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原王朝和異族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中國歷史悠久,留下名姓的王朝不下60個,但我們最為熟悉的不過秦漢、隋唐、宋元明清八個。我們?yōu)楹蜗矚g漢唐,因為他們可以吊打周邊異族,是我們心中的強國。
也許不少人心中有個疑問:為何漢、唐能吊打異族,其他朝代卻做不到呢?我認為有一個特征極其重要:不完整性。正是這種不完整性,塑造了強漢盛唐。
什么樣的不完整呢?政治制度上的不完整。我們的歷史可以大致分為四個階段,西周、秦漢、隋唐、其他,而他們之間的時間段便是過渡。
周是代商而起,它建立的制度便是針對商朝的弱點,也可以看作弊端。商朝的弊端是什么?國家管理的地域大、諸侯(可以看作另類的種族)多。
商朝帝王雖是天下之主,卻無法有效管理各個諸侯,因此叛亂不斷。當然,除了制度的缺陷,還有生產力的不足,當然這就不是本文探討的內容了。
周武王、周公看出商朝的問題,他們必須加以解決,否則周朝必定會成為下一個商,這就是分封制誕生的原因。周天子利用血緣關系,將他的權力輻射出去,建立自上而下的金字塔結構。
分封制便是另類的家族企業(yè),周天子與其說是“大王”、“皇帝”,不如說是家長,他既是周國的家長,也是其他諸侯國的家長。他管理天下,更多依靠宗法,而非現(xiàn)代意義上的國法。
分封制好不好用?很好用,姬姓血脈遍布天下,周朝很快便穩(wěn)定下來。諸侯國雖然以晉人、齊人彼此區(qū)分,卻也有統(tǒng)一的稱呼:諸夏。這是分封制帶來的思想上的補充。
分封制完美嗎?肯定不會,否則也不會有混亂數(shù)百年的春秋戰(zhàn)國。歷史的車輪總是前進的,落后的東西總會被淘汰。分封制既然落后,必然會被更為先進的東西取代——郡縣制。
有沒有比郡縣制更為先進的制度呢(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也許有,也許沒有。畢竟一種制度總要經(jīng)過實踐,才能評價它的功與過。我們選擇郡縣制,也可說郡縣制選擇了我們。
分封制靠家長的權威來維護統(tǒng)治,諸侯認你是家長,你才能行使權力,周天子沒有嚴格的控制手段??たh制便彌補這一點,它將地方(諸侯)的權力收回,一切歸中樞朝廷管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央集權。
強漢便是中央集權制的最大受益人,正是中央集權的有效、穩(wěn)定造就強漢,也造成對異族文明上的碾壓。有人說,漢朝能打敗匈奴,靠的無非是裝備。但什么帶來的裝備?難道不是先進的制度嗎?
工業(yè)文明取代農業(yè)文明,首先改變的便是制度,一個封建制度的王朝,它的制度限制工業(yè)的發(fā)展,如何令工業(yè)文明變強?這也是清末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
中央集權制令漢朝對周邊的游牧民族造成制度等級差,正如唐朝可以碾壓游牧的契丹,而宋打不過封建的遼,小小的英國卻成為日不落帝國。
中央集權制在一段時間內是完美的,400多年的兩漢便依賴于此。任何事物皆有其壽命,只是時間長短不同罷了,中央集權制也不例外。
簡單說來,中央集權制是朝廷中樞管理國家,而這個中樞不單單指皇帝。我們可以把這個中樞看作皇帝同大臣的合作,皇帝是王朝的合法擁有者,大臣則是實際的管理者,某種程度上,兩者可以分庭抗禮。
東漢很多外戚專權,鄧氏、梁氏,因為外戚可以利用皇帝對王朝的合法性,他們可以借此同大臣們展開合作。不過一旦皇帝成年,外戚便沒辦法,皇帝才是漢朝的合法統(tǒng)治者。
東漢暴露了中央集權制的弊端:皇帝同大臣們的矛盾,這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曹魏利用遠房來打擊嫡系、外戚,結果被權臣司馬氏篡位。
好吧,司馬氏吸取曹魏教訓,大力扶持宗室,結果八王之亂,自家亂了起來。南朝也一直在宗室、權臣之間來回搖擺,卻始終沒個拿出手的辦法。
恰好在這一段時間,中原周邊的異族學習先進的漢文化,彌補自身不足,漸漸縮短兩者間的差距,一步步追趕上“中央集權制”,而中原王朝卻沒有新的制度誕生,對異族不再具有碾壓的優(yōu)勢。
差不多同一時間,歐洲也遭到游牧文明的入侵,強大的羅馬帝國轟然倒塌,進入長達1000年的中世紀,這真的是巧合嗎?
