事,其實也就是雍正和幾位兄弟的皇位爭奪戰(zhàn)。
但相對來說,“立賢不立長”在很一定程度上要優(yōu)于“立長不立賢”,因為畢竟國家的治理需要有才之人才能做到,不能簡單的依靠所謂的“嫡長子”來繼承。
那么問題來了,為何康熙在立太子的時候,不立皇長子胤禔,而偏要立二子胤礽為太子呢?要知道,康熙此舉既不是“立長不立賢”,也不是“立賢不立長”,因為這是在胤礽剛滿周歲的時候就立他為太子了。
但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在筆者看來,康熙此舉還是有一定道理的。為何呢?理由如下;
首先來說,胤礽剛出生就失去了母親。而在此前,康熙的嫡長子‘承祜’,胤礽的同胞哥哥去世(康熙十一年去世)?;屎蠛烷L子的去世,使得康熙帝悲痛萬分,在他處理好孝誠仁皇后的后事之后,便立剛滿周歲的胤礽為太子。
康熙帝之所以立胤礽而不立皇長子胤禔,首要原因就是他的母親并不是皇后,而只是一個妃子而已。選立太子,素來以皇后之子為先。再者,康熙帝的嫡長子并不是胤禔,而是承祜,只不過他夭折之后,皇子中屬胤禔年齡最大而被稱為“皇長子”而已。
按照名分來說,胤禔并不能被立為太子。
此外,胤礽的生母是‘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她是康熙朝的輔政大臣索尼的孫女,于康熙四年九月與康熙帝結(jié)婚,時年僅十一歲。她是康熙帝的“發(fā)妻”。但是,赫舍里氏的命運并不好,在康熙八年的時候,她為康熙生下嫡長子承祜,但是在康熙十一年的時候就夭折了。后來,在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生下了胤礽,隨后因難產(chǎn)而死,年僅21歲。
赫舍里氏和康熙的感情非常深厚,她去世后,康熙帝非常想念她,在胤礽出生不久后,便立其為太子。所以這其中還有很深的感情因素在里面。
最后一個原因就是政治因素了,當(dāng)時康熙帝剛坐上皇位不久,各方面都需要索尼家族及其他大臣的輔佐,所以立胤礽為太子,也是為了穩(wěn)住索尼家族和朝廷的各大臣元老。當(dāng)然,也許并沒有這一層的考慮,但素來帝王無情,這一點我們還是需要考慮進去的。
當(dāng)然了,在后來康熙對胤礽的培育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康熙是真的想將他培養(yǎng)成一國之君的。而胤礽的所作所為也告訴我們,他的確為大清朝,為日后登上皇位做著不懈地努力。但是只可惜,在康熙晚年,這位煎熬了四十多年的太子終于忍不住想將自己的老父親擠下皇位,企圖自己掌權(quán)。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889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