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古代砍頭午時三刻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xì)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小說里,或電視劇中,總有這么一段精彩又扣人心弦的劇情——劫法場。劫法場的時間總要到“午時三刻”之后。如《水滸傳》第四十回“梁山伯好漢劫法場”說:
只等午時三刻,監(jiān)斬官到來開刀一個報,報道一聲:午時三刻
“斬”字剛落,四下里的好漢們一齊動手,首先上場的是虎形黑大漢,手握兩把板斧,大吼一聲,從茶坊樓上半空跳下。
黑旋風(fēng)李逵
當(dāng)然,最后成功了。黑旋風(fēng)李逵的兇猛,誰擋攔得住?隨之不禁一問,古人為什么非要選在“午時三刻”行刑呢?這樣做究竟有什么講究?
古時一晝夜有十二時辰,也就是將一天劃分為十二段,每段兩個小時,每個時辰都以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來表示。所謂的“子時”就在晚上的二十三點(diǎn)到第二天凌晨一點(diǎn)這個時間段(23:00——1:00)。依次算下來,“午時”便是早上十一點(diǎn)到下午一點(diǎn)(11:00——13:00)。
時辰對照表
而“刻”,指的是漏刻,日晷之外的一種計時器具。不過,比日晷更強(qiáng)大,最起碼它不受晝夜更替以及天氣變化的影響。漏,漏壺;刻,帶有刻度的箭尺。水漸漏,則箭尺刻度顯示時間。一晝夜,一百刻,一刻是14.4分鐘(也就是現(xiàn)在的15分鐘)。
綜上所述,午時三刻的時間是十一點(diǎn)四十三分十二秒(或11:45)。
在這個時間點(diǎn),太陽火辣猛烈,氣溫較高,輻射得人昏昏欲睡,意識模糊。當(dāng)說“斬”時,劊子手刀落,犯人沒那么痛苦,渾渾噩噩之間,人沒反應(yīng)過來,就下了地獄。頗有一點(diǎn)人道主義色彩。眾人疲倦,這也是劫法場的最佳時機(jī)。
若是再玄機(jī)一點(diǎn),太陽正當(dāng)高空,人的影子最短,大地的“陽氣”最盛。行刑乃是陰事,這時可以壓制?!端疂G傳》第一百一回處決王慶,施耐庵寫道:
劊子手叫起惡殺都來,恰好午時三刻,將王慶押到十字路頭,讀罷犯由
惡殺(煞)都來,也就強(qiáng)調(diào)是惡煞所為,不得來糾纏劊子手。
從以上《水滸傳》的片段引用來看,“午時三刻”說明是動手的時間,然后做行刑準(zhǔn)備,如開枷……斬首時間,正在十二點(diǎn)前后,有可能正是十二點(diǎn)。以小說、電視劇劇情角度,“午時三刻”加強(qiáng)了劇情的緊張感,為“刀下留人”作下鋪墊。
那么,“午時三刻”是不是歷史上的法定行刑時間呢?
要注意一點(diǎn),古代死刑執(zhí)行的時間并非什么時候都可以,有禁刑的月份、日期,例如在明朝,規(guī)定:
停刑之月,自立春以后,至春分以前。停刑之日,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
有人計算過,唐朝一年行刑的時間不超過80天。具體到什么時辰行刑,必須是白天,光天化日之下。必須在人口聚集的市場上,甚至行刑以后還要示眾三天。以此來威懾,震恐。唐朝規(guī)定的是未時(13:00——15:00)進(jìn)行,若是過了未時,則改日再行。
到明朝,由于“三覆奏”、“待駕貼”、“受訴詞”等復(fù)雜流程,行刑時間至少要到酉時(17:00——19:00),所以嘉靖下令,務(wù)必未時前結(jié)束。嘉靖七年,嘉靖又下令,“過午行刑?!?/p>
一定程度上來說,“午時三刻”并非憑空捏造杜撰。至于是否真的要到“三刻”,或許是慣例,又或許是當(dāng)時小說界的一種普遍說法。不管怎樣,但這段情節(jié)最激動人心倒是真的。也讓人最期待那四個字——刀下留人。
參考資料:
《明史》、《水滸傳》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899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