東晉十六國,到南北朝,既是游牧文明同農耕文明間的矛盾,也是君王同權臣間的矛盾,誰能解決這個問題,誰就能占據(jù)優(yōu)勢。
北魏、北周、隋不斷吸取前者的教訓,又不斷包容其他更多文化,一步步完善自己的制度,魏文帝漢化、府兵制,終于在大唐迎來有又一次巔峰。唐朝在制度上再一次碾壓周邊國家。
宋朝,農耕文明制度已經(jīng)沒什么可改變的,它們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封建時代的“完美”狀態(tài),既然變無可變,周邊落后的國家便有彎道超車的機會,一年不行,可以五十年、一百年,反正你在原地踏步,哪怕我慢慢走,總有超過你的一天。
唐朝之后的其他朝代,不過是在唐朝制度上縫縫補補,卻沒任何新奇的東西,被其他勢力超過,也不是什么難以想象的。
漢朝名將陳湯說過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這是漢朝的底氣,他們有能力將少數(shù)民族來侵犯的人打回去。漢朝是一個強大的朝代,我們現(xiàn)在的中國人還自稱為漢人,國內是十分強盛的,占了主導地位。但是逐漸的發(fā)展到了唐朝之后,漢人就開始打不過異族,因為漢人的身體素質不如少數(shù)民族的身體素質,長期生活環(huán)境不同,造成的差異。其二少數(shù)民族經(jīng)過長時間的發(fā)展,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軍隊制度和模式,統(tǒng)治者的方式不同,也代表著他們的賣力程度不一樣。
一、生活環(huán)境不同,身體素質發(fā)生差異中原地區(qū)的人民生活安逸程度是高于少數(shù)民族,并且能夠自給自足,而少數(shù)民族的大多數(shù)都是依靠侵略得來食物,因此他們就養(yǎng)成了一種憂患的意識,幾千年來都是如此。在唐朝之前也出現(xiàn)了幾位千古名將擊退了少數(shù)民族,威脅了他們幾十年,但是大部分軍隊的能力還是在慢慢的減弱。在唐朝之前,主要都是以步兵為主,而在唐朝以后,發(fā)展了騎兵,異族就慢慢的強大了起來。
二、軍隊制度模式不同我們漢人的軍隊在古代大多數(shù)已步兵為主,騎兵為輔。這與我們生活的地形環(huán)境有關,而在邊境少數(shù)民族生活的地方,大多都很荒涼,靠著馬匹和其他的運輸。他們幾乎每一個成年男子都會騎馬射箭,這是他們求生的必備技能,而我們漢民族則沒有這些需求,因此,一些技能就不如他們。并且我們的統(tǒng)治是依靠者君主的強力威懾,而他們則是以家族為聯(lián)系,彼此相互交織,易榮俱榮,一損俱損,因此,他們戰(zhàn)爭更容易拼命。在唐朝之后,軍隊中便出現(xiàn)了很多異族人,也給了他們接觸權力的機會,就給了反叛作亂的可能。
在唐朝之后,少數(shù)民族的思想也有了發(fā)展,他們慢慢地跟得上來了,思想的顯著提高,就讓他們的軍隊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時也出現(xiàn)了幾位天才的統(tǒng)治者,他們了解漢文化,又了解自己本民族的特征,制定的一系列的政策,發(fā)起了侵略爭奪,隨著時間的發(fā)展,他們的生活水平將會越來越越差,只有靠侵略我們才能活下去,因此他們的戰(zhàn)斗力越來越強,唐朝之后變不如一些異族人了。
因而,無論從唐朝軍隊武器、部隊編制或是尊崇戰(zhàn)斗力的深厚社會風尚等方面來看,唐王朝藩鎮(zhèn)邊軍經(jīng)常以幾萬元之眾完爆異國蠻邦數(shù)十萬精兵可以說家常飯,即便是在怛羅斯之戰(zhàn)中,以三萬唐軍對偶十萬阿拉伯騎兵隊的唐朝軍隊仍然打的敵人痛苦不堪、不落下風,
要不是這其中的山寨貨少數(shù)名族部隊背叛,阿拉伯騎兵隊壓根奈何不了總數(shù)極少的唐軍,而經(jīng)過此役,阿拉伯王國也徹底認識到了唐軍可怕的戰(zhàn)斗力,乃至眼睜睜地看著唐軍大潰敗卻依然惴惴不安害怕追捕,可以見得唐朝軍隊整體實力雄厚,也從側面體現(xiàn)了唐代以少打多的是常用常態(tài)化。
唐朝軍隊延用“府兵制”。以班田制的農民為載體,于天底下各道、州、縣能沖設軍府六百三十四所,統(tǒng)稱折沖府,依編寫經(jīng)營規(guī)模尺寸分置上、中、下三等,府首長折沖中郎將(正四品),副長官左、右果毅中郎將,在府下配有團(又被稱為營),官都尉,團底下隊,設隊正,隊下以伙,設伙長。每營所轄五隊,每組下領三伙,每伙領五位什長,各領十丁。以營為基本要素。
府兵制便是農兵合一,必須用兵之道時,自帶干糧武器裝備,鎮(zhèn)守邊境線。有些人說,我國不用一兩銀子,轉瞬聚集起百萬雄兵。話雖然有點浮夸,但大多還是不錯。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簡單說來,唐朝以后的少數(shù)民族之所以越來越難打,主要是因為兩點:
一是少數(shù)民族進行了制度和技術的全面革新;
二是中原王朝進行了自我閹割式的制度創(chuàng)新。
為什么這么說呢?靜夜史認為:
1、制度革新,后來居上
唐朝滅亡后,中原地區(qū)再次陷入四分五裂的狀態(tài),此時的北方,契丹則建立了統(tǒng)一而強大的游牧民族政權。
這是自西晉滅亡后,中原地區(qū)再次出現(xiàn)的大分裂。
此時的中原各軍閥,為了取得優(yōu)勢,紛紛放棄自己的底線,尤其是石敬塘,936年,石敬塘將燕云十六州地區(qū)割讓給契丹,從此中原地區(qū)屏障盡失。
而對于契丹而言,燕云十六州則成為其封建化改革的平臺,契丹根據(jù)自身的特點,創(chuàng)造了“二元制”的帝國,從此遼國成為帶有鮮明封建特色的游牧民族帝國。
遼國之后的金國、西夏、蒙古和滿清,也基本沿襲了這樣的套路。
有著游牧民族的強悍戰(zhàn)斗力,又有中原王朝制度的強大組織能力,這樣的政權,絕對是中原王朝的強勁對手!和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漢化不同,遼金蒙古的漢化只是學習中原文明,并沒有完全放棄自己的民族特色。這里需要指出的是金國,在金世宗完顏雍時期,金國才開始了全盤漢化的過程,在此之前,特別是海陵王遷都燕京之前,金國實施的,也是二元制的政體。
其后的蒙古,則是對漢文化淺嘗輒止,更多地保留了自己的特色。而到了明末,努爾哈赤建立的后金吸取了遼金夏蒙的不足,在漢化上做到了張弛有度,所以享國時間最長!
正是在制度上完成了革新,使得少數(shù)民族與中原王朝在制度上沒有了代差,甚至還有優(yōu)勢,所以中原王朝難以招架!
2、技術轉讓,鳥槍換炮
說起制度的輸出,和唐朝有很大的關系,唐朝一度征服了包括漠北在內的遼闊疆域,這使得唐朝的先進制度得以源源不斷地向被征服地輸出。不僅如此,哪些曾經(jīng)臣服于大唐的政權,也得到了唐朝的福澤,最典型的就是吐蕃。通過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等幾次和親,為吐蕃帶來了很多先進的技術,包括糧食種子,這些幫助吐蕃成為更加強大的政權,當然,對唐朝的威脅也更大!
到唐朝后期,曾經(jīng)臣服于大唐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要么滅亡,要么自立山頭,成為一個又一個的割據(jù)勢力。
大唐除了進行制度的輸出之外,在技術上也進行了大量的轉讓。要知道,要開疆拓土就要打仗,打仗就有勝有敗,敗了就有可能損失人才,比如工匠,怛羅斯之戰(zhàn)失敗后,唐朝的造紙術就是被俘虜?shù)墓そ硯У桨⒗模?/p>
而對于少數(shù)民族,特別是漠北的民族,騎兵是橫掃天下的根本,所以馬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今天的考古結果來看,最早的馬鐙出現(xiàn)于漢朝時期的中原,在南北朝時期趨于完善,而在唐朝對外戰(zhàn)爭中,馬鐙的使用更加普遍。
在不斷的戰(zhàn)爭中,馬鐙伴隨著戰(zhàn)爭的進行輸入北方,幫助游牧民族造就更加強大的騎兵!
除了馬鐙,火藥也是著名的大殺器。最早關于火藥應用于軍事的記載是904年楊行密攻打南昌城時用火箭燒毀龍沙門,史稱“豫章飛火”(當時的南昌叫豫章)。
而后,火藥開始隨著少數(shù)民族的不斷南下成為游牧民族的重要火力來源。
13世紀初,蒙古大軍大舉西征,當時的蒙古軍隊中大量裝備火銃等火炮類武器。隨之黑火藥技術傳入阿拉伯,被稱為“中國雪”!
正是由于技術上的巨大進步,少數(shù)民族同樣和中原王朝沒有武器代差,加上他們有強大的騎兵等,戰(zhàn)斗力自然兇悍!
3、自我閹割,自毀長城
和少數(shù)民族大跨步的進步不同的是,中原王朝不僅沒有進行相應的升級改造,而且進行了自我閹割式的社會改良。
有感于武將當國的混亂,960年黃袍加身的趙匡胤決定將這股風氣扼殺在自己這里,具體就是進行了“以文制武”的改革。
在收回武將權力的同時,趙匡胤大力推行分權,導致兵不識將,將不知兵。
不僅如此,趙匡胤還改革科舉,擴大科舉的錄取人數(shù),導致文官勢力空前龐大,北宋中期以后甚至可以影響皇權。在文官制度的籠罩下,北宋軍事主官居然是文官來擔任,宦官來監(jiān)軍,至于武將,基本就是個干活打雜的角色。
這樣的設定是把武將割據(jù)造反的根子給斷了,但是卻也斬斷了中原王朝的血性!從此北宋的戰(zhàn)斗力越來越感人,除了對陣西夏的西軍,北宋的整體軍力簡直就是戰(zhàn)五渣的存在。
而可怕的是,這種以文制武和分權的思想,被朱元璋拿來就用,這導致明朝后期戰(zhàn)斗力更加感人。
文人誤國,在宋明兩朝絕對不是一句玩笑話!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不僅宋明兩朝難以崛起,而且對領土觀念大淡薄超乎想象。面對大理,趙匡胤一個“宋揮玉斧”就徹底告別了云南。從明宣宗開始,明朝大量放棄邊疆土地,包括奴兒干都司、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等。
沒有領土就意味著沒有戰(zhàn)略縱深,意味著在游牧民族的沖擊下生存力更弱,所以宋明兩朝最后全部被游牧民族徹底消滅!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897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